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揭示外傭在港生活面對的主要醫療及溝通困境

2024年5月21日

研究及創新

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 (左)帶領一項研究,探討外傭在香港的面對的權利問題和溝通困難;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中)研究社區敘事網絡對外傭的影響;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右)帶領研究重點關注提升外傭健康素養的需要。


外傭減輕不少雙職家庭在照顧兒童及處理家務上的重擔,但其個人需求卻未受到足夠重視。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進行一系列研究,探討外傭在港生活所面對的健康及其他結構性問題,包括他們在新冠疫情期間遇到的困難,揭示外傭的福祉與他們能否獲取正確的公共衛生資訊及享用相關設施息息相關。

研究人員深入訪問逾 700 名、以問卷形式調查逾 400 名菲律賓及印尼外傭,了解他們在港生活的故事及身心健康,內容涵蓋其(創傷)經歷、健康素養、醫療需求及社群通訊網絡。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加劇,針對長者家居護理的需求日益增加,來港工作的外傭越來越多,研究期望能帶出為外傭創造共融社會環境的重要性。

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教授Hans Ladegaard教授表示:「印尼外傭面對邊緣化及孤立問題尤其嚴重,他們許多生活難題均源於語言與溝通困難,並對自身權利了解不足。不少人來港前只接受了三星期的廣東話課程,無法確保語言流利程度,大部分更不懂英文,甚至不知道法定的最低工資水平和每周可享有 24 小時休息時間等。因此,我們應該優先為他們提供語言學習的支援,並教育他們認識自己的權利。」

根據Hans Ladegaard教授的研究,缺乏接收資訊及使用公共衛生設施的途徑是外傭的其中一個主要困境。尤其新冠疫情期間,不少外傭因疫情帶來的孤獨感、隔離及鄉愁等而容易陷入抑鬱及焦慮的情緒,但他們能獲取適當支援的途徑卻相當有限。研究團隊建議公共衛生宣傳應採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並運用社交媒體等外傭能廣泛接觸的渠道進行,而利用漫畫及敘事的表達方式亦能更有效地與外籍群體溝通。

另一項由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Jeffry Oktavianus博士領導的研究亦發現,社區敘事網絡,包括直接的人際社交網絡、社區組織及傳媒,在支持外傭應對疫情時發揮了關鍵作用。該項研究已刊登於《Health Communication》。

研究指出,由於欠缺以外傭母語為主的正確資訊,許多外傭在疫情期間都無法獲得足夠的防疫知識,社交媒體和社群間的互動溝通成為他們主要的資訊及情感支援來源。然而,外傭或會在人際網絡間接觸到假消息,並因而產生負面心理影響。Oktavianus博士表示:「這些網絡雖然是重要支援,但亦有機會傳播錯誤資訊,在協助邊緣化社群面對疫情上,同時帶來機遇和挑戰。」

研究提出,社區組織可以主動發放可靠新聞,解除外傭的疑惑及糾正他們得到的錯誤訊息,協助他們在混亂情況下分析真假資訊,並鼓勵相關組織(例如在港印尼人組織、少數族裔媒體等)主導有關公共衛生的宣傳。研究又指出,提高外傭的數碼素養也是幫助他們區分真假資訊的關鍵所在。

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助理教授Margo Turnbull博士帶領的另一項研究則重點關注提升外傭健康素養的需要。菲律賓目前是亞洲區乳癌發病率最高國家之一,在港工作的菲傭罹患乳癌的數字亦不斷增加。研究深入探討了在外地工作時罹患乳癌對外傭生活的影響,論文已刊登於《Quality Health Research》。

與上述研究一致,這項研究亦強調應使用多元語言作健康宣傳,令外傭能以母語理解公共衛生的資訊,同時提出可以在週日開放公共衛生設施以便外傭使用,從而及時獲得診斷及醫療援助。Turnbull博士補充:「改善語言及溝通技巧亦可令外傭更有效運用醫療資源,減輕癌症帶來的負面心理影響,並增強面對健康問題時的信心。」

目前,Turnbull博士正與一個癌症支援小組合作,共同開發多語言的溝通資源,期望協助外傭向僱主、家人及醫生傳達其診斷及護理需求。

就多項圍繞在港外傭的研究發現,理大英文及傳意學系將聯同兩個支援外傭的非政府機構,融幼社及外勞事工中心,於5月24日在理大舉行「外傭生活攸關」研討會,進一步討論外傭在港工作的生活困難,以及如何在香港建立更共融的社會。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