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理大協理副校長(本科生課程)及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座教授石丹理教授,分享他正在帶領、有關香港青少年建立品格的研究計劃,以及他的研究小組發現的隱憂。

可否簡介這項研究計劃及其意義?

我一直非常關注香港強調學業成績而令品格教育變得次要的情況。我們的社會過分鼓吹消費和突顯個性,可能導致青少年變得物質主義及自我中心,因此品格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有鑑於此,我的研究團隊在和富基金資助下展開了題為「塑造品格.共創未來」的研究計劃,計劃共包括五項研究。

我們已完成首項研究,訪問了來自二十間本地中學的二千四百七十四名學生,了解他們對自己及同輩的品格、社會心理能力和社會行為的評價,以及對自己的家庭和社交生活的看法。

主要的調查結果是甚麼?

其中一項主要結果顯示,大部分受訪學生指出,家庭和學校對個人的品格發展影響深遠,僅有少數認為媒體和網絡對建立個人品格有重大影響。約八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懂得尊重他人亦具同情心,而約七成受訪學生認為自己尊重及關心別人。

香港青少年在道德和品格發展方面有沒有令你擔心的隱憂?

雖然大部分受訪學生認為自己尊重及關心別人,但是當中只有少於三成認為自己充分關心社區、香港或國家。

個人層面上,超過半數受訪學生認為他們與父親的溝通不足,近三成認為與母親溝通不足。雖然他們對學校生活的感覺正面,唯其中逾三成學生認為自己學校的老師曾採用懲罰性和強制性的教學方法。

如何解決這些隱憂?

我們呼籲家庭、學校、社區和政府共同協作,以創造更適合培育青少年品格發展的環境,例如為青少年提供更多機會參與親社會活動和正面發展的項目,並加強有關方面的師資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