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理大校友貢獻國家 理大舉辦「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論壇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工商管理學院今天舉辦「理大校友貢獻國家論壇」,慶祝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約250名社會政商及專業界別領袖,以及理大校友師生出席。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蔣建湘先生、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以及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擔任主禮嘉賓。論壇邀得理大前校董會主席兼合和實業有限公司主席胡應湘爵士作主題演講,分享對「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奇跡」的真知灼見。 林大輝博士致開幕辭時表示,理大紥根香港八十多年,親身「見證」、「參與」和「受惠」於國家的改革開放。「隨著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計劃的推進,香港正面臨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理大定會繼續發揮所長,與內地優勢互補,積極配合國家經濟與社會需要。」 蔣建湘部長主禮致辭時指出,日前國務院頒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爲香港繼續參與國家發展指示了清晰方向,香港要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推動金融、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並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産業。「涉及的多個範疇都是理大的强項,我寄望理大繼續在這新的歷史機遇當中,擔當更重要的角色。」 理大逾40萬名校友遍布全球,投身各行各業,當中不乏各專業與工商界領袖,以及社會翹楚。自1997年起,理大更踏足內地,為國家培訓專業人才,至今理大在內地的畢業生達一萬。 論壇上,十多名身兼理大校友或大學院士的工商界領袖參與專題討論,分享他們在過去四十年參與及貢獻國家發展的經驗,同時探討國家改革開放對世界的意義、香港的角色,以及如何把握國家發展機遇發揮專業優勢。 專題討論環節由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及理大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外務及發展事務)陸海天教授主持,研討嘉賓包括: 香港七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張心瑜女士 盛匯商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根興博士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盧偉國議員 悅榕莊(中國)首席財務官倪偉東先生 泰國正大集團副董事長羅家順先生 恒基兆業地產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黃浩明先生 安永大中華區金融服務首席合夥人陳凱先生 成謙集團主席張華強博士 QCURE國際醫生平台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李汸澄小姐 盈展集團主席及首席執行官司徒文聰先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及省僑辦主任萬以學先生 華聯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春林先生   *****完*****

2019年3月1日

工商管理學院

理大與皇家藝術學院合作 成立人工智能設計實驗室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學院)於今日簽署諒解備忘錄,共同成立理大|RCA人工智能設計實驗室(理大|RCA實驗室)。該實驗室將是全球首創及領先以推動把人工智能的技術融入產品及服務設計過程的研究設施,旨在開發與設計及科學原理、嶄新設計過程以及創新產品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以滿足業界在創科時代下對高效益﹑自動化及產品和服務個人化等方面的需求。其研究成果將惠及醫療﹑製造、酒店及零售等多個行業。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出席諒解備忘錄簽署儀式,並見證理大暫任校長及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陳正豪教授與皇家藝術學院校長Paul Thompson博士簽署合作協議。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藝術學院首席副校長Naren Barfield教授、人文學院院長Juan Cruz教授,以及發展及校友事務總監Helen Protheroe女士亦在場見證。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在儀式上表示:「有機會見證設計和人工智能在科技範疇的結合,實在令人萬分高興。香港久經時間考驗的法律制度、對知識產權的保護、繁盛的金融業,對科研成果商品化的支持、以及有助激發創意靈感的東西文化匯聚,對理大和皇家藝術學院的合作團隊而言,將極具吸引力。」 陳正豪教授表示:「此實驗室將結合兩間院校的專長,領導世界全新的設計模式,為香港以至大灣區的創科發展作出貢獻。」 藝術學院校長Paul Thompson博士說:「皇家藝術學院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後成立,至今已屹立182年。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球將見證設計和科技發展如何匯聚,其中包括將藝術與設計結合的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由此演變出的種種突破。作為全世界最頂尖的藝術和設計大學,我們已建立跨領域的研究實力,將科學﹑技術及工程知識結合藝術設計。我們很高興能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共獻專長,從而發揮出無與倫比的科研能力。」 理大將動員不同學科的研究人員和資源,包括應用數學系、電子計算學系、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紡織及服裝學系、機械工程學系及設計學院,與藝術學院進行不同主題的研究,項目涵蓋多個範疇,例如能識別和分析人類情感的「情感計算和社交機器人」實證研究。其他項目包括:智能服裝設計;智能紡織品及服飾設計和製造;研發輕巧、耐用又可檢測人體生物指標的未來物料,以用於服飾及可穿戴式的裝置;建立適用於人體工程學設計和模型製作的自動化系統;及利用再生方法進行產品設計和材料開發,以實現具可持續性的循環經濟等。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 計劃及發展香港成為國際科研合作中心的目標,理大與藝術學院已向港府就專注創新人工智能及機械人技術的AIR@InnoHK創新平台項目提交建議。   *****完*****

2019年2月26日

理學院

理大與大灣區八機構合作 推展護理研究及知識轉移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與大灣區內八所大學/學院/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立「護理研究及知識轉移聯盟」(以下簡稱聯盟),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城巿的護理研究和知識轉移合作,以回應支持國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策略。 該備忘錄由理大護理學院護理學講座教授及學院主任莫禮士教授於深圳與下列大學/學院/醫院代表簽署: 澳門理工學院副院長  李雁蓮博士 廣州醫科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  周英教授  中山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  張俊娥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  張立力教授 暨南大學護理學院書記、副院長,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  陳偉菊教授   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副院長  莫蓓蓉女士 遵義醫科大學珠海校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   王春梅教授 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護理部主任  張莉女士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在儀式上說:「簽署這備忘錄是廣東省、香港和澳門合作推展護理專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根據備忘錄,聯盟在未來三年會積極促進護理研究合作;提高護理服務質素;鼓勵資訊和資源共享、交流護理實踐經驗和應用研究成果,以及促進護理人員的培訓工作。 莫禮士教授說:「作為推動區域發展的國際及核心城市,香港及理大會利用其獨特地位,把握機遇,進一步推動護理專業的發展,開展跨專業、跨院校和國際性的合作研究計劃,並鼓勵培訓和創新服務,使粵港澳大灣區的市民受惠。」 聯盟早前獲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合作大會選為其中一項重點項目,由理大、中山大學和深圳市南山區人民醫院代表聯盟接受殊榮。

2019年2月25日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理大勇奪香港馬拉松「最鼎力支持大獎」十連冠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於渣打香港馬拉松2019勇奪「最鼎力支持大獎」冠軍,理大共有約三千名學生、教職員、校友參加今天舉行的馬拉松大賽。理大自2009年組隊參與,至今連續十年奪此大獎,為理大創下十連冠佳績。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副校長(學生事務)楊立偉教授及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今日出席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的頒獎典禮,代表理大接受「最鼎力支持大獎」冠軍奬項。林博士感謝所有鼎力支持理大長跑隊的參賽者、義工及贊助商。 楊教授表示:「我很高興理大一眾跑手展現毅力與決心,並且團結一心,令理大年復一年地成為最鼎力支持大獎得主。」 理大多名跑手於賽事中勇奪獎項,詳情如下: 得獎者 賽事 名次 成績 黃尹雋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校友 全馬拉松 男子壯年組 季軍 2:29:33 孫鎮傑 建築及房地產學系四年級學生 十公里 男子壯年組 男子組總名次   冠軍 冠軍   33:00 羅映潮同學 語言、文化及傳意廣泛學科三年級學生 十公里 女子壯年組   季軍   38:18 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逾五十名物理治療學者、學生及物理治療師亦於馬拉松比賽場地當值,提供專業服務,即時支援有需要的跑手。 「理大長跑隊」籌委會特別鳴謝以下機構贊助「理大長跑隊」參與是次活動:活力肌腱貼、楓之寶、belif、香港航空、唯港薈、鴻福堂、英格蜜兒、Nike、撒隆適、SWISS MISS、THE FACE SHOP以及噴射飛航。

2019年2月17日

其他

理大獲研資局撥款2,783萬元 開展與健康相關的研究項目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最近獲研究資助局(研資局)新成立之研究影響基金資助十個科研項目,其中有一半是與健康有關,研究範圍涵蓋藥物開發、脊柱側彎檢測、近視控制,以及食品安全。這正好證明理大在科研方面擁有強大實力,並處處為社群帶來福祉。 與健康有關並獲得資助的研究計劃包括下列各項: 計劃名稱 負責人 獲撥款金額(百萬港元) 開發一種治療多耐藥病原菌的低毒性和高效力的多粘菌素/佐劑抗菌方案 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教授陳聲教授 6 使用新型三維超聲成像對進展性青少年脊柱側彎的早期甄別及其非手術治療的優化 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 8.4 應對食品安全中的重大挑戰:一種基於大數據和物聯網的方法 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曹建農教授 5.4 光療法、近視散焦和阿托品控制學童近視眼增長的組合功效:隨機臨床試驗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及梁顯利長者健康視覺教授杜嗣河教授 8 總撥款金額 27.8 有關計劃詳情請參閱附件。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表示:「理大致力進行具影響力的研究,健康衞生及醫療相關的科研是其中一個研究重點。從藥物開發﹑人工智能醫學圖像﹑預測分析和診斷﹑以至手術機器人系統及預防性診治的範疇,我們都善用跨學科的優勢,致力研發創新方案,有助疾病預防及治療,促進社區安康。」 獲影響研究基金首次撥款的研究計劃中,有十個由理大牽頭,共獲得港幣6,500多萬元,獲撥款計劃的數目及撥款額均為是次影響研究基金撥款的三分一。除了和健康相關的研究計劃,其他計劃涵蓋智慧城巿發展、交通和填海等。   *****完*****

2019年2月14日

其他

理大多名學者科研和教學出眾 獲國家級奬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三位學者近期獲頒國家級奬項,以表揚他們在教學及科研的超卓成就。 同屬建設及環境學院的丁曉利教授及夏勇教授,分別獲國務院頒授國家科技進步奬二等奬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而康復治療科學系魏佩菁博士亦剛獲得國家教育部頒發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高等教育)。 國家科技進步獎授予在推廣應用先進科學技術成果、以及完成重大科學技術工程、計劃專案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及組織。丁曉利教授以「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贏得獎項。該研究項目有助推進 InSAR 技術。InSAR 是合成孔徑乾涉雷達技術,為最重要的衛星遙感技術之一,尤其適用於監測地面和基礎設施變形,包括與地震、山體滑坡、建築施工和結構健康狀況相關的變形情況。中南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廣東省地質測繪院和長安大學亦有派員參與是項研究。 國家技術發明獎是授予運用科學技術知識做出產品、工藝、材料及其系統等重大技術發明的科研人員。夏勇教授以「長大跨橋樑安全診斷評估與區域精準探傷技術」項目獲獎。該技術已成功應用於三十多座國內外橋樑及摩天大樓,包括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廈,該大廈是中國最高的建築物。華中科技大學和中鐵大橋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亦有參與是項研究。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表彰個人或團隊在教育教學理論或實踐方面有重大突破,對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產生顯著成效。魏佩菁博士是首批獲頒這項全國最高教學殊榮的香港學者之一。 魏博士致力於心肺物理治療專科的研究和教學。為了增進學生在臨床實踐時的信心,魏博士設計了多項創新的教學方法,包括將課堂改裝成「病房」,令學生在模擬病房內應用其專業知識。 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說:「這些奬項正正彰顯了理大學者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積極投入及超卓能力。而他們對理大實踐其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願景亦大有幫助。」   *****完*****

2019年2月12日

建設及環境學院 |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理大研發創新納米包膜技術提高人體攝取DHA、促進幼兒腦部發育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發佈創新納米包膜科技研發的成果,是項技術由理大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的研究團隊研發。研究針對二十二碳六酸(docosahexaenoic acid / DHA)在體內的傳送和被人體吸收方面未能達到理想的果效,因此,研究團隊採用這種納米包膜的技術,以提升母體及胎兒對DHA的吸收。 DHA是一種天然存在於母乳和魚油的奧米加3脂肪酸,是促進腦部功能和發育的重要營養素。DHA主要可從日常飲食中吸收,而母親在懷孕期間,會透過胎盤把DHA傳送至胎兒。然而,對於難以從正常飲食中吸收足夠DHA的人士,尤其是懷孕後期的婦女、幼兒、癌症患者或認知能力下降的人士,便需考慮服用DHA補充品。DHA是高度不飽和脂肪酸,在酸性環境下容易氧化和降解,因此,經服食補充品所攝取的DHA,能否在體內有效地傳送及被人體吸收,仍是科研人員一大挑戰。 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王奕博士、該系教授黃文秀教授率領其研究團隊,研發了以納米包膜包裹魚油的創新科技,令DHA免受氧化。團隊採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 一種可食用的玉米蛋白,作為模仿乳脂肪球膜的包膜材料,這納米包膜以殼核結構,在胃部整個消化過程中保護魚油中的DHA免受胃酸降解,令DHA有效地在體內傳輸,從而促進腦部、腸道及胎盤攝取DHA。 王奕博士表示:「我們創新研發的納米包膜科技,證實能有效防止DHA在體內氧化,因此能改善吸收,提升DHA的功效。研究亦顯示這科技有助突破腦血管障壁,即是血管和腦之間阻止某些物質由血液進入大腦的屏障,將DHA傳送至腦部,我們相信這科技將來可進一步應用於提升針對腦部的藥物的傳送,例如用於治療認知障礙症或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藥物。」 母體組織中的DHA 理大的研究團隊為測試納米包膜科技是否有效提升人體對DHA的吸收,在懷孕老鼠及它們的後代進行一系列實驗。 兩組懷孕老鼠,每組六隻,分別餵飼普通魚油,以及由zein納米包膜包裹的魚油。結果顯示在納米包膜魚油組中,十二指腸和空腸(負責吸收大部份營養的小腸的上兩部分)的DHA含量,顯著高於普通魚油組(見附錄圖一),顯示DHA受包膜結構保護,在胃部酸性環境中沒有受氧化及降解,因而能傳送致老鼠小腸的上兩部分才釋放出來。 至於懷孕老鼠腦部的DHA含量,納米包膜魚油組亦顯著較高(見圖二),結果反映納米包膜魚油突破了腦血管障壁,更有效地傳送DHA至腦部。 後代組織中的DHA 研究團隊亦利用懷孕老鼠的後代進行追蹤研究。老鼠分為六組、每組十隻,各組有不同的餵飼方法:1) 沒有餵飼魚油、2) zein組、3) 低劑量普通魚油組、4) 高劑量普通魚油組、5) 低劑量納米包膜魚油組、6) 高劑量納米包膜魚油組。 結果顯示,其中三組,包括:高劑量普通魚油組、低劑量納米包膜魚油組、高劑量納米包膜魚油組在探索新物件的時間均多於其他三組(見圖三),代表它們對新事物更好奇,且有較佳記憶及學習能力。 高劑量納米包膜魚油組的腦部海馬體(主宰長短期記憶、空間定位能力)有較多腦源性神經營養因數(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 BDNF) (見圖四);BDNF是由DHA啟動的蛋白質,對維持腦神經元存活,以及促進新神經元的生長及分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Y型迷宮實驗中,這組老鼠的空間學習及記憶能力顯著優於其他組別(見圖五)。 這項研究獲香港政府食物及衛生局醫療衛生研究基金,以及深圳巿基礎研究學科佈局項目資助。   *****完*****

2019年1月30日

理學院

理大與中科院兩所聯合實驗室正式開展合作研究「應用數學」及「大灣區環境污染」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 與中國科學院(中科院)轄下兩所研究機構 — 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及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聯合實驗室」,今天假理大校園進行揭幕典禮,象徵兩所聯合實驗室正式成立。兩所實驗室為: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學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實驗室主任:袁亞湘院士、陳小君講座教授);以及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實驗室主任:王新明研究員、李向東講座教授)。 兩所聯合實驗室將透過理大與中科院研究機構的優勢互補,在拓展科研前沿、知識轉移應用,以及人才培育方面相互協作,於應用數學及環境保護領域上,為大灣區及社會未來發展作出貢獻。 去年十一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將成立「聯合實驗室資助計畫」,撥款資助香港二十二所獲中科院認可的聯合實驗室,當中與理大合作成立的占三所,包括理大與地球環境研究所于2013年成立的「氣溶膠與環境聯合實驗室」,以及今天正式開幕的兩所聯合實驗室。 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在兩所聯合實驗室開幕典禮致辭時表示:「理大與中科院多年來在科研合作方面基礎深厚,今天再共同成立兩所新的聯合實驗室,不單是對理大的應用數學及環境科學專家研究成就的肯定,更將集合彼此的優勢,加強研究,配合國家發展。我們期望未來與中科院繼續合作,為香港和國家作出更多貢獻。」 中科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先生致辭時提到中央明確表示支援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中科院在香港設立院屬研究機構。他說: 「理大是中科院的親密合作夥伴, 聯合實驗室是加強內地與香港科技合作的重要平臺。雙方已共建了『氣溶膠與環境聯合實驗室』,且已取得一定的合作成果,希望新增的兩個聯合實驗室彼此協同發展,互利合作,在大家共同關注的基礎和應用數學、環境治理等領域開展更加深入的合作,特別是圍繞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援香港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等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進一步發揮內地和香港的互補優勢,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 出席揭幕典禮的一眾嘉賓包括: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小山研究員、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院士、中科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局長鄭曉年先生、中科院港澳臺事務辦公室主任李芳芳女士、中科院預算制度處處長羅雯女士、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衛炳江教授、理大應用科學及紡織學院院長黃永德教授、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徐幼麟教授,以及合辦兩所聯合實驗室的中科院研究機構與理大院系的要員。 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理大在最優化計算方法、計算數學及生物科學等領域,各有優勢。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擁有國家唯一一所「科學與工程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而理大的「大資料分析中心實驗室」收集的有關智慧城市、金融科技、健康護理的大資料,能為資料分析建模及演算法檢驗提供難能可貴的資源。雙方正好透過優勢互補及共用資源,合作覆蓋應用數學的多方位研究方向。 「應用數學聯合實驗室」未來將大力發展應用數學的演算法基礎研究,包括最優化計算方法、張量計算、多物理場計算等範疇;推動統計學和金融數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以及進一步發展大資料、人工智慧等領域的研究。 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與理大在環境科學與工程領域各有所長,加上雙方位處大灣區的地理優勢,正好配合國家的大灣區發展戰略,為應對大灣區發展新出現的環境問題,尤其是污染和改善生態方面,合作提供科研和技術支援,以期從監測、預防、整治等多方面著手,提高區內的環境與健康質素。 「粵港澳大灣區環境污染過程與控制聯合實驗室」未來的重點研究範圍包括:改善空氣品質、城市群的環境與健康、城市土地各種污染的綜合整治、新農村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河口與沿海地區的生態治理等。   *****完*****

2019年1月28日

理學院 | 建設及環境學院

理大科研成果商品化 ‧ 控制近視隱形鏡片走進大灣區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繼去年授權初創企業「視覺科技有限公司」(Vi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 VST)將理大研發的「光學離焦」控制近視技術商品化,在香港市場推出「光學離焦」軟性隱形眼鏡(Defocus Incorporated Soft Contact / DISC)後,今日再授權VST將DISC產品供應大灣區以及中國其他地方,意味著由理大研發、能夠減慢兒童近視加深的科研成果將可惠及國家的兒童及青少年,協助他們改善視力問題。 光學離焦技術已取得中國內地、澳洲、美國及歐洲多個國家的專利。DISC鏡片是一種軟性多區域鏡片,既可提供清晰的視野,同時亦能將模糊及不對焦(離焦)的影像投影到視網膜上,以減慢近視患者眼軸的生長。根據理大進行的臨床測試顯示,DISC鏡片能夠有效減慢8至13歲香港學童的近視加深速度達60%。 VST去年將DISC鏡片推出香港市場,反應理想。今日將推出一日即棄DISC鏡片       (DISC – 1 Day),為用家提供多一個選擇。VST在取得理大授權進軍內地市場後,將夥拍Daylite Vision Care Ltd.為DISC – 1 Day展開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請中國認證程序,預期一年內便可以將產品供應內地的DISC認可驗配中心,初期會於大灣區各城市推展,進而拓展至全中國。 理大眼科視光學院助理教授謝欣然博士表示:「我們成功將嶄新的光學離焦技術商品化,使不少香港學童受惠;我們熱切期望這項科研產品可以進軍大灣區及國內其他城市,協助國家應對日趨嚴重的兒童及青少年近視問題。」 VST是一家由理大校友成立的本地初創公司,曾獲科技園—理大科技培育基金(TIF)及理大科技領航基金(TLF)的資助,專門開發及銷售改進視力的產品,是香港第一間公司以專業度身訂造的模式生產和供應軟性近視控制鏡片。VST按理大的授權安排,向加盟成為DISC認可驗配中心的光學診所、按視光師的要求提供DISC鏡片。 VST創辦人及總監梁子文先生表示, DISC鏡片在香港推出一年來,廣受驗配中心歡迎,但由於訂製需時(約兩周)、每三個月需驗配一次、又需每日清洗護理鏡片,部分用家希望有更方便的產品。「VST因此研發出新一代產品DISC – 1 Day,為用家提供多一個選擇。 DISC – 1 Day具即驗即配即有、每日即棄、無需護理的優點,而且是現時市面上同類產品中,近視矯正度數最高而兼備防紫外光功能的,其矯正度數高達10.00D。」 VST曾以初創科技企業身份參加理大TIF和TLF計劃,共獲得160萬港元資助(包括配對基金),兩項計劃的資金均來自香港政府創新科技署的大學科技初創企業資助計劃。理大一向積極推動技術和知識轉移,亦致力促進創業文化及支持創業者,除了推出各類種子基金資助初企項目,更在理大香港校園及深圳產學研基地成立InnoHub,為創業者提供共享工作空間;設立初創諮詢中心,安排駐校企業家提供指導;並為創業者舉辦工作坊、提供與創業培育機構負責人和投資者會面聯繫的機會等。隨著特區政府積極推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理大亦希望在大灣區進行更多科研創新及知識轉移的工作。   *****完*****

2019年1月21日

醫療及社會科學院

理大與僱主攜手培育明日棟樑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日舉行「夥拍業界僱主 成就明日棟樑」午餐會,旨在與僱主加強夥伴合作關係,約220家來自不同行業的本地及跨國公司派員出席,當中包括金融﹑工程﹑建築﹑物流﹑醫療保健和酒店業等。 理大很榮幸獲香港特區政府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擔任午餐會主禮嘉賓,並發表講話。 張先生說:「政府的願景明確,要進一步發展香港,實現高增值和多元化經濟。為此,我們需要培養具有廣闊視野﹑配備不同技能和掌握國際事務的優秀人才,以維持競爭力,為香港的多元化發展作出貢獻。」 他說:「我得悉大學對政府推動創新和科技的呼籲作出積極回應,並計劃提供更多跨學科課程,包括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我感到十分欣喜。」他又表示:「我相信理大與政府及商界的夥伴關係將不斷加強,而理大的畢業生將在各方面都表現卓越。」 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也藉此向在場僱主分享理大的教育理念。他說:「理大透過整全的教育,向學生傳授重要的學識及正確的價值觀,致力培育學生成為明日領袖,令他們具備專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而且擁有創新思維和創業精神。」 於理大的課程中,有超過10個為獲資助大學中獨有,包括:航空工程﹑設計﹑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時裝及紡織﹑土地測量和地理資訊﹑可持續結構與消防工程﹑視光﹑職業治療﹑物理治療﹑放射學和運輸系統工程學。理大不少科目都在大學排名中躋身世界前50名;例如根據QS大學排名,理大的土木和結構工程學科在世界中排名第10,而酒店和休閒管理學科更在世界中排名第3。此外,在韓國高麗大學商學院公布的「世界商學研究排名」中,理大工商管理學院在亞洲位列第3、全球排第17。 理大不時開設全新課程,以配合全球發展及各行各業不斷變化的需要,例如: 理大於2019學年推出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榮譽)理學士學位課程,可有助提供數據分析專家﹑軟件工程師和機器學習工程師等,滿足巿場對金融科技及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殷切需求。理大的畢業生都做好充分準備,以面對全球的挑戰,及迎接未來國家在「一帶一路」和大灣區策略所帶來的機遇。 理大的畢業生就業調查結果充分說明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在4,671名畢業生中,約有4,000名畢業生填回問卷。截至2017年12月,超過83%的受訪者已獲聘/自僱,另外有超過6%受訪者繼續進修。超過92%的畢業生於9月底已獲得了最少一份聘書,部份課程的畢業生月薪可高達32,000元。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在致答謝辭中多謝僱主與理大擕手,合力培育新一代。她呼籲僱主繼續與理大通力合作,讓畢業生能為香港社會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並為社群和世界帶來積極的改變。   *****完*****

2019年1月18日

其他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