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25年09月07日
*******************************************************************************
1. 如你的计算机不可以看中文, 请看相应的网页:
If you can not view Chinese, please visit the following website: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digest-html/
2. 如你想加入或退出我们的Email数据库, 请看相应的网页:
If you wish to withdraw from our email database, please visit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net/indexcn.html(中文)
http://www.polyu.edu.hk/ama/CAM/cam-net/ (English)
3. 如你想投稿, 或提出改进意见, 请Email
If you wish to make a submission, or make suggestions, please email
tzhou@lsec.cc.ac.cn, zhizhou@polyu.edu.hk
*******************************************************************************
本期编辑:
周涛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tzhou@lsec.cc.ac.cn
周知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hizhou@polyu.edu.hk
内容提要:
-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 计算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网上发布指南2025
- 关于中俄数学挑战基金2025年度申报指南的通知
- 第八届“中日韩前瞻计划”计算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议在延吉顺利召开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召开
- “数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大数据分析研讨会”顺利举办
- “粤港澳数据科学数学理论与算法青年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 【会议信息】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2025年10月,长沙
- 【会议信息】第六届金砖五国数学家大会,2025年12月,海南
- 【会议信息】Hong Kong Joint Universities Conference on Structured Matrice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Hong Kong, Sep 2025
- 【期刊信息】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ume 38, Issue 3, 2025
- 【期刊信息】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 Series S, Volume 18, Issue 10, 2025
- 【期刊信息】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 Volume 19, Issue 6, 2025
===================================================================================================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
国发〔2025〕11号
来源:中国政府网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重塑人类生产生活范式,促进
生产力革命性跃迁和生产关系深层次变革,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
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
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
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
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
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
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
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
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二、加快实施重点行动
(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
1.加速科学发现进程。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
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提升跨模态复杂
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2.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推动人工智能驱动的技术研发、工程实现、产品落地一体化协同发展,加速
“从1到N”技术落地和迭代突破,促进创新成果高效转化。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
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
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3.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拓展研究视野和观察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
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1.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
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
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
业态。
2.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
地应用。着力提升全员人工智能素养与技能,推动各行业形成更多可复用的专家知识。加快工业软件创新突破,大力
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进工业供应链智能协同,加强自适应供需匹配。推广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工艺优化方法。深化
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增强工业系统的智能感知与决策执行能力。
3.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人工智能驱动的育种体系创新,支持种植、养殖等农业领域智能应用。大力发展智
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的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作业等能力,强
化农机农具平台化、智能化管理。加强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管理、风险防范等领域应用,帮助农民提升生产经营能力
和水平。
4.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加快服务业从数字赋能的互联网服务向智能驱动的新型服务方式演进,拓展经营范围,推
动现代服务业向智向新发展。探索无人服务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软件、信息、金融、商务、法律、交通、
物流、商贸等领域,推动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广泛应用。
(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
1.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覆盖更广、内容更丰富的智能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提效型、陪伴型等智能原生应用,支
持开辟智能助理等服务新入口。加强智能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娱、电商、家政、物业、出行、养老、托育等生
活服务品质,拓展体验消费、个性消费、认知和情感消费等服务消费新场景。
2.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
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加快人工智能与
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
1.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积极发挥人工智能在创造新岗位和赋能传统岗位方面的作用,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组织
架构和管理模式,培育发展智能代理等创新型工作形态,推动在劳动力紧缺、环境高危等岗位应用。大力支持开展人
工智能技能培训,激发人工智能创新创业和再就业活力。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就业风险评估,引导创新资源向创造就业
潜力大的方向倾斜,减少对就业的冲击。
2.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
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
知识、新技术。
3.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
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大幅提高基层医疗健康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人工智能在繁荣文化生产、增强文化传播、促
进文化交流中展现更大作为,利用人工智能辅助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元素和标识的文化内容,壮大文化产业。充分
发挥人工智能对织密人际关系、精神慰藉陪伴、养老托育助残、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拓展人工智能在
“好房子”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积极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
(五)“人工智能+”治理能力
1.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有序推动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探索面向新一代智能终端发展的城市规
划、建设与治理,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加快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向乡村延伸,推动城乡智能普惠。深入开展
人工智能社会实验。安全稳妥有序推进人工智能在政务领域应用,打造精准识别需求、主动规划服务、全程智能办
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加快人工智能在各类公共资源招标投标活动中的应用,提升智能交易服务和监管水平。
2.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推动构建面向自然人、数字人、智能机器人等多元一体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加
强人工智能在安全生产监管、防灾减灾救灾、公共安全预警、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升监测预警、监管执
法、指挥决策、现场救援、社会动员等工作水平,增强应用人工智能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能力。加快推动人工智
能赋能网络空间治理,强化信息精准识别、态势主动研判、风险实时处置等能力。
3.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和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围绕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和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模
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推动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
(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1.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打造平权、互信、多元、共赢的人工智能能
力建设开放生态。深化人工智能领域高水平开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开源可及,强化算力、数据、人才等领域国际
合作,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助力各国平等参与智能化发展进程,弥合全球智能鸿沟。
2.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探索形成各国广泛参与的治理
框架,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深化与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交流合作,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共同
研判、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应用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发展安全、可靠、可控。
三、强化基础支撑能力
(七)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支持多路径技术探索和模型基础架构创新。加快研究更加
高效的模型训练和推理方法,积极推动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工程创新协同发展。探索模型应用新形态,提升复杂
任务处理能力,优化交互体验。建立健全模型能力评估体系,促进模型能力有效迭代提升。
(八)加强数据供给创新。以应用为导向,持续加强人工智能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完善适配人工智能发展的数据产
权和版权制度,推动公共财政资助项目形成的版权内容依法合规开放。鼓励探索基于价值贡献度的数据成本补偿、
收益分成等方式,加强数据供给激励。支持发展数据标注、数据合成等技术,培育壮大数据处理和数据服务产业。
(九)强化智能算力统筹。支持人工智能芯片攻坚创新与使能软件生态培育,加快超大规模智算集群技术突破和工
程落地。优化国家智算资源布局,完善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充分发挥“东数西算”国家枢纽作用,加大数、算、电、
网等资源协同。加强智能算力互联互通和供需匹配,创新智能算力基础设施运营模式,鼓励发展标准化、可扩展的
算力云服务,推动智能算力供给普惠易用、经济高效、绿色安全。
(十)优化应用发展环境。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搭建行业应用共性平台。推动软件信息服务
企业智能化转型,重构产品形态和服务模式。培育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商,发展“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
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服务链。健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指引、开放度评价与激励政策,完善应用试错容错管理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转化与协同应用。加快重点领域人工智能标准研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国际化标准联动。
(十一)促进开源生态繁荣。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促进模型、工具、数据集等汇聚开放,培育优质开源项
目。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开源贡献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将开源贡献纳入学生学分认证和教师成果认定。支持企
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探索普惠高效的开源应用新模式。加快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开源技术体系和社区生态,发展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开发工具等。
(十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
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完善符合
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给予青年人才更大施展空间,鼓励
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支持企业规范用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才留才用才。
(十三)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健全国有资本投资人工智能领域考核评价和风险监管等制度。加大人工智能领域金融
和财政支持力度,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完善风险分担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
政府采购等政策作用。完善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准则等,推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相关立法工作。优化人工智能
相关安全评估和备案管理制度。
(十四)提升安全能力水平。推动模型算法、数据资源、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等安全能力建设,防范模型的黑箱、
幻觉、算法歧视等带来的风险,加强前瞻评估和监测处置,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合规、透明、可信赖。建立健全人工
智能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强化政府引导、行业自律,坚持包容审慎、分类分级,加快形成动态敏
捷、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
四、组织实施
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人工智能+”行动全过程。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各
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要强化示范引领,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做法。要加强
宣传引导,广泛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国务院
2025年8月21日
===================================================================================================
计算物理全国重点实验室网上发布指南2025
URL: https://mp.weixin.qq.com/s/H-QcPqASUHF3f4CzROLk4Q
一、选题指南
1.重点项目
1.1极端状态界面动力学理论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1
项目目标:针对极端状态界面特性及演化的理论与模拟需求,建立极端状态下考虑微观效应的靶丸界面演化基本方
程和新模型,结合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发展新的高效算法,深入理解极端条件下靶丸界面演化机制。
考核指标:
1、构建界面动理学方程和演化方程,实现温度效应、密度效应、辐照效应建立影响的定量描述;
2、适用于高温高压极端条件下多种关键元素的机器学习势函数,以及界面本构和非平衡态状态方程计算求解程序。
3、研制多尺度界面建模和计算程序,能够高精度描述多场耦合和非平衡效应对界面演化的影响。
4、构建数据驱动的界面演化控制方程,基于多尺度模拟数据开发机器学习方法提取界面演化特征参量,并建立控制方程。
5、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10-15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2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8年10月(3年)
项目经费:≤400万元/项
2.面上项目
2.1 激光驱动的等离子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2
项目目标:针对ICF研究中高效高精度非平衡等离子体光谱计算需求,构建耦合高精度原子建模和数据库的非平衡
等离子体理论框架及程序,获得非平衡效应和超热电子分布对等离子体演化过程定量影响规律及其物理机制。
考核指标:
1、获得超热电子演化模型对辐射流体发射谱份额等关键物理量的定量影响规律。
2、发展神经网络代理模型的非平衡速率方程求解精度≥90%.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2 适用于宽温度-压力区域的热导率模拟方法及应用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3
项目目标:针对宽温度-压力区域高精度热导率参数的需求,建立覆盖宽温度-压力区域、适用金属和离子化合物的
热导率模拟方法,研制铍和氟化锂材料的热导率数据,建立相应的宽温度-压力区域热导率模型。
考核指标:
1、基于机器学习势函数的电子热导率模拟方法,达到主流第一性原理方法同等精度且计算效率提高1倍;考虑至四
阶声子散射的晶格热导率计算效率提高1个量级;
2、模拟获得宽温度-压力范围的铍和氟化锂材料的热导率参数,与已有高精度实验数据的相对偏差小于20%。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3 气体原子分子与微纳颗粒反应动力学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4
项目目标:针对微纳尺度金属颗粒燃烧模拟中化学反应参数的需求,发展原子/分子-颗粒碰撞反应研究的相互关联
轨线系综理论方法和计算程序,研制气相原子分子与颗粒化学反应参数。
考核指标:
1、研发基于相互关联轨线系综的原子/分子-颗粒碰撞计算程序。
2、反应截面计算精度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30%,计算效率较半经典分子动力学方法提升2个数量级;
3、 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4 基于朗之万方程的稠密等离子体温度弛豫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5
项目目标:针对ICF非平衡燃烧中宽区温度弛豫系数的需求,建立基于随机朗之万动力学的稠密等离子体电子-离子
温度弛豫模型和计算程序,计算获得ICF典型状态等离子体中的电子-离子温度弛豫耦合系数。
考核指标:
1、研制稠密等离子体中离子运动演化的随机朗之万方程理论方法和计算程序;
2、获得的电子-离子温度弛豫系数与实验或高精度模拟量级一致;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5 激光聚变制冰过程中关键材料相变规律及其调控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6
研究目标:针对制冰中关键材料相变过程调控难题,发展物理建模和计算程序,揭示关键材料相变过程中缺陷形成的
微观物理机制,获得形成关键材料晶体均匀性和表面平整度随温度场时空分布和变化速率的依赖关系,为关键材料制
冰提供温度场调控建议。
技术指标:
1、研制制冰过程关键材料相变模拟方法和计算程序,获得关键材料相变随温度场变化规律;
2、获得关键材料相变形成晶体均匀性和缺陷分布随温度场变化规律;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6 颗粒物大气扩散沉积机理和高效预报方法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7
项目目标:针对气载颗粒物大气扩散沉降的高效和精细化评价需求,发展将气象监测数据和复杂下垫面预报数据融合
同化的流场分析方法,揭示气载颗粒物在复杂下垫面下的扩散沉积机理,在不降低预报时效基础上提升预报精度。
考核指标:
1、耦合风场预测方法的下垫面空间分辨率达到百米水平;
2、典型复杂下垫面引发烟羽偏转轨迹的预测效率与传统风场方法相当;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7 重金属材料典型相变及相变处声子软化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8
项目目标:针对重金属材料在相变过程中声子软化现象对其热导率、比热容和相变动力学影响研究的难题,基于密度
泛函理论与机器学习方法,发展针对金属相变过程中声子软化行为的高精度模拟方法,获得金属在不同温度、压力条
件下的固-固/固-液相变点,建立其与热导率、比热容变化的关联模型。
考核指标:
1、建立一套结合密度泛函理论与机器学习的金属材料相变声子软化行为模拟方法,能够准确描述金属材料在相变点附
近的声子软化现象,且预测精度较当前主流第一原理方法提高至少30%;
2、利用发展方法,计算至少3种典型温度压力条件下金属材料的声子谱、声子态密度等关键声子性质数据,绘制相应
的声子软化行为图谱。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8 数据驱动金属动态损伤破坏力学行为研究
指南代码: 6142A05250201
项目目标:高压、高应变率载荷下金属材料的动态损伤与断裂破坏是一个强非线性、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问题。针对强
动载荷下金属的动态破坏行为,开展微介观数值模拟,构建大规模数值模拟数据库,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金属动态破坏力
学模型,形成对典型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能力。
考核指标:
1、提供不同温度和应变率下微结构演化及力学响应规律;
2、构建数值模拟数据库,构建关于金属动态破坏的机器学习等效模型,形成程序源代码。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9 金属材料辐照损伤及对力学性能影响机制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2
项目目标:针对金属材料辐照老化对材料力学性质影响研究的需求,开展典型金属初始缺陷与辐照损伤相互作用的微
观机制研究,建立辐照损伤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关系。
考核指标:
1、获得典型金属材料辐照损伤与材料力学性能的关联关系;
2、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0 应变率相关混合型断裂相场模型和算法研究及程序研制
指南代码: 6142A05250203
项目目标:针对强冲击载荷诱导的材料及结构动态断裂模拟需求,结合动态混合型断裂韧性模型,构建新型断裂相场
控制方程及数值模拟算法,实现典型动态混合型断裂问题的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
1、提供含应变率效应的混合型断裂相场模型、算法和程序1套;
2、完成程序对于典型动态混合型断裂问题的有效性验证;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1 低速撞击条件下含能材料损伤和热点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4
项目目标:针对含能材料在低速撞击条件下局部损伤和热点形成问题,开展损伤多尺度方法研究和程序研制,发展含能
材料裂纹尖端跟踪和搜索算法,实现含能材料损伤断裂模拟,揭示冲击载荷下含能材料局部损伤行为和热点形成机制。
考核指标:
1、提供适用于含能材料低速撞击响应的模型、算法和程序1套,具备裂纹演化和热点分布的数值模拟能力;
2、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2典型含能材料反应动力学机理与简化化学反应模型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5
项目目标:针对高温高压或冲击加载下TATB含能材料化学反应问题,开展TATB能量释放机理与反应动力学的模拟研究,
结合机器学习方法,揭示反应动力学机制,建立TATB简化反应模型,并应用于TATB释能性能计算,完成有效性验证。
考核指标:
1、提供TATB简化反应模型的机器学习程序1套;
2、典型TATB的简化反应模型1套,针对TATB的释能参数预测计算与实验结果误差小于20%;
3、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3 富氮含能材料高精度反应力场构建及其在化学反应和释能性能的应用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6
项目目标:富氮含能材料因优异的性能和较低的感度,受到国内外含能材料领域的广泛关注。针对新型富氮含能材料的
化学反应机制和释能性能,发展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反应力场,揭示高温高压条件下的化学反应机制,理论预测平衡
态释能参数和产物组分。
考核指标:
1、提供典型新型含能材料的反应力场;
2、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4 高速液滴蒸发燃烧的理论建模和程序研究
指南代码: 6142A05250207
项目目标:针对精确模拟高速流动过程中的液滴蒸发燃烧的理论模型需求,揭示高速流动过程中的液滴蒸发燃烧机理,
建立液滴燃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模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算法和程序。
考核指标:
1、揭示高速流动过程中的液滴蒸发燃烧机理;
2、建立液滴燃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理论模型;
3、开发能够模拟高速液滴蒸发燃烧过程的程序1套;
4、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5 含颗粒多组分湍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8
项目目标:含颗粒多组分湍流状态十分复杂,会受到流体组分和颗粒的双重影响,多过程耦合使得该问题变得十分复杂。
本项目揭示含颗粒多组分湍流中流场和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颗粒对流体输运效率、特征流动结构的影响机制,揭
示多组分湍流中的颗粒分布状态,揭示影响颗粒和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考核指标:
1、揭示颗粒对流体输运效率、特征流动结构的影响;
2、揭示含颗粒多组分湍流中的颗粒分布规律;
3、揭示影响颗粒和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4、完成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2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6 弹塑性流动问题的时空高精度紧致欧拉数值模拟方法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1
项目目标:针对现有求解弹塑性流体力学问题的欧拉算法难以达到时空一致高阶精度的难点,基于时间单层算法框架,
结合紧致模板的高精度无振荡重构技术,发展求解弹塑性流体力学问题的时空一致高精度算法,在典型模型验证算法
的高精度和健壮性。
考核指标:
1、构造求解弹塑性流体力学问题的高精度紧致模板重构算法,空间精度达到三阶及以上。
2、构造求解弹塑性流体力学问题的时间单层时空一致紧致模板的高精度算法,时空整体精度达到三阶及以上。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7 曲线网格上辐射扩散方程高精度网格自适应算法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2
项目目标:针对现有辐射格式面临复杂几何构型适应性不足、数值精度与分辨率较低等问题,设计曲线网格上辐射扩
散方程高阶离散算法,并发展相应的高效网格自适应算法,在典型模型验证算法的高精度和计算效率。
考核指标:
1、构造曲线网格上辐射扩散方程的高阶离散格式,数值模拟的精度至少达到三阶;
2、完成曲线网格上辐射扩散方程的网格自适应算法设计,并通过3-4个典型模型的正确性验证;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8 曲线网格上高维输运方程高阶离散格式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3
项目目标:针对现有基于直边网格的高维线性微分-积分输运方程数值格式存在数值精度和分辨率较低且缺乏理论分析
等不足,发展基于曲线网格的高维输运SN高阶离散方法,给出相关数值格式的理论分析,结合典型算例完成算法的有效
性验证。
考核指标:
1、设计曲线网格上高维输运方程高阶时空数值算法并研制程序模块,精度不低于3阶;
2、给出高阶数值格式的稳定性等数学理论分析;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19 高维输运方程的确定与随机耦合高效算法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4
项目目标:针对高维线性微分-积分输运方程中各向异性散射问题的精密和高效求解需求,发展高效的SN-MC耦合算
法,耦合算法同时具备流域自适应与微观角度空间自适应的性质,突破单一方法的不足,并建立适用于复杂几何的离
散格式和耦合策略,在典型算例校验新算法的可用性与先进性。
考核指标:
1、设计适用于非结构网格上的SN-MC耦合算法;
2、完成相关算法在各向同性散射算例、top-hat算例,KUCA core算例等典型算例的验证,计算效率比单一SN或
MC方法效率提高3倍以上。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20 面向任意拉格朗日-欧拉框架的变形网格智能化重分算法研究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5
项目目标:针对ALE(Arbitrary Lagrangian-Eulerian)方法求解高维可压缩多介质流体力学问题出现的网格
变形和扭曲问题,利用人工智能先进算法识别网格特征并进行分类,发展智能化的网格重分方法,实时优化网格质量,
保证ALE计算的稳定性并减少流场在新旧网格间映射的精度损失。
考核指标:
1、发展的智能网格重分算法无需人工干预,适用于二维三角形网格和四边形网格。
2、智能重分算法较传统ALE网格重构算法在激波等流场结构变化剧烈区域的局部网格密度提高2倍以上,新旧网格
间的局部映射精度损失减少不低于30%。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成果形式:代码程序、研究报告、论文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2.21 基于物理与数据双驱动的多保真网络标定模型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6
项目目标:针对极端条件下复杂物理过程建模中高维参数识别难、不同实验平台及不同层级的数据精度不一致等挑战,
发展适用于经验-半经验反应率模型的高维不确定性建模与参数识别方法,构建融合物理信息与多源异构数据驱动的
高维建模与反演分析技术,提升适用于工程复杂物理过程建模的计算精度和效率,并以AWSD (Arrhenius–Wescott–Stewart–Davis)
模型为例完成有效性验证。
考核指标:
1、建立物理与数据双驱动的AWSD建模与多保真网络标定方法,预测精度与经典单保真度反演算法相比提升一个量级;
2、实现面向高维参数空间的贝叶斯推断算法,在典型问题模拟中实现全概率反演,相较传统蒙特卡洛类方法计算
效率提升不低于10%;
3、完成程序模块研制及研究报告,与重点实验室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不少于1篇,合作培养研究生不少于1名。
研究周期: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
项目经费:35-40万元/项
注:如需要项目研究目标、内容、技术指标等详细信息,请联系计算物理实验室获取。
联系人:李丹,办公室电话:010-6193 5101 手机:139 9013 4325
陈军,办公室电话:010-6193 5175 手机:132 6987 7689
3.青年基金项目
3.1 极端条件物理方向
指南代码:6142A05250108
3.2 极端条件力学方向
指南代码:6142A05250209
3.3 计算数学与软件方向
指南代码:6142A05250307
注:青年基金项目申报题目可自行拟定,研究周期为2025年10月-2027年9月(2年),项目经费:≤10万元/项。申
请青年基金项目的科技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且已参加工作(在读研究生、在站博士后不得申请);
每人限申请一次。
二、申请及联系信息
项目申请截止时间:2025年9月20日
项目申请提交材料:申请书(电子版、纸质版各1份,纸质版需签字、盖章)
项目受理邮箱:li_dan@iapcm.ac.cn
项目受理地址:北京海淀区花园路6号科研楼,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联系人:李丹,办公室电话:010-6193 5101 手机:139 9013 4325
陈军,办公室电话:010-6193 5175 手机:132 6987 7689
===================================================================================================
关于中俄数学挑战基金2025年度申报指南的通知
来源:中国数学会网站
各有关单位:
为支持优秀学者开展数学与产业结合的科研工作,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探索学术界与产业界协同创新机制,中俄数学
中心发起设立中俄数学挑战基金(简称数学挑战基金)。数学挑战基金由北京大学和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分别负
责面向中国和俄罗斯的申报事宜。数学挑战基金技术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基金项目的评议和资助工作。现将申报事项通
知如下:
一、申报流程
1.申请人根据指南方向的研究内容以项目形式组织申报。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指标。项目申报
单位推荐1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
2.聚焦指南方向,整合优势团队联合攻关。鼓励有能力的青年科研人员作为项目负责人领衔。
3.数学挑战基金项目的申报评审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项目申请人根据指南方向,填写《中俄数学挑战基金申请书》并提交签字盖章版。
——依托单位加强对项目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
——中俄数学中心在受理项目申报后,基金技术委员会根据创新性、可行性、实用性等,对申报项目进行评议,择优立项。
——确定立项后,中国区域的中标者由北京大学与项目依托单位签署项目资助合同,俄罗斯区域的中标者由资助方与项目
依托单位签署项目资助合同。
二、申报资格要求
项目申报单位为中国或俄罗斯境内注册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和条件,
具有良好国际合作基础,运行管理规范。
申请人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196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申请人应为该项目主体研究思路的提出者和实际主持研究的科技人员。
每位申请人限申请一个项目。
三、具体申报方式
中国区域的申请人填写《中俄数学挑战基金申请书》(包括中文版和英文版),于2025年10月10日 24:00(北京时间)
前将word版和签字盖章版的PDF版发送至中俄数学中心邮箱:srmc_fund@math.pku.edu.cn
。逾期不予受理。
俄罗斯区域的申请人填写《中俄数学挑战基金申请书》(英文版),于2025年10月10日 24:00(莫斯科时间)前在
https://istina.msu.ru/提交,提交申请前需获得所在单位同意。逾期不予受理。
咨询邮箱:
srmc_fund@math.pku.edu.cn(中国)
smrc_fund@math.msu.ru(俄罗斯)
相关链接
项目申报指南和申请书下载请关注中俄数学中心主页:https://www.srmc.pku.edu.cn/tzgg/169495.htm
===================================================================================================
第八届“中日韩前瞻计划”计算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议在延吉顺利召开
来源: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2025年8月12日至14日,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北京大学、国家天元数学东北中心、吉林大学、延边大学共
同主办的第八届“中日韩前瞻计划”计算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议(The 8th Joint Conference of A3 Foresight Program
on 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在吉林延吉召开。
来自中国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宁波东方理
工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中央大学、京都大学、金泽大学、九州大学,韩国科
学技术院、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韩国高等研究院、首尔大学、仁荷大学、建国大学等中日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0
余名学者应邀参会,就计算与应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未来发展路径、面临的重大挑战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包刚教授代表学会和中方专家对本次联合会议的召
开表示祝贺,并向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衷心感谢。他表示,依托“中日韩前瞻计划”这一纽带,中日韩三国科学界的合
作不断深化,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应用数学领域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他希望本次联合会议的
召开能为三国学者、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搭建计算与应用数学领域的高水平交流平台,进一步增进学术互动,推动
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
日本代表、北海道大学Yasumasa Nishiura教授和韩国代表、仁荷大学Hyeonbae Kang教授分别发言,他们充
分肯定了“中日韩前瞻计划”计算与应用数学领域的合作成果,希望借助联合会议这一平台,加强青年学者之间的交
流,碰撞出更多前沿学术成果。此外,他们高度赞赏中方为筹办本次联合会议所付出的努力,对各国学者即将呈现
的前沿报告表示热切期待。
北海道大学Yasumasa Nishiura教授、北京大学胡俊教授、首尔大学Youngjoon Hong副教授、宁波东方理工大
学沈捷教授、中央大学Hiromichi Itou教授、仁荷大学Seungchan Ko助理教授、东京大学Masahiro Yamamoto
教授、韩国科学技术院Wooseok Ha助理教授、京都大学刘逸侃副教授、复旦大学陆帅教授、厦门大学许传炬教授、
金泽大学Hirofumi Notsu教授、清华大学黄忠亿教授、韩国科学技术院Jae Kyoung Kim副教授、京都大学
Sungrim Seirin-Lee教授、京都大学谢颖博士、北海道大学Junyong Eom博士、北海道大学Natsume Motohashi
博士、浙江大学徐翔研究员、北海道大学Yuki Ueda副教授、建国大学Hwijae Son助理教授、九州大学Hiroshi
Takase助理教授、吉林大学王翔副教授、韩国基础科学研究院Gyuyoung Hwang博士、韩国高等研究院Yong-Gwan Ji
博士等25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围绕计算数学与数值分析、偏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机器学习与数据科
学、反问题与散射理论、数学与生物医学及力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等主题依次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系统展示了近
年来在理论创新、算法设计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充分体现了应用数学研究的多尺度、跨学科发
展趋势。
北京大学张磊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仁荷大学Hyeonbae Kang教授、吉林大学张然教授、武汉大学杨志坚教授、北
海道大学Yasumasa Nishiura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郑伟英研究员、北京大学李若教授、吉林
大学贾继伟教授主持大会报告。每场报告结束后,现场与会专家积极提问讨论,会议现场气氛热烈。
会议期间,8月13日下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卓越研究群体项目交流会成功举行。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领导、项目组成员、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近20位专家参加会议。会议围绕“科学计算
与机器学习”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研究进展、工作成果、管理机制等展开,与会专家结合中心发展要点、难点积极交
流、建言献策。
本次联合会议的举办,为中日韩三国的计算数学和应用数学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高端平台,加深了相
互的了解与友谊,为推动亚洲地区计算与应用数学研究的协同发展、深化科技创新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
的学术价值和战略意义。
CSIAM学会办公室供稿
===================================================================================================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召开
来源: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网站
2025年8月12日,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以下简称“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十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吉林延吉召
开。学会常务理事、监事会监事、副秘书长、部分专委会负责人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等近70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学会
秘书长张波研究员主持。
会上,全体与会人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
核心要义。会议强调,要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推动学会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深化作风建设,筑牢思想防线,
以优良作风确保学会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随后,学会各工作委员会负责人针对学会组织工作、专委会工作、青年工作、科普工作、期刊工作、对外交流工作、
数企平台工作、办公室工作等做了全面汇报。
本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CSIAM专业委员会管理办法》(修订),并就学会第九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会员代表
产生执行方案、会士评选、第四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第九届学生论坛计划、网络平台科普官方账号开设、学会
旗舰会刊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对外交流举措的创新与落实、历年发布的难题跟踪梳理等重要事项进行了充分讨论。
各位常务理事积极建言献策,分享创新思路,现场氛围热烈融洽。
最后,学会副理事长包刚院士作总结讲话,对学会未来发展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一要强化组织引领,充分调动学
会各分支机构积极性,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发展;二要高标准推进会士遴选工作,发挥会士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三要
优化专委会管理机制,确保专委会发展符合学科前沿趋势;四要积极拓展科普矩阵,丰富科普内容与形式;五要持续
提升期刊质量,着力打造知名品牌期刊;六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合作网络;七要健全历年难题跟
踪机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八要完善制度化和流程化建设,提升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CSIAM学会办公室供稿
===================================================================================================
“数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大数据分析研讨会”顺利举办
来源:国家天元数学中心西北中心网站
2025年8月29日至31日,数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大数据分析研讨会在西安交通大学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国
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主办,汇聚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西北核技术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工业
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等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40余位数学、人工智能与地学领域专家学
者。研讨会聚焦地球科学大数据、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凝练地学重大科学与工程中的共
性数学基础问题与技术挑战,以期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的突破。
3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王治国教授主持,国家天元数学西北中心副主任陈志平教授致欢迎辞。陈教授
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希望通过数学工作者与地球科学领域学者深度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服
务“深地、深海、深空”的国家战略需求。研讨会特邀西安交通大学孙剑教授作了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学基础及其应
用”的学术报告。随后,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陈石研究员、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古发明高级工程师、西安交通大
学高照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王治国教授等多位学者作了邀请报告,分享最新科研进展与研究思路。报告主题涉及地
震波大模型研制与应用案例、鄂尔多斯盆地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现状与技术需求、跨尺度信息驱动的地震数据全链条超
高分辨率智能反演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31日,会议组织了野外地质考察和圆桌讨论。参会专家和研究生现场讨论了褶皱、断层、缝洞等不同地质现象以及地
震数据稀疏采集和处理等,对如何推动数学与人工智能驱动的地球科学大数据分析进行了激烈思维火花碰撞。
本次研讨会的圆满举办为数学、统计学、人工智能、地球科学等不同方向的学者提供了展示成果、探讨问题、分享经
验、交流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高水平学术平台,拓宽了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研究思路与视野,有助于推动西部
地区数学、人工智能与地学交叉的研究和发展。
===================================================================================================
“粤港澳数据科学数学理论与算法青年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办
发件人: "Yizun Lin" <linyizun@jnu.edu.cn>
7月25日至28日,粤港澳数据科学数学理论与算法青年论坛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暨南大学信息
科学技术学院数学系主办,广东省计算数学学会协办,旨在推动数据科学中数学理论与算法的发展,促进该领域青年
学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7月26日上午,会议举行开幕式。汕头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志峰教授,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研究
员出席了开幕式。
夏泉代表暨南大学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数学理论与算法在数据时代的重要价值,并寄语青年学者勇
于探索、加强交流与协作,助力相关学科创新发展。
广东省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邹青松教授代表广东省计算数学学会对论坛的召开给予高度肯定,并期待通过此次会议加
强区域学术交流,推动数据科学与数学理论的协同进步。开幕式由暨南大学科学技术研究处处长高昊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以“数据科学数学理论与算法”为核心议题,涵盖调和分析、优化算法、统计推断、数值代数等多个研究方向,
充分展现了数据科学鲜明的交叉学科特征。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围绕新一代数学模型、智能算法设计、图像与信号处
理、联邦学习、深度神经网络优化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本次论坛邀请了两位资深专家蔡剑锋教授、郝志
峰教授以及十位青年学者,围绕自身研究方向,结合论坛主题作精彩报告。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哲涛教授、学院党委罗国伟书记,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院长郑贤教授,中
山大学冼军教授、张海樟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叶颀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潘少华教授、何志坚教授等参加此次会议。
报告环节结束后,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教授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本次论坛的组织与筹办工作,强调数据科学在新时
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7月27日下午,本次论坛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南海楼338会议室举行。会议围绕暨南大学数学学科建设、青年
教师发展方案与本科生培养体系等议题展开。与会专家结合各自高校数学学科的办学经验与特色,积极交流、深入研讨。
粤港澳数据科学数学理论与算法青年论坛的举办,为粤港澳地区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
台,推动了数据科学中数学理论与算法等关键领域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撰文:林义尊、何永欣
===================================================================================================
【会议信息】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2025年10月,长沙
URL: https://meeting.csiam.org.cn/#/2025/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将于2025年10月23-26日在湖南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会议旨在交流工业与应用数学各研究方向的最新学术进展及其在产业界的应用成果,并结合工业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
题和难点问题,展开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讨论。本届年会学术形式包括大会邀请报告、主题讨论会、论坛等。此外,会
议期间还将举行会员代表大会、理事大会、理事长会议等。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会是会员的盛大聚会,为广大应用数学工作者、学生及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年
会倡导“创新、求实、开放、自由”的科学态度;鼓励应用数学与相关交叉学科的融合与发展;力争促进应用数学的教
育与研究,促进应用数学的普及与推广,促进工业与应用数学的繁荣与发展。
热忱欢迎广大会员和国内外从事工业与应用数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同行,踊跃参加本届年会。
期待十月与您相会长沙!
会议时间:2025年10月23日-26日
会议地点:长沙北辰国际会议中心
主办单位: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承办单位:湘潭大学、中南大学
协办单位:长沙理工大学、湖南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
会议网站:
https://meeting.csiam.org.cn/#/2025
(网站内容将实时更新,敬请关注)
联系方式:
meeting@csiam.org.cn
010-62787525
===================================================================================================
【会议信息】第六届金砖五国数学家大会,2025年12月,海南
URL: https://www.cms.org.cn/6th-BRICS-Math/index-cn.html
关于大会
为加强中国与金砖五国(即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数学家的联系,建立金砖国家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中
国数学会联系发起在金砖五国间轮流举办数学家大会。首届金砖五国数学家大会于2017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二届
至第四届大会分别在巴西、俄罗斯、印度召开。第五届大会因一些原因未按计划在南非召开。金砖五国数学家大会设
有核心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大会从每个金砖国家邀请3名数学家作大会报告,分别来自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概率
统计领域。 第六届金砖五国数学家大会将于2025年12月11日-14日在海南大学举办。欢迎您的参加!
主办单位
中国数学会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承办单位
海南大学
资助单位
中国数学会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海南大学
重要日期
2025年8月1日 开始注册
2025年8月31日 专题会议申请截止
2025年10月15日 报告题目摘要提交截止
2025年11月15日 注册截止
2025年12月11-14日 会议日期
联系我们
邮箱: cms@math.ac.cn
电话: +86 10 82541197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7:00 (北京时间)
===================================================================================================
【会议信息】Hong Kong Joint Universities Conference on Structured Matrice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Hong Kong, Sep 2025
发件人:Sean Y S HON
We are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the Hong Kong Joint Universities Conference on Structured
Matrice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will be held from September 24–28, 2025, at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Hong Kong.
This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working on structured matrices and
scientific computing, with the goal of fostering collaboration and promoting advances
in theory,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 The program will feature invited talks by
leading international experts, providing a vibrant forum for discuss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Registration as a participant is currently open and free of charge. 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giving a talk, please submit a title and abstract via the conference website. We
warmly invite you to join us at this exciting event in Hong Kong.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s://www.math.hkbu.edu.hk/events/hkjucsmsc2025/home
For any inquiries, feel free to contact:
Sean Hon at seanyshon@hkbu.edu.hk
===================================================================================================
【期刊信息】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Volume 38, Issue 3, 2025
URL: https://global-sci.com/issue/9367/issue-3
Two-Scale Neural Networks for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Small Parameters
Qiao Zhuang, Chris Ziyi Yao, Zhongqiang Zhang & George Em Karniadakis
A Second-Order Langevin Sampler Preserving Positive Volume for Isothermal–Isobaric Ensemble
Lei Li & Yuzhou Peng
A Network Based Approach for Unbalanced Optimal Transport on Surfaces
Jiangong Pan, Wei Wan, Yuejin Zhang, Chenlong Bao & Zuoqiang Shi
Error Analysis of the Supplementary Variable Method for the Allen-Cahn Model
Xuehua Song, Binquan Ji, Yuezheng Gong & Yushun Wang
Absorbing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Variable Potential Schr?dinger Equations via Titchmarsh-Weyl Theory
Matthias Ehrhardt & Chunxiong Zheng
Efficient Energy-Stable Parametric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Surface Diffusion Flow
and Applications in Solid-State Dewetting
Meng Li, Yihang Guo & Jingjiang Bi
A Modified Characteristic-Wise WENO Reconstruction for Capturing the Contact Discontinuity
in Multi-Component Flows
Jianyu Qin, Yiqing Shen, Yi Cheng & Biao Zhou
The Discrete Direct Deconvolution Model in the Large Eddy Simulation of Turbulence
Ning Chang, Zelong Yuan, Yunpeng Wang & Jianchun Wang
Modelling and Numerical Shape and Topology Optimization for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Stokes Flows with Slip Boundary Conditions
Fang Feng, Hui Yang & Shengfeng Zhu
A Penalty-Free or Penalty-Factor-Free DG Method with a Locally Reconstructed Curl
Operator for the Maxwell Eigenproblem
Zhijie Du, Huoyuan Duan & Duowei Zhu
===================================================================================================
【期刊信息】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al Systems - Series S, Volume 18, Issue 10, 2025
发件人: "Charley Denton" <cdenton@aimsciences.org>
URL: https://www.aimsciences.org/DCDS-S/article/2025/18/10
Preface
Feng-Yu Wang and Chenggui Yuan
An interview with Mu-Fa Chen
Davar Khoshnevisan and Edward Waymire
Stochastic equations for two-type continuous-state branching processes in varying environments
Zenghu Li and Junyan Zhang
Some remarks on It? stochastic processes
Shizan Fang and Rongrong Tian
Convergence rates for inhomogeneous Markov chains from stochastic approximation algorithms
Lu-Jing Huang and Jian Wang
Precise large deviations for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subcritical branching processes with immigration in random environment
Jiayan Guo, Wenming Hong and Mingyang Sun
Large deviation principle for two time-scale regime-switching processes
Jianrui Li and Jinghai Shao
Averaging principle for multiscale stochastic PDEs with fully local monotone coefficients
Wei Hong, Wei Liu, Luhan Yang and Shiyuan Yang
Zero-sum discounted semi-Markov games with stopping and control
Fang Chen, Xianping Guo, Xin Guo and Qing-Shan Jia
Hua-Chen new theory of economic optimization
Bin Chen, Yingchao Xie, Ting Yang and Qin Zhou
Quasi-invariant theorem on the Gaussian path space
Qinpin Chen, Jian Sun and Bo Wu
On stability of jump processes with uniformly finite range upward
Yanyan Yan, Yuhui Zhang and Yi Zhao
Truncated two-parameter GEM distribution
Shui Fe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L.-K. Hua's input-output model
Qian Du, Cen-Yu Liao and Yong-Hua Mao
Efficient approximate Minimum-Rényi entropy couplings
Ya-Jing Ma, Feng Wang and Xian-Yuan Wu
Boundary Harnack principle for jump diffusions
Zhen-Qing Chen
Quenched invariance principle for -integrable long range random walk in balanced environments
Xin Chen and Zhen-Zhou Zheng
Second order McKean-Vlasov SDEs and kinetic Fokker-Planck-Kolmogorov equations
Xicheng Zhang
Path-distribution dependent SDEs: Well-posedness and asymptotic log-Harnack inequality
Feng-Yu Wang, Chenggui Yuan and Xiao-Yu Zhao
Large time behavior of strong solutions for stochastic Burgers equation with transport noise
Zhao Dong, Feimin Huang and Houqi Su
===================================================================================================
【期刊信息】Inverse Problems and Imaging, Volume 19, Issue 6, 2025
发件人: "Charley Denton" <cdenton@aimsciences.org>
URL: https://www.aimsciences.org/ipi/article/2025/19/6
Identification of bottom deformations of the ocean from surface measurements
Laurent Bourgeois, Jean-Fran?ois Mercier and Rapha?l Terrine
A new SVTV-Stokes model with Bayesian optimization for color image denoising
Yitao Sheng and Zhigang Jia
Spatiotemporal monitoring of epidemics via solution of a coefficient inverse problem
Michael V. Klibanov, Jingzhi Li and Zhipeng Yang
The non-convex tensor completion via the weighted Laplace function for 3D array image data
Haifei Zeng, Wen Li, Xiaofei Peng and Qilun Luo
Wide stable neural networks: Sample regularity, functional convergence and Bayesian inverse problems
Tomás Soto
Power of -norm regularized kaczmarz algorithms for high-order tensor recovery
Katherine Henneberger and Jing Qin
Selective focusing of multiple traction-free elastic particles
Jinrui Zhang and Jun Lai
Maximum a posteriori testing in statistical inverse problems
Remo Kretschmann and Frank Werner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