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新聞稿

PhotoProf Cao copy

理大宣布委任曹建農教授為副校長(教學)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宣布委任曹建農教授為副校長(教學)。曹教授已於2025年9月1日履新。 曹教授為享譽國際的計算和數據科學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分佈式系統、區塊鏈、無線感知與網絡、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移動和邊緣計算。他發表了六本合著書籍和九本合編書籍,以及超過800篇在主要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集上的論文,擁有34項專利,並因其傑出的研究成就屢獲殊榮。 曹教授現為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電子計算學系分佈式與移動計算講座教授,及高等教育研究及發展院院長。此前,他曾於2011至2017年擔任電子計算學系系主任,並於2021至2025年擔任於研究生院及本科生科創學院院長。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歡迎曹教授獲委任為副校長(教學),並表示:「曹教授是傑出的學者及富有遠見的學術領袖。過去 27 年,他全心服務理大,累積了豐富的大學領導與管理經驗。我深信曹教授必定能在新崗位上,帶領理大在教學領域再創高峰,協助大學培育可在人工智能時代擔當領航角色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為理大進一步發展成為創新型世界級大學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理大副校長(教學),曹教授負責統籌及推動大學學與教的規劃及發展。他將領導學術課程設計,革新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積極推動數碼轉型,深化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教學上的應用,促進教學創新;並制定及執行相關的大學政策及計劃,以確保在瞬息萬變的數碼時代保持卓越的學術質素。 曹教授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香港工程院院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中國計算機學會(CCF)會士,及計算機協會(ACM)傑出會員。他曾於2012至2014年擔任IEEE計算機學會分佈式計算委員會主席,並於 2017年獲CCF頒發海外傑出貢獻獎。 ***完***

2025年9月10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護理學院歡迎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到訪 推進健康老齡化倡議

隨著全球人口老齡化,確保老年人的健康與福祉已成為關鍵優先事項。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護理學院作為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歡迎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區域主任Saia Ma’u PIUKALA醫生到訪,加強區域健康老齡化推廣的夥伴關係,推進針對老年人口的社區基礎綜合照護。 PIUKALA醫生到訪理大時強調促進健康老齡化、加強區域合作及社區賦能三個主要訊息。他表示:「我們與理大保持緊密合作,以應對西太平洋老齡化人口的各種需要。透過推進如『老年人綜合照護』(ICOPE)2.0等工具,我們賦能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可持續、公平的照護,確保他們在晚年得到適切的照顧。」 理大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表示:「我們很榮幸接待Saia Ma’u PIUKALA醫生,以深化雙方革新長者護理的共同使命。理大護理學院在以人為本護理方面的領導力,結合創新研究與教育資源,讓我們能夠在區域內推動健康老齡化的重大變革。」 在理大護理學院世界衛生組織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總監梁綺雯教授的領導下,理大護理學院正推進ICOPE 2.0,以加強對老年人的早期識別與干預。梁教授表示:「ICOPE 2.0簡化了評估與干預流程,讓老年人及其照顧者獲得及時支持。鑑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對照顧者支持的重視,此框架與我們對可持續、社區驅動照護的承諾完美契合。」 為支持採用ICOPE 2.0,理大護理學院世衛社區健康服務合作中心製作了全面的線上及線下教育材料,包括展示真實案例的宣傳影片。近期,中心亦於在內地、斐濟、柬埔寨及菲律賓等地舉辦培訓活動,並從2021至2024年間透過54場網絡研討會,接觸超過6,000名參與者。這些舉措促進跨區域的知識交流,並加強以社區為本的照護模式。 此行,PIUKALA醫生亦重點探討有關老年醫學、心理健康、智能老齡化技術及基於證據的政策,進一步鞏固理大於老齡化與健康研究的全球領導地位。 ***完***

2025年9月10日

護理學院

Photo 1

理大與李寧公司共建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 推動運動健康創新及產業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李寧(中國)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李寧公司)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成立「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雙方將聯合開展運動科學與人體工學相關研究,推動高性能體育用品的創新設計與優化,培養運動科學及體育技術人才,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運動健康領域的創新和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李寧品牌創始人、集團董事長李寧先生見證下,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李寧集團副總裁、首席運動官洪玉儒先生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協議,正式成立「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 滕錦光教授表示:「理大一直致力於體育人才培養、科研創新和技術轉化,其中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的體育科技研究院以跨學科運動科學研究為基礎,持續為體育領域提供先進解決方案。此次成立的研究中心將整合理大的科研實力與李寧公司的市場經驗,推動運動科學與體育科技創新,為行業和社會帶來積極影響,亦為國家科技自立自強和高品質發展貢獻力量。」 李寧先生表示:「基於運動科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創新,既是運動品牌實現研發升級的必經之路,也是推動中國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的關鍵舉措。香港理工大學在運動科學研究及相關交叉學科領域擁有國際頂尖的科研實力和卓越的學術影響力。我們將以此為契機,發揮李寧公司在行業趨勢理解、產業實踐經驗以及體育與市場資源方面的優勢,與香港理工大學開展深度合作,推進運動科學前沿領域的探索研究,共同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李寧—香港理工大學聯合運動科學研究中心」由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及李寧公司聯合營運,未來將攜手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促進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首任中心協調員為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院長、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及生物力學講座教授張明教授,以及李寧公司運動科學研究中心田野教授。 中心將開展運動科學及人體工學相關的基礎研究,聚焦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表現、青少年運動特徵及肌肉關節健康、女性運動特徵等課題,並支持新一代高性能體育用品的創新設計、功能驗證與優化。雙方將攜手培養運動科學與體育技術領域的科研與工程人才,以及推動產學研結合,提升運動健康領域的科技應用和產業轉化能力,實現協同創新。 理大將發揮學術優勢,協助科研人員、體育專家和業界人士組成專業團隊開展相關研究。李寧公司亦會運用其豐富產品研發、市場需求及用戶回饋等資源,為研究項目提供實踐方向,支持其順利開展。 ***完***  

2025年9月8日

體育科技研究院

Photo 1

理大與Elsevier簽署合作備忘錄 加強學術出版合作及學者培訓 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國際學術期刊出版集團Elsevier今日簽署合作備忘錄,深入探討在學術出版、學術人才培訓及提升國際學術影響力等方面展開戰略合作。是次合作將結合理大在多個學科領域的科研實力及Elsevier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出版經驗,透過多元化合作方向,共同推廣優質的學術及科研成果,培育更多優秀的青年作者,為全球學術界發展作出貢獻。 簽約儀式於理大校園舉行,由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及Elsevier全球高級副總裁Peter Harrison博士代表雙方簽署。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及副校長(學生及環球事務)楊立偉教授,聯同Elsevier全球期刊中國區董事總經理孫岩女士及材料科學期刊全球出版總監白潔女士出席見證儀式。 黃永德教授表示:「作為一所創新型世界級大學,理大一直積極推動領先世界的科研創新以造福社會。理大擁有全港院校中最多的Elsevier期刊編輯,我們與Elsevier的合作見證雙方推動社會進步的共同願景,通過出版聯合期刊及合辦學術活動和項目,以提升學術影響力。我深信雙方的合作將帶來豐碩的成果,為學術界開創更多突破性的發展鋪平道路,尤其在培育青年學者、擴大學術影響力及促進全球知識傳播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Peter Harrison博士說:「Elsevier致力於增強大眾對研究的信心,並發表能夠推動知識進步的高質量內容,協助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應對挑戰,並實現更理想的成果。近年來,我們與理大開展了多項富有成效的合作,在過去五年出版了超過13,000篇理大學者的學術論文。這次簽訂的合作備忘錄將為雙方未來進一步的深化合作提供戰略框架,其中我們尤其期待增加理大學者在Elsevier各學科領域編輯團隊中的代表性。」 根據協議,雙方同意探討由理大授權Elsevier在全球出版及發行「合作期刊」的可能性。Elsevier將基於內部數據分析和專業經驗,為期刊的發展與管理提供策略性建議,並支持理大在其優勢領域創辦新學術期刊。為推動「合作期刊」的發展,雙方將共同提升作者、審稿人員及編輯委員會成員服務品質和範疇,並合作開設學術出版相關課程及研討會,為相關人員提供標準、操作流程及學術倫理等培訓。此舉不僅有助提升理大的學術影響力,亦能促進國際學術合作和交流。 為加強理大優秀科研成果的國際知名度,雙方計劃在多方面展開合作:依托Elsevier旗下電子學習平台「Research Academy」,為研究人員提供論文撰寫、投稿及審稿流程的專業培訓,以提升理大在Elsevier知名學術期刊的發表數量;針對共同關注的新興研究主題,定期發表專題特刊,邀請理大學者擔任特邀編輯;通過Elsevier的全球宣傳平台,包括官方網站、ScienceDirect期刊平台及社交媒體等,推廣理大的重大研究成果;並同 時就合辦國際學術會議及研討會進行深入磋商。 同場舉辦的編輯論壇吸引近百位來自不同高等院校的學者和研究人員,以及Elsevier的編輯和行業專家出席。論壇上,Peter Harrison博士首先就「研究影響力的未來及新興論述」發表演講。Elsevier出版倫理專家金紅博士則闡述了在當前越趨複雜的研究誠信挑戰下,出版方如何識別潛在的舞弊或不道德行為,以遏止違反學術誠信的研究進入科學文獻。 對談環節以「利用人工智能推動研究及啟發創新」為主題,邀得在Elsevier旗下《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擔任聯合總編輯的楊立偉教授、在計算機協會出版的《ACM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and Technology》任副編輯的理大電子計算學系及數據科學及人工智能學系副教授劉洋教授,以及在Elsevier旗下《Materials & Design》任總編輯的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宋旭教授,從學者角度分享真知灼見。他們就以人工智能科技革新科研流程、驅動突破性創新及促進跨學科與跨機構合作等重要議題展開討論,同時探討了相關科研工具涉及的倫理考量與透明度問題,以及將人工智能融入傳統科研實踐上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理大與Elsevier一直保持緊密合作關係,更在2023年起與Elsevier旗下的細胞出版社合作出版學術期刊《Nexus》,探索應用科學、工程技術及跨學科和多學科領域的創新研究。此次合作將進一步發揮雙方優勢,推動更多領先學術合作項目。   ***完***  

2025年9月5日

大學策劃處

Photo 1

理大與金川集團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携手推動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與金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川集團)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推動有色金屬行業高質量發展。雙方將聚焦鎳、銅、鈷及稀貴金屬的綠色低碳發展及新材料開發,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展開深度産學研合作,積極響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簽署儀式早前(8月21 日)於理大校園舉行。在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及金川集團董事長阮英先生見證下,理大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及金川集團國際業務總監程永紅先生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隨後,理大工業及系統工程學系材料技術講座教授林建國教授介紹雙方合作情况。 滕錦光教授表示:「作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行業領軍企業,金川集團在科研創新和綜合實力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理大期待以此次簽約爲契機,充分發揮自身在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以及金川集團的産業資源和行業經驗优势,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推進行業實現高效綠色生産的目標,并爲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動能。」 阮英先生表示:「理大作爲全球百强高校,在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爲香港、國家乃至全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希望依托理大豐富的校企合作經驗,結合金川集團在有色金屬冶煉、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的技術優勢和戰略布局,共同探索産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金川集團願與理大深化合作,在前沿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培養等領域攜手共進,爲行業技術進步及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貢獻更大力量。」 理大及金川集團將秉持「立足長遠、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共贏」的原則,在平台建設、科技攻關、成果轉化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展開合作。金川集團代表團此行亦到訪理大工程學院進行深入交流,並參觀理大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和工業中心。 ***完***

2025年9月5日

研究及創新事務處

Photo 1

理大創新技術精準量度人體組織變形 提升運動及醫療壓縮服裝緊身度與效能

服裝設計為實現最佳的稱身度與舒適度,必須考慮人體在運動過程中軟組織的變形情況,這也是設計運動與功能性醫療服裝的一大挑戰。香港理工大學(理大)成功研發出創新的人體測量技術,能有效提供精確的測量數據,以提升壓縮服裝的性能和設計。 理大時裝及紡織學院副院長及教授葉曉雲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運用糅合圖像識別演算法的創新人體測量學方法,系統化地測量人體組織變形情況,有效降低因動作造成的測量誤差。團隊亦以彈性理論及應力函數方法為基礎,運用彈性力學的Boussinesq解和應力函數構建了一個可以預測人體組織變形的分析模型。值得注意的是,該項創新技術能夠透過圖像識別演算法,準確量化人體在動態狀態下組織變形的情況,解決長久以來緊身運動服和可穿戴式裝置服裝設計時面對的技術挑戰。 若變形測量不夠精準,尤其是運動過程中,往往會導致服裝不稱身,並令其功能大打折扣。這項創新技術能有效減少因運動產生的偽影,並建立系統化的分析框架,有效關聯服裝壓力與組織反應,這對可穿戴式裝置的生化功效至關重要。 人體軟組織變形直接影響服裝外觀、舒適度、功能性,以及生理機能如血液流動與肌肉支撐等關鍵因素。研究團隊結合力學性能測試,能準確地預測組織變形情況。根據人體掃描測量數據的驗證結果顯示,在靜態條件下偏差不超過1.15毫米,而在動態條件下偏差則在2.36毫米之內。此測量方法非常精準,準確反映軟組織的變形情況,為服裝設計師提供可靠數據。 葉曉雲教授指出:「我們研發的技術特別適用於各類壓縮服裝,例如緊身褲等運動服裝,以及壓縮襪和手術後使用的功能性醫療服裝等。透過分析模型,還可以依據不同服裝類型,調整材料的機械性能與周長尺寸等參數。」 研究選取了不同材料力學性能、版型設計及周長尺寸的緊身運動褲作為實驗樣本。研究結果提出了具體可行的分析方法,成功建立了材料特性與服裝稱身度及性能之間的關聯。該技術框架不僅推動了可穿戴應用生物力學模擬技術的發展,亦為提升運動服裝人體工程學提供了實用工具。透過數據驅動的壓縮服裝設計,能有效提升運動表現,同時降低肌肉骨骼損傷的風險。 這項創新技術實用性及成本效益兼備,能為服裝產業帶來深遠的轉化潛力。由於技術可整合到現有的電腦輔助設計/電腦輔助製造系統中,能有效簡化原型設計,並減少對反覆試驗的依賴。透過量化個別的組織反應,輔助個人化服裝設計,特別適用於因應特定患者需求而度身訂造的醫用壓縮服裝。此外,圖像工具亦可以減少對高成本動作捕捉系統的依賴,因此該技術十分適合中小型企業使用。 這項研究題為「準確評估組織變形的創新人體測量技術」(A novel anthropometric metho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issue deformation),已於《生物工程及生物技術前沿》(Frontiers in Bioengineering and Biotechnology)學術期刊發表。 這項突破性技術充分凸顯理大在跨學科轉化研究的雄厚實力,能有效融合時裝、生物力學、材料科學、電子計算學及工程學等多個領域的學術專長,以解決緊身運動服和可穿戴式裝置服裝設計的實際難題。 ***完***

2025年9月3日

時裝及紡織學院

Photo 1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提交《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 聚焦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兩大主題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PReCIT)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特區政府)提交《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內容涵蓋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兩大主題。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表示:「憑藉香港作為全球創新樞紐的獨特地位及理大卓越的研究實力,我們致力於提出推動可持續增長、促進經濟活力並提升社區福祉的政策建議。」 政策建議摘要如下: 1. 發展經濟 鞏固香港航空航天研究資源  助力產業發展 香港航空航天領域的各高校、企業與研究人員目前大多處於分散狀態,協作不足。為促進跨領域合作及國內交流,PReCIT建議特區政府設立「香港航空航天統籌辦公室」作為中央平台,並設立「香港航空航天專項基金」,以支持研發和公眾教育。同時,建議推出「技術快轉計劃」,以加速航空航天技術的商業化進程,並促進國家航空航天技術的民用化。 為加強人才培養,PReCIT建議特區政府支持設立航空航天工程專業課程,資助課程開發及引進國際專家擔任客座教授;並實施「香港航空航天青年英才計劃」,以支持青年學者赴內地實驗室或發射場接受技術培訓、在地實習及任務實踐。 加速香港旅遊業與服務業數碼轉型 為改善香港旅遊業與服務業的客戶體驗及營運效率,PReCIT建議企業採用人工智能工具以優化客戶服務,簡化預訂流程,提供個性化旅行建議。 此外,PReCIT建議特區政府擴大資金支持和激勵措施,通過稅收優惠及「數碼轉型試點計劃」,協助旅遊企業採用智慧旅遊技術。同時,建議通過成立「數碼旅遊學院」提升員工技能及促進創新,並強調融合文化、體育與旅遊以實現大灣區多元化發展。 推動香港低空經濟(LAE)發展 加強地面基建,以加速LAE應用場景落地。PReCIT建議特區政府利用人工智能和地理資訊系統進行精準分析,選定合適的基礎設施位置,並在城市空間中整合太陽能充電設施。為進一步推動LAE,特區政府應深化與粵澳合作,共建智慧城市集群。同時,應加強公務員在人工智能與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技能方面的培訓,以提升數據分析能力並確保專案順利實施。 投資無人機物流網絡和基礎設施是建立成熟高效物流體系的關鍵。PReCIT建議特區政府優先投資無人機物流網絡的開發,以推動創新和提升效率,包括建設起降站以集中無人機營運、降低安全風險及提升物流效率,並開放低空飛行走廊。無人機技術日新月異,但安全仍是重大挑戰。特區政府與行業監管機構應加快制定安全技術標準與認證協定。 推動發展新能源汽車與綠色能源 PReCIT強調加快擴展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的迫切性,並通過制定政策開展教育,推動新能源汽車普及;強化構建新能源汽車生態體系;發展漂浮式光伏與儲能技術;佈局綠氫發展;建立資料協同共用平台;驅動創新與技術發展,引領城市邁向可持續交通及綠色未來。 推動建設碳交易與碳定價機制 PReCIT建議在香港建立碳交易市場,實施碳定價政策,並制定綜合政策框架,以推動可持續實踐並促進綠色經濟發展。 推動工程領域向好發展 為促進建築業的創新,PReCIT建議採用建築一體化光伏系統,並為採用這些系統的新建及翻新商業樓宇提供總樓面面積寬免。應考慮區域及全球合作,包括與廣東及澳門的聯合資助專案,以及培訓課程、會議及展覽,以提升香港在建築及工程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特區政府亦應考慮推出融資計劃,協助青年專業人士獲得內地專業資格。 2. 改善民生 推動建設高等教育國際樞紐 PReCIT建議加快建設北部都會區大學城,擴大本地高校容量,維持高水準發展。此外,建議將「一帶一路」獎學金名額增至450個,並將香港博士研究生獎學金名額增至600個,吸引傑出人才,提升科研能力及香港的國際地位。此外,設立特區政府擔保貸款機制以支持留學生,通過緩解就學經濟壓力,吸引全球學子來港深造,強化香港國際教育樞紐地位。 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為提升香港的醫療服務,PReCIT建議在社會福利署資助服務、社區照護及長者社區中心全面引入物理治療與職業治療服務,建立疾病早期篩查機制,以達致「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目標。在醫療研究與技術方面,建議加強有關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與多重抗藥性的研究,積極應對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時代,加快推進前沿技術的高品質發展與應用。 建議特區政府支援建立及整合規範化的視光專科發展路徑,重點關注兒童視光、視覺治療、老年眼科及低視力康復。 推廣可持續能源  創造可持續環境 PReCIT建議特區政府優化能源與廢棄物可再生結構,例如提供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企業與家庭安裝可再生能源系統,實現碳中和城市。建議設立研究機構,開展微生物學、農業科學與食品政策跨學科研究。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席兼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教授說:「我們的跨學科學者團隊依託大學前沿研究與專業知識,制定出基於實證的解決方案,既應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也把握長遠機遇。」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首席研究員吳池力博士說:「我們期待與特區政府及社區夥伴緊密合作,將我們的建議轉化為切實行動,為香港創造充滿活力、富有韌性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有關《2025年施政報告政策建議》全文,請參閱:https://www.polyu.edu.hk/precit/research/publications/ ***完***

2025年9月2日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

Photo 1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於《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榜首 理大積極推動大灣區創新生態圈建設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今日發布《2025年全球創新指數》(《指數》)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首次榮登榜首,彰顯大灣區在全球創新科技領域的領先地位。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對此感到十分鼓舞,將積極推動大灣區創新生態圈建設,加強基礎研究,深化轉化研究,促進產學研協同,為香港及國家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表示:「『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於全球創新指數中排名第一,充分展現大灣區協同創新的強大動力。理大將繼續發揮在基礎研究、轉化研究和技術創新上的優勢,通過技術創新研究院積極拓展內地城市布局,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產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我們將與特區政府及各界攜手,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為香港、國家及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理大一直致力推動科研成果轉化,至今於全球獲批專利超過1,650項。繼早年成立深圳研究院後,近年更於包括中山、惠州在內的內地12個主要城市設立技術創新研究院,並於前海成立前沿技術創新中心,積極推動「理大科研 + 內地產業鏈 + 內地市場 = 造福社會」的技術轉移合作模式。此外,自「產學研1+計劃」推出以來,理大共有六個科研項目獲得資助,涵蓋先進製造、新材料及新能源、人工智能及機械人、中醫藥、計算機科學及資訊科技,以及電機及電子工程等領域,部分項目將透過設於內地各城市的技術創新研究院加速商品化,充分展現理大的科研實力及推動成果落地的決心。 理大積極推動創新創業,透過 PolyVentures 創業生態圈,已孵化超 600 家由學者、學生及校友創辦的活躍初創企業。近年來,理大亦於內地多個城市設立創業孵化中心,並在香港與內地六個城市舉辦理大國際未來挑戰賽,匯聚科技創業人才,進一步加速科研成果的轉化與落地。 至於科學論文發表量方面,理大共有355名學者入選2024年全球首2%頂尖科學家「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或「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足證大學的科研實力備受國際肯定。此外,理大近年積極吸納海外頂尖學者,包括透過特區政府「傑出創科學人計劃」聘用15名國際知名學者,領導多個創新科研項目,涵蓋機器學習與計算機視覺、健康建造環境、眼科創新光療、量子技術、二維量子物理、對地觀測、數碼提升腫瘤照護,以及基因組醫療等前沿研究領域。 理大基礎研究實力雄厚,擁有先進科研設施及實驗室,包括「沿海城市氣候靭性全國重點實驗室」及「超精密加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並於兩個 InnoHK 創新香港研發平台下設立兩所研究中心。理大亦成立大灣區規模最大的交叉學科研究平台──「理大高等研究院」,轄下設有 19 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今年更成立「理大人工智能高等研究院」,加速人工智能在各重點領域的深度融合,進一步鞏固理大在前沿科研及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導地位。 展望未來,理大將繼續深化大灣區協作,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香港及大灣區的創新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完***

2025年9月1日

傳訊及公共事務處

Photo 1

理大嶄新衛星雷射測距技術 揭示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加快 三十年間累計上升約90毫米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是反映氣候變化的重要指標。香港理工大學(理大)學者開拓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應用,首次成功對全球海洋質量在過去三十年(1993至2022年)的變化進行直接觀測,進一步驗證全球海洋質量是導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次研究指出,其間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約3.3毫米,上升速度持續加快,顯示氣候變化問題日益嚴峻。研究成果已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 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主要由兩大因素導致:其一,海洋吸收地球氣候系統中約90%的多餘熱量,引發海水熱膨脹效應,致使海水體積增加;其二,陸地冰川及冰蓋融化產生的大量淡水流入海洋,造成海洋質量的增加。因此,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又稱「重靜態海平面變化」)進行長期監測,有助了解主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因素。 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空間大地測量及地球科學講座教授、土地及空間研究院核心成員陳劍利教授聯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理大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聶宇鋒博士帶領的研究團隊,首次利用衛星雷射測距技術獲得時變重力場數據,在1993年至2022年間,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進行直接觀測。 過往,科學家透過衛星測高對全球海洋質量的長期觀測來估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直至2002年「重力恢復及氣候實驗衛星(GRACE)」發射後,才實現基於衛星重力測量的相關觀測。衛星雷射測距是一項傳統空間大地測量觀測技術,通過雷射精確地測量衛星與地面觀測站之間的距離,然而此技術受制於衛星與地面站站點數量有限、衛星軌道較高,僅能捕捉長波重力信號,且空間分辨率低,因此難以直接應用於監測全球海洋質量變化。 為提高衛星雷射測距技術在估算全球海洋質量變化的精準度,研究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正向建模技術,透過整合海洋與陸地邊界資訊,成功解決空間分辨率限制帶來的訊號洩漏問題,實現對全球海洋質量變化的監測。 是次研究結果顯示,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速度在1993年至2022年間持續加快,累計上升約90毫米,其中約60%由海洋質量劇增造成。自2005年左右以來,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為全球海洋質量增加,主要源於格陵蘭等地的極地冰蓋及陸地冰川加速融化,佔全球海洋質量總增量逾80%。 陳劍利教授表示:「近數十年來,氣候暖化導致陸地冰川及冰蓋加速融化,成為全球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是次研究透過精確量化全球海洋質量的增加,全面評估其對海平面變化的長期影響,並為驗證耦合氣候模型提供關鍵數據,以便有效預測未來海平面變化。」 聶宇鋒博士認為:「在扣除海水熱膨脹效應後,經由衛星雷射測距分析所得的海洋質量變化,與傳統衛星測高技術所得的總體海平面變化高度吻合,證明了衛星雷射測距技術未來有望成為研究氣候變化的嶄新和重要工具。」 ***完***

2025年9月1日

土地測量及地理資訊學系

理大「點亮社會創新比賽2025」圓滿結束 鼓勵中學生應用跨學科知識推動可持續發展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積極推動跨學科教育,致力培育擁有家國情懷、具備全球視野和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專業人才及社會領袖。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舉辦的「點亮社會創新比賽2025」早前圓滿結束,吸引逾180名來自22所中學的學生參加,並於今天聯同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在理大校園舉行頒獎典禮,表揚在比賽中表現卓越的學生團隊,共有近200名中學校長及師生出席。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聯同理大校長滕錦光教授、副校長(研究及創新)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汝恒教授、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兼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聯席主任崔永康教授擔任主禮嘉賓。蔡若蓮博士並與得獎學生代表進行交流。 蔡若蓮博士致辭時表示:「比賽為同學提供在課堂以外優質的學習機會,提升他們對創新科技應用的掌握及認識,激發創新思維。我特別欣賞同學運用創意和創新科技解決問題、改善社區,展現對社會的責任感、承擔及人文關懷精神,這些正是我們推動數字教育的重要目的和意義。」 滕錦光教授讃揚參賽學生的創意,並表示:「理大積極回應時代需要,致力推動社會創新與可持續發展。透過『點亮社會創新比賽』,我們見證無數充滿熱情和創意的中學生,為香港的社會議題提出新穎且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展現年輕一代對建設更美好社會的潛力。」 是次比賽採用跨學科方式,結合社會科學領域知識,並運用人工智能、全景攝像技術和混合沉浸式虛擬環境(HiVE)設施等尖端科技,配合一系列培訓工作坊,提升學生對迫切社會議題的認識和關注。參賽隊伍從「打造綠色香港」及「公共健康和福祉」兩大主題中選其一,並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負責任消費與生產」及「良好健康與福祉」相互連結,設計創新及可行的解決方案以應對社會挑戰。參賽作品涵蓋環境保護、醫療健康與社會共融等多個範疇。 崔永康教授總結項目成果,闡述如何透過比賽驅動創意及將創新思維轉化社會價值。他表示:「這項比賽不僅提升了同學們對社會議題的關注,還讓他們學會如何結合高科技與社會科學的方法來探究並展現相關議題。同時,活動激發了同學們的創意思維和同理心,促使他們以積極的行動來關心社會上有需要的人。」 經由理大學者及非政府組織代表組成的評審團評選後,由瑪利曼中學、聖芳濟各書院及葵涌蘇浙公學的參賽隊伍分別奪得一等獎、二等獎及三等獎。 蔡若蓮博士(中)、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黎可欣教授(右一)及鄭誠教授(右二)與得獎學生代表進行交流。 崔永康教授總結項目成果,闡述如何透過比賽驅動創意及將創新思維轉化社會價值。 ***完***

2025年8月30日

應用社會科學系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