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加劇,社會對家居照護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約有13億人因老化或殘疾而需要長期照護。香港受華人社會重視家庭倫理的傳統觀念及醫療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照護責任往往落在家庭照顧者身上,當中不少人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壓力。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就本港家庭照顧者的身心健康質素展開調查,並探討運用數據驅動的評估工具,量度他們的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以便更準確地識別其需要,並實施有效的介入措施。
研究由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徐幻教授帶領,團隊於2025年1月到3月期間對323名家庭照顧者進行生活質量研究,問卷調查涵蓋有關身體機能、心理健康、社會關係、幸福感及疲勞感等方面,以及他們對照護的切身感受。
調查結果顯示,不少家庭照顧者身心健康質素欠佳,逾四成(42%)受訪者面對精神健康問題,當中超過一半出現抑鬱症狀,四分一則受焦慮症困擾。另外,接近兩成(18%)照顧者表示行動能力受影響。
研究人員分析,現行支援家庭照顧者的政策側重服務量,卻欠缺長期、系統性的支援服務,難以提升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其中,能為照顧者提供短暫休息機會的喘息服務支援點分布不平均,服務輪候時間亦較長,對每日提供逾16小時高強度照護的照顧者而言,未能有效改善他們的身心健康。此外,不少家庭照顧者屬於「以老護老」或「以老護殘」,年長照顧者常因數碼障礙而未能享用支援服務或配套,例如由社會福利署於2023年推出的「照顧者資訊網」,對八成年逾60歲的照顧者來說幫助不大。
徐教授表示:「本港照顧者支援服務配套不足,社會對相關議題亦欠缺充分關注,凸顯加強照顧者支援與政策介入的迫切性。政府應加強成本效益分析機制,確保資源合理分配,並將提供心理輔導服務和增強社交支援網絡列為政策重點,切實提升照顧者的生活質素,展現社會對他們的支持和關懷。」
有見香港家庭照顧者的嚴峻困境,徐教授及其團隊進一步研究利用經濟學技術進行科學評估,全面衡量照顧者的生活質量。他們倡議採用數據驅動的評估工具,例如「照顧者生命質量量表」(CarerQol),精準評估照顧者的需求,以便針對相關政策作出優化。
CarerQol有效量度照顧者生活質量
CarerQol由荷蘭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團隊於2006年開發,用作測量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經濟負擔、社交關係及個人成就感等,以量化非正式照顧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受影響的程度。量表會根據各地衛生系統和研究項目微調,並已廣泛應用於荷蘭、英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的科研項目及衛生政策制定,為醫療資源分配提供關鍵訊息支援。
為將CarerQol應用在華語環境,研究團隊着手開發中文版CarerQol,先由中文母語者進行翻譯,再經過專業翻譯的回譯,並安排一般中國民眾提供認知回饋,確保量表能適應華人社會的文化背景及其照顧者體驗。團隊隨後通過病人組織、社區康健中心及醫院,在內地不同地區招募了324名不同背景、已照護殘障或需長期照顧人士五年或以上的家庭照顧者,安排他們通過網上問卷調查接受中文版CarerQol的評估,以驗證其可靠度。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期刊《健康與生活品質結果》上發表。
研究發現,CarerQol在華語環境中表現優異,能準確反映出不同照顧者群體的差異,例如健康、教育程度高及在城市居住的照顧者於CarerQol的得分顯著較高。此外,量表亦顯示較佳的重測信度,即受訪者在相同情況下再次接受評估時,出現的結果與之前表現一致。這一切證明量表提供了既可靠又穩定的結果,讓照顧者更清楚了解自身需求,有助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團隊亦指出,CarerQol成本效益高,具備本地應用潛力,能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學數據支持,促進社會福利體系的發展。
同時,研究團隊提出能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和人工智能驅動的文本分析工具,簡化訪談和焦點小組中主題編碼的流程,提高分析效率和深度。此外,線上論壇和社交媒體等數碼平台的興起亦為虛擬焦點小組和情緒分析提供了新工具,讓研究人員能從不同角度更全面地分析生活質量。
徐教授說:「近年來,科技的迅速發展顯著推動和革新了與調查生活質量相關的研究,令無論是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更加靈活。例如,我們現在可透過可穿戴設備及流動健康應用程式收集實時生理和行為數據,有助研究人員了解研究對象的生理活動、睡眠模式等重要生活質量指標,作更全面的縱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