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第十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總決賽在香港理工大學圓滿落幕

2025年5月12日

新聞 人文學院

團體合照: 參賽者及嘉賓

香港理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蕭慧婷教授在總決賽開幕典禮上致歡迎辭。

廈門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菁教授致開幕辭。

該環節設計了“人機PK”,選手和AI都為中英文嘉賓的雙向對話進行翻譯。

得獎者


2025年5月10日,第十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總決賽在香港理工大學蔣震劇院成功舉辦。本屆賽事匯聚了來自中國大陸、兩岸暨港澳地區、台灣與新加坡、美國等知名高校的30名優秀選手參加。經過三輪激烈的角逐,最終來自台灣師範大學的洪千惠拔得頭籌,獲得特等獎。

“海峽兩岸口譯大賽”是由廈門大學發起並主辦、海峽兩岸高校廣泛參與、在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高等教育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競賽。自2009年創立以來,該賽事已成功舉辦十屆,參賽院校累計超過2000校次,覆蓋大陸80%以上的“雙一流”高校,以及台灣、香港、澳門所有開設翻譯學科的高校。大賽吸引了包括中央電視臺、中國日報、台灣東森電視台、香港明報等主流媒體的持續關注和報導。2011年,“海峽兩岸口譯大賽”被列為國台辦對台交流重點項目規劃,2014年被列為教育部對台教育交流重點項目。

本屆大賽於2024年9月正式啟動,由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擔任指導單位。大陸賽區分為西北、東北、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七大區域,吸引了200餘所高校的本碩選手踴躍參賽;港澳台賽區則匯聚了20餘所高校的40名優秀選手。大陸決賽於2024年11月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成功舉行,最終30名選手從數千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晉級總決賽。

總決賽分為三個環節,以“數字社會”(Digital Society)為主題,重點考察選手在多語境、多場景下的雙語能力、口譯能力與文化溝通能力。在前兩輪中表現出色的10名選手晉級到第三環節—對話口譯。該環節設計了“人機PK”,選手和AI都為中英文嘉賓的雙向對話進行翻譯。題目設置文化差異、講話人質疑、捕捉語言外交際資訊等考察點,重點考驗口譯員的現場應對能力與專業素養。

香港理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蕭慧婷教授在總決賽開幕式上發言,她指出本次口譯大賽不僅推動了口譯教育的發展,也成為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四地合作的另一個里程碑。隨著貿易、技術和旅遊交流的不斷增長,各地區之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不固定,口譯員的作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他們不僅是翻譯語言,更是文化傳播大使,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搭建有意義的橋樑。

廈門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菁教授在總決賽開幕式上致辭中也強調“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的最大價值在於提供一個平台,將熱愛口譯學習的學生匯聚一堂,促進交流互鑒,幫助他們成為該領域的專業人士和領導者。陳教授還指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迅速轉變的時代背景下,口譯專業及其教育生態系統格局已經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給口譯教學帶來了挑戰和機遇,需要我們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管理人工智能技術,為口譯專業賦能。

香港理工大學李德超教授致閉幕詞時分享對本次口譯大賽感想。他認為儘管AI技術發展迅速,但口譯工作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情感,難以被機器完全替代。此外,翻譯技能與商業等領域的結合已成為未來發展的新趨勢。香港理工大學等高校也積極推動口譯教育與AI的融合,尋找新的突破口。

本屆“海峽兩岸口譯大賽”的另一個亮點是比賽翌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的研討會,相關領域的學者和專業人士將出席會議,重點討論人工智能時代語言服務行業的未來,推動口譯在內的語言服務行業如何能朝著可持續、高品質的方向發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