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理大)获香港救助儿童会赞助,进行“教得合适,孩子得益”研究,结果显示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家长有较多家长压力及较低自我效能感,家长训练课程能有效减轻压力,并让他们得到社会的支援。
儿童由幼稚园升读小学时,他们和家人或遇到很多困难,来自弱势家庭的儿童可能在自我管理及适应新环境方面尤感困难。该项研究旨在找出方法,减低家长在子女升读小学时所面对的压力,并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研究人员设计并测试了一个以社区为本的早期介入课程,以提升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家长及儿童的心理健康,并改善儿童的行为和学习动机。
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研究人员共邀请200名育有平均六至七岁子女的家长参与“家长训练小组”的简介会,并填写一份问卷。60.5%家长认为他们感到家长压力,34.7%家长认为子女有学习动机低的问题。
此外,家长压力和自我效能感与家庭月入低有莫大关系。来自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学习动机较低,经济压力亦与儿童功课问题多有关,而教育程度较高和情绪管理技巧较好的家长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在200名填写问卷的家长中,117人参与介入课程,完成六节的家长训练小组。家长小组由跨学科的团队设计和主持,包括社工、临床心理学家、实习教育心理学家及应用心理学硕士课程学生。课程主要鼓励家长使用正面的管教方法,以及提升子女自我管理的技巧。
家长参与训练小组后,被随机分派到跟进小组和对照组。跟进小组分为电话跟进及家课小组,以鼓励家长学以致用。
相比对照组,家长参与跟进小组后,认为压力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及情绪管理技巧均有提升,且子女的功课问题也减少。此外,经济压力较大的家长的自我效能感有所提高。质性研究的结果显示,小组模式加强了家长互相支援的重要性。
养育子女和家庭互动的质素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十分重要。理大应用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区美兰博士强调:“早期及简短的介入有效提高家长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亲子之间的情绪管理。为提高课程的效用,家长应有机会实践课堂上学到的技巧。课程应设有经验分享环节,并以电话跟进,以延续课程成效。这些以社区为本的课程可以由学校或相关的非政府机构在社区中举办。”
香港救助儿童会项目经理陈昕女士提出八点建议:一、增加亲子互动时间;二、发出清晰的指示/要求;三、讚赏要“快、真、准”;四、跟家中成员沟通,确保各人赏罚准则一致;五、制造讚赏子女的机会;六、不要在孩子违抗父母时给予奖赏;七、说明某些行为的后果;八、每个小孩都是独一无二的。
她说:“每个小孩都独一无二,相同的管教技巧在不同小孩身上未必有同样的效果,因才施教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