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News

a106_2050x500
DR HO NEW EDITED BOOK

何宇軒博士新編《回眸‧新探‧展望:明清才女文化與性別研究》

書籍簡介   書中蒐羅歷代以來與明清才女相關的詩歌、書信、日記、圖畫、史料等多方面資料,透過細讀閨秀著述,梳理出論史、問學、唱和等不同主題。同時,深入探討各種研究視角與文化現象、歷史脈絡、情感連結之間的關係,重新審視才女文化的多重可能性。   本書共分三輯:   「個案分析」深入挖掘明清女性作家的作品與歷史意義,包含:透過明代女性史家徐德英,深化對古代史學寫作與史學史補充的理解;由宗婉、馮婉琳兩位閨秀為例,分析清代女性日記對社會變遷的記錄;聚焦明末畫家文俶編纂的《金石昆蟲草木狀》,探索其圖譜的多重功能與文化定位;從清代女性問學組織「碧城女弟子」進一步探討當時女性拜師的社會風氣;以女性詩文總集《古今女史》的成功為切入點,探討晚明書坊商業化與女性文學跨越家族與文人圈的文化現象。   「專題探討」著眼於明清時期在書寫、繪畫與詩歌上女性所呈現的文化樣貌。如才女筆下的「女丈夫」形象、清代女性書信中展現的姐妹情誼、清代夫婦行樂圖的圖像敘事和性別互動,以及盛清江南女性詩人在傳統中的地位及與唐宋詩之爭兩者的關聯性。   「史料及研究趨勢探究」梳理明清以來女性文學的研究歷程與史料保存。包括運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分析中國女性文學;研究明清詩歌文化中閨秀詩人後續的轉型與對於新舊文學的影響;搜羅《四庫全書》賡續諸編中的女性史與才女文化資料;相關女性史料,彙整現存明清女性著述,並檢視才女及其作品的研究方向與可行議題。   編者及作者簡介   主編 何宇軒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導師 胡詩琪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   作者群 劉詠聰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教授 方秀潔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學系中國文學榮譽教授 楊彬彬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副教授 李小榮 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與文化研究系教授 盧嘉琪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一級導師 何宇軒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導師 蔡丹妮 杭州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講師 温麗娜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哲學博士 何韻詩 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 王紅梅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趙橙  香港浸會大學歷史學哲學博士 王晚名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東亞研究系博士   閱讀渠道: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36429?srsltid=AfmBOooObrMTYk3Es5_OzqBVXux_nKDbW2ifO7dPfDndEWHeFWZjN6pI 秀威書店 https://store.showwe.tw/books.aspx?b=147114 國家圖書館全國新書資訊網 https://isbn.ncl.edu.tw/NEW_ISBNNet/main_DisplayRecord_Popup.php?&Pact=view&Pkey=1140205*0101&KeepThis=true&TB_iframe=true&width=780&height=480 漢學研究通訊電子報 https://ccsnews.ncl.edu.tw/news/0/04?id=101006

25 Nov,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1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舉辦第三屆理大全港中國歷史論文比賽頒獎典禮

香港,2025年11月22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於今日隆重舉行第三屆 「理大全港中國歷史論文比賽」 頒獎典禮,本屆比賽以「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和世界」為主題,首次增設「非本地組」,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多地區參賽團隊,較前兩屆規模顯著擴大。 比賽規模與主題創新 本屆比賽參與規模再創新高,本港團隊數量從上屆的103個增至147個,另有29個非本地團隊,參賽人數達近800人。 自2023年首屆舉辦以來,比賽已從最初30多所學校近200位同學參賽,發展為涵蓋全港及海外的學術交流平臺。 比賽主題「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和世界」引導學生從海洋視角探索中國與世界歷史的互動關係,參賽作品展現出選題多元化、研究視角國際化的特點。 獲獎論文不僅考據嚴謹、註釋清晰,更能從不同地域和國家歷史脈絡探討多元文化交流,體現了「論從史出、史料互證」的學術精神。 嘉賓致辭:深化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系主任韓孝榮教授在致辭中表示2023年學系開設四年制本科課程,推動中國歷史教育發展。他期望比賽能成為連接院校師生的紐帶,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讀相關專業。 教育局代表李建寰先生在致辭中介紹了教育局推動歷史教育的舉措: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舉辦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歷史教育活動,以及將於2027-2028學年實施的高中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優化計劃。 麥勁生教授作為連續三屆參與典禮的嘉賓,分享了歷年論文主題的演變:從第一年關注「物質文明」,到去年「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再到今年「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與世界」。 他鼓勵學生在歷史研究中培養紮實的學術技藝與辨別能力,強調「在資訊爆炸和人工智慧時代,堅持辨別史料真偽、記載可信性和論述說服力」的重要性。 吳志華博士從文化傳播角度提出建議:應提升中國文化內容品質,善用AI等數據技術,進行跨學科研究,關注多元文化對話。 香港地方誌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教授表示,雖因香港修志工程繁忙,但因活動意義重大而特地出席。他肯定了比賽從最初僅限香港擴展至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成長歷程,期待比賽能持續舉辦,讓更多青年通過了解中國歷史,更加了解和熱愛國家,為香港、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本港冠軍隊伍採訪 冠軍隊伍宣道中學同學表示:「透過訪問羅老,我們了解到港九大隊不僅在本地抗日,更與盟軍合作,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歷史往往被忽略,我們希望透過論文,讓更多人認識本地抗戰戰士的貢獻,毋忘前人的犧牲與付出。」 指導老師廖智樑指出:「我校中史科組推動探究式學習,鼓勵同學親自尋訪、記錄、整理這些被時光掩埋的歷史聲音。透過這個過程,同學不僅能重構過去的樣貌,更能內化『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學會提問、蒐證、辨析,最終形成有根據、有見地的歷史論述。這是歷史學習的真諦。」 活動意義與未來展望 本屆頒獎典禮不僅是對優秀歷史研究的表彰,更是推動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在致辭環節,與會嘉賓一致強調,歷史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多元視野、獨立思辨能力與家國情懷。 香港理工大學表示,將延續舉辦這一賽事,進一步擴大參與範圍,深化與內地及海外中學的合作,持續推動中國歷史文化教育的發展,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未來人才。 當日下午,港理工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亦舉辦了「人工智慧與數碼科技: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機遇與挑戰」論壇。 論壇聚集本港科技業界專家、中學教師及大學學者共聚一堂,分享經驗、交流見解,探討人工智慧與數碼工具於歷史教與學中的實踐與前景。

24 Nov,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1281464482

第二屆青藏高原「文化共生與民族交融」學術研討會於香港成功舉辦

        2025年11月7日至8日,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中國歷史及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學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中國藏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青藏高原「文化共生與民族交融」學術研討會,在香港理工大學順利召開。本次研討會彙集了來自四川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台灣「中研院」、台北故宮博物院、台灣中正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兩岸三地多所高校及科研機構的二十多位專家學者,涵蓋藏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邊疆政治、地理及生態環境研究等多個學科領域。         在兩天的會議中,學者們圍繞著「邊疆地區的信仰與互動」、「藏學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生態保護與生計轉型」、「邊疆歷史地理與社會變遷」、「近代以來的高原經濟與發展」等多個專題展開深入對話。會場討論熱烈,學術氛圍濃厚,展現出跨學科區域研究的學術活力。         11月8日,研討會在香港理工大學韓孝榮教授與四川大學李錦教授的總結發言後圓滿落幕。本次研討會是兩校在青藏高原研究領域的再度合作,不僅為相關學者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台,更深化了對青藏高原多元文化共生與民族交融歷程的理解。

13 Nov,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Hui Muslims i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cover and table of contents_page-0001

Release of Dr. Chen Bin's New Book, Hui Muslims i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Education, Frontier Politics, and Nation-State

Dr. Bin CHEN’s new book, Hui Muslims in the Shaping of Modern China: Education, Frontier Politics, and Nation-State, has been published by Routledge.   This study draws on archival sources and newspapers to examine the Chinese Nationalist government's distinctive support for private Muslim teachers schools between the 1920s and 1940s,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institutions and the Chinese state during 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1933, the government issued the Teachers Schools Regulations, mandating that all teachers schools be state-run. However, the Nationalists viewed private Muslim teachers schools as valuable allies in their efforts to assert influence in China’s Muslim-dominated northwestern frontier region and deliberately refrained from enforcing the 1933 Teachers Schools Regulations on them. Instead, the government applied the 1933 Amended Private Schools Regulations, which did not specifically address teachers schools, to govern Muslim teachers schools. By charting the evolving dynamics between the Nationalist state and Chinese Hui Muslims, this book reevaluates the Hui Muslims’ role in shaping modern China.   Offering crucial context on the role of Islam in modern China, this book i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scholars and students of Chinese history, as well as for policymakers and journalists interested in religion in China.   Bin CHEN is a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 at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PhD from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and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a’s modern transition and religion in China. His publications have appeared i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hui shixue, and others.

13 Nov,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icture1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CHC 2025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CHC 2025 Dr LEE Yiu-fai (Yee Kok), MH Abbot of Sik Sik Yuen Wong Tai Sin Temple 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Culture (2012)   Dr. Lee Yiu-fai joined the charitable organization Sik Sik Yuen in 1985 and has been serving in a voluntary capacity ever since, holding multiple positions on its Board of Directors. He served as Chairman from 2007 to 2011 and has been elected as the Abbot of Wong Tai Sin Temple since 2006. Throughout his tenure, Dr. Lee has dedicated himself to promoting virtuous conduct, disseminating moral teachings, advancing education, providing medical assistance, and supporting elderly care—all guided by the compassionate and benevolent teachings of Wong Tai Sin. Each year, these efforts directly benefit over 100,000 individuals.   Dr. Lee has also been instrumental in promoting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practices. In 2014, h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State Council to have the Wong Tai Sin Belief and Customs recogniz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ignificantly elevating its cultural status. Furthermore, Dr. Lee proposed and helped design the "Wong Tai Sin Belief and Customs Cultural Centre," aimed at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is valuable cultural legacy across all segments of society.   In 2025, Dr. Lee was selected as a Representative Inheritor in the Sixth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recognition that underscores his profound contributions to cultural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29 Sep,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Kwok Ka Fai

Dr. Kwok Ka Fai was recently interviewed by Hong Kong media, where he shared insights on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tomb complex located within the San Tin Technopole

本系講師郭嘉輝博士,近日接受無線新聞採訪,就新田科技城區內明代古墓群的歷史價值和保育計劃發表意見與建議。 郭博士表示,香港少有清初遷界前的歷史文物,該古墓群屬於龍躍頭鄧氏的士紳家族,不單在明清新界鄉村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且能與方志、族譜等記載配合,呈現該家族乃至整個新界當時經歷明末清初的重要事件,因而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希望政府在開發該區域時能尊重鄧氏族人的意願,考慮以不同方法與途徑,盡量記錄和保留這些珍貴歷史資料。   此次訪談線上觀看連結為: https://news.tvb.com/tc/local/68aee5425038aced1ab0ec64/%E6%B8%AF%E6%BE%B3-%E5%AD%B8%E8%80%85%E9%97%9C%E6%B3%A8%E4%BF%9D%E8%82%B2%E6%96%B0%E7%94%B0%E7%A7%91%E6%8A%80%E5%9F%8E%E5%8D%80%E5%85%A7%E6%98%8E%E6%9C%9D%E5%8F%A4%E5%A2%93%E7%BE%A4-%E7%95%B6%E5%B1%80%E6%8C%87%E5%B0%87%E5%95%86%E8%A8%8E%E5%AE%89%E6%8E%92%E6%88%96%E7%B7%A9%E8%A7%A3%E6%8E%AA%E6%96%BD   郭嘉輝博士深耕香港史,公眾史學(口述歷史、非物質文化遺產)多年,發表多篇相關論著,以及主持衞奕信勳爵文物信託的有關研究計劃。

4 Sep,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Banner Final_Revised 2025_06_23

Call for Nomination — 2025 Outstanding PolyU Alumni Award for CHC

The 2025 Outstanding PolyU Alumni Award for 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CHC) is now open for nomination.   The Outstanding PolyU Alumni Award aims to give recognition to distinguished graduates of PolyU for great distinction in their chosen fields, active support to their alma mater, as well as impactful contributions to the wider community. The nominated candidate must be a graduate who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full-time or part-time programme offered by CHC. The proposer can be a PolyU graduate, Honorary Graduate, University Fellow, PolyU staff, PolyU Council and Court member, and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   Three specific areas of achievement will be recognized, including: -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 Entrepreneurial Achievement - Scholarly Achievement   The Outstanding Young Alumni Award will be presented to alumni aged at/under 40.    Awards will be conducted at three levels: Department level, Faculty level, and University level.   You are cordially invited to submit nominations by returning the nomination form to Mr. Adrian Wu at adrian-songqin.wu@polyu.edu.hk by 18 July 2025.   More details about the award can be found on our webpage. We look forward to receiving your nomination.

20 Jun,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DSC00240

2025 YZU & PolyU 中華文化論壇成功舉辦

2025年5月9日,香港理工大學(PolyU)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與台灣元智大學(YZU)中國語文學系再度攜手,成功舉辦「2025 YZU & PolyU中華文化論壇」。此次論壇延續兩校合作傳統,進一步深化港台學術交流,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論壇開幕式上,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系主任韓孝榮教授通過線上方式發表致辭,強調兩校在推動人文與科技融合發展上的共同願景,並對未來合作寄予厚望。活動期間,兩校師生圍繞中華文化的多元議題展開深入研討,涵蓋歷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展現了青年學子的學術潛力與批判思維。 在歷史脈絡方面,兩校師生探討了中越邊境語言變遷,信息技術與民國回民齋月活動的關係,明代朝貢制度等政治與社會變遷如何影響文化發展;在宗教哲學領域,聚焦一貫道教義、朱子氣論、玄學與唐賦的政治隱喻等思想交融議題;文學藝術部分則透過知青文學創傷分析、中國武術當代轉型、《雪溪圖》研究、京劇名伶田際雲研究等探討傳統文化的新詮釋;性別與族群研究則涉及漢代女性社會角色、唐宋女性財產權、原民信仰傳說等文化實踐議題。與會者透過多元學術視角,不僅展現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更開拓了人文與科技融合的創新研究方向,為文化傳承注入新活力。 為⿎勵學⽣研究表現,主辦單位特別評選出四篇優秀學⽣論⽂並予以表揚。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的任聰、李昊洋、鄧兆遠、曾曉彤四位同學憑藉出色的研究成果脫穎而出,獲得表彰。此外,論壇結束後,與會師生共同參訪台灣中壢地區的文化景點,通過實地考察,加深了大家的友誼。 此次論壇不僅鞏固了兩校的合作基礎,也為未來更多跨領域交流奠定了堅實的框架。

10 Jun, 2025

News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Podcast announcement

Exploring the Humanities: FH Launches New Podcast Series

We are thrilled to announce the launch of our new podcast series, "Exploring the Humanities: Voices from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理大人文)"! Tune in as we showcase the groundbreaking and innovative work of our Faculty members, along with insights from distinguished speakers visiting the Faculty. Our episodes will explore humanities at the convergence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istory, culture, and technology. Stay tuned for inspiring conversations that highlight the dynamic and diverse research happening right here at PolyU FH. Subscribe now and be part of our journey.

2 Jun, 2025

News Faculty of Humanities

Unnamed item

「AI時代明清中國歷史研習路向與方法思考」研討會會議紀要

2025年5月10日至11日,由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主辦「AI時代明清中國歷史研習路向與方法思考」研討會。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台灣及海外的22餘位學者齊聚一堂,圍繞AI技術與史學創新的互動展開深度對話。   本次研討會探討在AI時代,推進明清歷史研究的可行方向和方法,有助實現適當的知識獲取、議題跨越、教研開展、成果表達、社會影響等效果的構思。會議聚焦「AI時代史學研究的啟發與問題」、「大數據時代中的考據學」、「AI 與政治、思想、宗教史」、「AI 時代的歷史地理及海洋史研究」、「AI 時代的歷史教學與課程」、「AI 時代的科技與人文研究問題」六大主題。回應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傳統史學研究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探討AI與大數據如何重塑明清史的研究方法、教學模式及跨學科實踐。   會議開幕式由香港理工大學朱鴻林教授致辭,開啟學者對AI時代明清歷史研習的討論。首場會議提出「AI時代史學研究的啟發與問題」。中山大學陳春聲教授以傅衣凌的徽商研究為例,認為「出思想」仍是人文學科的稟賦之一,AI應成為「磨礪思想」的助手。香港理工大學韓孝榮教授評述從二十世紀中國仰視西方到中西平視時代,關於國體和國際秩序變遷的討論。南京師範大學王劍教授則剖析AI難以替代學者對歷史語境的深度解讀。蘇州大學林展博士則從技術使用者角度,揭示當前AI工具在處理專業文獻時存在的「幻覺」問題,並提出結合檢索增強生成(RAG)模型。   在「大數據時代中的考據學」主題討論中,台灣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以明末《鐸書》序作者考釋為例,展示如何運用「e考據」突破明末文獻考釋。北京大學高樹偉博士通過《永樂大典》纂修新考,強調數字化技術對文獻分層與輯佚的作用。香港理工大學陳天浩博士考究明代張子壇,發現目前AI出錯幾率仍較大。中山大學謝湜教授展示GIS技術與AI在田野調查和多維度呈現及交互體驗的方法,以精彩的案例為學界帶來啟發。   會議首日也圍繞「AI 與政治、思想、宗教史」展開探討。中山大學劉勇教授關注明萬曆朝內閣首輔如何通過「內閣-督撫」聯合機制處理軍國大事。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解揚教授考查方學漸的思想傳播,認為大數據有助呈現人物交往關係,但如何發現其思想交往關係仍需學者發掘。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陳冠華教授分析孫奇逢和耿介對明代河南理學史敘述的歧異,探討清初政治壓力、個人學術立場與文獻條件如何影響理學史書寫和轉向。香港理工大學Bony Schachter教授從《禮記》中的禮儀出發,對「人」與「AI」提出哲學反思,提出應深思非文本智慧(如儀式實踐)的價值。   會議次日議題轉向跨學科視野與教學實踐。在「AI 時代的歷史地理及海洋史研究」主題中,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周鑫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杭行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學潘亦迎教授分別探討AI在海洋史和地方史料中的應用潛力,指出AI在翻譯、分析多語言文獻中的優勢,同時提出大量史料未被數位化,學者可能更難查閱這些資料,因此在大數據環境中亦需面對困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王安琪博士以「AI人文」方法嘗試探索「戴震考據與思想」,指出數位工具可能導致研究對象的技術異化,而非在歷史語境還原。   在「AI 時代的歷史教學與課程」主題分享中,中山大學劉志偉教授分享建基於AI的「中國經濟思想史」課程,強調需培養學生駕馭AI的批判思維。香港理工大學陳婧教授演示GenAI結合課程「數字人文與中國文化」的實踐成果,探討AI工具如何結合遠讀與細讀方法,精彩的案例引起在場學者熱烈討論。香港理工大學林稚暉博士展示互動地圖數據庫和AR技術還原歷史場景的兩項成果,並分享設計思路和教學觀察。香港理工大學何宇軒博士分享明清性別史的教學心得和反思。   在「AI 時代的科技與人文研究問題」主題討論中,香港理工大學韓琦教授從全球史視角探討康熙時代的科學交流與跨國互動,並提出未來可借助AI整合多語言文獻。香港理工大學朱鴻林教授通過與AI對話實驗,進而思考在AI時代,學者需要思考哪些問題和具備哪些能力,以適應、使用和駕馭現今技術。   會議的圓桌論壇以「AI有用怎樣用?除了用它用什麼?」為題,引發熱烈討論。與會學者普遍認同AI對於數據處理、翻譯和呈現甚具優勢,但無法替代人文思辨;AI應作為輔助而非技術恐慌,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學術能力與理論架構仍是人文學科的核心。 此次研討會不僅呈現了AI技術在明清史領域的前沿應用,更凸顯了人文學者在科技浪潮中反思、對話與創新的學術自覺,為未來的跨學科合作與方法論探索提供了重要啟示。   (是次研討會主辦人為韓孝榮教授和朱鴻林教授,襄助會務的學術同仁為陳婧教授和林稚暉博士,事務同仁為施安娜小姐、孔含笑博士和吳松欽先生。會議紀要經陳教授和林博士討論後由林博士執筆。)   會議議程下載請點擊 此處

22 May, 2025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Your browser is not the latest version.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our website, Some pages may not function properly.

You are recommended to upgrade to a newer version or switch to a different browser. A list of the web browsers that we support can be foun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