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理大研究显示: 教师认为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发展存隐忧

(左起) 和富社会企业执行总监蔡德升先生、理大石丹理教授和马汶诗博士公布「塑造品格・共创未来」研究计划下第二项研究的结果石丹理教授分享有关「香港中学生品格发展: 老师的观点」研究的主要结果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和富社会企业联合开展「塑造品格・共创未来」大型研究计划,当中第二项研究显示,本地中学教师大都认为香港青少年的道德品格整体水平日趋下降,发展存在隐忧。

第二项研究由理大协理副校长(本科生课程)及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石丹理教授,以及应用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马汶诗博士负责。研究主要从教师角度出发,旨在了解他们对自己现正教授的学生,以及一般香港青少年的品格特质的评价;同时探讨教师在青少年道德发展过程中担当的角色,以及他们对道德与公民教育在学校实施过程的评价。研究以问卷调查形式,访问来自11所本地中学的568名教师。

石教授分析指出,受访教师普遍认为现今香港青少年崇尚物质主义、偏向自我中心、缺乏责任感、对社会关心较弱,因而极需加强培育青少年的社会心理能力,尤其是抗逆力及情绪控制。他认为研究结果令人鼓舞的是,大部分受访教师不但同意学校及教师在青少年道德品格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表示愿意接受更多相关师资培训,以提升教学质素及增加课程的多样性。

由和富慈善基金资助的研究计划包含五项研究,旨在从多角度探讨香港青少年道德品格、社会心理能力及社会行为的现状与发展。透过此项计划,研究团队希望藉以审视本港道德品格教育和相关政策,探求可改善之处。首项研究以本地中学生角度出发,研究结果已于早前发布。

石教授和马博士于今天(12月21日)的发布会上,分享第二项研究的主要结果。结果如下:

  1. 接近七成受访教师认为香港青少年的整体道德水平日趋下降。
  2. 约七至八成受访教师认为香港青少年较为物质主义及自我中心。
  3. 超过半数受访教师认为自己现正教授的学生具有友好(84%)、善良(80%)及有同情心(64%)的品格特质。然而,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学生的责任感(73%)、控制情绪(98%)及应对逆境的能力(99%)有待加强。
  4. 超过四成受访教师认为自己现正教授的学生应多参与做家务(45%)、多关心国家(62%)及世界(59%)。
  5. 约四成受访教师认为香港青少年欠缺某些道德品格质素,如尊重传统文化(40%)及责任感(37%)。
  6. 大部分受访教师认为香港青少年的社会信任程度偏低。超过八成受访者认为学生不信任政府,对不同政党的信任度亦各有差异。
  7. 大多数受访教师认为家庭、学校、朋辈、传媒及互联网均对青少年的个人道德品格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其中,超过九成认为家庭及朋辈是影响青少年个人道德品格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8. 超过半数受访教师认为现时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不足够。其中,超过七成认为在现时学校的正规课程中,香港青少年学习到有关生活技巧的知识不足。
  9. 超过四成受访教师相信学校推行的德育及公民教育是正面且有效的。然而,超过三成认为教育局对学校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的支援不足够。
  10. 整体而言,受访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较一般香港青少年为高。他们认为自己现正教授的学生的道德品格较好、社会信任度较高、物质主义水平亦较低。

石教授表示,研究结果反映生活技巧和道德品格培育对青少年的全人发展十分重要。研究团队建议社会各界提供更多资源以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的培训,并且支援学校加强推行青少年品格培育的计划。

附件 :  

1)
研究报告

2) 研究报告简报

3) 主要图表

(完)

**********

详情查询

石丹理教授

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

Email(852) 2766 5652
Emaildaniel.shek@polyu.edu.hk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