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揭示睾酮影響男性大腦神經認知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及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2025年8月4日

研究及創新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吳寅教授展開一系列研究,探討在年輕男性身上,睾酮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吳教授憑藉其卓越研究成果,榮獲中國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荷爾蒙對人類的身體機能、行為及情緒有重要影響,其中主要雄性激素睾酮(testosterone)在塑造男性的社會認知及行為中發揮關鍵作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研究團隊展開一系列跨學科研究,探討在年輕男性身上,睾酮與大腦神經認知功能的關聯,以及其對社會行為帶來的影響,為睾酮療法在改善相關心理健康問題的臨床治療及實際應用提供了重要啟示。 

研究團隊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吳寅教授帶領,他們為接受實驗的健康年輕男性塗抹外用睾酮或安慰劑,並比較他們在指定任務中的表現,從而找出睾酮水平與多項行為特徵或狀態之間的關係,包括慷慨行為、狀態自尊(state self-esteem)、對憤怒面部表情的敏感度、對不平等的厭惡、親社會學習能力和攻擊性傾向等。

高睾酮或導致自私傾向
首項研究聚焦於社會經濟行為,團隊結合藥物介入和功能性磁力共振(fMRI),研究睾酮如何影響慷慨行為,以及當中的潛在神經機制。男性實驗參與者會被安排參與社會折扣任務(social discounting task),即在只有自己得益,以及能在特定社交距離下惠及他人的兩個選項中作出選擇。參加者會在過程中接受fMRI掃瞄,以觀察其大腦活動情況。

研究發現,接受外用睾酮的男性,特別在面對關係愈疏遠的對象時,慷慨程度明顯比正常男性下降更多。fMRI結果則指出,當睾酮處於較高水平時,顳頂交界處的神經活動會減少。顳頂交界處位於大腦上部區域,涉及社會認知功能;團隊分析指出,睾酮可能會從神經層面上抑制顳頂交界處的活動,降低對他人福祉的關注,這顯示睾酮水平上升或與經濟決策中的自私傾向及同理心降低有關。

吳寅教授表示:「荷爾蒙對人類認知的影響,逐漸成為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焦點。借助先進的神經影像設備,團隊成功獲得這些新發現。目前,我們正積極探討當中涉及的複雜動態機制,以了解其他關鍵問題,例如睾酮如何影響經濟決策、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如何影響利他行為等社會傾向,期望能取得具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

此項研究由吳教授與北京大學、深圳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及蘇黎世大學的學者合作進行,結果已刊登於國際學術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吳教授亦憑此卓越研究,榮獲國家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

提高睾酮水平有助提升狀態自尊
吳教授及其團隊的另一項研究圍繞狀態自尊,即個體對自我價值和社會地位的即時感知,與睾酮水平的密切關聯。研究團隊安排男性實驗參與者評估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根據社會反饋不斷調整評價,再利用計算模型分析該評價在整個過程中的動態變化。

研究團隊指出,持續處於低狀態自尊可能會引發異常行為,甚至增加患上焦慮、憂鬱及飲食失調等精神疾病的風險。此外,臨床上狀態自尊較低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會出現較嚴重的自我攻擊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提升睾酮水平能夠幫助促進狀態自尊的更新,有效緩解相關問題。

過去有藥理學研究顯示,這種睾酮替代療法能夠顯著改善相關行為,但長期使用可能會產生副作用。此項研究就此提供了寶貴的臨床洞見,指出單次劑量的睾酮對狀態自尊有正面影響,尤其當患者置身積極的社會環境中,其效果會更為顯著。因此,團隊提出未來可以考慮結合單劑量睾酮,以及透過正面社會回饋提升狀態自尊的介入策略,作為治療相關異常行為和臨床症狀的潛在臨床前治療。

吳教授表示:「研究結合計算模型與行為藥理學研究,揭示了睾酮在影響複雜社會行為過程中的心理機制。研究成果對制定公共衛生政策具有重要參考作用,有助營造更具正向影響力的社區環境,促進大眾的身心健康。」

此項研究由吳教授帶領的團隊聯同華東師範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及蘇黎世大學的學者合作進行,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生物精神病學: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影像學(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

展望未來,吳教授及其團隊將繼續開拓其他有關睾酮如何影響年輕男性社會認知和大腦活動的研究,除了為相關領域未來的研究奠定基礎,還希望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目前,吳教授正與理大航空及民航工程學系合作,探索荷爾蒙如何影響飛行員的飛行表現及相關的大腦機制,冀為航空公司制定有效的飛行學員招募及培訓策略。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