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究揭示藍綠灰基建緩解城市熱島成效 倡議九階段框架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

2024年5月16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

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郭海教授與海外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審視世界各地各種綠化措施對城市降溫的效益。

郭海教授及其團隊發現,亞洲城市的灰色基建,尤其是天台花園和涼棚,對城市降溫效果最為顯著,能夠使溫度降低多達17.7°C。

研究發現,線性建築設計的綠化天台、樹籬和街道樹等,能降低溫度多達10.8°C,建議在街道上種植更多樹木,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受全球暖化及城市化影響,熱浪已成為全球城市面對的難題,香港的高溫日數亦屢創新高。推動「藍綠空間」建設是打造可持續環境,緩解熱島效應的關鍵。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郭海教授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合作,開展一項創新研究,揭示各項綠化措施在全球不同地區的降溫成效,為決策者採取措施減低城市熱量,建設可持續發展城市提供參考依據。研究成果已於跨學科國際期刊The Innovation發表。

園林、濕地、綠化牆、街道樹和陽台庭園被視為最有效的降溫方案,團隊的研究審視世界各地不同種類基礎設施對城市降溫的作用及效果。研究聚焦三大基建類別,合稱GBGI,包括涵蓋天然樹木、草地和灌木叢等植被元素的「綠色基建」(Green Infrastructure);涵蓋池塘、湖泊和河流等水基特徵的「藍色基建」(Blue Infrastructure),以及涵蓋人造綠化牆壁、建築物外牆和天台,涉及工程結構的「灰色基建」(Grey Infrastructure)。

研究發現,GBGI 對降低城市熱量的效果因地區和城市而異。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及澳洲地區,GBGI的整體降溫效果分別最多達18.9°C、17.7°C 、12°C及9.63°C。以全球來說,綠色和藍色基建對降溫非常有效,前者通過蒸發、蒸騰、遮陽和隔熱等作用來調節城市熱量,後者則通過水份蒸發吸收熱能,從而達致為周邊區域降溫的效果。

至於亞洲城市的灰色基建,尤其是天台花園和涼棚,對城市降溫效果最為顯著。就以新加坡天台花園為例,可降低溫度高達17.7°C;日本和韓國的涼棚和綠化天台則可分別降低溫度達16.2°C 和 10.8°C之多。另外,線性鋪設的樹籬和栽種於街道上的樹木亦能降溫10.8°C,其中街道樹的降溫表現尤其出色,故此研究團隊建議有關當局可考慮在街道上種植更多樹木,還可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是次研究更揭示了多項GBGI基建對緩解中國內地不同地區和城市熱島效應的效果,其中效果最為顯著的設施包括園林、濕地、綠化牆和滯留池,可分別降溫達10°C、9.27°C、8°C和7°C。雖然華北及華南地區的GBGI整體降溫效果相近,但部分設施在同一區域不同城市的降溫效果有明顯差異。在北京,園林有助降溫10°C,但在陝西,卻只有2.7°C。在香港,公園、綠化天台和高爾夫球場,可分別降溫4.9°C、4.9°C和4.2°C,這對紓緩城市過熱問題尤為重要。

為締造綠化生活空間,香港特區政府去年於《施政報告》提出「悅目亮麗城市計劃」,包括綠化部分河岸為賞花熱點,並於政府轄下場地及公路旁等廣植樹木。郭海教授表示:「香港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獨特,海洋、河流、濕地和水塘星羅棋布,植被覆蓋佔土地面積70%,其中郊野公園佔地約40%,並擁有彌足珍貴的維多利亞港,GBGI類型獨一無二。特區政府亦積極在新發展區推動GBGI建設,並樂於在新建項目中採用綠色建築設計,這些具前瞻性的計劃展現出香港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和彈性城市的決心。」

由於地區背景、氣候條件和城市規劃重點不同,世界各地的 GBGI 類型也大相徑庭。是次研究將為各地政府和城市規劃者提供參考依據,優先採取有效的基建措施來降低城市過熱風險,促進社區復原力。就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九階段框架來實施GBGI,包括持份者參與、可行性研究、設計,以及政策的制定、實施、監測、評估、優化和複製應用。

郭海教授認為:「這個框架將為完善GBGI的實施提供戰略性路線,發揮其最大效益。然而,各地在實施前應根據當地環境和需求進行規劃,以亞洲為例,急速的城市化和文化偏好,令城市在實施GBGI時,優先考慮提供社區綠色空間,推廣保育生物多樣性、改善空氣質素和紓緩城市熱島效應等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各城市亦應採取綜合方法,優化GBGI的多功能效益,以便更有效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完***

 

詳情查詢

黎秀容女士

理大研究及創新事務處經理

詳情查詢

馮秀芳女士

公共事務經理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