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有十項研究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支持,資助金額合共539.6萬港元。理大學者在創新及應用研究方面表現卓越,為香港的碳中和目標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此十項獲資助研究內容涉及多個範疇,包括廢物回收管理、空氣和水質監測、氣候變化、節能和減碳等,展示了理大在環境保護研究方面的專業知識,涵蓋建築、工程和應用科學等多個學科領域。
這些研究項目旨在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和技術,例如利用移動傳感器和電腦視覺技術監測街道空氣質量、基於機器人與無人機協同的自主沙灘垃圾清理系統、開發光催化系統轉化有用的二碳化學品以減少碳足跡。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升環保效能,有項目將為香港下一代數據中心研發多功能冷卻膜,以及研究氣候變化下輪胎磨損的環境效應等。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1994年成立,旨在為環境及自然保育方面的教育、研究及其他項目及活動提供經費。
理大十項研究獲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資助︰
| 主要研究員 | 項目名稱 | 資助金額 | 
| 建設及環境學院 | ||
| 侯慧瑩博士 | 利用移動感測器和電腦視覺技術對高密度城區街道級別的空氣質量进行動態监测与分析 | HK$499,600 | 
| 宋丁豹博士 | 利用微生物誘導碳酸鈣沉澱結合二氧化碳封存的創新方法將焚燒淤泥底灰轉化為工程填料 | HK$500,000 | 
| 申培亮博士 | 利用混凝土廢漿製備吸碳塗料提升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能 | HK$500,000 | 
| 王蒙博士 | 氣候變化背景下輪胎磨損的環境效應研究 | HK$900,000 | 
| 工程學院 | ||
| 陳潔盈博士 | 用於香港下一代數據中心高效被動冷卻的多功能冷卻膜的研發 | HK$498,600 | 
| 許鋼焱博士 | 基於機器人與無人機協同的自主沙灘垃圾清理系統 | HK$498,000 | 
| 任競爭博士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 碳中和目標下將香港的污泥轉化成綠色氫氣及電子燃料:新型工藝設計、優化、經濟可行性及環境可持續性評價 | HK$500,000 | 
| 理學院 | ||
| 勞子桓博士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 開發光催化系統以減少香港的碳足跡: 將CO2排放物轉化為有用的二碳化學品 | HK$500,000 | 
| 吳建勇教授 研究教授 | 基於納米相變乳液的太陽能全光譜利用光伏/熱系統 | HK$500,000 | 
| 時裝及紡織學院 | ||
| 康占肖博士 | 開發基於織物的冷凝水蒸發風柵提升空調效率 | HK$500,0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