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LI Jinting

a141_2050x500

獲獎感言

在理工讀中國文化的日子,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段富足經歷。人最幸福的時候,往往並非當下過得安逸,而是內心充滿希望。讀書的日子正是如此。

其實在理工讀書的一年半裡,我一直都在擔心讀不完課上材料、寫不完論文。功課比大學時多了很多,真的需要「趕作業」,可上課卻實在有趣,總讓人大開眼界。

我記得隨韓老師看遍中國邊疆,聽他講那些邊界地區身份認知的迷惘、忘記和重塑記憶帶來的改變。後來有幸在韓老師的指導下寫大論文,韓老師極其耐心溫和,循循善誘,給了我很多鼓勵和指點。謝老師也在學生名額已滿的情況下,仍同意做我的論文批改導師。我因此得以順利完成論文。

我記得跟著莫老師讀詩詞歌賦,他的課極富深情。我曾在他的課上為李陵和林覺民歎惋不已,也忘不了他粵語誦讀的抑揚頓挫餘韻悠長。在他的講述中,千百癡男怨女之心、千古傷心人之歎、春風得意者的狂喜、送別友人的惆悵……那些詩句裡用隻言片語提到過的人們、我多年不解的哀思與歡喜,第一次真實鮮活起來。莫老師在開始和最後一節課上反復向我們講為文者當有的風骨:紫毫千金,

執之者當耳聞疾苦、心懷蒼生。在他的課上,我第一次理解何為:「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我記得聽陳老師講佛教史,她說「世界上的聯繫比我們想像的要緊密很多」。那些遙遠的故事、深邃的智慧與思想演變的歷史,遠比我們從前聽聞的更宏大而立體。正如隨梅老師看道教經典、民間信仰,能打破層層固有觀念,看到更原汁原味的道教與民間。陳老師的瀟灑知性和梅老師的幽默有風度,都使我們欽佩不已。

我記得邢老師給我們講畫像石,告訴我們圖畫和文字同樣重要,讓我們現場畫導斧圖和進賢冠、從零開始辨認真假拓片。從撈鼎圖到孔子見老子像,仿佛是一場盛大的推理,聽老師用環環證據去推演那畫面表達的「真相」。和其他學科相比,邢老師的畫像石課更允許我們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那些千年前的畫,未必就和我們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那是個神秘奇幻又溫情的世界,壁畫上既宣揚主人的赫赫戰功,又刻畫著人間百態:耕種打獵、當壚賣酒,廚房裡在烤肉,人們對坐閒談。

我記得史凱老師的風俗與禮儀課溫和紳士,賈老師的紅樓夢是悠然紅塵。

我記得胡老師和黃老師帶我們入門文化研究,懇切坦誠,既講前路之長,也講學問之艱。講為學要嚴謹,不可舞弊抄襲。講書評也要做得扎實審慎。甚至講文化難得一席之地,要學會做出一些妥協。字字句句,皆是文化傳承者肺腑之言。

我記得我們一起去做文化考察,去聽戲曲,去看有很多線裝書的新亞書院,去黃大仙祠,並走過文學電影裡的雨中香港。

凡此種種,今日想來,依然讓我心潮澎湃。

而老師們開的書單,裡面像裝著整個宇宙,從任何一個洞口看去,都能望到無邊無際的璀璨星河。雖然大多數書都來不及讀完,但至少心裡知道山外有山,知道學問是這樣艱深而廣闊,有那麼多閃閃發光的東西值得追尋。

求索之路雖長,但如沐春風。我們在圖書館燈火通明的自習室裡趕論文、合小組報告的日子,如今竟然也值得懷念。學系的Lucy、Ivan和徐老師,幫我們解決了在學校裡的許多問題。包玉剛圖書館的管理員們尤其和善,同學們也都因為志同道合而格外意氣相投。當課程開始倒計時的時候,我們竟紛紛捨不得畢業。

相識一場,何其有幸。我很感激理工,也很慶倖當初孤注一擲申請了這個專業。我會珍藏這一年半的時光,並記住這種追逐繁星的熱忱。

中國文化,永不散場。
1819_LI_Jinting
2018/19 Academic Year
Lee Yiu-fai Chinese Culture Scholarship
The Second Prize

LI Jinting

Your browser is not the latest version. If you continue to browse our website, Some pages may not function properly.

You are recommended to upgrade to a newer version or switch to a different browser. A list of the web browsers that we support can be found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