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最新动向

EDB_1

理大与教育局合办「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 吸引逾4,500名参加者

理大英文及传意学系,联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教育局、语文教育及研究常务委员会(语常会)及香港教育城,于7月4日至7日合办「人工智能在语文及不同科目的学与教应用国际高峰会」(高峰会),汇聚全球顶尖学者、教育工作者及研究人员,透过促进对话及创新,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如何革新教育,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技能培训,推动香港及地区的教学发展。 高峰会吸引超过4,500名参加者。首两日的活动包括五位人工智能教育领域专家的主题演讲。随后两日举行了11场工作坊,让参加者亲身体验各种人工智能教育工具,并深入探讨有关人工智能素养及应用的议题。 此外,峰会亦设有技术汇展,邀请20个参展机构及科技公司,展示尖端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及其他科目上的教学潜力。 按此阅览更多 。 理大于7月4日在校园赛马会综艺馆举办高峰会开幕典礼丶首场主题演讲及专题小组讨论,吸引近千人出席。

2025年7月7日

新闻 人文学院

Journal of Chinese Lang Education_Special Issue_ISLS

《华文学刊》特刊出版 收录由学院主办之语言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出版的《华文学刊》近日出版了以「中国语文教育与评估」为主题的特刊。该期特刊收录了部分于2024年5月由人文学院主办的「言科学国际研讨会:赵元任学术思想与跨学科研究」中所发表的精选论文。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探讨语言科学的交叉领域及赵元任教授的学术影响。 《华文学刊》获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海外版来源期刊。

2025年7月3日

新闻 人文学院

GRFECS_FH_2025r1

学院再创新纪录 25个研究项目获GRF及ECS资助并获超过1600万拨款

学院今年再创佳绩,共有25项研究项目获得研究资助局(RGC)辖下的「优配研究金」(GRF)和「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 资助,创下历年项目数量新高。 本年度共有21个GRF项目获资助,分别来自中文及双语学系(10个) 、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5个)及英文及传意学系(6个)。此外,学院的中文及双语学系和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亦分别有3个及1个项目获得了「杰出青年学者计划」资助。 优配研究金目的是为表现卓越或潜质优厚的学者提供额外资助。杰出青年学者计划于2012/13年度成立,旨在培育新进学者,帮助他们为日后的教学及研究事业作好准备。审核准则包括科学及学术价值、原创性、能否应用于社会、文化或经济方面等。 学院成员今年共获得 1,600 万港元的优配研究金(GRF)及杰出青年学者计划(ECS)资助,另有 400 万港元来自研究资助局的协作研究金(CRF)。

2025年7月2日

新闻 人文学院

InnoTech2025_Awardees_2000x1050

英文及应用语言学学生荣获2025创新科技奖学金

英文及应用语言学课程一年级学生梁芷凝荣获2025年度创新科技奖学金,为全港25位得奖者之一。芷凝观察到疫情期间成长的儿童在沟通技巧方面面对挑战,因此正致力开发一个元宇宙学习游戏世界,让儿童透过游戏学习,从而培养解难能力、创意思维及团队合作精神。 创新科技奖学金今年踏入第十五届,由创新科技署、香港青年协会及汇丰银行共同合办,至今已培育出375位本地青年创科人才。

2025年6月27日

新闻 人文学院

3MT2025Gp_2000x1050

第三届人文学院三分钟论文比赛 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生夺冠

第三届人文学院三分钟论文(3MT®)比赛于2025年6月18日圆满举行。赛事要求学院的哲学博士生于三分钟内以浅白、非学术语言向观众阐述其研究论文的重点,强调清晰、简洁和有效的沟通。是次比赛得奖名单如下: 第一名:彭颖滢 (中文及双语学系) 第二名:SRIVASTAVA Vasundhara (中文及双语学系) 第三名:李欣睿 (英文及传意学系) 三分钟论文比赛起源于澳洲昆士兰大学,旨在通过比赛鼓励研究生培养他们与公众沟通研究成果的技巧。是次比赛的冠军将代表学院参与大学于7月2日举办的「理大三分钟论文比赛」,祝愿彭同学成功。

2025年6月20日

新闻 人文学院

OPAA2025_2000x1050

Call for Nominations: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Faculty of Humanities 2025 (只提供英文版本)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FH) is now calling for nominations for the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of PolyU Faculty of Humanities 2025. The award aims to give public recognition to FH graduates for their diverse accomplishments and contributions. Three specific areas of achievement would be given recognition, including: Professional Achievement Entrepreneurial Achievement Scholarly Achievement Outstanding Young Alumni Award Alumni who are aged at/under 40 in the award selection year would be eligible for the Outstanding Young Alumni Award. Eligibility The nominated candidate must be a graduate of the Faculty of Humanities* who has successfully completed a full-time or part-time programme offered by PolyU (or its forerunners: Hong Kong Government Trade School, Hong Kong Technical College, and Hong Kong Polytechnic) which led to academic award accredited by the respective Institution. The Outstanding PolyU Alumni Award has three levels, namely Department, Faculty and University levels. The nominees for the Faculty Award should be recipients of the Departmental Alumni Award or graduates of the Faculty level programmes, such as Doctor of Applied Language Sciences and BA(Hons) in Language Studies for the Professions. The proposer can be PolyU graduates, Honorary Graduates, University Fellows, PolyU staff, current PolyU Council and Court members and current Advisory Committee members.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number of nominations to be submitted by each proposer. However, the proposer cannot be the candidate himself/ herself. Faculty awardees of the current year may be nominated for the Outstanding Alumni Award at the University level. *including graduates from the former Faculty of Communication Nomination Deadline 25 July 2025 Award Details and Nomination Form Completed forms shall be sent to fh.events@polyu.edu.hk by the nomination deadline. Contact Us Email: fh.events@polyu.edu.hk Tel.: +852 3400 8212

2025年6月20日

新闻 人文学院

UBSNBestPaperAward2025r

人文学院院长李平教授荣获2025年度UBSN最佳论文金奖

学院院长李平教授与两名中文及双语学系博士生彭颖滢及古婵媛荣获2025年度UBSN(神经科学中心实验室)最佳论文金奖。获奖论文题为《Onscreen presence of instructors in video lectures affects learners’ neural synchrony and visual attention during multimedia learning》,刊登于国际知名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论文奖旨在表彰过去一年于学术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UBSN用户,借此推动神经科学研究,并提升社群的研究质量。

2025年6月13日

新闻 人文学院

Sensory_1

理大研究发现感官及运动信息有助大语言模型表达复杂概念

没有闻过花香、触摸过花瓣,或在花园散步过,有可能真正了解什么是「花」吗?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的哲学与认知科学争论;有认知理论专家认为,亲身感受和体验是概念形成的关键,但目前飞速发展的大语言模型研究却表明,仅凭语言便有可能建立对现实具有意义的真实表征。 由香港理工大学 (理大)研究人员与合作者组成的团队,透过分析大语言模型和人类在概念表征上的相似度,为语言能在多大程度上推动复杂概念的形成和学习提出了新见解。研究并揭示「具身化训练」(grounding),即为大语言模型提供感官(如视觉)及运动信息,让模型能将抽象与具体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影响其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并生成接近人类的表征。此研究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及纽约市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成果最近于《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发表。 理大冼为坚基金人文与科技讲座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兼理大杭州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李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选取大语言模型ChatGPT(GPT-3.5和GPT-4)和 Google LLMs(PaLM 和 Gemini)所生成的词汇评分,并将其与公开发表及经过验证的《格拉斯哥词汇范本》(Glasgow Norms)和《兰卡斯特词汇模板》(Lancaster Norms)数据集中近4,500个词语的人类评分进行比较。这些评分涵盖了非感官运动领域,包括情感效价、具体性、可意象性等维度;感官领域,包括视觉、嗅觉、听觉等维度,以及运动领域,包括腿/脚、嘴巴/喉咙等维度。 研究团队以人与人之间的配对结果作为基准,首先将个别人类和大语言模型生成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探究人类与大语言模型的词汇评分在上述领域各维度中的相似程度,从中找出大模型和人类在理解不同领域概念上的一致性,例如两者是否都认为某些概念相较其他概念更加具体。然而,这种分析或会忽略不同维度如何共同影响词汇的整体表征。以 「pasta」(意大利面)和「 roses」(玫瑰)为例,两者同样在嗅觉维度拥有较高的评分,但实际上「pasta」与「roses」远远不及「pasta」与「noodles」(面)接近,因为概念之间的相似度需要综合考虑其外观和味道。因此,团队再运用了表征相似性分析(representational similarity analysis),将每个词汇在各领域多个范畴的评分数据整合成一个向量(vector),以进行更全面的人类与模型比对。 研究结果表明大语言模型生成的词汇表征与人类表征的相似度,在非感官运动领域最高,感官领域次之,而在运动领域表现最差。这凸显了大语言模型在表征人类概念上的局限;模型虽然能够有效掌握非感官运动领域的概念,但在理解涉及视觉外观、味觉等感官概念,或需要肢体动作体验的运动概念时,表现明显较为逊色。其中,动作性概念较少被文字完整描述,且高度依赖具身经验,相对于色彩一类能从文本数据学习到的感官概念,对模型而言更具挑战性。 根据研究结果,研究人员进一步检验具身化训练能否提升大语言模型的表现。他们比较了同时接受语言及视觉输入训练的具身化模型(如GPT-4和Gemini),跟仅接受语言训练的模型(如GPT-3.5和PaLM)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结合视觉输入的模型生成的表征与人类表征相似度明显更高。 李平教授表示:「纯语言训练及语言+视觉输入(如图像及视频等)训练的大语言模型,为研究感官及运动信息如何影响人类概念形成提供了独特的机遇。我们的研究具体展现了多模态学习的潜在优势,因为实时整合多种模态的信息正是人类学习和表征的特点,如大模型能吸取到这个特征,就可更趋近人类的认知模式以及更如人类行为一样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发现与以往提出人类表征迁移现象的研究结果吻合。人类透过视觉和触觉的多模态经验获取对象形状知识,如当我们观看或触摸对象时,大脑中同一区域会被激活。研究人员指出,正如人类一样,经过多模态输入训练的大语言模型在接收了多种信息后,或能在连续的高维度空间中进行表征融合或迁移。李教授续解释:「大语言模型嵌入空间所具有的平滑及连续特性或许能解释为何我们观察到源自单一模态的知识能够扩散至其他相关模态。此发现也可能揭示了先天失明人士与视力正常者之间为何会在某些领域上有相似表征。目前的大语言模型在这方面还有明显不足。」 展望未来,研究团队指出今后可以透过类人型机械人技术把大语言模型与多模态数据整合,使其能主动解读真实世界,并作出相应行动。李教授指:「相关技术发展或将催化大语言模型真正实现具身人工表征,从而更切实反映出人类认知所具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届时人们将无法指出大模型对玫瑰花的表征与人类的表征有何分别。」

2025年6月10日

新闻 人文学院

CROSSLING2025_1

香港理工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合办跨语言数据库与常模国际研讨会

「跨语言数据库与常模国际研讨会」于2025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上海顺利举行,吸引来自澳洲、比利时、新加坡、美国、中国内地、香港及澳门等地的百余位学者、学生及相关领域人士参与。 研讨会由本院院长李平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蔡清教授共同发起,旨在通过推动跨语言数据库的建设和共享、探讨人类语言与认知理解的核心问题、促进跨语言、跨学科的深入合作。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心理学会语言专业委员会及上海市心理学会协办。 来自本校的主题演讲嘉宾包括李平教授、以及学院讲座教授及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Brian MacWhinney。李平教授分享了他在儿童语言习得及大型语言模型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其团队在模型与人脑对齐领域的最新进展。 MacWhinney教授则介绍了他创建的全球语言数据共享平台TalkBank 的最新发展。其他主题演讲嘉宾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Uri Hasson、比利时根特大学教授Marc Brysbaert、北京大学毕彦超教授,以及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的谭力海研究员。 本次研讨会在语言资源建设与跨领域交流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为未来语言与认知科学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

2025年6月6日

新闻 人文学院

APLO_banner_FHnews_1

香港年轻语言学代表在2025亚太语言学奥林匹克表现出色

2025亚太语言学奥林匹克(APLO)已于2025年4月20日顺利举行。来自 13个亚太国家/地区的465名参赛者中,共有15名来自本地中学生参与。他们拆解了包括米桑特拉托托纳克语、卢马语、唐萨语、马科语和卡西语在内等多种语言相关的问题。 在国际评审团评选中,8名香港参赛学生被评为前72名。香港在13个亚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六,获得一枚金牌、三枚银牌、三枚铜牌和一张荣誉奖状。他们均是由香港理工大学人文学院所举办的香港语言学奥林匹克中培训与选拔。 这八名香港学生分别是来自汉基国际学校的Maxwell JI和 Cici CAI (分别在APLO中排名第一和七十二);来自皇仁书院的Daniel LIN (排名第四);来自迦密柏雨中学的Alex YEUNG (排名第九); 来自圣若瑟书院的Marcus CHIU (排名第十六);来自圣保罗男女中学的 Jayden KONG (排名第三十);来自拔萃男书院的Theo LOMONE (排名第五十七),以及来自德瑞国际学校的 Jenny CAO (排名第五十九)。他们将于2025年7月21日至2025年7月26日代表中国香港前往台北参加第22届国际语言学奥林匹克竞赛(IOL)。 恭喜获奖的同学们!

2025年6月3日

新闻 人文学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