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研團隊在國家嫦娥六號任務中負責關鍵工程載荷,助力實現首次在月球背面採樣的創舉。中國國家航天局嫦娥六號團隊日前在於悉尼舉行的第76 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禮上,獲國際宇航聯合會(IAF)頒發2025 年「世界航天獎」(World Space Award),理大作為團隊一份子感到無比光榮。大學同時獲頒「3G+ 多元化獎」(3G+ Excellence in Diversity Award),成為中國及東亞地區首間獲此殊榮的高等學府,彰顯了其在推動航天領域多元發展方面的卓越成就。
「世界航天獎」是國際宇航領域的最高榮譽之一,被譽為「太空奧斯卡」。此前,國家嫦娥四號團隊及天問一號探測器研製團隊已分別於2020年及2022年獲獎,這次嫦娥六號任務團隊獲獎,再次印證中國航天事業的世界領先地位。
鍾士元爵士精密工程教授及精密工程講座教授、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副系主任及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緊密合作,為嫦娥六號任務研製「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並參與多個重要部件的設計及生產,是香港唯一有關鍵性航天工程載荷搭載於嫦娥六號的高校。該裝置於2024 年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完成全自動表土採樣及封裝任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表土採樣。
至於理大獲頒的「3G+ 多元化獎」,則旨在表彰大學在科研及校園發展等方面堅定實踐鼓勵多元、公平和包容的理念,並積極促進航天領域的地理(Geography)、世代(Generation)及性別(Gender)多元化。
理大高級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表示:「理大助力國家航天團隊獲得國際殊榮,與有榮焉,同時理大獲得多元化獎,這不僅是對理大科研實力的肯定,更是對大學推動多元共融理念的認可。理大將繼續致力推動創新科研,培養多元人才,為香港、為國家、為全球社會作出貢獻。」
理大在2010 年起積極參與國家太空探索計劃,並先後為嫦娥三號、嫦娥四號、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探月任務及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提供關鍵技術,是香港唯一一所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的大學科研團隊。近年,理大更成立了「深空探測研究中心」,進一步深化航天科研工作。
自2023 年加入IAF 以來,理大一直積極參與國際宇航大會。大學今年在會上展示了九項前沿太空研究項目,涵蓋低地球軌道導航、行星遙感、太空船滅火系統及太空衣設計等,並介紹了由兩位國際本科畢業生創立的初創企業及其研發的人工智能衛星影像定位。未來,理大將繼續推動卓越的航空航天研究及培育相關人才,為國家深空探測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