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6年 1月2日

本期编辑: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compsci@mail.sysu.edu.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2016年新年快乐

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汤  涛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Editors of CAM-Digest

====================================================================================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正式成立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2月22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成立大会在数学楼大会议室隆重
举行。校长张杰、校党委组织部部长顾锋出席大会。数学科学学院全体教职
工和学生代表参加会议。

顾锋部长主持大会并宣读校党委关于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及其干
部任免的决定:成立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聘任励建书为上海交通大
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建立中共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委员会,任命陈
贤峰同志为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任命吕忆松同志为上海交
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撤销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及其党委,其原
任干部职务自然免去。

 

张杰校长在致辞中介绍了数学科学学院成立的背景,肯定了交大数学学科近
些年的快速发展和取得的成绩,表达了对数学科学学院发展的殷切期望。张
校长指出,数学学科对于上海交通大学其他学科发展的影响和支撑作用越来
越明显,对于交大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撤系建院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交大数学学科发展历程中的这一历史性时刻,相信大家会记得数学系在交
大数学学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也会对数学科学学院的未来充满信心,
希望学院在全新的组织架构下,抓住机遇,面向挑战,努力成为上海交通大
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排头兵。

学院党委书记陈贤峰、院长励建书先后发表感言,感谢学校一直以来对数学
系发展的大力支持,感谢数学系历任领导和历代交大数学人的共同努力,陪
伴着交大数学学科一路成长,风雨同舟,任劳任怨。陈贤峰书记回顾交大数
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他表示数学科学学院的成立是机遇,是挑战,是交大数
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希望学院能尽快步入正轨,完成学院布局,
完善“三系一中心”的成立和建设,完善制度建设,也期待在新的征程上,数
学科学学院发展得更快、更好,早日步入世界一流的行列。励建书院长强调
,“三系一中心”缺一不可,该布局旨在通过五到十年的建设,使四个部门均
能兵强马壮:数学系是品牌,是仰望星空,思考数学问题,产生数学思想的
沃土;应用与计算数学系将继承历史上应用数学系的优良传统,继续为交大
和国家的发展做贡献;统计系的设立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发
展前景值得期待;数学教学研究中心是学院的核心部门,因为世界一流的数
学学院不单靠科学研究,更靠世界一流的教学。

近十年来,数学系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加盟,打造了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
队伍;应用数学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数学学科入选上海市一流
学科,学科的国际ESI排名稳居全球百强之列;设立2个研究所,新增“科学
工程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多物理过程数学建模、分析与计算”上海市
教委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委资助的交叉学科平台“致远数学科学中心”。数
学科学学院将在现有基础上,总结过往,展望未来,充分发挥“三系一中心”
这一新架构的作用与优势,注重内涵发展,注重质量建设,求真务实,凝心
聚力,锐意进取,推动学院朝着更好更优的方向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发展历程简介:

1896年,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创立,从1898年4月招收第一届师范生起,
开设了数学课。1928年,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成立,是国内最早创办的数学
系之一。1930年,数、理、化三个系扩充为科学学院(1938年后改名为理学
院)。1935年,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在上海交大召开。1952年
院系调整,数学系的大部分师生被调整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1978年
9月,恢复建系并更名为应用数学系。2001年冬恢复为数学系。2015年,组建
数学科学学院,下设“三系一中心”(数学系、应用与计算数学系、统计系、
数学教学研究中心)。

百年来,交大数学科学学院桃李芬芳,著名校友中有中科院院士吴文俊、
胡和生,以及龚升等老一辈数学家;78年恢复建系后,培养了蔡天文、
陆盈、陆志勤等著名学者,也培养了中国神华能源总裁、中国工程院院
士凌文,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等杰出企业家。

====================================================================================

时滞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数值算法研讨会在我院圆满召开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滞微分方程的数值动力性”资助、华中科技大
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的时滞微分方程及其相关问题数值算法研讨会于2015
年12月4日至2015年12月7日在我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全国10
多所高等院校的50余名代表参加,该会议旨在为工作在时滞微分方程及其相
关问题数值算法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共同探索该
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合作平台。

12月5日上午,本次会议在科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张诚坚
教授主持,院长吴军、院总支副书记刘斌出席并致辞,在致辞中,院领导对
各位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我院以此为契机得到更
好的合作机遇,同时还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开幕式上,北京科技大
学胡广大教授代表与会学者回顾了本领域的研究历史并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
势。

本次会议共有专题报告23个,中南大学甘四清、吉林大学张凯、山东大学赵
卫东、南京大学吴新元及我院黄乘明教授等专家在会上作了精彩报告,报告
内容涉及时滞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时滞偏微分方程数值解、时滞积分-微分方
程数值解、时滞随机微分方程数值解及时滞微分代数与奇异摄动系统数值算
法等多个科学计算研究领域,学术氛围浓郁,讨论热烈,内容丰富且涉及了

许多本领域的前沿问题,会议效果受到广大与会师生的好评。

====================================================================================

2015同济大学数学建模开放日成功举行

来源:同济大学数学系

2015年12月19日,由同济大学数学系、同济大学教务处、同济大学研究生院、同济
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同济大学数学建模协会、同济大学研究生建模协会
承办的2015同济大学数学建模开放日成功举行。

19日上午,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演讲厅举办了2015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同济大学
颁奖典礼,为首届同济大学建模开放日拉开序幕,出席颁奖典礼的嘉宾有同济大学
副校长伍江,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韩中庚,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研究
生工作部部长陈华,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晓国,同济大学数学建模教练组组长
陈雄达。颁奖典礼由同济大学伍江校长致辞。伍江校长肯定了同济数学建模的积极
影响及蓬勃发展,强调了数学建模活动在培养学生优良的科学素养、独立的科研能
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同济数学建模寄予了美好的期
望。

接下来,同济大学数学建模教练组组长陈雄达老师回顾了2015年同济大学数学建模
竞赛工作,并报告了2016年的工作安排。陈老师表示:在刚刚结束的2015年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和今年2月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
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子又一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为明显的是赛区一
等奖的获奖队数比去年有了飞跃的进步。陈老师也对2016年的数学建模工作做了一
系列详细的展望规划,并期待将同济大学数学建模教师指导团队建设成为一个更加
团结,富有朝气,和同学们紧密互动,与同学们亦师亦友的教学团队。

随后,颁奖典礼正式开始,由同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王晓国和同济大学党委学生工
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部长陈华分别宣读本科生、研究生获奖名单并进行颁奖。全国大
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黄钰豪、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王
跃分别代表本科生与研究生发言,他们分享了建模中的感悟与收获,并勉励同学们
在来年的竞赛中再接再厉,继续为母校争光。

在学生代表讲话发言完毕后,本届建模开放日的各个论坛也逐个开始。首先是由今
年国赛B题的出题阅卷人韩中庚先生主讲的精彩的论坛主报告:“互联网+”时代的数
学建模。韩中庚从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讲起,讲述了互联网的特征与影响力,互
联网与数学建模的内在联系,并列举了今年全国数学建模国赛B题的出租车资源配
置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随后,韩中庚区分了“互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
指出“+”意味着跨界、变革、开放和融合。而互联网+带动着各行各业,例如:金融、
商贸、通讯、交通等的发展与转型,关系民生大计。最后,韩中庚简单的介绍了“互
联网+”时代下的物联网问题,通过智能家庭、农业工业等领域电子商务与物流问题的
分析,讲解了一些最优运输策略和相应的模型研究。韩中庚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加
深了老师与同学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认识,并对相应的模型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建模开放日下午,各个建模论坛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在致远楼107举行的主题为“‘
大数据’数学建模在行业中的应用”的数学系校友行业论坛,现场气氛热烈,本次论坛
主要针对大数据在汽车行业、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分别由(原)上海通用汽车SGM质
量部质量信息经理高南翔先生和罗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战略架构师牟刚先生主讲
。高南翔先生用他幽默风趣的演讲语言为大家介绍了几个汽车行业内的关于大数据的
特色案例,又针对互联网热播剧的大数据分析做了精彩又独特的解析,赢来阵阵掌声
,最后高南翔先生就自己在大数据行业的职场感悟与大家分享了他的宝贵经验:选择
一个合适的行业很重要,在朝阳行业切入的时间点很重要。接着,牟刚先生为大家介
绍了许多在医药行业用到的重要的大数据案例,他又讲述了在同济数学学习数学时的
有趣事情和感悟引起现场同学的共鸣,他用他幽默谦逊的语言告诉了大家大学时期时
间的宝贵以及强调了数学基础课的重要性,现场的同学们都获益匪浅。校友行业论坛
结束后,老师们和同学们享用了一场美味的茶歇,开始了建模开放日的数学建模学生
论坛。

数学建模论坛分别邀请了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全国研究生数学建
模竞赛一等奖的队伍在三个分论坛进行了赛题解析和经验分享。本科生论坛围绕“一根
神奇的杆子”话题,一等奖获得者黄钰豪,徐铭泽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建模经历以及国赛
中所建立的模型,陈雄达老师身兼主持与点评老师两个角色,用他机智又不失幽默的语
言将会场的气氛带向高潮。研究生分论坛分为两个,分别是由周黎红同学主讲的“数控
加工刀具运动的优化控制”和沈沛鸿同学主讲的“面向节能的单/多列车优化决策问题”
,他们独到的见解和精彩的阐述给在座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思想的火花,殷俊锋老师和
杨筱菡老师也分别对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建模开放日的数学建模论坛就此结束。

 

19日晚,同济大学数学建模协会和研究生建模协会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年度派对,现场
邀请了协会的指导老师们和大牛干事、大牛嘉宾们,协会也准备了精彩的节目和颁奖仪
式,颁发了“建模新星”、“金牌会员”称号等一系列奖项,现场气氛浓烈,掌声不断。
在现场大家的阵阵笑声中,同济大学首届数学建模开放日圆满落幕。

====================================================================================

孙斌勇研究员在L-函数特殊值的算术性质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近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孙斌勇研究员在L-函数特殊值算术性质
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证明了高阶Rankin-Selberg L-函数特殊值非零假设,该成果
以“The nonvanishing hypothesis at infinity for Rankin-Selberg convolutions”
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数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L-函数特殊值的算术性质是Langlands纲领,特别是算术代数几何的核心问题之一。
高阶Rankin-Selberg L-函数特殊值的算术性质研究中有一个被称为非零假设的致命
障碍。这个假设最早由以色列科学院、美国科学院院士D.Kazhdan和美国科学院院士
B.Mazur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它断言作为分母出现在L-函数特殊值表达式中的一个
局部zeta积分非零。

非零假设对于高阶L-函数特殊值算术性质研究和通过Rankin-Selberg方法及模符号
构造高阶p-adic L-函数至关重要。近年来,许多关于L-函数特殊值的结果基于非零
假设成立,如:D.Kazhdan, B.Mazur, M. Harris等的至少十几篇文献中的结论都是
在非零假设成立的基础上证明的。

当n=2时,该假设被著名数学家E. Hecke证明。当n=3时,该假设被B.Mazur, H. Kasten
和C.G. Schmidt等证明。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孙斌勇利用自己博士学位论文的部
分结果以及与合作者证明的典型群重数一定理(B. Sun, C.B. Zhu, Annals of Mathematics,
2012)完成了这个假设的证明。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M. Harris等人在其论文中称这项工作为“孙的突破”(Sun’s breakthrough),
认为这项工作使得L-函数“特殊值整个领域更加引人瞩目”。M. Harris在ICM 2014的45分
钟报告中指出:由于非零假设的证明,人们可以预计L-函数特殊值这个问题将在近年得到
快速发展。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的审稿人指出非零假设是这
个方向“所有工作中的一个根本难点”。

论文:Binyong Sun, The nonvanishing hypothesis at infinity for Rankin-Selberg
convolu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online,
http://www.ams.org/journals/jams/earlyview/jams855/jams855.pdf

====================================================================================

系统科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为促进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发展,加强与国内特别优秀青年系统科学研究学者的沟
通和交流,同时发挥系统科学研究所在国内系统科学领域的领军和辐射作用,由系
统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系统科学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12月3—4日数学院南楼204报
告厅召开。陈翰馥院士、郭雷院士、我院党委书记汪寿阳、副院长高小山、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副主任张兆田以及来自京内京外的专家学者和系统所的
科研人员和研究生13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本次论坛由所领导及系统所各个
研究室主任轮流主持。

3号上午8:30,张纪峰所长宣布论坛正式开始。他指出,系统科学青年学者论坛是
面向青年学者的高层次学术论坛,旨在搭建一个系统科学领域青年学者交流合作的
平台,及时了解国内同行研究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思路,同时展示系统所青年科
研人员的最新研究。

汪寿阳书记首先代表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对系统科学青年学者论坛正式开始表示
祝贺。他指出,本次论坛邀请了一批非常出类拔萃的青年学者,希望通过研讨、交
流,能够厘清系统科学主干学科在过去、今天、未来的变化特征,提炼出新的目标,
增强科研信心,并勉励青年学者保持朝气、斗志,不断攀登科研高峰。

本次论坛共有22场报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学部张兆田副主任、中国科
学技术大学余玉刚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叶强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唐小虎教授、西
南交通大学周正春教授、清华大学游科友教授、山东大学王光臣教授、上海大学李韬
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李建平研究员、南开大学邹长亮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刘卫东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吴毅红研究员、北京化工大学
余乐安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立宪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孙健、北京大学李忠奎教
授、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吴保峰博士共17位特邀院外专家与5位系统所青年科
研人员分别向大家展示了各自研究的最新成果,内容涉及系统科学的若干主要领域,
包括系统控制、数学机械化、系统运筹与管理、统计与科学计算、复杂系统以及某
些近代数学分支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 

论坛结束之际,杨晓光副所长总结道,此次论坛无论从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达到了
预期的效果,增强了与所外专家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系统
所的未来在青年人身上,我们将继续办下去,一方面跟国内学界保持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促进我所青年人的发展。

====================================================================================

科学与工程计算青年研讨会召开

来源: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由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资助的科学与工程
计算青年研讨会于2015年12月10日至11日在我院召开。林群院士、崔俊芝院士、
袁亚湘院士、周爱辉研究员、张林波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以及来自全国不
同高校和计算所的计算数学领域的十七位青年专家出席了会议。

计算数学所副所长周爱辉研究员和科学工程计算国家实验室主任张林波研究员分
别代表代表计算数学所、实验室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大家参加会议。

这十七位青年专家和我院四所的青年科研人员、研究生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交流、
讨论。他们就共同感兴趣的生物计算、大数据处理、反问题的计算方法等问题的
最新进展,进行了不同角度的介绍和讨论。

袁亚湘院士在闭幕式上讲话,他希望青年学者通过这个平台增进友谊、互相支持、
扩大合作,共谋我国计算数学的新发展。

====================================================================================

2015重庆大学“分形几何及其相关问题研讨会”成功召开

来源: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由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主办的“分形几何及其相关问题研讨会”于2015年12月12-13日
在重庆大学成功召开。12月12日上午8:30,会议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1F-9报告厅
隆重开幕。会议组委会成员香港中文大学刘家成教授、清华大学文志英教授,重庆大学
“百人计划”罗军研究员、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委书记秦岚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并
致欢迎词。

会议聚集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
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等在内的20余所大学近40位分形几何领
域的专家学者。

本次会议主要对分形集结构、维数与测度、随机分形、重分形、分形分析、分形应用、
谱分析、遍历理论等课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进行了交流研讨。两天时间共有14
位知名学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包括:清华大学文志英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汪扬教
授;华中师范大学饶辉教授;中山大学罗俊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丰德军教授等。

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促进了分形理论知识的普及,同时促进了重庆大学数学学科与国内
其他著名高校的学术交流,为重庆大学的数学工作者提供一个与国内一流大学学者交流

的平台,也为重庆大学数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提高了综合素质、开拓了科学视野。

====================================================================================

经济金融交叉研究部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召开

来源: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

2015年12月1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数学与经济金融交叉研究部
(以下简称“经济金融研究部”)学术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数
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副主任高小山研究员致开幕词,
经济金融研究部学术委员会主任严加安院士主持了本次会议。

经济金融研究部主任汪寿阳研究员代表研究部向学术委员会汇报了研究部2015年的工作
进展及未来发展规划。随后,汪寿阳研究员、陈敏研究员、杨翠红研究员分别汇报了宏
观经济监测预警与政策模拟仿真平台研究、财税风险与金融工程中重大问题研究和区域
粮食产量预测研究课题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困难和挑战。这些成果
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支持,得到了各位委员的充分肯定。

最后,与会委员对经济金融研究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多位委员表示经济金
融部的多项工作已产生品牌效应,未来可进一步聚焦经济和金融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球资本流动、金融体系风险等,在强化数学与系统科学基础问题
研究的同时,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性,重视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和成果转化。委员会对
于如何吸引并留住优秀青年人才、促进合作交流、扩大研究部的社会影响等问题,也都
提出了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会议研讨气氛热烈,交流深入,对于促进经济金融研究部发展以及加强经济金融研究部
与学术界、政府部门和工业界的合作将产生深远影响。

====================================================================================

“广东省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举行揭牌仪式和技术委员会成立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12月11号上午,广东省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和技术委会成立在我校
数学科学学院举行。

首先,徐宗本院士、朱弘副校长、沈文淮副校长和尹景学教授共同为工程中心揭牌,
并与与会代表合影留念。揭牌仪式后,朱弘副校长和沈文淮副校长代表学校共同为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尹景学教授颁发聘书,然后由尹景学教授代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依次为两位副主任黎稳教授和赵淦森教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徐宗本院士
及其它到会委员颁发聘书。

其后,徐宗本院士、校领导、数学科学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党政领导与本次仪式邀请到
的部分在穗兄弟院校相关企业代表进行了座谈,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和发表进
行深入的坐谈。朱弘副校长代表学校对广东省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
祝贺,并肯定了数学科学学院这几年来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的工作,希望数学科学学
院能够立足这一新的平台,为服务广东省地方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等
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心主任尹景学教授代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来参加与此活动
的各级领导、专家表示感谢,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的能够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工程
技术研究中心委员会主任徐宗本院士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自我定位,如何协调已有
师资队伍和人才引进,在数学的大数据科学时代的各应用中做到以点带面,特色发展
等方面提出了宝贵意见。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远清教授和广州
科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臧根林董事长从数学在现实技术中的重大需要出发,也对数学
在交叉学科中的作用和如何做好理论与工程技术的融合等方面发表了看法。数学科学
学院院长黎稳教授代表学院对各位专家和学校领导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表示以
工程中心为基础,以高水平大学建设为抓手,在平台建设上作出更大的努力。与会的
其它代表也对工程研究技术中心的进一步建设也进行了发言和深入的交流。

本次仪式邀请到的部分在穗兄弟院校及相关企业代表包括: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
学院院长姚正安教授、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远清教授、广州大
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曹广福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院长金朝永教授、
广东财经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胡桂武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党委书记
马庆华、华南农业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刘金山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学
院刘晓勇副教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数学系曾小宁副教授、广州科韵信息股份有限公

司臧根林董事长、广州市海捷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吴树先副总经理等人。

===================================================================================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科学研究所隆重揭牌

来源: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12月10日上午,我校在行政楼1111会议室隆重举行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
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同时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会士,美国数学会会士袁亚湘教授
为计算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胡军校长出席并致辞。仪式由信息科学技术学
院院长翁健教授主持,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王兵教授、学院副院长赵逸
才教授、数学系主任张传林以及学校部分老师、学生共100余人参加揭牌仪式。

胡军校长为袁亚湘院士颁发了聘书,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讲话中,胡校长代表
学校对袁院士一直以来对暨大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并指出计算科学学科是二十
一世纪最为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具有信息时代气息,服务面广,适应性强,需求量
大等特点。建立计算科学研究所对对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提升学校
学术影响力有极大正面作用。未来,该研究所在袁亚湘院士的加盟下,定能进一步
提升暨南大学在该学科方面的国内乃至全球竞争力,成为在华南地区特色鲜明,有
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团队。

袁亚湘教授在致辞中对我校成立计算科学研究所表示祝贺。他说暨南大学计算科学
研究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创建一流的计算科学学科,通过艰苦创业和人才引进,使
得暨南大学计算科学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以便于参与提升暨南大
学在国内和全球的竞争力。今后他也将一如既往地为暨南大学计算科学学科的建设、
人才引进与培养等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

揭牌仪式结束后,袁亚湘院士为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

第一届计算科学研讨会暨计算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圆满举行

来源: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暨南大学第一届计算科学研讨会暨计算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于2015年12月10日至11
日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

12月10日上午,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科学研究所在行政楼1111会议室举
行了揭牌仪式及学术委员会敦聘仪式。揭牌仪式由院长翁健主持。出席仪式的有暨
南大学校长胡军、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处处长王兵、学院院长翁健、学院副院长赵
逸才、数学系主任张传林以及学校部分老师、学生共100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
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会士、美国数学会
会士袁亚湘教授受聘为该所学术委员会主席。胡军校长及袁亚湘院士共同为研究所揭
牌。

仪式结束后,袁院士为在场老师和学生做了题为“A Parallel Line Search Subspace
Correction Method for Composite Convex Optimization”的精彩的学术报告,并
与在场师生互动讨论,观众积极讨论,反应热烈。

袁亚湘院士精彩的学术报告结束之后,所有参会者们移步至南海楼224会议室参与接
下来的会议日程。在袁亚湘院士的主持下,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圆桌讨论,纷纷就计
算科学所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如:研究所的成果要与应用相结合,体现交
叉学科发展;各院校之间可以进行学术交流,从而促进计算科学的发展;学院要加大
人才引进的力度,培养一批先进的计算科学的人才等。这些建议对计算科学研究所今
后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所将沿着这些方向不断推进各项科研工作
有序开展。

两天的会议里,会程紧凑,精彩纷呈。在224会议室里,九位学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
告,报告了国内外计算数学的众多前沿问题。浙江大学朱建新教授作了题为“High-Pr
ecision Computation of Optical Propagation in Inhomogeneous Waveguides”的精
彩的学术报告,美国数学会会士(Fellow of AMS)、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Eiichi
Bannai教授作了题为“On Spherical Designs of Harmonic Index t, and More”的精
彩的学术报告,华中科技大学王海永教授作了题为“On the Computation of Chebyshev
Expansion Coefficients”的精彩的学术报告,纽芬兰纪念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菲尔
茨奖评委会成员Hermann Brunner教授作了题为“On the Discretization of Neutral
Volterra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Weakly Singular Kernels and
Variable Delays”的精彩的学术报告,华南理工大学潘少华教授作了题为“Multi-stage
Convex Relaxation Approach to Noisy Structured Low-Rank Matrix Recovery”的
精彩的学术报告,“中组部青年千人”中山大学陆遥教授作了题为“Fast Collocation
Method for Model-Based Image Restoration”的精彩的学术报告,香港科技大学蔡剑
锋教授作了题为“Guarantees of Riemannian Optimization for Low Rank Matrix
Recovery”的精彩的学术报告,香港城市大学庄晓生教授作了题为“Smooth Affine Shear
Tight Frames: Wavelets, Shearlets, and Their Connections”的精彩的学术报告,
香港城市大学王宇光博士作了题为“Fully Discrete Needlet Approximation on the
Sphere”的精彩的学术报告。在这一系列的报告中,教授们以他们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
学术精神及通俗且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语言,以浅入深的讲座形式,指明了相关研究领域
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使在座的学生和老师受益匪浅。报告中介绍的研究成果
激发了在座师生的极大兴趣,对于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教授们也都一一耐心细致地
给予了充分解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第一届计算科学研讨会暨计算科学研究所揭牌仪式的圆满举行,为计算科学相关领域师
生搭建了一个有效交流的平台,对促进暨南大学计算科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扩大
了暨南大学国际学术影响力。

===================================================================================

著名数学家田刚院士做客第94期华大论坛

来源: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2015年12月22日上午,第94期华大论坛在研究生院4楼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田刚教授带来主题为“
庞加莱猜想与几何”的学术报告。

田刚教授首先从克莱研究所千禧年大奖引出了著名的庞加莱猜想,接着介绍
了与庞加莱猜想的出现紧密相关的几何学的发展历程,最后田刚教授介绍了
众多数学家为解决庞加莱猜想所做的工作。

此次论坛由研究生院主办,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承办。数统学院领导、老师以
及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
王恩科教授主持。

新闻链接:

主讲人简介:田刚,江苏南京人,北京大学数学学院院长,北京国际数学研
究中心主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名的数学家,全国政协常委,中国
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
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84年获北京大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
数学博士学位。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
学院院士。国际顶级数学杂志《Annals of Mathematics》等的主编或编委。

田刚教授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学及数学物理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Kahler-
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完全解决了复曲面情形,引进了K
-稳定性的概念,并建立该度量与几何稳定性的紧密联系。2012年,证明Yau
-Tian-Donaldson猜想,从而解决了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这个60年来
悬而未决的世界数学难题。在辛几何方面,是Gromov-Witten不变量理论的
奠基人之一。这一理论是处于辛几何、代数几何和物理中的超弦理论之间的
交叉学科。与人合作建立了量子上同调理论的严格的数学基础,首次证明了
量子上同调的可结合性,解决了辛几何Arnold猜想的非退化情形。在高维规
范场数学理论研究中也有杰出成就,建立了自对偶Yang-Mills联络与标度几
何间的深刻联系。对解决著名的庞加莱猜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还在曲率流
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由于他在科学研究中的杰出贡献,田刚教授1990年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
作45分钟大会报告,2002年再次应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一小时大会报告,
并于1994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第19届沃特曼奖,1996年获美国数学会韦伯

伦奖。

===================================================================================

袁亚湘院士:以稚子之心探数学之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当别人都在感叹他未来仕途不可限量时,47岁,他却卸下所有行政职务,以一颗
稚子之心回归科研净土,“带带学生,想想数学,写写文章,游游世界,不亦乐乎”。

率真、童趣、高明的“段子手”,很难想象,这几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位功成名就的
中科院院士。但11月刚刚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新任理事长的
袁亚湘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今年55岁的他用自己对数学的执着与深爱,用孩提般
纯真的科研之心,深深地感染每一位听过他的课或曾与他交谈的人。

翻看袁亚湘的履历,26岁获得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37岁担任中科院计算数
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简称计算数学所)所长,39岁成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
学研究院副院长。当别人都在感叹他未来仕途不可限量时,47岁,他却卸下所有行
政职务,以一颗稚子之心回归科研净土,“带带学生,想想数学,写写文章,游游
世界,不亦乐乎”。

也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归居田园的质朴、文人侠客豪情的科学家,在最优化计算方法
及其理论基础方面作出了世所瞩目的杰出贡献,在信赖域方法、拟牛顿方法、非线
性共轭梯度法、子空间方法等方面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为世人所共赞。2014年10月26
日,他因此荣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奖,成为我国第6位获得此殊荣的数学家。

农村走出的“放牛娃”

在计算数学所的网站上,袁亚湘为自己设计了一个页面。上面的个人简介甚少提及
荣誉和成绩,却写道:“我叫袁亚湘,‘亚’是因为排行老二;‘湘’是由于来自湖南。
我曾是农民,而且从心里一直自认为永远是农民。我五岁上学,十一岁休学一年,
在家放牛。十五岁高中毕业后回村当农民三年,我很想当个诗人,可惜没有天赋。”

的确,少时的袁亚湘,求学之路并不顺利。5岁便早早启蒙,小学甚至因成绩优异
又跳了一级,让他成为班上年纪最轻的“小神童”。但由于时代的原因,11岁,他不
得不中途休学一年。

“整整一年不能上学,蛮痛苦的。”袁亚湘回忆道。但这也有个好处,“你越不让小
孩子干什么,他就越想干什么”。因此,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小孩去上学的“小小袁”,
学习劲头更足了。

“文革”期间,15岁高中毕业的袁亚湘回村当了三年农民。那时,爱读书的他由于找
不到书看,只能在做农活的间歇来回翻看过去的初高中教材。高考恢复后,袁亚湘
立即报考湘潭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

与袁亚湘同龄的人,很多都留在了农村,结婚生子。这时的袁亚湘觉得自己已经非
常满足。但却不曾想到,接下来的几次“幸运”的抉择,让他一路从湖南到北京,再
到英国留学,一次次打破了他人生的“天花板”。

“幸运”需要有准备

22岁,袁亚湘以研究生入学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中科院计算数学所(当时名为“中
科院计算中心”),师从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冯康。

“人一生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但若碰到某些关键的人,可能是你这辈子很幸运的事
情。冯康就是这样一位可望而不可即的伟大数学家,我有幸碰到了他。”袁亚湘告诉
《中国科学报》记者。

回忆起与导师9个月的短暂相处,袁亚湘笑着透露,冯康是我国数学界的泰斗级人物,
而且他们读大学时的教材都是冯先生编写的。因此,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给袁亚湘
授课的中青年教师,都很敬畏,甚至有点惧怕冯先生。但冯康对这个小徒弟却甚是亲
近,有点像爷爷和孙子间的“隔代亲”。

1982年3月的一天,冯康找来袁亚湘,客气地问:“小袁,跟你商量个事儿,组织上要
派你出国,你去不去啊?”袁亚湘想了想,答:“我听冯先生的。”冯康接着说:“你同
意出国的话,要改学个方向,不要学我的方向了(有限元),学优化吧。”

正是这两句简短的建议,改变了袁亚湘的人生轨迹:“冯先生认为,当时国内优化领
域实力较弱,因此如果我学成归国对国家贡献更大,对我个人的研究突破也更有利。
从更高层次来说,冯先生是一个智者,他是站在整个国家学科布局和发展的角度来思
考人才培养的问题。”

时隔两月,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和冯康联合邀请优化领域POWELL派开山鼻
祖M.J.D. Powell教授来京交流。其间,冯康有意安排袁亚湘与Powell见面,并让
袁亚湘作学术报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冯先生应该是有意把我推荐给Powell,老师们‘早有预谋’,达
成某种默契要把我送到剑桥去。”想起与冯康的师徒情,袁亚湘满是笑容。

1982年11月,袁亚湘作为中科院各单位精心挑选的30多位尖子生之一,派往英国剑桥
大学攻读应用数学与理论物理系博士。导师Powell是一位自学成才的杰出数学家,在
剑桥大学本科毕业后30多岁就担任剑桥正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40岁出头就成为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且是优化领域最高奖项“丹齐克奖”的首位获奖者。

每天上下午茶歇时间,二人几乎都会在系里的休息室中讨论问题。咖啡桌面是用白板
制成,喝咖啡的间隙,Powell就会为他指导具体研究问题,或是对大的研究方向进行
把握。

休息室的“咖啡时光”,也让袁亚湘有机会与众多世界级大师近距离接触,如著名物理
学家霍金等。这些大师治学严谨的态度,对科学的痴迷、纯粹的热爱与激情都深深影
响着袁亚湘:“年轻人能够碰到名师是有好处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总结自己求学之路的种种“幸运”,袁亚湘以数学的优化理论分析道:“运气是什么,
是你在关键时刻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而且正好在对的时间碰到对的人和事情。”

“人们经常抱怨运气不好,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你作出的决策所带来的运气。
用我们那个年代经常说的话,就是一个人要‘时刻准备着’。天上掉馅饼,很多人都看
得到,你准备好了,跑得最快,自然可以抢到馅饼。”他举例说。

传播数学之美

在授课和作科普报告时,袁亚湘是出了名的“段子手”。

瞎子爬山、达?芬奇与黄金分割、孙悟空与信赖域、守法与惩罚,以及诸如“依葫芦画
瓢都行吗”、恐龙是如何灭绝的等等。他所讲的带有“袁氏幽默”特色的数学趣味故事,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学文科的同学都能兴趣盎然地听下去。

“我想跟年轻人传递一个信息,数学是有趣的。”袁亚湘经常会与学生探讨,为什么数
学会如此之美,以至于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都在钻研数学问题。有的学生说,是因为
数学有高深的理论、漂亮的结果、优美的方法、奇妙的技巧,但袁亚湘却认为,“最
最美好的是数学的思想,它美得要命”。

也正是出于对数学之美的深爱,对传播数学之美的责任与担当,让袁亚湘在国际科研
交流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首先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其次就
是要做一个有担当的学者,在国际科学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国际间学术交流
与合作,包括让国际上优秀的科学家为中国服务。”正是与各国科学家紧密的合作交流,
也让袁亚湘收获了国际上的肯定。去年,他当选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并于今年11月
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我是湖南人,讲英语带着湖南腔。但是我敢于交流和积
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为促进和推动我国数学走向国际作努力。”

11月21日,袁亚湘也收获了来自中国数学界的肯定,当选为中国数学会第12届理事长。

“我很感谢中国数学界对我的信任。担任中国数学会的理事长我深感意外,因为我本人
所研究的优化领域并不是主流的基础数学,而是数学中比较‘小众’边缘的学科。”袁亚湘
表示,在未来四年中,中国数学会将进一步做好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学术交流、科学普
及、人才举荐等工作,大力加强学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保持孩提时的天真

袁亚湘非常喜欢的一本科学读物,是《别闹了,费曼先生》。书中讲述了一位著名物理
学家幽默机智、几近顽童的行为。

在他看来,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科学家,一定要保持孩提时的天真,“因为作研究要求
一颗非常纯洁的心,大脑没有太多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才能安下心来投入全部精力作
研究,所以我们不希望这个社会把年轻人搞得太世故”。因此,他也鼓励有志成为科学
家的年轻人要保持自己的童真,敢想敢干,思维不受约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如今,55岁的袁亚湘也始终保持着一颗稚子之心。

他坚持“兴趣”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他在招收研究生的个人简介中写道:“我爱读书,
买书也是我的爱好之一。我爱打桥牌,现在有时也打,如果你感兴趣,可以参加我们
所每双周五晚上的定期桥牌活动。我曾经爱中距离跑步,但现在毕竟不再年轻而且也
没场地,只好放弃,改成爬山,从2012年起又增加了游泳,每天1000米。”

每周末,只要没有安排,袁亚湘就会带着几个学生一起去郊区爬山,再去农家乐吃饭、
打牌,可谓是学生中的“人气之星”。他还不时会把和学生聚会的照片上传到自己的人
人网上,如今,他的人人网账号已经有43000次访问量。

在袁亚湘的影响下,一批批带着“袁氏幽默”和科研纯净之心的毕业生也逐渐走向各个
科研岗位,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他所培养的研究生中已经有两位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一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今年,他曾经的学生、计算数学所副研究员、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景润之星”人
才计划获得者刘歆,与袁亚湘等合作者共同完成了一项新进展。他们在一类交换关联
能的情形下,给出了离散的Kohn-Sham能量极小化问题的全局或局部极小必须满足离
散Kohn-Sham方程的一系列充分条件,首次从理论上揭示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同时,该进展还揭示了关于电荷密度的Kohn-Sham能量极小化问题的强局部极小值点
具有如下性质:所有非零元素有一致的下界,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问题在解附近适定;
给出了自洽场迭代算法及其各种电荷混合变体的收敛性条件,这些条件大大优于已有
的条件。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值分析杂志》。

===================================================================================

【院士风采】张平文:一念为教 一生为学

来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一张办公桌,一把办公椅,椅子后绕着两株高高的绿色盆栽。不大的沙发上堆了些衣服,
三双运动鞋靠在墙边,与其说这是 张平文的办公室,不如说这是一个小型生活区。桔红
的大柜子独占了一面墙,前三列都是书柜,里面摆满中英文书籍、一些奖状和奖杯,还
有几个小装饰品,“都是 学生送的”。张平文打开最后一列柜子,柜子内侧镶了一面穿衣
镜,他拉起衣架上的毛巾擦擦脸,扯出一条领带,对拍照的记者说:“戴这条怎么样?”

“从周一到周日,全在办公室里。”从求学者到教学者,在北大待了31年的张平文,俨然
已经把学校当成了第二个家。

“走不一样的路”

张平文从小就表现出了对数学的热爱和天赋,农村出来的他曾在湖南省数学竞赛中名列
前五。1984年,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了这位高考全省前十的18岁 少年,张平文从此开始
了为期四年的基础数学学习。学习期间,他十分刻苦,曾于一个学期选了七门专业课。
面对如此好学的学生,本科课程怎能喂得饱他,于是, 名列前茅的张平文在大四开始选
修研究生课程。

本科毕业后,近一半的同学都打算出国深造。考虑到巨大的经济开销,家境贫寒的张平文
决心“走不一样的路”,在国内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为了让自己所学能“真正有用”,他选择
了攻读计算数学的硕士和博士。

在张平文看来,计算数学正是这样一门“有用”的学问。计算数学研究算法与模型,最早应
用于国防,随后进入工业领域,天气预报的数据预测和出租车导航也离不开它。“计算数学
的成果都藏起来了,但正是这些算法和模型在背后起到了支撑作用。”张平文笑着说,身子
微微后仰。

当时的北大还处于学制改革初期,学生读完硕士和博士需要花费六年时间。为了尽早完成
学业、工作养家,张平文找到了应隆安教授,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导 师,并表示要在四年内
博士毕业。面对功底扎实、踏实肯学的张平文,应教授欣然答应。1989年,张平文用一年
的时间学完了硕士三年需学的课程,并顺利考上 博士。博士的课程在10月开学,但张平文
6月就到了北大。夜晚的46楼几乎没有人,他就在静悄悄的宿舍里一个人看书,“屋里只有
自己一个人嘛,夜里有时候 害怕,就把收音机声音开得特别大。”一本内容深奥的专业书,
张平文花11天就能看完,他每天晚上都去应老师家,和老师讨论书里的内容。

有了本硕五年积累起的丰富知识,读博期间的张平文做起科研来如鱼得水。博士一年级,
张平文拼命做学问,发表了数篇学术论文后,他跑去问导师:“博士 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才能毕业?”导师说:“你现在的水平就可以了。”于是张平文又兴冲冲地找到管研究生的副
系主任,表示要毕业,但老师说:“不行,你同学 硕士还没毕业呢,你着啥急呀。”最终,
张平文如愿以偿,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并在四年内读完了硕士和博士,成为了
北大数学系“博士早毕业”的第一 人。

1994年,留校教学两年后的张平文评上了副教授,再过两年评上正教授。1998年,32岁的
张平文成为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当时系里有8个人,张平文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找到正解所在”

担任系主任之后,张平文发现,学院一届160多名本科生中只有7人愿意学习计算数学。“7
个人可怎么开课啊!”张平文急了,当天晚上带了几个比较活跃的研究生,一间一间地敲开
学生宿舍的门,拉着他们谈计算数学的前景,终于把7人的队伍“忽悠”到了20余人。

“劝学”一直持续了三年,在第四年时,张平文再也没有“闯”宿舍了,他找到了问题的“正解
所在”。换位思考之后,张平文发现,相比于基础数学、概率 统计和信息科学专业,同学们
对计算数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大家都不知道你这个专业是学啥的,学出来又能干嘛。”其
次,计算数学很难,不仅要熟练操作计算 机,而且对数学的要求也很高,甚至还要对所需
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具体的了解,这就给同学们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找到了问题根源,张平文做出了定位:不求人数求质量,每年有20个人就已足够,但这20个
人,必须是最优秀的学生。”

基础数学已有几百年历史,学习者能体会到它的美感,而计算数学存在的时间不长,偏向实
际应用,要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数学和基础数学不一样的地方,必须 进行改革。下了决心之后,
张平文把主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全部修改了,他身兼数职,一边进行教学,一边
联合同事编写新的教材。6年后的新教材中, 每一个章节后面都加上了应用型的上机习题。

教学体制改了,可怎么才能吸引学生呢,张平文又想出了一个好方法。和别的教授“担心学生
出国会造成人才流失”不同,他反其道而行之,尽全力帮助学生 完成出国梦。张平文每年为
同学开设一次出国的讲座,直到今天也从未间断。对于最优秀的学生实行“定点推荐”,让他
们能直接申请最想去的学校,给别的同学留 出更多机会。此外,张平文还负责了学生和国外
学校的联系,建立起双方沟通的桥梁,说到这里,张平文兴致勃勃给记者看他为大四准备出
国的学生们建立的名为 “飞跃小组”微信群,群里的13个人每天都热烈地讨论申请出国的事,
张平文也时不时在群里为同学们“排忧解难”,并让自己成功出国的学生为他们介绍申请经验,
完成“信息的延续与共享”。

张平文并不满足于此,他还要提高国内的学科建设水平。他请了很多海外学者来学院任教,
让教学科研与国际接轨。同时开展本科生科研,把手上的项目交给本科生来做,提高他们的
综合能力。“做基础数学,天分和勤奋最重要;但是应用数学,最重要的是综合能力。”

不仅是出国,如果自己的博士生想要找研究方面工作,张平文也会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从
单位到工资,安排得十分细致,就像一位爱护着孩子的父亲。作为 教师的张平文和同学们的
关系非常好,刚刚入职的他和学生“因为年龄相近,所以像兄弟一样。”而现在,尽管和学生
们的年龄差距大了,但同学们也都能感受到张 平文对他们真挚的关心。

有了好的老师,再加上好的机会,同学们自然热情高涨,想要跟随张老师做研究。计算数学
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师资力量日益强大,学生中涌现出一批科研人 才,并在多种国际著名学
术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正是因为这份对学生的爱护和关心,张平文在计算数学学科建设
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因此他也被评为了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2010年获得“北京市
师德标兵”等称号。

“做感兴趣的事”

张平文做起事来十分专注和投入,对于1999年之后的科研,他甚至用到了“拼命”一词。张平文
认为,理科的研究介于工科研究的条理性与文科研究的跳 跃性之间,十分注重逻辑。除此之
外,科研还需具备两个素质,一是兴趣,二是毅力,年轻人应该勇于尝试,先找到自己感兴趣
的领域,再对其进行研究:“有了兴 趣和毅力,才能长期坚持下去而不觉得累,最终取得成功。”

对于从事科研的人来说,研究过程从来不会很顺利,一次失败,就是一次徒劳、一次希望的落
空,在研究者的兴趣重新填满这种空虚之前,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担负这一切。“失败
的例子太多了,要经过很长时间的尝试和失败才可能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喜悦就是那么一刻”。

一晃三十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平文从血气方刚的学生变成了教书育人的老师,他对生活的
看法也慢慢发生了改变。年轻时的张平文把科研看得十分重要, 觉得博士生留在学界做学问是
理所当然的事,但现在的张平文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人的路都有很多条。每个同学都应该看到
自己的长处,良好的心态最重要,其次 是身体,第三个才是工作和学习,千万别倒了次序。”
谈到这些年的经历,张平文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有福气的人”,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总是有人
不求回报、不考虑得失地给予他帮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要做一个给别人带来正
能量的人。”

在生活中,张平文喜欢打桥牌,还曾经代表北大教工队参加过“京华杯”的桥牌比赛。但为了多花
时间在科研上,他已经很久没有碰桥牌了。“总要有所舍弃 嘛,”张平文说: “这些年在学科发
展和学生的成长方面,应该说做了些成绩,这是非常自豪的事。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没有足够
多的时间来陪伴家人。”提到家庭,张平文的话里 充满了温情,一念为教,一生为学,在教学上
无私地奉献着青春的张平文,也藏起了一份厚重而深沉的爱。

【人物简介】

张平文,男,1966年7月 生,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1992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
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 程国家
级人选,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计算数学和科学计算研究,他在复杂流体的数学
理论和计算方法、移动网格方法及应用、多尺度算法与分析等 多个领域开展研究,在JAMS,SINUM,
PRL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
杰出青年基金 资助,冯康科学计算奖等多项荣誉。

===================================================================================

期刊内容: 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Volume 36, Number 4, 2015

来源:《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编辑部

http://www.computmath.com/Jwk_szjs/CN/volumn/current.shtml

基于改进型UPML吸收边界条件的电磁波数值模拟
魏丽君,张彬,陈志康,pp.241-252.

一种多正弦信号频率估计的改进Prony算法研究
张晓威,杨敏,翟广锐,pp.252-260

求解Richardson迭代方程的快速配置法
罗兴钧,张荣,熊玲娟,胡文玉,pp.261-274.

改进的再生核方法求解线性Fredholm型积分微分方程
郝天楚,张新建,钱旭,宋松和,pp.275-287.

Riccati方程子矩阵约束对称解的非精确Newton-MCG算法
梁志艳,张凯院,耿小姣,pp.288-296.

不同密度与粘性的多相流移动接触线问题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
施意,pp.297-309.

针对对称对角占优线性系统的组合预条件算法
张慧荣,曹建文,pp.310-322.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