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理大研究顯示 香港須儘快檢討品德教育政策

(左起) 和富社會企業執行總監蔡德昇先生、理大梁倩儀博士、石丹理教授和梁曉廸博士公布「塑造品格・共創未來」研究計劃下兩項研究的結果石丹理教授  —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 、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利豐服務領導教育教授  — 分享對香港品德教育的看法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博士發表有關香港德育政策推行情況的研究結果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梁曉廸博士發表「校長和教師對中、小學品德教育的看法」的研究結果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團隊近期進行兩項有關品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檢視香港的相關政策推行情況,並與其他國家及華人地區作對比;以及探討中、小學校長及教師對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看法。兩項研究均顯示,香港的品德教育發展未能切合時代所需,而且面對不少挑戰,須儘快進行檢討。

理大與和富社會企業自去年初合作開展「塑造品格・共創未來」大型研究計劃,以期透過五項研究,探討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發展,以及相關教育和政策實施的狀況。上述研究乃計劃下的第四及第五項研究,首三項研究分別從中學生、教師及家長的角度檢視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的情況,研究結果已於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發布。(註)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及利豐服務領導教育教授石丹理今天(11月5日)於發布會上,與負責兩項研究的團隊成員公布研究的主要結果。

第四項研究由石丹理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梁倩儀博士負責。研究檢視香港的品德教育的政策與推行情況,並與其他華人地區(中國內地、台灣)及其他國家(新加坡、英國、美國)作比較。研究發現香港的品德教育發展未得到廣泛重視,並且在推進時面對不少挑戰,其中包括以下八項:

(1) 德育欠缺整體規劃 研究報告內之其他國家及地區在德育及品格教育發展方面有清晰的規劃,認同德育/品格教育在培養公民/國民質素的重要性。例如新加坡政府於2011年釐定品德教育的準則及發展策略,新加坡教育部分別在2014及2016年為小學生,中學生及準大學生制定了品格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然而,香港在「德育」發展方面欠缺整體的規劃。目前沒有一項綜合的社會政策,釐定本港德育發展的具體目標及監督其施行情況。

(2) 德育發展未能與時並進 研究報告內之其他國家的品德教育發展因社會的變化及青少年的需要而作出前瞻性的改革,加入了21世紀所需的技能、社會情感學習、青少年正面成長、品格強項等等內容。反觀香港政府推行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指引》於2008年進行修訂後沿用至今,未能配合社會的急劇變化及需求而作出調整。

(3) 德育概念模糊,未達到「全人發展」的目標 在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的7項首要的價值觀(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承擔精神、誠信和關愛)之概念詮釋及理論基礎並沒有深入的描述,在學校及社會上亦未得到廣泛討論,更沒有實證支持其價值觀如何透過德育/品格教育得到推廣。當中亦沒有包括社交及情緒發展,未能達到「全人發展」的目標。

(4) 德育/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重視 家長、社會及傳媒很多時候把青少年的競爭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把資源投放在學業成績、語言學習、技能培訓等方面,而道德價值、心智發展及生活技能發展的重要性卻被忽視。

(5)「滲透式」的課程介入模式削弱德育成效 在很多發達國家(如英國、美國、新加坡)或華人社會(包括中國內地),德育/品格教育在學校獨立成為一學科,但在香港,德育卻融合在不同的學科內(如中國語文科、常識科、體育科等),因而變得不清晰,其效果也較難察覺;加上緊迫的課程安排及對學科成績的著重,老師也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科的內容上。

(6) 缺乏整全及正式的德育/品格課程 香港的小學及中學缺乏一個整全及正式的德育課程,其內容很多時候會融入於宗教、通識教育等學科。德育課程的題材可包括品德及倫理教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等各不同的教育範疇,故應清楚界定所包括的範圍,以規劃整全的德育/品格課程。

(7) 德育的融合推行策略不夠全面 在香港,德育/品格教育的推廣策略十分割裂,並未有強調家庭、社區及傳媒在品德教育應有的角色。台灣卻積極鼓勵學校、家庭、社區、及縣市的共同參與,以確定品德的核心價值觀。

(8) 缺乏有效的檢討及有系統的評估 新加坡、英國及美國就其品德教育進行有系統的成效評估。新加坡教育部每年均進行學生自評、朋輩互評及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檢討品德教育課程的成效。而英國及美國亦會與當地大學合作,就品德教育的推行進行有系統的成效評估。但香港教育局的相關評估則以活動數量及性質為主,欠缺要求學生就其道德及品格發展課程進行主觀成效及客觀成效評估。

第五項研究由石丹理教授、應用社會科學系前助理教授胡嘉如博士、以及助理教授梁曉廸博士負責。透過10 次焦點小組,訪問了26位中、小學校長及 6 位中學教師,探討他們對德育教育政策在中、小學推行情況的看法。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

(1) 認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對於兒童及青少年非常重要;
(2) 指出學校為了符合辦學宗旨及背景,推出創新的調整措施,以實施德育及公民教育相關政策;
(3) 肯定學校領導層在實施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4) 認為來自教育局的資源及支援不足,很難將官方資料與校本課程相結合;
(5) 較喜愛「量身定制」的教學材料;
(6) 認為德育與公民教育對於教師與學生的個人成長均有裨益;以及
(7) 指出由於教學工作量較大,在校內發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時間十分有限。

石教授分析指出,青少年面對的成長危機日益複雜,包括青少年暴力、朋輩欺凌、不誠信行為、自毀行為、自我中心傾向、崇尚物質主義、對老師及權威對象不尊重及存有敵意。在複雜及急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培養青少年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建立他們的正面人生態度、加強他們處理情緒及社交的能力,都是香港社會刻不容緩的任務。

有鑑於此,研究團隊就德育/品格教育的未來發展有以下建議:

(1) 政府應檢討及制定循證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
(2) 檢討德育的內容及範疇,結合品格教育與社會情感學習,以期達致青少年的全人發 展;
(3) 品德教育應獨立成科,並在中、小學全面推行; (4)
政府應結連學校以外的其他社會系統(包括家庭、社區、傳媒等),締造一個廉潔、關愛的社會;
(5) 加強教師品德教育的培訓,並營造學校學術與品德兼重的健康文化;
(6) 就青少年的品格特質、社會心理能力及社會行為,進行定期研究;以及
(7) 就德育/品格教育進行有系統的成效評估。

註 :
1) 第一號報告:中學生的觀點,結果載於: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470.html  
2) 第二號報告:中學老師的觀點,結果載於: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491.html
3) 第三號報告:家長的觀點,結果載於: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501.html

附件 :
1) 第四號研究報告 (中文版,附英文報告摘要)
2) 第五號研究報告 (英文版,附中文報告摘要)
3) 研究報告簡報

(完)

詳情查詢

石丹理教授

應用社會科學系

Email(852) 2766 5652
Emaildaniel.shek@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