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年来,香港理工大学(理大)师生与教研专家在当地推展不少跨专业项目,帮助受影响社区提升抗灾能力。
理大今天(5月7日)举办「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由灾害管理到防灾减灾」论坛,总结理大十年来相关工作的成果,并与一众合作伙伴分享经验、探讨受影响社区的前景发展。论坛获香港特别行政区保安局局长李家超先生出席主礼。
理大校长唐伟章教授在论坛上致欢迎辞,他感谢各地政府、国际专家团队、捐款者、资助机构、伙伴院校、非政府组织及专业团体的支持,多年来在四川与理大携手并肩工作。
唐校长表示,理大除了积极在当地培育灾害管理和医护康复人员,亦推展不少关顾当地居民心理健康的项目,遍及备灾防灾、紧急医疗护理、社福工作、生命教育、心理发展等等,活动受惠人数超过三万人。当中许多结合教育、科研及服务的项目,更发展为可供中国内地各社区及海外应用的模型。
论坛讲者共同探讨防灾减灾
论坛邀得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亚太地区副负责人 Animesh Kumar博士作主题演讲。 Kumar博士总结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经验,以及其对减少灾害风险的启示;他又讲述实施「仙台框架」(Sendai Framework)的最新情况,「仙台框架」是联合国为实践2015年以后发展议程的重要协议,当中订出由2015至2030年大幅减少灾害影响及预防新风险的具体指标。
多个理大合作伙伴机构的代表亦出席论坛,交流推展灾害管理协作项目的经验,并探讨受地震影响地区的发展。映秀小学校长及老师亦亲临论坛,分享他们的经历与体验,映秀小学是汶川大地震伤亡严重的学校之一。
理大项目结合教育、科研及服务,受惠人数逾三万
十年来,理大在四川开展了超过70个教育、培训、社区服务及研究项目,受惠人数超过三万人。
理大教研专家更按各项目的数据和推展经验,发展为可供各地应用的服务模型、或者可供进一步推展创新硏究或协作的平台。以理大团队成立的全国第一个灾后「医疗社工站」为例,其以跨专业界别合作模式,由社工及医护人员协力为灾民提供社福、护理及身心康复服务,团队其后在四川及云南受地震影响的地区,亦引进这变革性的服务模式,成效显着。理大教研专家按这些服务的数据,以及培训当地社福人员的临床教学经验,发展成不少创新及具影响力的研究模式。
理大团队亦与多个国际及内地机构合作,进行科研项目,例如内地灾害社工的培训、地震风险评估等;此外,又参与「灾后康复、管理模式建设与验证:汶川、雅安、鲁甸经验十年系统评估」,评估工作自去年开展。
着重能力建设、培育人才
理大着重能力建设,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在这基础上,理大与四川大学共建全国首间「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学院获香港赛马会资助。
学院于2013年正式成立,至今已培育200多名灾害护理、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及义肢矫形硕士毕业生,以及42名灾害管理与灾后重建范畴的博士生。毕业生成为内地害管理的重要力量,不少更成为国际应急医疗队成员。
逾800理大学生到四川服务学习
理大学生的学习体验亦包含灾后重建经验。过去五年,超过800名来自理大不同学系的学生,往四川参与各式服务学习项目。他们除了亲身考察、了解受地震影响社区的状况贸居民生活,亦策划和参与不同的体验式学习与服务,例如与当地社区一同学习发展生态旅游、协助木耳农民推展更安全和环保的种植、为村民提供健康检查、为贫瘠地区小学生举办暑期活动、与当地青年交流等等。
「由灾害管理到防灾减灾」展览
为加深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识,理大于5月7日至12日,在校园FJ平台举办「由灾害管理到防灾减灾」展览。
展览内容非常丰富,除展示理大过去十年在四川推展的灾害管理、防灾减灾工作,以及理大教研人员的相关着作外,部分亮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