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科研團隊創新地下導航技術 推動歷史文物探索

2025年11月19日

研究及創新

可持續的城市管理不僅需要關注繁忙的地面城市系統,也須兼顧地下的基礎建設和公用設施,以及隱藏的文化遺產及其背後的故事。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地理空間與近地表地球物理科技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積極推動土地測量相關研究,促進文化保育及可持續城市環境的發展。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副系主任(教學)和教授賴緯樂教授,帶領研究團隊運用多項先進技術,在城市地下勘探科研領域取得突破。從探測城市基礎設施問題,例如空洞及管道洩漏,以至發掘隱藏的歷史遺產,賴教授的研究成果均推動了多項具深遠影響的技術應用。 

賴教授表示:「醫生昔日為了診斷病情,往往需要在病人身上開刀進行檢查。如今,隨著磁力共振(MRI)和電腦斷層掃描(CT)等非侵入式影像技術的出現,醫學診斷方式已徹底改變。同樣地,在建築領域,我們也從傳統的鑽孔檢測,發展到使用非侵入式技術進行地下勘察。隨著技術進步,探地雷達(GPR)的應用早已超越基本的定位、成像、檢查及監測建築工程,涵蓋地下管線、道路路面、隧道襯砌等多個層面。 」

以地理空間科技推動文化遺產的考古發掘

賴教授的一項研究重點,充分發揮了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優勢,創新地結合地理空間與近地表地球物理的技術,應用於考古勘探領域。他的研究團隊與來自不同機構的歷史及考古學專家攜手合作,為歷史背景的解讀和社區教育帶來積極貢獻。

研究團隊建構並應用一套四階段的地理空間技術方法,應用於遺跡及考古地點的測繪與分析,探索香港戰時及薄扶林歷史建築。他們的研究於2023年至2026年間獲創新科技署的「創新及科技基金」兩項目資助。

為了實施這套四階段方法,研究團隊首先分析舊地圖、歷史文獻、及各國的航空照片,以識別隱藏於歷史遺跡中的潛在特徵,例如二戰時期已消失的遺跡。然後,團隊利用來自政府的機載光達數據,或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的無人機分析地面光達的點雲資料,建立三維數碼地形模型,並於地理資訊系統(GIS)中進行地理配準。隨後,他們透過紅色地形影像圖(RRIM)分析地形開放度,揭示隱藏在林中深處的結構細節。

團隊以衛星導航抵達目的地,並運用地面三維雷射激光掃描進行實地驗證與成像,重建歷史樣貌填補空白。目前,團隊亦正研發深度學習驅動的特徵描述技術,以應用於大範圍的考古調查。最後,實地考察工作包括對遺址進行混合空地三維建模的調查和驗證,然後利用這些建模結果,在室內環境中產生3D擴增實境模型。

賴教授的研究團隊運用了這套創新方案,不僅透過地理空間技術揭示了戰爭遺跡與墓葬等隱藏特徵,亦結合探地雷達、無人機紅外線熱成像、磁力儀與金屬探測器,有效識別出地下結構。相關研究成果以「利用機載和地面雷射掃描技術揭示二戰遺產」為題,已發表於《遺產》(Heritage)期刊。

此外,團隊亦成功協助一個來自加拿大的家庭,成功尋獲其海員曾祖父Pickthrone先生在香港墳場的疑似安葬地,這發現為家屬帶來深切慰藉。這項研究成果與其科學方法,以「利用了探地雷達與地理空間技術的墓葬考古調查」為題,刊登於《考古科學》(Archaeological Science)雜誌。 

賴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突破了傳統科學家的角色界限。我們與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學校和非政府組織合作,創新地運用三層次地理空間技術方案,去揭示並理解那些隱藏於森林或植被下的珍貴歷史遺跡。在過去兩年半,我們這支跨學科團隊共舉辦了逾40場STEAM講座、工作坊、實地考察及藝術科技展覽,直接吸引了逾4,800名學生和公眾參與。這項跨學科的實踐,證明了科學與藝術能夠彼此補足,而真誠的合作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發現。」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