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人才濟濟
精通五種語言的學者 精通五種語言的學者

新任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李楚成教授道出語言和文化千絲萬縷的關係。

甚麼吸引了你學習不同語言?

我是客家人,在以粵語為教學語言的學校接受教育,從小已經對學習語言有濃厚興趣。我在小學階段喜歡牢記發音奇特的英文字;自十歲起經常看英文電視節目,這讓我學會不少英文慣用諺語。少年時期的我閒時亦喜愛聽英文歌曲。

有一年暑假,我在法國文化協會首次接觸到法語,後來我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英語文學士課程時,更選擇了副修法語。及後,我有幸獲得法國政府獎學金資助,赴笈貝桑松大學攻讀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

取得碩士學位回港後,我獲得一個研習德語的獎學金,後來更在德國科隆大學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在德國留學期間,我跟很多來自中國內地和台灣的學生以普通話或國語交談,這些經歷成就了我在三十五歲之時已通曉五國語言。

為甚麼多元文化環境(就像你親身經歷的)會為懂多國語言的人帶來挑戰?

學習一種新的語言或會遇上「語言震撼」的挑戰。例如,我花了一點時間才明白,在德國及不少歐洲國家,於講座結束後敲桌子與鼓掌一樣,是表示欣賞而非不滿。因此,在言語不同的領域內,我們須對「規範性」的文化行為格外留神。

你在最近出版的著作 Multilingual Hong Kong: Languages, Literacies and Identities 中列出了對香港語言教育政策的關注,可以簡介一下嗎?

在相關領域作出深入研究後,我漸漸了解到對大多數土生土長、在粵語環境中成長的學生來說,要達到「精通兩文三語」的目標有點遙不可及。幼稚園及小學在現行語言政策下所獲得的教學支援遠不及中學和大學。然而,腦神經科學研究指出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是四至八歲,學習語言的果效在八歲以後便會逐漸下降。

你的願景是在高教界提升香港學生的多種語言能力。中文及雙語學系在這方面的具體工作是甚麼?

多學一個語言可提升交際能力,出路將更多更廣。身為系主任,我會致力推動理大學生學習多一種語言。理大除了提供中文及雙語主修課程之外,日語和韓語都是很受歡迎的副修課程。我們深信,高質素的研究有助引導和支援優質教學,因此學系的同事都積極參與一個或更多以語言為重點的研究領域。

在更闊的層面,你認為中文及雙語學系可以為國家的「一帶一路」發展策略作出貢獻,到底如何做到?

「一帶一路」計劃涵蓋六十多個國家,涉及多種語言。學系正好幫助開發經營一個提供「一帶一路」相關資訊的多語言網站。我們期待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傑出大學合作開拓這個網上平台,提供最新資訊,方便瀏覽者選擇適合的語言來閱覽,以加深對「一帶一路」資料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