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Start main content

理大研發便攜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儀 即場檢測快速達致準確結果

2022年4月12日

科研與創新發展 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 (中) 對由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葉社平教授(左一)及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李銘鴻博士(右一)帶領的研究項目─「便攜式新冠病毒檢測儀」感到鼓舞。

由理大研發的「便攜式新冠病毒檢測儀」體積輕巧,僅重約2.4公斤,體積為21厘米× 21厘米× 10.5厘米,且配備內置電源,充電後便可使用,方便於實驗室以外的環境操作。

陽性樣本(右)的金納米粒子會沉澱,而陰性樣本(左)會保持分散,整個檢測約40分鐘內完成,檢測結果亦可憑肉眼辨識。


過去兩年多,新冠疫情為社會及個人生活帶來巨大影響。在「後疫情時代」,除了須要繼續加強疫苗及藥物的研發,完善的個人健康及環境衞生管理亦非常重要。一種精準、便捷的病毒檢測方法,對「後疫情時代」的生活尤其關鍵。

感謝食物及衞生局對理大的信任,透過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讓理大得以發揮跨學科的力量,全力支援和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惠及社群。

趙汝恒教授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2020 年,理大的跨學科研究團隊獲醫療衞生研究基金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Fund) 撥款逾 270 萬港元,開展便攜式新冠病毒檢測儀(檢測儀)的研究。在過去一年半,團隊利用反轉錄恆溫環狀擴增法(RT-LAMP)及金納米粒子(作為核酸擴增顯示劑),成功進行精準的新冠病毒檢測。臨床樣本測試結果與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標準完全吻合。

檢測儀可同時放置六個樣本,撇除兩個陽性及陰性對照樣本之外,可同時檢測最多四個樣本。採集樣本後,即可使用檢測儀在現場進行檢測,無需將樣本送回實驗室。該儀器會營造攝氏65度的恆溫狀態,其內置的光學裝置,能偵測到金納米粒子的沉澱情況(陽性樣本會沉澱,而陰性樣本會保持分散)。相關數據會透過藍牙即時傳送到手機,並以軟件進行分析並顯示結果(圖片二)。在 10 至 20 分鐘之間,螢幕上顯示的光學數據若呈現上升趨勢,即代表該樣本為陽性,數據上升速度愈快代表樣本的病毒含量愈高,這意味著在 25 分鐘內,可以確認陽性樣本,而整個檢測約 40 分鐘內完成,檢測結果亦可憑肉眼辨識(圖片三)。

理大副校長(研究及創新)趙汝恒教授對是次研究的成果感到鼓舞,他表示︰「感謝食物及衞生局對理大的信任,透過醫療衞生研究基金撥款,讓理大得以發揮跨學科的力量,全力支援和配合政府的抗疫工作,並將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惠及社群。」

帶領是項研究的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葉社平教授指出︰「研究的關鍵在於金納米粒子顯示劑,透過我們研發的檢測儀進行的檢測,其靈敏度及特異度均能達致百分之一百,與現時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的『黃金標準』看齊。」

檢測儀另一特點,是可於實驗室以外的環境操作,且配備內置電源,充電後便可使用,並能在採樣後即場完成整個檢測程序。團隊成員理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及副系主任李銘鴻博士解釋︰「團隊所作的環境樣本測試,已成功利用恆溫環狀擴增法,不用另外萃取核酸,倍大核酸用作檢測,大大縮短檢測時間,不必使用實驗室內的大型核酸檢測儀器,在體積細小的檢測儀內已能做到準確的核酸檢測。即使病毒量低,精準度也不受影響。團隊快將展開以人類的原樣本 (未有萃取核酸) 進行的測試。」

李博士補充,檢測儀可用於檢測人類及環境樣本,亦能檢測不同的病毒和細菌 (配合相應引子),檢測成本亦相對RT-PCR為低。團隊冀將研究成果轉移,與業界合作將技術在社區普及應用,特別是一些需要在短時間內得到準確檢測結果的地方,例如: 機場、檢疫隔離設施、安老院舍、診所、口岸、食肆、商場、學校、體育及康樂設施等,加強個人及環境衞生管理之餘,亦有助相關機構制定適切的防控策略,減低社區感染風險。

 

***完***

詳情查詢

甘家慧女士

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高級經理

您的瀏覽器不是最新版本。如果繼續瀏覽本網站,部分頁面未必能夠正常運作。

建議您更新至最新版本或選用其他瀏覽器。您可以按此連結查看其他相容的瀏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