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及雙語學系簡介
中文及雙語學系前身為中文及翻譯學系,成立於1988年,致力研究中英雙語社會中的語言現象,探詢解決現實中的語言問題。
本系致力在研究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學術課程,以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現時,我們開辦兩個學士學位課程、九個授課式碩士學位課程,以及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課程内容創新全面,在語言研究領域中,處於亞洲領先之列。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全港首個「對外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及「言語治療碩士課程」(畢業生專業資格獲香港言語治療師公會認可)。 | 了解更多 |
中文及雙語學系前身為中文及翻譯學系,成立於1988年,致力研究中英雙語社會中的語言現象,探詢解決現實中的語言問題。
本系致力在研究的基礎上開發新的學術課程,以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現時,我們開辦兩個學士學位課程、九個授課式碩士學位課程,以及哲學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課程内容創新全面,在語言研究領域中,處於亞洲領先之列。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全港首個「對外漢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及「言語治療碩士課程」(畢業生專業資格獲香港言語治療師公會認可)。 | 了解更多 |
課程


研究專長
中文及雙語學系致力(一)推動本系跨學科實證研究於國際間的聲譽;(二)加強本系於計算語言學、語料庫研究、語言、認知及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研究能力;(三)推廣國際間的學術交流;及(四)培育年輕學人、取得研究經費、爭取在一流學術期刊發表優秀的研究成果。
| 了解更多 |
最新消息
活動資訊

2021.2.6
中文及雙語學系授課式碩士課程線上講座
點圖放大
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班現正招生!本系針對社會上多種語言相關行業提供學術與應用並重的授課式碩士課程,包括言語治療、翻譯、企業傳訊、對外漢語教學及現代語言學等,配合學生的個人事業發展,並迎合不同行業需要。線上講座將於二月六日(星期六)舉行,由課程主任親自講解課程明細,解答同學疑問。優秀內地校友亦會分享上學工作經驗,讓你了解各個課程的求學歷程和就業前景。有興趣的同學萬勿錯過,立即報名!
授課式碩士課程線上講座
日期: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時間:下午1:40至4:25
語言:普通話及英語
報名鏈接:https://polyu.hk/RTyFb
講座程序︰ 點擊連結觀看回放視頻
時間
課程
下午1:40 – 2:05
中國語文文學碩士學位 (MACLL)
[觀看回放]
下午2:05 – 2:30
翻譯與傳譯文學碩士學位 (MATI)
[觀看回放]
下午2:30 – 2:55
中英企業傳訊文學碩士學位 (MABCC)
[觀看回放]
下午2:55 – 3:00
小休
下午3:00 – 3:25
中國語言學文學碩士學位 (MACL)
[觀看回放]
下午3:25 – 3:50
對外漢語教學文學碩士學位 (MATCFL)
[觀看回放]
下午3:50 – 4:00
小休
下午4:00 – 4:25
言語治療碩士學位 (MST)
[觀看回放]
課程資料:https://polyu.hk/WZoUc
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獎學金(中文、語言學與翻譯文學碩士組合課程):https://polyu.hk/GPzRS
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獎學金(言語治療):https://polyu.hk/URAgn
優異表現

最新消息

2020.12.30
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奬學金 2021/22
為鼓勵成績優異並立志從事學術研究的學生就讀中文、語言學與翻譯文學碩士組合課程,本課程將於 2021/22 學年推出兩項奬學金計劃 。
“中文及雙語學系碩士生獎學金” 是一項半免學費入學奬學金,將頒予數名入學成績優異,並具備學術潛質完成碩士論文的申請人。
“中文及雙語學系優異碩士生獎學金”則為半免學費畢業奬學金,將頒予數名在學成績優異,並撰寫了學術論文的畢業生。
成績優秀同學可同時獲取以上兩項奬學金,奬學金金額可達整個課程學費之全數。
入學奬學金不須要額外遞交申請表格,只要在 2021年 3 月 31 日 前遞交入學申請的申請人,就會自動被考慮。奬學金甄選將會在入學面試同時進行。
CBS 專家意見

2019.7.12
香港學童學習普通話的語音難點
香港學童學習普通話的語音難點
李楚成 梁慧敏
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
粵語有九個聲調,比普通話的四個調多,粵語除了有平上去聲,還有入聲。有學者認為說粵語的人能辨、能說這麼複雜的聲調,那麼學習只有四個聲調的普通話,一定手到拿來,其實不盡然。
針對以粵語為母語者的普通話發音誤差與學習問題,曾有研究透過對粵語和普通話的音節和聲調的語音組成部分進行全面對比研究,比較兩個語音系統的異同,結果發現兩者的差異比相同更為顯著,其中有16個普通話音節成分在粵語語音結構中並不存在。輔音系統方面,粵語和普通話分別有19和21個輔音,其中普通話有11個輔音是粵語所沒有的,即舌尖前音z-, c-, s-、舌尖後音zh-, ch-, sh-, r-、舌面音j-, q-, x-、和軟顎擦音h-,意味著粵語人士需要由零開始重新學習。另外,普通話所獨有的還有兒化尾音-er,和一個相當複雜、調控語音改變的語音規則「連續變調」,這些粵語中沒有的語音特徵令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很難準確地掌握。
普教中學校的中文老師顯然非常清楚某些字的規範讀音,但這種認知因種種原因而未能在口語中反映出來。例如複合元音的字如「片」(pin3/piàn) 和「笑」(siu3/xiào),當中有一個粵語所無的介音-i-,老師能正確寫出其拼音,但在口語評核中卻往往把這介音省略了,考生誤讀為 *[pɛn] 和 *[xau] 也不一定扣分。另一個常見的發音問題跟兒化韻有關,例如「花(兒)」(普huār/粵faa1ji4) 和「事(兒)」(普shìr/粵si6ji4)。雖然普通話中兒化韻的音節數量已越來越少,但當它出現而又沒有漢字提示時(如在普通話口語評核),大部分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都不能識別或準確發音。
香港學生碰上語音難點,也許與教師的第一語言粵語發音不標準有關,尤其是所謂「懶音」問題。例如「廣」gwong2 [kwɔŋ],在多音節字詞如「廣州」和「廣東話」之中,時常錯誤發音成gong2 [kɔŋ] (以g-替代複輔音gw-),甚至進一步丟失-ng,讀成gwon2 [kwɔn],將-ng(後鼻音韻尾)發成-n(前鼻音韻尾)。另一個容易造成混淆的是粵語聲母n-(鼻音)和l-(邊音),它們傳統上被視為有差異的不同音位,但長久之來香港社會各界習慣把兩者視為自由變體,將n-發成l-,如「你」(n-)和「李」(l-)同發成lei5音,如果語境不是含糊不清的話,通常不致造成混淆和誤會。造成這樣的語音現象並不令人驚訝,因為在學校課程中粵語沒有獨立成科,一般學生對粵語語音系統並沒有基本的掌握。這種語言變體在跨語言方面的影響是以粵語為母語的學習者難以分清楚普通話n-和l-(英語亦然,把no讀成lo),其他典型的例子包括「年(n-)、連(l-)」、「男(n-)、藍(l-)」和「女(n-)、呂(l-)」等,n-和l-的區分對母語為粵語的學習者帶來相當大的學習困難。另外幾組難以掌握的聲母分別是舌尖前音z-, c-, s-(資、雌、思)、舌尖後音zh-, ch-, sh-(知、蚩、詩)和舌面音j-, q-, x-(基、欺、希),香港學生往往以粵語的舌葉音z-, c-, s-(知、雌、思)來替代,造成了負遷移。
在超音段的層面,說粵語的普通話學習者也必須要克服輕聲或連續變調的困難,後者的語音規則是由並排的第三聲語素音節結構所觸發。例如「很好」分開單獨的發音為 hěn(han2)和 hǎo(hou2),但放在一起時第一個音節必須變為第二聲,發音是 hén hǎo﹔更為複雜的是,比較長的第三聲語素音節結構如wŏ shoŭ sĕ wŏ koŭ(我手寫我口),按連續變調的規律應發音為wó shoŭ sĕ wó koŭ,兩個「我」字都需要變調。
註:為方便表述,文中普通話讀音以漢語拼音表示,粵語讀音以粵語拼音表示,誤讀以國際音標表示。
延伸閱讀:
Li, David C. S. (2017). Multilingual Hong Kong: Languages, literacies and identities. Cham, Switzerland: Springer.
[原載於《信報》教育講論,2019年7月12日,C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