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调查揭示逾四成香港家庭照顾者面对精神健康问题 倡议藉数据评估工具助政府优化社福政策
2025年8月18日
人口老化加剧,社会对家居照护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约有13亿人因老化或残疾而需要长期照护。香港受华人社会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观念及医疗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照护责任往往落在家庭照顾者身上,当中不少人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香港理工大学(理大)研究团队就本港家庭照顾者的身心健康質素展开调查,并探讨运用数据驱动的评估工具,量度他们的生活質量(Quality of Life),以便更准确地识别其需要,并实施有效的介入措施。
研究由理大康复治疗科学系助理教授徐幻教授带领,团队于2025年1月到3月期间对323名家庭照顾者进行生活質量研究,问卷调查涵盖有关身体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关係、幸福感及疲劳感等方面,以及他们对照护的切身感受。
调查结果显示,不少家庭照顾者身心健康質素欠佳,逾四成(42%)受访者面对精神健康问题,当中超过一半出现抑鬱症狀,四分一则受焦虑症困扰。另外,接近两成(18%)照顾者表示行动能力受影响。
研究人员分析,现行支援家庭照顾者的政策侧重服务量,却欠缺长期、系统性的支援服务,难以提升照顾者的生活質素。其中,能为照顾者提供短暫休息机会的喘息服务支援点分布不平均,服务轮候时间亦较长,对每日提供逾16小时高强度照护的照顾者而言,未能有效改善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不少家庭照顾者属于「以老护老」或「以老护残」,年长照顾者常因数码障碍而未能享用支援服务或配套,例如由社会福利署于2023年推出的「照顾者资讯网」,对八成年逾60岁的照顾者来说帮助不大。
徐教授表示:「本港照顾者支援服务配套不足,社会对相关议题亦欠缺充分关注,凸显加强照顾者支援与政策介入的迫切性。政府应加强成本效益分析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分配,并将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和增强社交支援网络列为政策重点,切实提升照顾者的生活質素,展现社会对他们的支持和关怀。」
有见香港家庭照顾者的严峻困境,徐教授及其团队进一步研究利用经济学技术进行科学评估,全面衡量照顾者的生活質量。他们倡议采用数据驱动的评估工具,例如「照顾者生命質量量表」(CarerQol),精准评估照顾者的需求,以便针对相关政策作出优化。
CarerQol有效量度照顾者生活質量
CarerQol由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团队于2006年开发,用作测量照顾者的身心健康、经济负担、社交关係及个人成就感等,以量化非正式照顾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受影响的程度。量表会根据各地卫生系统和研究项目微调,并已广泛应用于荷兰、英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科研项目及卫生政策制定,为医疗资源分配提供关键讯息支援。
为将CarerQol应用在华語环境,研究团队着手开发中文版CarerQol,先由中文母語者进行翻譯,再经过专业翻譯的回譯,并安排一般中国民众提供认知回馈,确保量表能适应华人社会的文化背景及其照顾者体验。团队随后通过病人组织、社区康健中心及医院,在内地不同地区招募了324名不同背景、已照护残障或需长期照顾人士五年或以上的家庭照顾者,安排他们通过网上问卷调查接受中文版CarerQol的评估,以验证其可靠度。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健康与生活品質结果》上发表。
研究发现,CarerQol在华語环境中表现优异,能准确反映出不同照顾者群体的差异,例如健康、教育程度高及在城市居住的照顾者于CarerQol的得分显着较高。此外,量表亦显示较佳的重测信度,即受访者在相同情况下再次接受评估时,出现的结果与之前表现一致。这一切证明量表提供了既可靠又稳定的结果,让照顾者更清楚了解自身需求,有助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团队亦指出,CarerQol成本效益高,具备本地应用潜力,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促进社会福利体系的发展。
同时,研究团队提出能利用自然語言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驱动的文本分析工具,简化访谈和焦点小组中主题编码的流程,提高分析效率和深度。此外,线上论坛和社交媒体等数码平台的兴起亦为虛拟焦点小组和情绪分析提供了新工具,让研究人员能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分析生活質量。
徐教授说:「近年来,科技的迅速发展显着推动和革新了与调查生活質量相关的研究,令无论是定性或定量研究的方法更加灵活。例如,我们现在可透过可穿戴设备及流动健康应用程式收集实时生理和行为数据,有助研究人员了解研究对象的生理活动、睡眠模式等重要生活質量指标,作更全面的纵向分析。」
***完***
详情查询
黎秀容女士
研究及创新事务处经理
- 3400 2492
- syiris.lai@polyu.edu.hk
详情查询
郑秀贤女士
公共事务副经理
- 2766 4570
- hazel-sy.cheng@polyu.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