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et人才济济
精通五种语言的学者 精通五种语言的学者

新任中文及双语学系系主任李楚成教授道出语言和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

甚么吸引了你学习不同语言?

我是客家人,在以粤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接受教育,从小已经对学习语言有浓厚兴趣。我在小学阶段喜欢牢记发音奇特的英文字;自十岁起经常看英文电视节目,这让我学会不少英文惯用谚语。少年时期的我閒时亦喜爱听英文歌曲。

有一年暑假,我在法国文化协会首次接触到法语,后来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修读英语文学士课程时,更选择了副修法语。及后,我有幸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赴笈贝桑松大学攻读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

取得硕士学位回港后,我获得一个研习德语的奖学金,后来更在德国科隆大学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在德国留学期间,我跟很多来自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学生以普通话或国语交谈,这些经历成就了我在三十五岁之时已通晓五国语言。

为甚么多元文化环境(就像你亲身经历的)会为懂多国语言的人带来挑战?

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或会遇上“语言震撼”的挑战。例如,我花了一点时间才明白,在德国及不少欧洲国家,于讲座结束后敲桌子与鼓掌一样,是表示欣赏而非不满。因此,在言语不同的领域内,我们须对“规范性”的文化行为格外留神。

你在最近出版的着作 Multilingual Hong Kong: Languages, Literacies and Identities 中列出了对香港语言教育政策的关注,可以简介一下吗?

在相关领域作出深入研究后,我渐渐了解到对大多数土生土长、在粤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来说,要达到“精通两文三语”的目标有点遥不可及。幼稚园及小学在现行语言政策下所获得的教学支援远不及中学和大学。然而,脑神经科学研究指出学习语言的最佳年龄是四至八岁,学习语言的果效在八岁以后便会逐渐下降。

你的愿景是在高教界提升香港学生的多种语言能力。中文及双语学系在这方面的具体工作是甚么?

多学一个语言可提升交际能力,出路将更多更广。身为系主任,我会致力推动理大学生学习多一种语言。理大除了提供中文及双语主修课程之外,日语和韩语都是很受欢迎的副修课程。我们深信,高质素的研究有助引导和支援优质教学,因此学系的同事都积极参与一个或更多以语言为重点的研究领域。

在更阔的层面,你认为中文及双语学系可以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发展策略作出贡献,到底如何做到?

“一带一路”计划涵盖六十多个国家,涉及多种语言。学系正好帮助开发经营一个提供“一带一路”相关资讯的多语言网站。我们期待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杰出大学合作开拓这个网上平台,提供最新资讯,方便浏览者选择适合的语言来阅览,以加深对“一带一路”资料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