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025年11月22日——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於今日隆重舉行第三屆 「理大全港中國歷史論文比賽」 頒獎典禮,本屆比賽以「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和世界」為主題,首次增設「非本地組」,吸引了來自中國內地、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多地區參賽團隊,較前兩屆規模顯著擴大。
比賽規模與主題創新
本屆比賽參與規模再創新高,本港團隊數量從上屆的103個增至147個,另有29個非本地團隊,參賽人數達近800人。 自2023年首屆舉辦以來,比賽已從最初30多所學校近200位同學參賽,發展為涵蓋全港及海外的學術交流平臺。
比賽主題「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和世界」引導學生從海洋視角探索中國與世界歷史的互動關係,參賽作品展現出選題多元化、研究視角國際化的特點。 獲獎論文不僅考據嚴謹、註釋清晰,更能從不同地域和國家歷史脈絡探討多元文化交流,體現了「論從史出、史料互證」的學術精神。
嘉賓致辭:深化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系主任韓孝榮教授在致辭中表示2023年學系開設四年制本科課程,推動中國歷史教育發展。他期望比賽能成為連接院校師生的紐帶,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報讀相關專業。
教育局代表李建寰先生在致辭中介紹了教育局推動歷史教育的舉措:今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舉辦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歷史教育活動,以及將於2027-2028學年實施的高中中國歷史科和歷史科課程優化計劃。
麥勁生教授作為連續三屆參與典禮的嘉賓,分享了歷年論文主題的演變:從第一年關注「物質文明」,到去年「歷史上的中國與世界」,再到今年「海上看歷史,多元的中國與世界」。 他鼓勵學生在歷史研究中培養紮實的學術技藝與辨別能力,強調「在資訊爆炸和人工智慧時代,堅持辨別史料真偽、記載可信性和論述說服力」的重要性。
吳志華博士從文化傳播角度提出建議:應提升中國文化內容品質,善用AI等數據技術,進行跨學科研究,關注多元文化對話。
香港地方誌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教授表示,雖因香港修志工程繁忙,但因活動意義重大而特地出席。他肯定了比賽從最初僅限香港擴展至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地區的成長歷程,期待比賽能持續舉辦,讓更多青年通過了解中國歷史,更加了解和熱愛國家,為香港、國家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本港冠軍隊伍採訪
冠軍隊伍宣道中學同學表示:「透過訪問羅老,我們了解到港九大隊不僅在本地抗日,更與盟軍合作,在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中發揮重要作用。這些歷史往往被忽略,我們希望透過論文,讓更多人認識本地抗戰戰士的貢獻,毋忘前人的犧牲與付出。」
指導老師廖智樑指出:「我校中史科組推動探究式學習,鼓勵同學親自尋訪、記錄、整理這些被時光掩埋的歷史聲音。透過這個過程,同學不僅能重構過去的樣貌,更能內化『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學會提問、蒐證、辨析,最終形成有根據、有見地的歷史論述。這是歷史學習的真諦。」
活動意義與未來展望
本屆頒獎典禮不僅是對優秀歷史研究的表彰,更是推動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平臺。在致辭環節,與會嘉賓一致強調,歷史教育應培養學生的多元視野、獨立思辨能力與家國情懷。
香港理工大學表示,將延續舉辦這一賽事,進一步擴大參與範圍,深化與內地及海外中學的合作,持續推動中國歷史文化教育的發展,培養兼具國際視野與家國情懷的未來人才。
當日下午,港理工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亦舉辦了「人工智慧與數碼科技:香港中國歷史教育的機遇與挑戰」論壇。 論壇聚集本港科技業界專家、中學教師及大學學者共聚一堂,分享經驗、交流見解,探討人工智慧與數碼工具於歷史教與學中的實踐與前景。| Research Units | Department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