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闻稿

1

理大与爱尔眼科合作为学生提供内地及海外临床培训机会 携手培育香港眼科视光学专才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爱尔眼科)合作,将在五年内安排最多 30 名优秀的理大眼科视光学学生到爱尔眼科在中国内地及海外的眼科医院或眼科中心,接受为期六至八星期的临床培训。双方并会探讨共同开展有关主要眼睛健康问题的科研项目。 今次合作结合理大和爱尔眼科的互补优势,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具备世界领先的科研实力,其影响力获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 期刊评为亚洲第一;而爱尔眼科作为全球具领导地位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旗下的眼科中心及医院遍布全球亚、美、欧三大洲。 双方今日于理大校园举行签署仪式,在理大副校长(教学)黄国贤教授的见证下,由理大医疗及社会科学院院长岑浩强教授及爱尔眼科医院集团国际战略发展总监张咏梅女士代表签署合作备忘录。 眼科视光学院教授兼暂任学院主任纪家树教授和张咏梅女士亦同时签署临床培训合作协议。 黄国贤教授表示:「爱尔眼科是知名的眼科医疗机构,拥有庞大的专业眼科医生和眼科视光师团队,于香港、中国内地、美国、欧洲及东南亚等地已设立超过 900 所眼科医疗机构。理大很高兴能够与爱尔眼科于提升科研及临床人才培训上推进策略性的合作,尤其是为眼科视光学学生提供更全面的训练,共同贡献国家以至全球眼科视光的发展。」 张咏梅女士说:「很高兴可以透过爱尔眼科在全球各地的医院和诊所网络,提供眼科疾病诊断和处理等培训予理大的眼科视光学学生,让他们了解全球眼科医疗的最新发展,为未来投身社会执业服务市民奠下宏观且专业的稳固基础。」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一直积极与本地眼科医生以及世界各地的眼科视光学院合作,帮助学生获取临床经验,为日后投身业界做好预备。在与爱尔眼科的临床培训合作下,学生将获得更大裨益。 纪家树教授说:「理大眼科视光学院得到爱尔眼科支持教学,有助本港眼科视光专业达致国际级水平。」 双方自 2017 年已开展临床培训合作。爱尔眼科更为理大眼科视光学学生设立奖学金,鼓励同学积极求学,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爱尔眼科的香港视光中心实习。   *****完*****

2022年12月15日

眼科视光学院

1

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 助青年创新创业 融入大湾区创科发展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动香港创科新生态发展,支持学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促进香港创科融入大湾区,并贯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积极推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双方将结合优势资源,透过创科香港基金会的全资非牟利组织香港创科教育中心,开展创科教育、创业孵化及创业投资领域等全面合作,包括创业工作坊、企业参访、专题研讨会、创业导师指导等, 提供全方位及更广泛的支援予青年人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发展。 早在 2011 年,理大已成立首个种子基金计划——理大微型基金计划,是本港最早成立初创发展基金的院校之一,旨在培养理大社群的创新和创业氛围。理大十分重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将科研成果通过知识转移走出校园,转化为实际应用, 造福社群。 创科香港基金会由红杉中国发起成立,以打造智能时代香港创科新生态为使命,一直专注于支持香港青年人创新创业及粤港澳大湾区创科新生态的发展,鼓励青年人认识国内外和香港创新创业的环境及机遇,为青年创业家提供适切的平台以推动创科产业的发展,这与理大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念和愿景不谋而合。 备忘录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香港 X 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香港创科教育中心院长、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李泽湘教授,以及香港 X 科技创业平台联合创始人、香港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心主任、香港大学化学系教授陈冠华教授见证下,由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与红杉中国副总裁、创科香港基金会总干事、香港创科教育中心项目负责人陈颖女士签署。 理大行政副校长卢丽华博士表示:「在国家支持和特区政府大力推动下,香港的创科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理大一直致力推动创科人才的培育,与创科香港基金会的发展理念一致。从支援学生将毕业设计变为创业专案的 FYP+ (Final Year Project+),培育创科人才的 InnoX Camp,到合作投资理大的初创企业,双方一直合作无间。而透过是次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进一步结合在推动创新创科方面的经验,共同培养创科人才,优化香港以至于大湾区创科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年轻一代创造更好的发展机遇。」 创科香港基金会总干事陈颖女士表示:「创科香港基金会始终以公益形式服务香港及大湾区创科人群,在过去六年已直接支持了 240 多个创科项目。这个过程中,理大作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先锋院校,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合作伙伴。此次与理大签署合作备忘录,一方面从形式上筑牢了我们的合作基础,另外在探讨过程中也挖掘出了更多可尝试的合作路径。相信未来,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可以给大学生、青年人群体更多从业选择,由此亦希望可以助推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理大与创科香港基金会将继续推动和鼓励学生及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发掘他们的创业潜能,实现创业梦想,将科研成果从校园转向市场应用,让科技利民向善。同时亦为加速香港成为国际创科枢纽的步伐作出贡献,让香港科研结合到大湾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为香港的创科产业开新篇。   *****完*****   关于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拥有八十五载的辉煌历史,是一所活力充沛、抱负远大、具前瞻性愿景的大学,并跻身全球百强学府之列。理大以「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为校训,积极培育人才、拓展科研实力,矢志为香港、国家及世界发展作出贡献;亦致力提供优质的全人教育,培育敢于面对未来挑战的世界公民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领袖。理大亦全力开展具深远影响的跨学科研究,推动转移知识以创造价值、造福世界。透过建立策略伙伴关系和合作计划,理大落实教学及科研国际化,并与国家的发展接轨。 香港理工大学网页:https://www.polyu.edu.hk/   关于创科香港基金会 创科香港基金会是红杉中国于2016年发起的公益基金会,作为红杉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之一,兼具智库与倡导型公益机构属性,致力于推动香港创科生态发展,支持香港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并推动香港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关于香港创科教育中心 香港创科教育中心为创科香港基金会于2022年初发起设立的创新型政产学研共建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面向香港及大湾区青年人,提供体系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以「赋能年轻人以无穷科技创新能力」为愿景,结合港深两地全方位资源,培养学以致用的创新领袖和创业人才。创科香港基金会/香港创科教育中心网页:http://www.hkxfoundation.org/ --

2022年12月13日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1

理大研究发现蔬果摄取量影响母乳营养价值

过去 20 年,香港母乳喂哺率持续上升;母乳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对婴儿的生长发育及健康扮演重要角色。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分析香港哺乳妈妈的饮食纪录及母乳营养成分,发现她们普遍的水果及蔬菜摄取量均少于建议水平,其饮食习惯与母乳内的营养水平,尤其是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等植物营养素含量有显著关系。 研究团队指,由怀孕开始至婴幼儿两岁期间的首 1000 天,是建立婴幼儿长远健康的基础。母乳含多种营养成分,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扮演重要的角色。 理大未来食品研究院督导委员会成员、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教授黄文秀教授表示:「母乳除了有蛋白质及脂肪酸等常见营养成分外,亦有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等植物营养素。这些植物营养素对婴幼儿的身体发展和减低炎症等亦有着关键的作用;缺少其中一项或多项营养素,或会减弱婴幼儿的免疫力,亦有机会提高日后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理大研究团队收集约 90 名哺乳妈妈的母乳样本及三天饮食纪录,并检测和分析母乳样本中的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的含量。调查发现只有百分之四的哺乳妈妈的饮食习惯,分别达到卫生署建议「每天 2 + 3」的蔬果摄取量及由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维他命 A 要求。蔬果摄取量较高者,她们母乳中的类胡萝卜素水平亦相对较高。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专任导师李诗盈博士指,部分类胡萝卜素能转化为维他命 A,促进婴儿脑部、视觉及免疫力发展,亦能保护视网膜免受强光所引起的伤害。 研究亦发现哺乳妈妈的蔬果饮食习惯亦与母乳中的多酚含量有直接关系。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赵丹玥博士指,多酚是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化合物,可预防心血管代谢疾病及减低受病菌感染的风险等。 理大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助理教授罗家禧博士建议哺乳妈妈透过提升水果及蔬菜摄取量,增加母乳当中类胡萝卜素及多酚的含量。常见的深绿色蔬菜包括菜心、菠菜、芥兰及油麦菜,以及蕃薯、红萝卜、南瓜、木瓜及芒果等都是含有丰富植物营养素的食物。 研究团队表示,现已开展新一项研究项目——「有营童行」,招募约 100 对哺乳期妈妈及其婴儿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进一步研究哺乳妈妈饮食习惯对其母乳营养素、婴儿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成长的影响。   *****完*****

2022年12月13日

未来食品研究院

1

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 获颁「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协理副校长(研究及创新)兼机械工程学系讲座教授王钻开教授荣获「裘槎优秀科研者奖 2023」,肯定他于仿生工程(Nature-inspired engineering)和在钻研抑制莱顿弗罗斯特效应(Leidenfrost effect)的卓越成就。 「裘槎优秀科研者奖」之得奖者将获颁二百万港元研究经费,作为其未来一年研究计划的资助。 「仿生」是一门结合生物、物理、化学、材料和工程等学科的跨领域科学,意指从生物获取灵感,从观察大自然学习并找出解决办法。 王教授的研究主张以受自然启发的工程学为中心,他尤其著重探索及参照生物的亲水与疏水特性,开发创新的功能性仿生表面,能够广泛应用在能源收集、散热、流体输运、柔性电子等领域。例如王教授与团队透过观察荷叶便利水流走的设计,研发出可迅速排水的材料表面,有助防止飞机机翼、引擎等金属表面积冰,减少意外发生。 王教授其中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是找出能够在高温表面运用液体作高效冷却的新方法,抑制了经典物理现象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解决了科学家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挑战。 王教授对获裘槎基金会颁发奖项感到荣幸,他说︰「 感谢裘槎基金会对我在仿生工程和莱顿弗罗斯特效应的研究作出肯定,相信这个奖项会推动更多学者到大自然寻求灵感,将创新投入相关研究。」 王教授于 2000 年在吉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03 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资讯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2008 年在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王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于 2009 年入职香港城市大学, 2021 成为讲座教授。王教授曾任香港城市大学工学院副院长(2019-2022)及仿生工程研究中心创始副主任(2021-2022)。王教授担任 Wiley 出版社期刊《Droplet》的执行主编,同时亦担任 10 多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和顾问编委。 王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院士(创始成员)及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会士、裘槎高级研究学者(2023)、香港研究资助局高级研究学者(2022)、2022 年度「全球最广获征引研究人员」、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席教授(2016)。他的研究被《健力士世界纪录》认证收录,他的两项发明分别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的金奖和评审团嘉许金奖。同时他还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青山科技奖(2021)、科学探索奖(2020)、先进工程材料名人堂(2019)、第35届世界文化理事会青年特别嘉奖(2018)、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讲座奖(2018,2020)、杰出研究奖(2017)、校长奖(2016,2017)。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分别荣获香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2022)、香港青年科学家奖(2015,2019,2022)、美国材料学会杰出研究生金奖(2016)和银奖(2015,2021)、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银奖(2019)和优秀奖(2016,2021)。   *****完*****

2022年12月8日

机械工程学系

1

理大初创推出全新近视防控镜片 采用理大双专利技术 减慢儿童近视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天宣布,由理大支持的初创企业——视觉科技有限公司(视觉科技),透过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和理大眼科视光学院的合作,成功结合了「光学多环近视离焦」及「超精密纳米多环加工技术」,自主研发出崭新的「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镜片,为有需要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方便、非侵入性,并能减慢近视增长的选择。 全新推出的「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镜片结合了「光学多环近视离焦」及「超精密纳米多环加工技术」两项理大专利发明,充分体现理大致力推动科研创新,并透过培育初创企业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的努力。 「光学多环近视离焦」技术由理大眼科视光学院研发,它能有效减慢儿童的近视加深速度达 60%。其原理是在视网膜上产生清晰的影像,同时在视网膜前方产生另一个离焦或模糊影像,不但为儿童提供清晰的视野,亦能减慢近视加深的速度。采用「光学多环近视离焦」技术的软性隐形眼镜于 2018 年已推出市场 。 「超精密纳米多环加工技术」则由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结合先进的光学设计、超精密加工及精密测量技术,以及精湛的精密注塑工艺,成功将「光学多环近视离焦」技术应用于近视防控镜片生产,既令镜片的外型更美观,亦提升了视觉的稳定性及舒适度,加上非侵入性的设计,更能配合不同年龄儿童的需要。 理大眼科视光学院访问讲座教授、视觉科技创办人杜嗣河教授指出: 「近视问题不容忽视,深近视不但影响视力,更可能引发严重的眼科疾病,故控制儿童近视加深的速度尤其重要。视觉科技致力开发及销售改进视力的产品,把科技转移到业界及进行商品化,造福社群。今次我们很高兴,透过与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和理大眼科视光学院的合作,成功研发崭新的『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镜片,为原有的『光学多环近视离焦』产品带来突破性的发展,有助解决日益严重的儿童近视问题,特别是在近视率偏高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及中国内地等。」 理大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教授、超精密加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理工大学)主任张志辉教授表示:「超精密加工技术是一个跨学科的先进制造科技,为多个策略性工业如视光、半导体、先进光学、航天、能源、生物医学和新材料等领域提供重要支撑。在这个领域上,重点实验室特别着重前沿基础和应用的研究,致力研发超精密加工技术及精密检测的新方法、新工艺、新系统及新设备,并卓有成效。我们乐见自主研发的『超精密纳米多环加工技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视光学产品的优化及制造,造福社会。更会继续为各行各业开发创新的技术和应用方案,进一步提升香港及中国内地企业在设计及先进制造技术上的能力和优势。」 视觉科技将率先在香港及中国内地推出「纳米多环离焦」近视防控镜片,并会继续与理大紧密合作,在「光学多环近视离焦」技术的基础上开发更多创新产品,共同改善儿童及青少年的视力健康。 视觉科技是一家由理大教授和校友牵头成立的初创企业,视觉科技曾获理大微型基金及理大科技领航基金的资助。 2018 年理大已授权视觉科技商品化理大相关专利技术,由该公司负责生产和分销,并向认可的光学诊所与验配中心供应「光学多环近视离焦」隐形眼镜产品。 理大致力推动大学的科研和创新,促进其研发成果转化为具影响力的科技应用。理大通过全面的创业支援平台,推出不同的培训和资金援助计划,连接创业生态圈资源,以及推行教育、孵化和加速计划,扶植多家由学者或学生主导的初创企业。   *****完*****

2022年12月7日

知识转移及创业处

Photo 1

理大携手汉森机械人技术公司成立人工智能与人本机械人技术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和汉森机械人技术公司(汉森,Hanson Robotics)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人工智能与人本机械人技术研究中心(CHAiR)。中心将专注人工智能和机械人科技,携手促进更多创新研究,加强前沿技术的转化应用,以筹谋人类福祉为本。 理大拥有卓越的跨学科研究实力,一直致力研发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为各个产业引领解决方案;汉森具备开发类人型机械人的领先优势,创造出全球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械人Sophia。 人工智能与机械人科技发展潜力无限。CHAiR作为创新研究平台,会由跨学科院系合作进行研究,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IoT)、神经科学、设计、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医疗及人文等领域,旨在促进前沿技术的知识转移和实际应用,广泛地惠及不同产业。 CHAiR亦将不遗余力支持香港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和创业。理大研究生院院长、电子计算学系分布式及移动计算讲座教授、潘乐陶慈善基金数据科学教授曹建农教授,将出任CHAiR的首席研究员及行政总监。汉森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David Hanson博士与曹教授,担任CHAiR指导委员会的共同主席。 在理大校长滕锦光教授和汉森执行董事Doug Glen 先生的见证下,理大副校长(研究与创新)赵汝恒教授和Hanson博士于昨日(5日)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在签署仪式上,Sophia还与来宾互动交流,「我期待能学会更多新颖的技能。在你们的帮助下,也许我可以学习成为护士、教师、礼宾服务员、或者图书管理员。你可以教我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陪伴者、更娴熟的艺术家、或者更有趣的艺人。」 Hanson博士说:「CHAiR具备优越实力令Sophia级机械人的性能更臻完善,促进服务机械人产业发展,从而吸引更多资源拓展有关的软硬件和制造技术。」 滕锦光教授说:「产学合作是孕育和实践创新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人性化社交机械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CHAiR会以成为推动人本机械人时代来临的重要推手为己任。」 身兼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院长的曹建农教授介绍,研究院一直为突破人工智能物联网尖端技术和应用的关键难题,不断研发解决方案。他说:「今次人工智能物联网研究院伙拍汉森是一脉相承,进一步探索人本人工智能和社交机械人的潜力及机会。CHAiR将以其独特优势,将汉森的专业知识和理大汇聚世界一流学者的优势结合,发挥作用。」 ***** 完 *****

2022年12月6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Photo 1

理大与香港太空馆推出「月球|火星虚拟现实」互动展品 公众可亲身体验「探月落火」之旅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与香港太空馆合作,于馆内展出「月球|火星虚拟现实」展品,为期一年,并于今日举行开幕礼,让公众可于香港太空馆新设的虚拟现实装置,透过理大协助国家探测月球和火星的尖端技术,亲身体验「探月落火」之旅,游走于中国「嫦娥四号」和「天问一号」的着陆区。 是次展出的虚拟现实展品利用由国家航天部门及理大张心瑜空间科学教授、土地测量及地理信息学系副系主任、深空探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波教授团队提供的数据,构建出月球及火星着陆区的虚拟现实,模拟在月球和火星表面进行探索。应国家航天局邀请,该虚拟现实系统早前亦在珠海举行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展出,吸引大批观众。 开幕礼由理大吴波教授及香港太空馆馆长何万雄先生出席主礼。 吴教授研发出崭新的三维地形测量与智能地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国「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的月球探测任务,以及「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用以分析地形地貌,协助选取着陆点,为这些太空探索任务的成功做出贡献。 吴教授当日并获邀主持「太空探测:求索『天问』」专题讲座,讲述中国与其他国家近年探测月球和火星的任务,并介绍测量、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支持这些太空探测任务中的应用。吴教授亦与在场参加者讨论太空探索和教育的未来前景。 吴教授表示:「作为香港唯一一个参与国家航天计划的院校,理大在国家多次月球和火星探测任务都深入参与其中。我们很高兴这次与香港太空馆合作,让公众可亲身体验理大多年的科研成果以及国家探索太空的成就。未来希望可以透过更多航天科技活动及展览,培养公众和年青人对航天科技以至科研的兴趣。」 理大近年除了于校内成立「深空探测研究中心」,亦与中国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先进空天推进技术联合研究中心」,期望为国家的航天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早前校方亦全力配合特区政府在香港选拔载荷专家的选拔工作,于校内举办座谈会,鼓励有志为国家载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优秀青年学者参与。理大会继往开来,贯彻其办学理念,透过培育人才和投入高端科研,贡献国家和香港。 「月球|火星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展览由理大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联合主办,理大深空探测研究中心行星遥感实验室及香港太空馆合作筹划,并获国家航天局和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支持。相关活动详情请浏览网页: https://hk.space.museum/zh_TW/web/spm/exhibitions/permanent-exhibition/moon-mars-vr.html *****完*****

2022年12月3日

深空探測研究中心

20221130_p1

理大10项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资助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共有 10 项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辖下的「联合科研资助基金」(JRS)和新设立的「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CRS) 2022/23 拨款资助。 在JRS中,理大学者主导的 8 个研究项目获资助,涉及港币 939.6 万元;理大另在 CRS 有 2 项研究获拨款港币 716.4 万元。该十个为期四年的研究项目,涵盖多个领域,包括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海洋与环境科学、新材料科学、应用数学和生物医学工程。 理大学者致力开展创新研究,发挥科研专长惠及社群。其中一些获奖项目针对解决迫切的社会和人类需求,应用层面广泛,如医院床位共享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为大湾区城市评估风暴潮规律及风险、加强利用具有时序调控病变血管再生修复功能的 Janus血管支架等等。 研究及创新事务总监黄咏恩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于拓展具影响力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促进可持续发展,创造更美好的世界。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在合作研究重点项目计划和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的资助,大力支持理大科研项目,加强结合两地研究合作及实力,互补优势,引领创新发现。」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香港研究资助局为推动内地及香港两地合作具科学价值及创新性的研究项目,协议成立 CRS 和JRS。其中于 2022/23 年度新推出的 CRS,旨在资助内地及香港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研究重点项目,以持续提升内地与香港的研究成果与影响力。香港申请人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港币 360 万元,计划每年资助约十个项目。而 JRS 的目的则为互补两地优势,促进学术研究上的合作。 JRS 香港申请者可就研究项目申请不超过 125 万港元。   NSFC-RGC 合作研究重点项目 2022/23 研究领域 项目名称 香港首席研究员 国内首席研究员及院校 信息科学 基于二维半导体的单片集成电子学 - 从可控生长到器件集成 柴扬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张文静教授 深圳大学 新材料科学 基于中空多壳层结构及多级复合电极的长寿命高比能柔性锂电池的研制 郑子剑教授 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 杨梅博士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NSFC-RGC 联合科研资助基金计划 2022/23 研究领域 项目名称 香港首席研究员 国内首席研究员及院校 信息科学 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安全关键技术研究 肖斌教授 电子计算学系 邓小铁教授 北京大学 管理科学 医院床位共享机制及优化模型和算法研究 叶恒青教授 物流及航运学系 万国华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与环境科学 大湾区沿海城市暴雨-风暴潮遭遇规律与致涝风险评估技术研究 段焕丰博士 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 郑飞飞教授 浙江大学 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海事保障平台立体协同作业关键技术研究 刘威博士 航空及民航工程学系 马勇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新材料科学 锡基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 严锋教授 应用物理学系 杨世和教授 北京大学 其他 由捕食者介导的生物竞争及重要性的数学建模和分析 王治安教授 应用数学系 楼元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 随机多目标优化及其应用 陈小君教授 应用数学系 杨新民教授 重庆师范大学 具有时序调控病变血管再生修复功能的 Janus 血管支架研究 赵昕博士 生物医学工程学系 杨志禄教授 南方医科大学   ***** 完 *****

2022年11月30日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

1

理大举行八十五周年校庆晚宴 继往开来培育人才 推动科研和知识转移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今日八十五周年校庆,假理大教学酒店唯港荟设晚宴,与社会贤达、政府官员、业界伙伴以及师生校友等,见证一年来的庆祝活动圆满举办。 一众社会贤达、政府官员、业界伙伴以及师生校友等,见证一年来的庆祝理大八十五周年活动圆满举办。 在弘扬理大精神的八十五周年校庆主题曲乐声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先生、特区政府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博士、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青年工作部副部长万宁女士,与理大校董会主席林大辉博士、校长滕锦光教授,以及理大校董会、大学顾问委员会及大学高层,共同主持启动仪式。 香港理工大学出版社创社出版的两部书籍,包括《PolyImpact: 理大创新发明造福世界》,以及《志存高远 励学利民——杰出理大校友奖获奖者》,亦同台亮相,展示理大在培育人才和转化科研成果的成就。 卓永兴先生致辞说:「理大自创校以来,为社会作育英才,贡献良多。在学术及科研领域上,大学的成就一日千里,硕果累累。在国家发展踏入新时代之际,理大作为本地教育与科研俱优的一流学府,也正积极回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理大充分把握政府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加大力度吸引国际著名创科学者来港参与教学研究。」 林大辉主席表示:「今年标志着国家、香港和理大的发展踏上新征程,开启新篇章,充满新动力。85年来,理大一直与香港社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理大在国家和香港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培育人才,发展科技,积极回应社会需要,致力造福社群。展望未来,理大会乘势而上,进一步发挥我们独特的优势,贡献香港和国家。」 滕锦光教授说:「理大将精益求精,以优质的教育和科研,为创科生态圈培育多元的领导人才,推动交叉学科研究发展,加强将科研成果转化落地,以支持香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理大同时会继续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勇于承担责任的社会栋梁。」 理大校园早上亦举行校庆日升国旗仪式,超过 500 位理大成员出席。 理大在八十五周年校庆期间,以「情系理大.共创非凡」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精彩庆祝活动,包括主校门揭幕、理大创科开放日、艺术及文化系列节目、校庆音乐会、「运动乐」同乐日、公开讲座,以及校庆主题曲健身操等。 理大的前身香港官立高级工业学院成立于 1937 年,战后在 1947 年更名为香港工业专门学校,并于 1957 年迁至红磡校舍现址。及至 1972 年,香港理工学院成立,并于 1994 年升格成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至今成为全球排名前一百位的高等学府,培育近 46 万名毕业生,在不同岗位为社会的进步和福祉作贡献。   ***** 完 *****

2022年11月25日

拓展事务处

1

「童学习‧置未来」计划 — 为劏房家庭设计之家具套装 社区派发正式启动 改善学童学习环境

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获「置地公司家基金」捐助,推行「童学习‧置未来」计划 — 为劏房家庭设计之家具套装(「计划」)。此计划为居住于劏房的学童设计及订制二千套符合人体工学的特制家具,包括书桌、座椅及相关辅助工具等,改善其学习环境。首批共一百八十套特制家具刚于本月下旬于九龙城进行首轮派发,共有一百八十四名适龄学童受惠;其余批次将透过社区协作,于明年上半年陆续于油尖旺、深水埗、小西湾及葵青区派发。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一直致力推动社会创新实践、多面向的社区参与和跨界别协作。是次计划成功连结学术知识及社区需要,由理大生物医学工程学系、眼科视光学院及设计学院组成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因应劏房环境空间狭少及光线不足,学童有机会因坐姿不佳而造成的脊柱侧弯和近视的潜在风险,设计出一套适合四至十六岁学童学习需要、符合人体工学的特制家具。设计以高耐用性、轻便和可调校为原则,适用于不同的家居布局。 整套家具由以下部分组成︰ 可折叠、调校高度及倾斜度的多功能书桌: 可拉近学童与书桌的距离,方便学童坐在睡床上书写及阅读。 可拆卸式人体工学座椅: 可拆卸上半部分放在睡床上使用,其中靠背及坐垫组合能够承托腰椎压力,让学童保持良好坐姿。 三种不同高度的脚踏: 让不同身高的学童均可维持正确坐姿。 阅读挡板: 隔开复杂的视觉背景,减低对学童视力发展的不良影响,增加专注力。 可调节光度及灯光颜色的充电式阅读灯: 让学童能在合适的灯光照明下阅读,保护视力。 研究团队认为这套家具能改善学童的学习环境及身心健康,长远有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促进青少年向上流动,计划让学术知识得以转化为于社区切实可行的应用,实际回应社区需求,体现大学在知识创造、传播及转移的使命。团队希望标准化设计有利未来作批量生产,让共创成果惠及更多有需要的学童。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凌嘉勤先生表示︰「社会创新往往是汇聚了跨界别、跨学科的努力才能产生实际效益及可持续的正面影响。这套为居住于劏房的学童设计的书桌和座椅套装,可以即时为他们在狭窄和杂乱的居住环境中营造一个较合适学习的『微环境』,相信这对于学童成长有相当重要的影响。我们希望能继续加深计划的影响力,透过连结更多社会资源增加受惠学童的人数,让社会创新的努力能够持续地为社会带来正面影响。」 救世军青年、家庭及社区服务高级主任何仲豪先生表示︰「有超过九成参加了简介会的劏房家庭申请领取这套特制家具,反映这套『度身订造』的家具的设计深受劏房家庭欢迎。其中书桌和座椅套装的设计,照顾到劏房家庭的实际需要,在受限制的空间内为学童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拥有专属的学习空间,从而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亦令家长更关注子女的脊骨和视力健康及其身心发展。」 置地公司行政总裁黄友忠先生表示︰「置地公司家基金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关注与房屋有关的社会问题,在过去两年不断与各非牟利团体合作,为不同社区的劏房住户提供各种支援方案。今次很高兴能与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合作,为近二千名居住于劏房的学童提供合适的家具,让他们的学习环境得以改善。能与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合作我们感到十分欣喜,希望是次计划能关注基层学童健康发展及需要,为社区带来裨益。」 关于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理大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于 2012 年成立,旨在提供一个以人为本的创新平台,前瞻美好生活,连系热心人士,培育跨代实干者,以集体智慧,推动创新,并成就具影响力的实效行动。   *****完*****

2022年11月25日

赛马会社会创新设计院

您的浏览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继续浏览本网站,部分页面未必能够正常运作。

建议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选用其他浏览器。您可以按此连结查看其他相容的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