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5理大研究显示 香港须尽快检讨品德教育政策

(左起) 和富社会企业执行总监蔡德升先生、理大梁倩仪博士、石丹理教授和梁晓廸博士公布「塑造品格・共创未来」研究计划下两项研究的结果石丹理教授  — 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 、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利丰服务领导教育教授  — 分享对香港品德教育的看法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梁倩仪博士发表有关香港德育政策推行情况的研究结果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梁晓廸博士发表「校长和教师对中、小学品德教育的看法」的研究结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团队近期进行两项有关品德教育的研究,主要检视香港的相关政策推行情况,并与其他国家及华人地区作对比;以及探讨中、小学校长及教师对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看法。两项研究均显示,香港的品德教育发展未能切合时代所需,而且面对不少挑战,须尽快进行检讨。

理大与和富社会企业自去年初合作开展「塑造品格・共创未来」大型研究计划,以期透过五项研究,探讨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发展,以及相关教育和政策实施的状况。上述研究乃计划下的第四及第五项研究,首三项研究分别从中学生、教师及家长的角度检视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的情况,研究结果已于去年年底及今年年初发布。(注)

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及利丰服务领导教育教授石丹理今天(11月5日)于发布会上,与负责两项研究的团队成员公布研究的主要结果。

第四项研究由石丹理教授及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梁倩仪博士负责。研究检视香港的品德教育的政策与推行情况,并与其他华人地区(中国内地、台湾)及其他国家(新加坡、英国、美国)作比较。研究发现香港的品德教育发展未得到广泛重视,并且在推进时面对不少挑战,其中包括以下八项:

(1) 德育欠缺整体规划 研究报告内之其他国家及地区在德育及品格教育发展方面有清晰的规划,认同德育/品格教育在培养公民/国民质素的重要性。例如新加坡政府于2011年厘定品德教育的准则及发展策略,新加坡教育部分别在2014及2016年为小学生,中学生及准大学生制定了品格及公民教育课程指引。然而,香港在「德育」发展方面欠缺整体的规划。目前没有一项综合的社会政策,厘定本港德育发展的具体目标及监督其施行情况。

(2) 德育发展未能与时并进 研究报告内之其他国家的品德教育发展因社会的变化及青少年的需要而作出前瞻性的改革,加入了21世纪所需的技能、社会情感学习、青少年正面成长、品格强项等等内容。反观香港政府推行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指引》于2008年进行修订后沿用至今,未能配合社会的急剧变化及需求而作出调整。

(3) 德育概念模糊,未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 在香港,「德育及公民教育」的7项首要的价值观(即坚毅、尊重他人、责任感、国民身份认同、承担精神、诚信和关爱)之概念诠释及理论基础并没有深入的描述,在学校及社会上亦未得到广泛讨论,更没有实证支持其价值观如何透过德育/品格教育得到推广。当中亦没有包括社交及情绪发展,未能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

(4) 德育/品格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重视 家长、社会及传媒很多时候把青少年的竞争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把资源投放在学业成绩、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等方面,而道德价值、心智发展及生活技能发展的重要性却被忽视。

(5)「渗透式」的课程介入模式削弱德育成效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新加坡)或华人社会(包括中国内地),德育/品格教育在学校独立成为一学科,但在香港,德育却融合在不同的学科内(如中国语文科、常识科、体育科等),因而变得不清晰,其效果也较难察觉;加上紧迫的课程安排及对学科成绩的着重,老师也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科的内容上。

(6) 缺乏整全及正式的德育/品格课程 香港的小学及中学缺乏一个整全及正式的德育课程,其内容很多时候会融入于宗教、通识教育等学科。德育课程的题材可包括品德及伦理教育、公民教育、国民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等各不同的教育范畴,故应清楚界定所包括的范围,以规划整全的德育/品格课程。

(7) 德育的融合推行策略不够全面 在香港,德育/品格教育的推广策略十分割裂,并未有强调家庭、社区及传媒在品德教育应有的角色。台湾却积极鼓励学校、家庭、社区、及县市的共同参与,以确定品德的核心价值观。

(8) 缺乏有效的检讨及有系统的评估 新加坡、英国及美国就其品德教育进行有系统的成效评估。新加坡教育部每年均进行学生自评、朋辈互评及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以检讨品德教育课程的成效。而英国及美国亦会与当地大学合作,就品德教育的推行进行有系统的成效评估。但香港教育局的相关评估则以活动数量及性质为主,欠缺要求学生就其道德及品格发展课程进行主观成效及客观成效评估。

第五项研究由石丹理教授、应用社会科学系前助理教授胡嘉如博士、以及助理教授梁晓廸博士负责。透过10 次焦点小组,访问了26位中、小学校长及 6 位中学教师,探讨他们对德育教育政策在中、小学推行情况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访者:

(1) 认同德育及公民教育对于儿童及青少年非常重要;
(2) 指出学校为了符合办学宗旨及背景,推出创新的调整措施,以实施德育及公民教育相关政策;
(3) 肯定学校领导层在实施德育及公民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4) 认为来自教育局的资源及支援不足,很难将官方资料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5) 较喜爱「量身定制」的教学材料;
(6) 认为德育与公民教育对于教师与学生的个人成长均有裨益;以及
(7) 指出由于教学工作量较大,在校内发展德育及公民教育的精力及时间十分有限。

石教授分析指出,青少年面对的成长危机日益复杂,包括青少年暴力、朋辈欺凌、不诚信行为、自毁行为、自我中心倾向、崇尚物质主义、对老师及权威对象不尊重及存有敌意。在复杂及急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建立他们的正面人生态度、加强他们处理情绪及社交的能力,都是香港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有鉴于此,研究团队就德育/品格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以下建议:

(1) 政府应检讨及制定循证为本的德育/品格教育政策;
(2) 检讨德育的内容及范畴,结合品格教育与社会情感学习,以期达致青少年的全人发 展;
(3) 品德教育应独立成科,并在中、小学全面推行; (4)
政府应结连学校以外的其他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社区、传媒等),缔造一个廉洁、关爱的社会;
(5) 加强教师品德教育的培训,并营造学校学术与品德兼重的健康文化;
(6) 就青少年的品格特质、社会心理能力及社会行为,进行定期研究;以及
(7) 就德育/品格教育进行有系统的成效评估。

注 :
1) 第一号报告:中学生的观点,结果载于: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470.html  
2) 第二号报告:中学老师的观点,结果载于: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491.html
3) 第三号报告:家长的观点,结果载于:
    - https://www.polyu.edu.hk/web/tc/media/media_releases/index_id_6501.html

附件 :
1) 第四号研究报告 (中文版,附英文报告摘要)
2) 第五号研究报告 (英文版,附中文报告摘要)
3) 研究报告简报

(完)

详情查询

石丹理教授

应用社会科学系

Email(852) 2766 5652
Emaildaniel.shek@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