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理大研發便攜式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助大規模篩查脊柱側彎及監察病情和療效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的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套便攜式成像系統,有助及早發現青少年的脊柱側彎問題,並頻密監察側彎情況,以便為他們提供適切的治療。這套獨特創新的三維超聲波成像系統名為「Scolioscan Air」,設計輕巧,提供無輻射的脊柱側彎評估,能準確、安全地在學校及社區進行大規模篩查,且符合成本效益。 便攜式Scolioscan Air由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研發,今年四月於日內瓦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奪得三項獎項:俄羅斯特別大獎、評判特別嘉許金獎,以及優異獎。 脊柱側彎是青少年常見的脊柱疾病,估計香港有3%至5%青少年有此問題,近年發病率更見上升。1 最近一項在廣州進行的研究顯示,14至15歲少女患脊柱側彎的比率高達13.8%。約15%患脊柱側彎的青少年病情會惡化,當脊柱出現中度或嚴重彎曲,便需要佩戴背架或做手術治療,因此,在學青少年在發育期間盡早發現及定期檢查脊柱側彎十分重要。目前X光檢查是評估脊柱側彎的臨床標準,然而,輻射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理大研發脊柱側彎成像科技 研究團隊由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梁顯利生物醫學工程教授鄭永平教授帶領,他表示,團隊建基於理大多項創新的三維超聲波成像技術,進一步研發出Scolioscan Air系統。理大於2016年已將此技術產業化,成為供診所應用、重約150公斤的醫療儀器,商標定名為「Scolioscan」。 Scolioscan無輻射、比現有X光成像技術更具成本效益,適合大規模篩查脊柱側彎,患者亦可頻密地接受跟進檢查。臨床實驗證實這創新科技非常可靠,其量度脊柱彎度的準確率可媲美X光檢查。2 3 此外,這科技能取得患者不同姿勢、不同體位的脊柱影像,又能提供椎骨旋轉和有關肌肉的資料,兼且可以構建三維脊椎模型,為脊柱畸形進行三維分析,而目前普遍使用的X光成像系統均沒有這些功能。Scolioscan 還可應用於預測脊柱側彎病情及監察治療成效,從而協助醫護人員為每個患者量身訂做個人化的治理方案。 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大型篩查 研究團隊最近利用這創新科技研發出一套僅重5公斤的Scolioscan Air。鄭教授表示:「這項發明令我們可以隨時帶同儀器到任何地方,為青少年提供大規模篩查服務,有助推行以學校為本的脊柱篩查,及早找出問題、安排治療,以防脊柱側彎惡化導致嚴重痛楚及其他健康問題。此外,醫護人員為已發現有脊柱問題患者提供非手術的療治時,亦可在療程期間隨時應用Scolioscan Air作出實時評核,從而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Scolioscan Air由三部分硬件組成:i)一個便攜式無線超聲波探頭,底部安裝有光學標記; ii)一部深度相機;以及iii)一部筆記本或平板電腦。光學標記及深度相機取代了Scolioscan的空間傳感器,儀器的體積憑藉這原創技術得以大幅縮小。 此外,研究團隊早前研發的超聲波圖像三維重建、顯示及測量技術,包括全自動量度彎度的方法及分析三維脊柱畸形的軟件,均可應用於Scolioscan Air。 新研發的Scolioscan Air三維空間追踪方法準確度高,可媲美Scolioscan,其技術上的兼容性有利它更快轉化成商品,供普遍使用。Scolioscan Air的物料成本、尺寸和重量都大大低於目前的掃描系統,所有組件可放進手提箱,方便攜帶。 Scolioscan自2016年先後在不同國家註冊成為醫療儀器,包括歐盟和澳洲,理大及合作公司已為相關技術在全球取得或正申請共23項專利。這套供診所使用的儀器,已在香港、澳門、中國內地、荷蘭、澳洲、意大利等安裝,至今已為4,000多名脊柱側彎患者提供檢測。 理大研究Scolioscan Air的團隊成員包括 : 孟強先生、楊德先生、許志豪先生和黃曜恒先生。 註: 「Scolioscan Air」影片(只具英文版本):- https://youtu.be/UQEWbaE3aOU   *****完***** 1. Fong , et al.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of 94401 children followed for 10 years eXhibits sustained effectiveness of scoliosis screening. Spine Journal. 2015;15:825–33 2. Zheng et al. A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 for Scolioscan: a radiation-free scoliosis assessment system using 3D ultrasound image. Scoliosis and Spinal Disorders (2016) 11:13 3. Brink et al. A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study for different coronal angles using ultrasound imaging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The Spinal Journal 18(6), 2017.

2019年5月2日

工程學院

理大與澳門電訊攜手推動澳門發展成便利旅遊的智慧城市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及澳門電訊有限公司(澳門電訊)今日簽訂諒解備忘錄,以空間大數據分析的方式,研究到澳門旅遊的人士的需求和喜好,以改善澳門旅遊業的服務,並以創新服務為遊客帶來更佳體驗。 諒解備忘錄的簽署儀式在理大校園舉行,由澳門電訊策略方案副總裁鄭玉平女士與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系主任史文中教授代表簽署。 史文中教授表示 :「理大致力發展與智慧城市相關的尖端技術研究,包括空間大數據分析﹑智慧導航和定位,以及智慧感知。理大轄下設有智慧城市及空間大數據分析實驗室(智慧城巿實驗室),旨在開發相關技術並轉化供業界應用。是次合作令香港的學術機構和澳門業界擕手,不但有助促進澳門發展智慧城巿,特別是旅遊業的發展,而且更將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內發展智慧城市的試驗平台。」 雙方今次合作旨在開發適用於搜集及分析遊客活動模式的方案,其中包括優化無線熱點(Wi-Fi)設施、研發數據挖掘技術和工具,以及研究流動通訊及Wi-Fi服務使用者的行為模式,以改善澳門的城市規劃及旅遊業管理。 理大將透過智慧城巿實驗室的研究專才和設施,開發機器學習的科研模型,以分析從使用者調查所得的數據,進而預測使用者對電訊服務的滿意度,以優化電訊設施和服務。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又會透過挖掘遊客活動模式的時空數據,識別不同類型的遊客(例如個人或團體旅客;或是商務或休閒旅行等),再因應不同遊客類型的活動模式,針對性地提供更佳的遊覽澳門方案,從而提升旅遊體驗。 鄭玉平表示,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海量數據下,數據分析將變得更為複雜和迫切,是次與香港理工大學合作,是希望能夠藉助其先進的大數據分析和處理的模型、算法和平台,得出客戶需要的智能服務趨勢,進一步推動「數碼澳門」智慧城市發展。 澳門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2018年吸引了超過三千五百八十萬遊客,這些大數據將有助理大研究人員開發和提出適用於當地發展智慧城市及旅遊業的方案。澳門電訊將更能掌握各地旅客的旅遊次數、熱點及停留時間等資料,從而為不同組別的旅客安排相關訊息內容。今次研究將有助預測旅遊業的整體發展,及其與經濟和公共政策之間的互為影響;同時亦促進開發一些智能應用程式和服務,為旅客提供更個人化的資訊。   *****完*****

2019年4月30日

建設及環境學院

理大主辦大灣區可持續城市發展轉化研究論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於4月26至27日主辦了「大灣區可持續城市發展轉化研究論壇」,滙聚不同國家的學者及科研人員,共同商討與可持續城市發展有關的研究結果及最徍的實踐方案,尤其是在智慧城市、智慧出行、智慧建築、能源、環境、城市信息與減災等城市基建規劃的議題上作出探討。論壇亦討論了發展大灣區時可能遇到的挑戰,以及如何在跨界別合作時共創雙贏方案。 論壇的開幕儀式由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副部長蔣建湘先生,以及香港建造業議會主席陳家駒太平紳士主持。出席論壇的著名學者眾多,當中包括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学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周成虎教授、香港大學葉嘉安教授,以及理大候任校長滕錦光教授。 陳正豪教授在歡迎辭中說:「理大一直把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研究視為我們首要任務之一,並積極利用我們在建築、能源、環境、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學和城市災害緩解等領域的研究優勢,支持發展大灣區。通過共同努力,我們將可以把這些研究成果轉化為有利於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的實際應用。」 論壇亦邀得英國皇家工程院三位院士發表主題演講。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榮休教授David NETHERCOT教授闡述技術「轉化」乃是科研的基礎部分,尤其是在土木工程學領域上。英國卡迪夫大學榮休教授Roger FALCONER教授談到建立城市防洪模型及天災風險,以及研究在洪災中路面車流和人流的計算方程式和應用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同樣來自倫敦帝國學院的Richard JARDINE教授則重點講述在海上岩土工程學領域上聯同業界開展海上基地的研究,如何對業界、社會和環境帶來好處。他引述一個經典例子,就是英國透過安裝全球最大的海上發電裝置和應用對先進基地的研究技術,較興建新核電廠節省了約一半成本,因此,他鼓勵大灣區和東盟其他國家的岩土工程師積極考慮這方向的新發展。 發表主題演講的本地講者之中,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林世雄工程師。他指出大灣區為香港建造業提供不少機遇,會帶動龐大的投資需求及強勁經濟增長,本地建造業應抓緊良機,為大灣區其他城市提供優質專業服務。另外,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先生亦分享了其親身經驗,以港珠澳大橋的工程為例,顯示大灣區城市之間如何進行創新科技合作。 除主題演講外,論壇亦在下午安排了三個分組討論環節,涉及多項議題,包括環境、大氣及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出行及智慧建築。 理大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徐幼麟教授認為,論壇得以成功實有賴眾多卓越講者的共同努力。他說:「我衷心感謝在論壇上發表報告的講者,尤其是特意撥冗前來分享工作成果、經驗和觀點的主題講者。」 是次論壇為期兩天,由香港建造業創科基金資助,並獲多個專業團體及本地與內地大學鼎力支持。在約六百位參加者中,逾三十人為政府官員,超過二百位為業界內的專業人士,內地亦有接近一百八十位嘉賓,出席者均感獲益良多。   *****完*****

2019年4月29日

建設及環境學院

理大表揚九位傑出校友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將頒發第十二屆「傑出理大校友」榮譽予九位成就卓越的畢業生,以表揚他們在所屬行業的傑出表現及成就,以及對社會和母校的重大貢獻。頒獎典禮將於二零一九年四月三十日(星期二)舉行。 九位獲選者分別為(按英文姓氏排序): 朱鎮安先生(拾月堂共同創辦人) 劉敏昌博士 (白普理寧養中心、沙田慈氏護養院及沙田醫院行政總監) 劉炳章測量師, GBS, JP (伯恩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及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成員) 李錦雄工程師 (科研集團創辦人及主席及香港理工大學校董會成員) 雷震寰先生(著名建築師及城市規劃師及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成員) 吳俊霆先生(健衡物理治療及專項訓練中心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沈施加美女士 (卓佳集團及卓佳專業商務有限公司香港及離岸地區副主席及卓佳中國管理委員會委員) 譚祖德先生(聯志集團主席及行政總裁) 王銳強先生(尚乘集團副董事長) (獲選者的簡歷可參閱附件) 兩年一度的「傑出理大校友」選舉由理大及理大校友會聯會合辦,目的是公開表揚在所屬行業表現出色,以及對社會和母校有傑出貢獻的理大畢業生(包括前香港理工學院、香港工業專門學院及香港官立高級工業學院的畢業生)。 「傑出理大校友」選舉於一九九六年首次舉辦,至今已是第十二屆,過去曾表揚超過七十位來自不同專業範疇的傑出校友,均是理大培育專才的良好例證。 是次選舉的評審團主席為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羅仲榮博士 ,其他成員包括(排名按英文姓氏序):傑出理大校友協會前副會長陳重義博士、香港理工大學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大鴻輝興業有限公司主席梁紹鴻博士、香港家庭福利會會長李家祥博士、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先生,以及香港理工大學校友會聯會會長王振邦先生。   *****完*****

2019年4月24日

其他

理大揚威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囊括18獎項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為港爭光,成為香港代表團的大贏家之一,在香港代表團奪得的九項特別大獎中,四項由理大囊括。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被公認為世界上同類活動中最重要的專業展覽,理大今屆共奪得18項獎項,包括四項特別大獎、兩項評判特別嘉許金獎、三項金獎、兩項銀獎,以及七項優異獎。 理大行政副校長盧麗華博士表示:「理大的專家學者在科技研發方面展現非凡實力,我們參與日內瓦發明展的七個項目中,大部分都奪得多個獎項。大會藉此表揚這些項目在創新領域上表現出眾。理大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開拓新領域,以期為社會帶來正向影響,造福人類。」 理大於今屆展覽獲獎的發明應用範疇廣闊,涵蓋醫療保健、可穿戴電源、環境保護、智能城市、紡織業及精密製造等多個領域,反映理大在創新與科技研究方面實力雄厚、成就卓越。獲獎的七項科研項目如下(各項目詳情載於附件): 項目 得獎者 獎項 聰明眼:人工智能紡織品檢測系統 紡織及服裝學系 黃偉強教授 兩項特別大獎 (意大利代表團特別大獎、羅馬尼亞克盧日納波卡工業大學特別大獎) 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優異獎 聰明眼:人工智能紡織品檢測系統 [發明者:紡織及服裝學系黃偉強教授] 影片(只具英文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zg5OBsySMA 「聰明眼」於「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奪得四項獎項 黃偉強教授展示「聰明眼」的實際應用操作 用於檢測脊柱側彎的無輻射便携式三維超聲成像系統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鄭永平教授 特別大獎 (俄羅斯特別大獎) 評判特別嘉許金獎 優異獎 用於檢測脊柱側彎的無輻射便携式三維超聲成像系統 [發明者: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鄭永平教授(右三)]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胡曉翎博士 特別大獎 (波蘭專利局特別大獎) 金獎 優異獎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發明者:生物醫學工程學系胡曉翎博士] 影片(只具英文版):https://youtu.be/IICTvXjyscw     移動式外神經肌骨系統 高能量密度柔性織物鋰電池 紡織及服裝學系 鄭子劍教授 金獎 兩項優異獎 高能量密度柔性織物鋰電池 [發明者:紡織及服裝學系鄭子劍教授(左)] 高效熱能回收間接蒸發冷卻器 屋宇設備工程學系 楊洪興教授 金獎 高效熱能回收間接蒸發冷卻器 [發明者:屋宇設備工程學系楊洪興教授(右)] 用於精密製造的曲率自適應多射流不規則曲面拋光系統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張志輝教授 銀獎 兩項優異獎 用於精密製造的曲率自適應多射流不規則曲面拋光系統 [發明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張志輝教授(左三)] 基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器化倉庫管理系統 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 李嘉敏博士 銀獎 基於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機器化倉庫管理系統 [發明者: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李嘉敏博士(左)] 影片(只具英文版): https://youtu.be/1-o6tBhEHOU 由先進智能機械人演算法控制的機械人 「第四十七屆國際發明展」4月10日至14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吸引來自超過40個國家/地區的逾800個參展單位參與。發明展獲瑞士聯邦政府、日內瓦市政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贊助。詳情請閱覽大會網頁www.inventions-geneva.ch。

2019年4月14日

企業發展院

理大與河北省簽訂協議 合作推展培育交流、發展科技產業

香港理工大學 (理大)及河北省今日簽訂合作協議,締建省校長期合作互動機制,在人才培育、交流協作、教學實踐、學生實習、推進科技與產業發展等領域,積極開展進一步合作。 河北省省長許勤博士率領河北省政府訪問團,一行十五名成員,今日到訪理大,與理大高層一同見證合作協議的簽署。協議由理大暫任校長陳正豪教授、河北省教育廳廳長楊勇博士,以及河北省科技廳副廳長張永強先生代表雙方簽署。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致辭時表示 :「國家的發展一日千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而香港與內地省市及高校合作可以互補優勢,加強創新科研和培育人才,互利共贏。」他指出,理大所研發的高新技術,有不少在國際科研領域上手執牛耳,而且自2012年起理大已與河北省高校協作推動學術交流,適值河北省近年致力將雄安新區發展為高科技產業國際城市,理大將發揮專長,再次推進雙方的合作,將理大科研成果轉化應用,助力河北省産業轉型升級。 許勤省長致辭時指出「河北省正處於歷史上的機遇期」,近年在科技產業有大規模的發展,同時重點發展鋼鐵業、物流、文化旅遊等領域。「我們高度重視與理大的合作,期望一同推動在教育和科研產業的發展。」 許勤省長是理大校友,2004年畢業於理大工商管理專業博士課程,在推展先進技術產業的經驗豐富。 河北省將透過投入資金、加強聯繫及鼓勵企業參與合作等方面,支持理大將科研成果在河北進行轉化;並借助理大的高端技術和人才優勢,增強河北自主創新能力。雙方將合作推進科技與產業發展,重點合作的領域涵蓋先進工程材料、食品安全、生物工程技術等。理大與河北省的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會致力合作,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共同使用大型儀器設備,並共同承擔國家大型科技項目。 在人才培育、交流合作方面,河北省將選派機關、企業及科技單位的優秀人材到理大進修,藉此培養高素質創新管理人才和技術團隊;河北省亦會支持理大在省內建立教學實踐和學生實習基地,並為理大學生拓展參與河北冬令營及在雄安新區實習的機會。而理大的專家學者則以考察團形式,為河北省提供諮詢服務或開展培訓活動。

2019年4月11日

中國內地事務處

香港理工大學召開全港首次「海洋機械人國際論壇」• 探索劃時代的海洋機械人技術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今天舉辦了香港第一個「海洋機械人國際論壇」,邀請國際及本地專家討論在香港以及大灣區推動海洋機械人技術發展及應用。這是理大與頂尖大學和研究所建立戰略研發聯盟﹑進一步加強更緊密合作關係以探索創新技術而發起的重要活動之一。 理大副校長(科研發展)衞炳江教授致歡迎辭時說:「我們很高興與各地機械人技術的專家合作,研究﹑發展和應用海洋機械人技術,以致我們能研發出突破性的應用,以嶄新科技支援深海探測。」 論壇的講者包括不同機構的頂尖研究專才: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帝國)主力於仿生物機械人技術研究及專責國際科技合作總監和擔任生物機電學研究高級講師Ravi VAIDYANATHAN 博士;法國蒙彼利埃大學計算機科學、機械人和微電子實驗室Ahmed CHEMORI博士;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瀋陽實驗室)李碩教授;和英國愛丁堡大學機械人研究中心總監David M LANE教授。 他們分享的主題涉及生物機電感應電機控制﹑自主水底航行器,用於深海探測和操作的海洋機械人。這些專家亦就海洋機械人技術交換了寶貴的意見和經驗。 專門研究生物動力學﹑控制和機械人技術的理大機械工程學系副教授景興建博士說:「海洋機械人技術研究屬下有兩個重要領域,就是深海海底探測和操作技術,以及新一代被生物啟發的海洋機械人。這些技術對促進海洋勘探和開發十分重要,並能大力推動海洋和環境污染的研究﹑重要水底基礎設施的檢查﹑自然资源勘探,以及傳感和測繪海洋項目。」 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表示:「理大致力進行具影響力的研究和推廣知識轉移。我們位處香港這個沿海城巿,擁有先天的地理優勢進行海洋探索。理大會善用與世界頂尖研究學者建立的緊密關係,致力領導海洋機械人科學技術的研究,以達致對全球有所貢獻的成果。」 理大於上月與帝國和瀋陽實驗室分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加強理大與研究機構翹楚的伙伴關係,並同意合作進行聯合研究,特別是針對海洋勘探﹑海洋開發的科學及民事應用方面的創新機械人技術領域。 為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的InnoHK 計劃及發展香港成為國際科研合作中心的目標,理大已向港府的AIR@InnoHK創新平台項目提交建議,申請建立一個頂尖研究的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海洋機械人研究所。理大亦計劃在這個新興研究領域推出一系列活動,以探索和於各行各業中推廣應用具影響力的海洋機械人,為社會帶來極大裨益。

2019年4月3日

工程學院

理大、西交大「絲綢之路國際工程學院」「一帶一路人才發展計劃」培育電力能源專才

「絲綢之路國際工程學院」(絲路工學院)連續第二年舉辦「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來自12個國家或地區共25名高層專業人員完成培訓,參加今天在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舉行的結業禮,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由理大及西安交通大學(西交大)聯合成立的絲路工學院夥拍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國網)及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舉辦為期三年的「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這是內地和香港首個跨地域、跨文化的計劃,也是絲路工學院首個校企協作計劃。 過去兩星期,25名電力能源專業人士,包括企業或政府機關的高級行政人員,以及資深學者和科研人員,參加在西安、濟南及香港舉行的實地考察及交流活動。今年新增四個國家派員參加計劃,分別是巴西、緬甸、尼日利亞和坦桑尼亞。 結業禮的其他主禮嘉賓為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西交大副校長席光教授、國網技術學院教務管理中心主任蘇慶民先生,以及港燈董事總經理尹志田先生;此外,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科部副巡視員劉志明先生,以及多名一帶一路國家或地區的駐港領事或代表亦蒞臨,包括馬來西亞、俄羅斯和坦桑尼亞。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先生致詞時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藉着『五通』,即加強相關各地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全球經濟及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動力。今次人才發展計劃是理大『一帶一路策略平台』項目之一,我相信,這項目正好呼應一帶一路倡議的其中一項重點,即各地在能源領域締建夥伴關係。香港在能源領域的系統運作、人力發展和項目融資,均擁有優勢,憑藉這些強項,香港定能在推展這合作願景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理大校董會副主席李國祥醫生表示:「一帶一路倡議是推動經濟前進的強大引擎,不僅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大量發展機會,而且造就了對專業人才的巨大需求;當中,對工程師的需求尤甚。工程學科一向是理大的強項,我們非常樂意運用我們所長,協助中國內地和一帶一路國家培育工程人才...然而,育人工作要力臻致善,需要有好的合作夥伴;因此,這項計劃能與內地和香港的高等教育界和業界夥伴合作,我們感到非常榮幸。」 西交大副校長席光教授說:「我們希望通過舉辦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加強與絲路沿線國家與地區在科技應用領域的合作,創新校企、校地合作新模式,推動絲綢之路大學聯盟框架下的務實工作,為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一流人才貢獻力量。」 國網技術學院教務管理中心主任蘇慶民先生說:「去年四月,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電燈公司與國網技術學院共同舉辦了首期一帶一路電力能源高管人才發展計劃培訓工作坊,取得了很好的反響。今年,帶著極大的熱忱,四方精心籌劃了在西安、濟南和香港的技術講座、實地參觀和文化交流等活動。國網技術學院承辦濟南站為期四天的活動,能夠與來自工業界、高校和政府的骨幹和精英們一同分享,我們非常驕傲。」 港燈董事總經理尹志田先生表示,港燈多年來為香港提供安全可靠而穩定的電力供應,供電可靠度連續22年超過99.999%的世界級水平,表現卓越。他透露 : 「為配合香港發展成為智慧城市,港燈未來會致力推動客戶實踐「智『惜』用電」,我們將更多地利用資訊科技去提升效率,為此亦會投放更多資源建設所需的基礎設施,包括在未來七年為大部分港燈客戶更換智能電表,響應政府在這方面的倡議。藉今次薈萃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工作坊,我們很高興與各地同業分享港燈在這些方面的經驗,相互交流。」 今年計劃的主題是「超高壓輸電、智能電網及活力都會的電力基礎設施」,參加者實地考察在西安的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國網在濟南的各種培訓設施。在香港,他們到訪港燈的系統控制中心及南丫發電廠,並就「人工智能電力供應」與理大學者交流。在為期11天的計劃,參加者透過考察活動及交流工作坊,學習電力能源領域的前沿科技、現代管理系統,以及城巿特別供電設施的先進設計,並獲理大、西交大、國網和港燈的資深學者和專業人員傳授實戰經驗。

2019年4月1日

工程學院

理大研發嶄新充電納米纖維 有效過濾空氣污染微粒及病毒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機械工程學系新近研發了一種帶有靜電的納米纖維(nanofiber)過濾材料,並採用多重隔離層設計,能吸附直徑小於100納米(nanometer / nm)的污染微粒(覆蓋空氣中最常見的納米微粒及病毒)。這種嶄新材料比現有的過濾材料表現優勝,包括透氣度、過濾效率(比現有帶有靜電的微纖維(microfiber)口罩高10%),以及耐用程度(靜電可維持多達90天)。 直徑在100納米及以下的納米微粒在城巿中無處不在,由於它們細小,容易被人體吸入。大部份以空氣傳播的可致命病毒,例如流感、豬流感或沙士等,其大小均在100納米左右。科學家面對的挑戰,便是研發出易於應用兼且能有效吸附納米微粒的空氣過濾材料或口罩,保障大眾免因吸入空氣中的污染微粒和病毒而致病。 理大創新產品與科技講座教授梁煥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經測試後採用聚偏二氟乙烯(Polyvinylidene Fluoride / PVDF)製成納米纖維過濾材料,PVDF是一種半結晶熱塑性塑料,常用作電線的絕緣體。研究團隊用電暈放電技術(Corona Discharge / 最常見的一種氣體放電形式),把靜電加在PVDF納米纖維,使其能在近距離與微粒產生電荷相互作用,從而有效吸附微粒。 現時巿面上只有帶電荷的微纖維或沒有帶電荷的過濾材料,對比這些產品,理大研發的創新過濾材料有更高的過濾效率,經使用多時仍能維持較低壓力降(pressure drop / 壓力降數值愈高,代表過濾材料面對氣流阻力愈高、透氣度愈低,導致口罩使用者較難呼吸,或者室內過濾器的流速減低)。測試證實,理大的技術能穩定而持久地將電荷加入PVDF納米纖維,靜電可維持達三個月,此前文獻紀錄的其他納米纖維,附加的電荷通常一天內便會消散。 帶電荷的PVDF納米纖維 理大團隊使用各種大小的微粒作過濾測試,帶電荷PVDF納米纖維材料過濾100納米微粒的效率為54%(即空氣經過濾後,直徑為100納米的微粒有54%被吸附),沒有帶電荷的PVDF納米纖維材料為17%;前者的壓力降亦只有5Pa(Pascal /壓力單位)。帶電荷PVDF納米纖維材料的「品質因素」,亦比沒有帶電荷者高2.7倍 (「品質因素」quality factor 即過濾效率(效益)與壓力降(成本)的比率,數值愈高代表表現(平衡過濾及透氣因素)愈佳)。 梁教授表示,病毒通常帶有負靜電荷,容易被帶正靜電荷的PVDF納米纖維吸附,效果十分顯著。「傳染病爆發時,採用這創新科技製成的過濾器或口罩,防禦病毒效果會很理想。」 創新的多重靜電隔離層 為進一步加強過濾材料靜電吸附的效能,研究團隊研發了多重靜電隔離層——將用來製造單層過濾材料的PVDF納米纖維,分散放在多層過濾材料,而且每層均設一重隔離層,以減少鄰近纖維層之間的靜電干擾,整體靜電因而增加,令過濾效率同時提升。 測試顯示,帶有電荷的多重隔離層過濾材料(以二、三、四層作測試)的過濾效率,比帶電荷但沒有分層的過濾材料高39%至45%。帶有電荷的多重隔離層過濾材料,其品質因素也比沒有分層的高2至3.5倍。 穩定性和持久力 過濾媒介的電荷及其相關的靜電效應會隨時間而消散。過濾持久力測試證實,理大創新的帶靜電、有多重隔離層的納米纖維過濾材料能長時間維持高效能,因而更為耐用、儲存時間更長。 研究人員在相對濕度80%的潮濕環境下(香港每年平均濕度為77%),測試有四重帶靜電隔離層的過濾材料(每平方米有1.75克纖維),結果顯示,15天後過濾效率僅略為下降,90天後亦僅下降1%。 應用潛力 理大研發的帶靜電PVDF納米纖維在空氣過濾範疇 — 不論是工業、個人或家居 — 應用可以很廣泛。工業應用包括無塵室、化石燃料發電站等,亦可用於減少車輛和船隻排放的微粒;個人及家居則可應用於口罩、空氣清新機、吸塵機、窗戶過濾網等。 這項嶄新技術更可應用於蛋白質轉漬法(Western Blot),這是一種廣泛用來檢測或提取蛋白質的分析技術,過程中,通常使用PVDF薄膜來轉移在原有樣本中分離出來的蛋白質。理大的技術能大大增強納米纖維墊吸附蛋白質的靜電力,又不會影響蛋白質的組織,保持其完整。 此技術還可以應用於有效地釋放蛋白質類藥物。帶靜電的PVDF納米纖維墊可吸附粉末狀的藥物(如哮喘藥),讓病人更易吸入、藥物更有效釋放;這技術同樣適用於需塗在局部皮膚的藥物。

2019年3月27日

工程學院

滕錦光教授獲委任為理大下任校長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校董會今天宣布委任南方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滕錦光講席教授為下任校長,任期由二零一九年七月一日起生效。滕教授於一九九四年加入理大,與理大淵源深厚。 自上任校長唐偉章教授決定於二零一八年十二月底退休後,理大開始為新校長人選展開全球招聘工作。去年二月,大學成立了一個由校董會主席擔任主席的遴選委員會,其他成員包括校董會及教職員的代表,亦聘用了一家人事顧問公司支援全球招聘工作。經過多輪甄選及表決,遴選委員會決議推薦滕教授為下任校長。滕教授今天出席了兩個會議,分別與教職員及學生會面,分享他對理大的願景及回應與會者的提問。校董會在今天下午的會議上正式落實是項任命。 滕教授對是次任命感到十分榮幸,並明白校長一職任重道遠,同時亦肩負眾人的厚望。他期望可以在多方面為理大作出貢獻,又承諾與大學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落實大學教育及科研的願景,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全人教育,並讓教職員盡展所長;他亦會致力提升理大在香港以至世界的學術聲譽和影響力,爭取在多個學術領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並且強化新興領域包括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教育和科研工作。進軍大灣區亦將是他任內的重要任務之一,他說:「香港高等教育界希望爭取落戶大灣區,以把握區內建設帶來的各種機遇。我期望可以帶領理大積極參與其中,並且為香港和區內其他城市的院校在教育及科硏合作方面樹立良好楷模,為大灣區的長遠發展作出貢獻。」 滕教授出生於中國溫州,於一九八三年在浙江大學取得工學學士學位,其後到澳洲深造,於一九九零年獲悉尼大學頒授博士學位,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他在英國愛丁堡大學先後作為訪問博士研究生和研究人員,進行了為期約兩年的研究工作。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四年,他在澳洲詹姆士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 of North Queensland)任職講師/高級講師。滕教授於一九九四年十月加入當時的香港理工學院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擔任講師一職,逐步晉升至講座教授(二零零五年一月),期間先後出任理大建設及地政學院副院長(二零零五年十月至二零零六年八月)、協理副校長(二零零六年九月至二零一零年六月)、建設及地政學院/建設及環境學院院長(二零零七年九月至二零一三年六月),以及可持續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二零一二年一月至二零一八年六月)。 滕教授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結構工程學者,曾撰寫/合作撰寫一本專著及超過210篇SCI期刊論文,他的著作被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廣為引用,很多科研成果被中國、澳洲、歐洲、英國及美國的設計標准/指南所採纳。 滕教授傑出的學術成就享譽中外,屢獲表揚。他於二零一七年獲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是中國科技界最高的學術榮銜。此外,他於二零一五年當選為愛丁堡皇家學會通訊院士,二零一三年當選為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滕教授多年來獲得許多獎項,其中包括二零一三年度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二零零四年獲頒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以及二零一五年獲頒理大「校長特設卓越表現 / 成就獎」(研究及學術活動)。 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表示:「校董會對能夠任命滕教授為理大下任校長深感高興。滕教授具備卓越的學術地位、出色的領導及管理才能,並且對理大、香港以至內地,特別是高等教育界有深入的認識,可以為大學的未來發展制定清晰及實際可行的願景;我們深信滕教授將會帶領理大再上層樓,再闖高峰。」

2019年3月26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