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9年6月13日

Today's Editor:
 
Tao Tang (汤涛)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tang@hkbu.edu.hk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首个华人全球数学大奖“陈省身奖”正式设立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2日,国际数学联盟与陈省身奖基金会宣布设立“陈省身奖”,以纪念已经故去的国际数学
泰斗陈省身教授。“陈省身奖”每四年评选一次,每次获奖者为一人。首个“陈省身奖”将于
2010年8月在印度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发。“陈省身奖”旨在表彰终身成就卓越的数学家。
得奖者除获奖章外,还将获得五十万美元的奖金。

 

该奖项属于终身成就奖,授予在数学上获得公认成就的个人。五十万美元奖金的一半将捐献给
获奖者选择的机构。首届陈省身奖章将于2010年8月19日在印度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式上
颁奖。

 

====================================================================================
中组部“千人计划”启航 学界热议人才回归

作者:记者 徐治国 实习记者 闫岩

  《科学新闻》 ( 科学新闻09年第3期 封面)

  2008年5月4日,北京。

  中共中央组织部正举行着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座谈会
——“千人计划”缘起于此。

  所谓“千人计划”,指的是中国将在未来5到10年内吸引千名左右海外高层
次人才到中国工作,并建立40至5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一位参与这一计划前期规划的知名学者向《科学新闻》透露,当天座谈结束
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留下他和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进行了一次单
独交流。“我们讨论的是引进海外人才的相关事宜。”这位知名学者回忆说。

  随后,他起草了一份关于人才引进的建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
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等学者在建议上签了字。

  6月2日,这份建议递交到了中组部。12月11日,中央高层专题听取汇报并原
则通过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12月25~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
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
组关于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海外高
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目前尚无正式入选“千人计划”的名单公布。不过已经有传言,说武汉华中
科技大学长江学者王擎已经成为了“千人计划”的中选者。《科学新闻》致电华
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接听电话的主任助理刘木根肯定了这个消息。

  目前还没有出台各个与科学技术相关的部门如何提供资金的细节。中科院上
海神经所所长蒲慕明告诉《自然》杂志说,中国科学院将为顶尖科学家一次性提
供高达2000万人民币的5年启动基金,其中包括高达100万人民币的年薪。

  不过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高松院士则说,“具我所知,国家仅
仅提供一次性安家补助费100万元,年薪和启动研究经费等是引进单位出。”

  另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透露,“千人计划”主要是为被引进人才提供相当
于其国外薪水60%左右的薪金,并按照级别提供150~200平方米的住房。被引进者
可能被赋予国家教授和国家青年教授这样的称呼。

  提议不谋而合

  应该说,“千人计划”的诞生似乎与前述知名学者的建议不无关系。

  实际上,在中组部的那次座谈会之前的2008年4月2日,饶毅和清华大学生命
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施一公就曾经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创建世界一流
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的文章1。当时,这篇文章并没有引起人们太
多的注意。但回过头去看,饶毅和施一公提出的很多观点,在“千人计划”中都
得到了反映。

  这两位学者深知中国科研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从大多数情况来说,我国
的正教授平均水平尚未达到世界一流大学助理教授的水平”。

  因此,他们在文章中提出,“今后一段时间内,最快的方法是从国外一流大
学引进杰出人才,以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国应该重点引进一批在其研究
领域领先、世界著名大学的一流正教授,使其全职全时回国服务……”

  他们还建议:“为了保证真正世界一流人才的引进,国家应该制定相应的得
力政策,为他们创造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从而在根本上提
高我国大学的竞争力。”

  学术界此前也有一些类似的声音,但饶毅和施一公的观点更容易受到重视。
毕竟,他们是生命科学领域内已经有所建树的知名学者,回到中国全职工作之前,
也都在美国一流大学获得了终身教授席位。

  饶毅告诉《科学新闻》,“不能说是我们提议之后才有"千人计划"的。更确
切地说,是国家已经开始考虑了,只是我们提议的时候并不知道国家已经在考虑
了,应该说是不谋而合。”

  计划“中”的计划

  在“千人计划”之前,中国实施了“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
多项引进海外人才的计划。

  2008年12月18日,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指出,截至2007年底,由中科院
启动的“百人计划”已累计支持1300多人。

  但是,中组部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各类高层次人
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中国的人才引进工作力量不够集中、力度不够大、政策不够
完善,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引进一批国际一流的战略科
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关于这一点,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武夷山算过一笔账。
1997~2006年10年间,各学科排在前250名的高被引作者,全世界共6097人。以作
者发表论文时所属的机构进行统计发现,美国排在第1位,有4016人;中国排在
第16位,仅有19人,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只有4人。进一步调查找到了美国的
4016位作者中2350人的出生地信息,其中,出生在美国的有1692人,中国大陆的
有46人。由此可见,仅在美国的华人高端人才就至少是中国大陆的高端人才的
11.5倍2。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王辉耀强调,此次出台的“千人计划”,规格
比以往的人才引进计划都要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告诉《科学新闻》:“以往人才引
进计划与"千人计划"相互独立又不乏联系,不存在什么衔接与不衔接,例如,获
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科学家,如果符合条件,也可以参与"千人计划"的
评选,他们理应得到支持。”

  2009年初,中科院启动新的人才引进动作。1月12日,白春礼在该院工作会
议上透露,2009年起中科院将在未来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支持领军人
才600名,引进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600名,培养造就优秀支撑和管理人才600名,
培养支持青年创新人才6000名。

  中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李和风告诉《科学新闻》,该院今后引进的高层次人
才,所获得的资助将远远高于“百人计划”的支持力度。

  此外,白春礼透露,中国科学院已经上报了一些候选人参加“千人计划”的
首批评审。

  2004年,中国科协启动了“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简称海智计划)。
海智计划办公室负责人马鑫告诉记者,其实“千人计划”也希望原有一些人才引
进计划的配合,“海智计划的专家不一定要回来,而"千人计划"则必须回国。海
智计划已经联系了好多海外科学团体,范围比较广,可以起到("千人计划"的)
纽带作用。”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海洋表示,“海智计划是"千人计划"的一个窗口,
但海智计划相对独立,同时会筛选一些人来参与"千人计划"的评选,目前已有一
部分人选正在参与评选。”

  伯乐难寻

  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各大高校和科研单位出去“挖人”的时候都把
校长、书记等派出去,他们未必了解所有的学科领域,经常找不到真正需要的人
才。

  引进人才,理论上解决起来其实很简单,前述那位知名学者认为,要想引进,
还是应该让真正的科学家来“评判”科学家。只有内行和专家才能了解其学科、
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也只有专家才能决定该引进谁、不该引进谁。

  这位知名学者表示:“引进的评审标准至少要有一位国家一流科学家参与,
比如生物可以让饶毅、陈十一来评,计算机让姚期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
来评……有时通过同行的一个电话,甚至发个email都可以解决。”

  “挖人”的形式也有很多,不一定需要专门派团出国考察或搞海外招聘会。
这一点,在华中科技大学李亮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脉冲强
磁场实验装置平台建设引进人才中尤为明显。本身作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李亮,
在筹建过程中成功引进了两名国际级科学家,“一位是我的老师,比利时鲁汶大
学脉冲强磁场实验室的创建者、有"脉冲强磁场之父"之称的FritzHerlach教授,
另一位是日本东京大学物性研究所前所长三浦澄教授。”

  “在我还没有回国的时候,学校与我联系,我就推荐了我的导师。”李亮回
忆说,“日本东京大学教授三浦澄与我老师关系相当好,我和老师一起作了详细
的分析之后最终确定的。”

  此前,除了“百人”和“长江”等计划外,中国在人才引进上还有更多尝试。

  2001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组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主要任务是进行原
创性基础研究,培养优秀科研人才,探索新的与国际接轨而又符合中国发展的科
研运作机制。

  作为“试验田”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独立于现有的任何科研单位和科研
体制,没有任何隶属关系。作为所长的王晓东给出了理由,这样改革起来束缚比
较小,因为中国现在的环境中,很多事情不好办,“别的单位招人唯职称、唯论
文、唯出身,我们就看人、看潜力,选人没有框框,只有一条——能不能干。”
[3-4]

  同时兼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的饶毅说,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已
经证明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应该向全国推广。

  前述那位知名学者也告诉《科学新闻》:“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就是一个人
才引进很成功的例子,组建短短几年,尽管引进的主要是博士后,尽管只有十几
个实验室,但是已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上的文章不亚于一所综合大
学。”

  然而,尽管有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成功的例子,伯乐可能仍然难求。“校长、
书记们去引进人才,因为这算得上是一种政绩。”一位学者说。

  回与不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有140多万人出国求学,其中回国工作的仅有30多
万人,仅占20%多。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王辉耀指出,尤其令人担心的是归国留
学人员的比例还在继续下降。

  为推动“千人计划”的有效实施,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
部门制定相关办法,一是准入政策,对引进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发放永久居留证,
给予相应的国民待遇;二是优待政策,努力为海外人才提供与国外基本相当的工
作条件,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在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社保、住房、税收等方
面给予一定照顾;三是重用政策,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领衔或参与重大科研和
工程项目;四是来去自由,营造一种宽松、宽容、宽厚的引才用才环境。

  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康毅滨(今年有望成为终身教授)看来,
从本质上讲,回来多少并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吸引什么样的人才回国。他告诉
《科学新闻》:“根本要害是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是非常优秀的,也许回来
10万人就够了,如果回国没事儿可干,引进再多也于事无补,留在国外并不一定
就对国家发展没有好处。”

  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andEducation)调查发现,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比其他国家
的留学生更倾向于留在美国6。

  绝大多数留学生最终不会回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尹希对此发表了看
法:“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回国容易出国难,让大多数人放弃在美国的住房、绿卡、
医疗保险、清新的空气等回国定居,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很多人在美国
生活稳定,有保障,这不仅仅是薪水的问题。”

  目前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王辉耀说,印度在推出双重国籍制度后,归国留
学人员比例大增。

  “如果中国承认双重国籍,可以肯定,回国的人数定会增加。特别是对于有
孩子的人来说,谁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轻轻松松地上学、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
不是把时间浪费在十年寒窗苦读考大学上,再花时间学英语考GRE到美国留学……
这些问题大多不是短期能解决掉的。”尹希坦言。

  利益与荣誉之争

  “娶来媳妇,气走女儿”,“百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
飞在其科学网博客中写到,过去十几年在引进人才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新引进人
才和国内原有人才之间的矛盾。这不仅包括所谓“海龟”和“土鳖”的矛盾,同
时也包括“新海龟”和“老海龟”之间的矛盾,即利益和荣誉之间的矛盾。

  “千人计划”提供的丰厚资金和薪酬,很可能会引发国内科学家的不满。高
薪和充足经费对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非常必要,但是国内科学家的态度也不可小视。
这些大个“新海龟”的出现,会明显地影响“老海龟”苦心经营多年的“地盘”
和“食物链”。“土鳖”和“老海龟”看到“新海龟”得到的支持,难免不会因
为羡慕而产生嫉妒心理。

  在对“千人计划”的热议中,不少先期回国的“老海龟”调侃,要是知道
“千人计划”那么诱人,不如晚回来几年,或者现在再出国重新镀金。

  在饶毅看来,“"千人计划"不仅要对外,同样的支持也应该给国内的人,只
要他们达到标准,也可以竞争同等水平的薪酬和资金支持。另外,不能仅仅引进
正教授,资历低但是很有潜力的副教授、助理教授也应该引进。”

  前述那位参与“千人计划”早期规划的知名学者表示,他们提议的引进标准
是已经在国际知名大学获得终身正教授职位的人。尽管他们认为,助理教授才是
最有学术创造力的,也担心引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会导致被引进者在这里高薪
“养老”,但是碍于标准难定,最后不得不放弃了引进助理教授的想法。

  《自然》杂志引述了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Greensboro分校生物化学家贾伟
(音:Jiawei)的话说,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应该在开始招聘之前就制定出长远
战略。过去一些单位过分追求完成任务,而未能充分考察引进人才的技能和研究
领域是否适合该单位。“这导致了一些人才跳槽到其他单位甚至干脆重新出国。”
贾伟本人在中国工作了将近10年后于去年重返美国。

  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将配套不菲的经费,这些也对各部门、
各单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不能排除部门和单位引进海外优秀人才的实质心理是
为了“圈钱”、“圈项目”。

  前述那位参与规划的知名学者告诉《科学新闻》:“在引进海外人才的时候,
各地区、各部门维护既得利益或者维护自身利益,这无可厚非。但是,唯一的办
法就是让大家都参与进来,形成制衡。”

  环境制胜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蒋高明在自己的科学网博客中表示,客观地讲,中国目
前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人才生长的环境,真正的人才要么在国内被扼杀或被埋
没,要么流落到国外,摇身一变,回国就变成人才了,“我们要是能花钱把国外
培育人才的"土壤"也买回来就好了,那样的话,中国就更有希望了”。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告诉《科学新闻》,提供很好的待遇当然很重要,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自由发挥的学术环境。如果仅仅靠待遇,“今天他可以呆在这
里,明天谁出价高,又去了别人那里”。

  “千人计划”在海外已引起强烈反响,康毅滨告诉记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
才对祖国的发展无疑是如虎添翼,但是如何招揽到真正的人才,如何让归国人才
在祖国的这块热土成长与发展是这个计划落实的难题。

  美国马里兰大学CollegePark分校的李占清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指出,
钱很实际,但是决定因素是我们在中国是否能像在美国一样高产。一些顶尖科学
家可能会被中国的科研文化和政策吓跑,因为中国的传统是既不鼓励质疑精神和
学术交流,也不保证公平竞争7。

  “如果想吸引真正的学者,就必须要让引进的人才感觉到他们的工作真正受
到重视。”尹希说,“常常见到在中国召开的国际会议,如果有知名教授或诺贝
尔奖得主出席,就捧到天上去了。在美国,教授跟学生相比虽有特权,但只是在
行政方面上。在讨论学术的时候,没有等级之分,本科生、研究生和教授都是平
起平坐的。优秀的年轻人才很多,大多都没有成名,但他们可能有很大潜力。中
国挑选人才的时候,要了解他们究竟做的是什么,而不是他们得过什么奖、做过
什么职位。”

  饶毅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也强调,千人计划的执行细节将至关重要,
人才的遴选不但要考察候选人的学术记录,更应该重点考察他们未来的发展潜力。

  “中国的尖端科学研究应该学习印度的做法。印度不论什么地方都比中国"
破"得多,然而它却能吸引到在美国最顶尖的印度学者回去。他们在印度的薪水
要比在美国少得多,生活环境更是天壤之别。印度学者愿意回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他们的工作受到重视,研究机构是真正做学问的地方,大家在一起的时间只讨论
学问。科学家不需要拍马屁或者政治正确,也不用整天请人吃饭。”尹希讲述着
自己的所见所闻,“相比之下,我在2005年访问南方某著名大学时,鲜有和那里
学生讨论的机会。电脑房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看电影、玩游戏。试想,即使你
一个人勤奋工作,而你周围的学生都马马虎虎、不务正业,你会觉得他们在浪费
你的时间和经费。中国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制度要向美国和印度学习。”

  不仅如此,也有评论者指出,一些优秀的人才归国后慢慢地从科研岗位走向
了仕途,这是否有违当初引进人才的初衷?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前,国家是否考虑
过人才进来后如何监督和管理?恐怕,这才是重点中的重点,“千人计划”不仅
是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关键是要高层次人才在中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

  因此,“评估机制一定要健全,不能做得好就让他去做官,”康毅滨强调。
例如,普林斯顿大学校长,以前是做生物的,当了校长以后依然在给本科生上课、
做实验,而这一点在国内则很难做到。“国内论资排辈现象很严重,就拿个人名
片来讲,国内是什么博导、研究员等等,名片上写都写不下,而在国外,就连诺
贝尔奖得主也只写自己的名字而已,没有任何头衔。不要看头衔,头衔与能力没
有任何关系。”

  “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平台、创造环境,给予年轻有为的科学家一定的
支持,才能因才适用,发挥特长。再好的人才,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也不能发
挥其应有的作用。”陈宜瑜坦言。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 2008年4月2日,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全面崛起的必要前提

  2科学新闻, 2009年387期55页, 高层次科技人才回归仍然不足

  3中国青年报, 2004年8月3日, 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启动国家级“试验田”

  4科技日报, 2007年4月18日,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体制机制创新的启示

  [5]www.most.gov.cn/tpxw/200512/t20051213_26766.htm

  6Michael G. Finn, Stay Rates of Foreign Doctorate RecipientsfromU.S.
Universities, 2005, Oak Ridge Institute for ScienceandEducation

  7Nature, 2009, 457, 522

 

 

====================================================================================
马志明:从佩奇排名到浏览排名 数学为因特网建立秩序

作者:王丹红 来源:科学时报

5月1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公众科学日院士论坛现场,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志明发表了演讲。

大屏幕上出现了谷歌的网页,搜索框中的关键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院。在排列着含有这个
关键词的各种网页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网页位居第一……

在搜索框下,马志明用红笔圈了两句话:一句是“约有1860000项符合……的查询结果”,
另一句是“搜索时间0.2秒”。然后他问听众:“我们每天都在上网,但什么是互联网信息
检索呢?大家看,这里的关键词是‘数学与系统科学院’,谷歌只用0.2秒就查出186万多项
相关网页。我的问题是:如果将这186万项信息平铺在你面前,你会得到什么信息呢?”

短暂的停顿后,他自己回答:“你什么都得不到,但对这些网页进行排序后,你知道了什么
是最重要的或人们最感兴趣的网页。那么,计算机是如何在0.2秒的时间里就查出这些网页
并将它们按序列排出来,而且排得这么好呢?”

用这样的开场白,马志明牵出了自己的演讲题目——数学在互联网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希望能给大家讲懂。”马志明说。

在整个演讲中,从谷歌的“佩奇排名”到最新提出的“浏览排名”概念,马志明向听众讲述
了十多年间数学为网络建立新秩序的真实故事。

数学博士生和计算机教授

世界上第一个网站是英国计算机专家蒂姆·伯纳斯-李于1991年8月6日创立的,它解释互联
网是什么,如何使用网页浏览器和如何建立一个网页服务器。

到1995年,网络文件总数据估计已达1000万张,但对互联网上网页的排名,人们几乎没有
什么办法。“当时,也有一些搜索引擎公司希望为用户服务,输入关键词后,就会有相关
网页排出来。但是,人们的做法是将页面读懂,再根据页面内容来决定它的重要性和排序。
”马志明说。

“但大家想想,这么多的页面,怎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出来呢?而且,页面的内容重要
还是不重要,也是见仁见智的事,没有统一标准。所以在那段时期,这个问题很混乱,不知
道该怎么办,直至1998‘链接分析法’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算法就是佩奇排名和HITS
算法,才革命性地改变了网络世界。”

实际上,网络研究的学术革命开始于1995年。这一年春天,在斯坦福大学校园,计算机科学
院的新博士生拉里·佩奇遇见了博士二年级的谢尔盖·布林。

佩奇大学毕业于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他的父亲是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教授。

佩奇从父亲那里了解到,博士论文可以成为一个人学术生涯的基础。在斯坦福大学的第一年,
他选择用户界面研究先驱特里·威诺格做他的导师,开始寻找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博士论文题目。

最初,佩奇只是因网络的数学特征而对网络产生了兴趣。他发现每台计算机都是一个节点,
网页上的每一条链接就是这些节点间的联系,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经典的图结构。“计算机
科学家最喜欢图”,他认为互联网很可能是有史以来人类创造出的最大的图,这张图的节
点中隐藏着很多启示,他决定探索互联网中的数学特征。而导师威诺格鼓励他这样做。

佩奇后来回忆说:“这是我得到的最好的建议。”

佩奇开始思索网络中链接结构的奥妙,他发现尽管跟着链接可以从一张网页转到另一张
网页,但沿着这些链接往回走就不行了。他想找到一种方法,可以让各个网页能轻松找出
并说明指向它们的链接。

美国文献引用分析之父加菲尔德的学术思想给了他启发。

加菲尔德认为,发表论文是研究人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基本上每篇论文的结论都建立在
谨慎构建的引文基础上,而每篇新论文也可能成为新的文献被他人引用,因此,文献的引用
和被引用体现了学术发展的逻辑性结构;一篇论文的重要性可以根据有多少篇论文通过引用
而同它建立联系来确定,这个体系为已出版的论文提供了一种等级评定的方法。

正是基于这种引用和被引用的思想,蒂姆·伯纳斯-李在计算机上通过技术和超文本链接发明
了万维网。佩奇则发现,链接就是万维网上的引用和被引用,整个网络就是由引用和注评构
成的松散体系,而早期的网络超链接文本有一个缺陷:不能反向追踪链接。佩奇想,如果能
找到一种方法来计算反向链接的数量并衡量它的质量,那么,“网络就会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
地方”。

佩奇将自己的研究项目命名为“反向链接”(BackRub),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追踪并发现
网络中的链接,存储它们并进行分析,然后在网络上重新发布它们。佩奇估计,当时网络
文件的数量大约为10000万张,而它们的链接数量则可能达1亿。这个项目的复杂性和规模
吸引了还在确定论文选题的布林,于是他加入这个项目,从此,两人开始合作。

在完成网络搜索并存储了链接图之后,还需要找到评定等级的方法。这时,佩奇发现,对
所有指向某网页的链接数量的计算对于确定该网页的等级具有指导意义,这种方法带来了
新的挑战——困难而复杂的递归性数学运算。布林的数学天赋提供了帮助。他们发明了一种
新算法,基于重要的来源链接来评价网页的重要性,这种算法以佩奇的姓(Page)命名,
因此叫佩奇排名(PageRank)。

当佩奇和布林在斯坦福的校园埋头研究网页排名的算法时,在IBM位于圣何塞市的阿尔马登
研究中心,来自康奈尔大学的计算机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正在这里做访问科学家,他也
在研究网络评级方法,他提出了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的评级系统,并完成了创造性著作
《权威性来源》的草稿。

1998年革命性的论文

一本记录谷歌公司成长的书《搜》中,作者约翰·巴利特说,“PageRank促成谷歌建立
神秘技术配方……尽管当时佩奇和布林还不知道,但他们早期的评级系统为一个全新网络
生态环境的形成开辟了道路。”

在佩奇和布林发明了PageRank算法后,他们编写了一个PageRank搜索工具,然后用
PageRank来为结果的相关性排序。他们发现,网络越大,链接越多,这个引擎提供的
结果就越准确,于是,他们将新引擎命名为Google,这是Googol的变体,Googol是
一个数字名词,表示10的100次方。1996年8月,他们在斯坦福的网站上发布了第一个
Google版本。

1997年夏天,克莱因伯格在斯坦福会见了佩奇,交换了关于搜索的观点和各自的工作,
克莱因伯格鼓励佩奇发表一篇关于PageRank的论文,但佩奇“担心有人窃取他的思想”,
因此对发表论文的态度很谨慎。最后,学术名声战胜了产权保护的冲击,双方同意在
彼此的论文中相互引用。

克莱因伯格的论文《超链接环境下权威来源》发表在1998年出版的《第九届ACM-SIAM离散
算法会刊》上。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中心网页和权威网页的评价系统,被巴利特评价为
“最著名的网络评级方式”。巴利特说,“在学术性网络研究这个自成一体的世界里,
这篇文章的影响仅次于佩奇和布林介绍谷歌的论文。”

1998年初,佩奇将他的第一篇论文,也就是对PageRank算法的总结介绍,提交给美国
计算机学会(ACM)信息提取特别兴趣组,但论文被拒绝了。一位评审专家的意见是:
“论文的整体结构缺乏连贯性……文章应侧重于信息的提取而不是网络分析。”佩奇
坚持投稿,最后,这篇论文作为斯坦福大学数字图书馆项目的一部分被发表了。

不久后,佩奇和布林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谷歌的论文——《大规模超文本网络搜索引擎剖析》,
如今,这篇论文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被引用最广泛的搜索类文献。

1998年底,佩奇和布林决定要开办一家公司,当第一位投资人准备为他们开支票时,
两人还没有想好公司的名字,这位投资人建议他们就用这项搜索服务的名字Google,
两人同意了。几分钟后,他们得到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

2001年9月,PageRank被授予美国专利,专利被正式颁发给斯坦福大学,佩奇作为发明人
列于文件中;2006年,国际数学联盟将“奈望林纳奖”授予克莱因伯格,以表彰他在计算
机科学的数学方面的杰出贡献。

马志明说,1998年后,信息检索领域出现了“链接分析法”,PageRank和HITS是其中
最著名的算法,实际上,这两个算法就是用数学原理在对网页进行排序。他说:“一个
看似很困难的实际问题,用一个巧妙的数学方法就解决了,所以,数学的用处有时真是
不可估量。”

让用户为页面重要性投票

马志明指出了PageRank在网页排序中的局限性。

“从1998年到现在,PageRank经过11年运转,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它的缺点也暴露出
来了。因为它对网页的排序是静态的,只考虑页面在整个互联网中的拓扑结构,所以,
有人可以作弊,通过多做一些超级链接来显示页面的重要性,因此有这样的公司,自己
搞个服务器,让许多页面互相链接,如果对方给钱,公司就将你的页面链接上去,从而
恶意提高页面排序。谁能控制超级链,谁就能控制页面的重要性。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

“实际情况是,我们在上网时会有自己的感情,当我们观察一个页面时,如果这个页面
重要,我们会静下心来仔细阅读它;如果这个页面不重要,我们很快就会离开它,所以,
用户才是判断页面重要性真正的标准。但用户的感情、上网时间因素在PageRank中是没
有的,这是它的缺点,许多搜索引擎公司也都在想办法克服这个缺点。”

2008年7月,在新加坡召开的第31届国际信息检索大会上,一位年轻人报告了他们的论文
——《浏览排序:让因特网用户为页面重要性投票》,论文获得了会议设立的唯一最佳学
生论文奖。

这位年轻人就是马志明的博士生刘玉婷,那时她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实习生。

论文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大量用户访问网页的信息来估计网页的重要性。每个搜索引擎
公司都有大量的不含隐私的用户上网记录。“不同的人对于用户上网记录有不同的解读”,
马志明说。

据马志明介绍,他本人是研究随机过程的,他从用户上网记录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随机过程,可以称为浏览过程(Browsing Process)。这个过程在不同
的网页之间跳来跳去,从数学上可以将其归类为跳过程,或者随机点过程(把网页看作
点)。数学家对于随机点过程有许多研究,已经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马志明分析:当用户浏览一个网页时,他下一步跳转到哪一个网页,停留多长时间跳
转,大概只依赖于当前的状态,而与他浏览网页的过去历史无关。因此从数学上,这
应该是一个马氏过程(给定现在,将来与过去无关)。

再有,用户在一个网页的停留时间,以及他下一步跳转到哪一个网页,都只与他正在浏
览的网页内容以及网页的超级链接有关,大概与他在什么时间点(8点或9点,上午或下午)
浏览此网页无关。因此,这个马氏过程应该是时间可推移的,或者说是时间齐次的。
再加上浏览过程的状态是有限的(网页的总数是有限),因此,浏览过程很可能是一个
有限状态时间齐次马氏过程,即Q过程。

对于中国的概率学家而言,Q过程是一个熟悉的数学对象,中国学者在这个方向有世界
领先的研究成果。当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浏览过程是否时间齐次马氏过程,
还需要用实际数据作统计检验。一个可行的检验方法,是验证用户在网页上的停留时间
是否服从负指数分布。因为根据数学理论,Q过程在每个状态的停留时间必然服从负指
数分布。

由刘玉婷设计算法,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关研究组用真实数据作了大量实验模拟,发现
用户在网页的停留时间基本服从负指数分布。通过反复论证,确信随机过程中的Q过程理
论可以很好地对这个问题进行建模。Q过程的平稳分布,也就是在时间趋于无穷时的极限
分布,在理论上正好是用户在某页面平均停留时间与再次回访此页面平均间隔时间之比。
网页越重要,平均停留时间就越长,该网页的平稳分布值就越大;网页越重要,再次
回访此网页的平均间隔时间就越短,该网页的平稳分布值就越大。因此,浏览过程的
平稳分布可以作为衡量网页重要性的指标。这个浏览过程的平稳分布,就是我们所说的
浏览排序(Browse Rank)。

当然,要设计一套可行的算法真正计算出浏览排序,并非易事。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关
课题组克服了重重困难,每一步都在课题组内反复论证,深入探讨,反复模拟实验。
这里含有许多奇思构想和巧妙的数学。微软亚洲研究院从产品部门调来大量数据,做了
大规模模拟实验。

据马志明介绍,在新加坡获奖的这篇论文,从第一版写出来以后,在微软的课题组内
反复修改了81次才成为最终稿。

新加坡会议后,“浏览排序”成了业内热门话题,在互联网搜索工业界引起广泛关注
和讨论。

马志明强调,“作为一个数学工作者,我认为Browsing Process(浏览过程)的重要性
应该不亚于Browse Rank。这是第一个刻画真实的用户上网行为的数学框架。我相信今
后人们在研究用户上网行为时,一定会想到Browsing Process,应用并发展Browsing
Process的理论和实践。在这一方向还有许多课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最后,马志明希望学生们能把这个网页排序的故事讲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他们知道
“数学非常好用”。

《科学时报》 (2009-6-10 A1 要闻)

 

====================================================================================
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通知(第二轮)

发件人: "zxj0702" <zxj0702@126.com>
主 题: 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通知及会议回执表(第二轮)

 

一、会议地点、时间:
第十一届高校计算数学年会会议地点:贵州师范大学校内;报到时间:7月19日全天;
正式开会时间:7月20日至23日;会务费: 教师¥600元,研究生¥300元,不含旅游考察费。
二、住宿价格(费用自理)
1、教师选择
房间地点 房间类别 房间标准 床位价格
神奇金筑大酒店 A 高级双人间 280元/间

B 商务套房 350元/间

2、学生选择
房间地点 房间类别 房间标准 床位价格 床位数量(间)
贵州师范大学交流中心 C 二人标准间 150元/间 19
D 二人套房 180元/间 4
E 三人套房 220元/间 2
F 二人普通间 100元/间 10
G 三人普房 45元/床 5
H 四人普房 35元/床 4

三、乘车路线
1、贵阳龙洞堡飞机场或贵阳火车站
7月19日8时到24时,会务组人员在贵阳火车站和贵阳龙洞堡机场接站。在这个时间段到达
的代表可以乘坐会议安排的接站车直接到达神奇金筑大酒店(在贵州师范大学一个大门的对面)。
自行到酒店者:在贵阳火车站乘坐17路公交车到贵州师大站下车,过人行天桥即到达酒店;
或直接乘坐的士车12元左右可直达酒店;在贵阳机场出口乘坐机场大客车终点站下车后,
乘的士车直达神奇金筑大酒店,费用约10元;从贵阳龙洞堡机场直接乘坐的士到达酒店,费用
约50元。
贵州师范大学交流中心在神奇金筑大酒店对面。

2、贵阳市内乘车路线(市内公交无人售票,票价1元)
的士:贵阳火车站→ 师大,起步价10元;公交:贵阳火车站出站口直走约50米左右到达
火车站公交车站,然后乘坐17路、61路、253路,至师大公交站点下车,过人行天桥即到达酒店。

四、旅游路线(会务组提供以下三条参考旅游线路,费用自理)

①贵州北线红色之旅(仁怀茅台酒故乡—盐津大峡谷—遵义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等);
②贵州东线民族风情之旅(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天然氧吧”响水岩等);
③贵州西线黄果树大瀑布之旅(屯堡—龙宫—黄果树—天星桥—陡坡塘等);
④贵州南线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平塘风光(金盆玉水燕子洞)
—荔波樟江(喀斯特水上森林) —荔波大小七孔等)。
五、报到程序:贵阳神奇金筑大酒店报到,交费注册,并领取代表证与会议资料;(教师在)
神奇金筑大酒店和(学生在)贵州师范大学交流中心办理住宿手续。
六、会议回执:请各位与会代表根据以上信息填写会议回执表(第二轮),填好后发送到会议
邮箱:sjxy@gznu.edu.cn;或者填好后邮寄:贵州省贵阳市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周晓军 收,邮编:550001。
七、截止日期:2009年6月30日。
八、其它:未尽事宜敬请关注会议网站:http://www.gznu.edu.cn/(教科网)、
http://www.gznu.cn/(公网)。
九、会议联系人:周晓军,聂学平,赵治平,陈震
联系电话:13985478144;0851-6702059;13984408265;

第十一届全国高校计算数学年会组委会
(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代章)

 

====================================================================================
会议信息: 生物分子连续模拟方法国际会议 中国 北京 , 2009 年 9 月 14-17 日

来源:中科院计算数学所

生物分子连续模拟方法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ntinuum Modeling of
Biomolecules)将于 2009 年 9 月 14-17 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
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
这是在我国首次举行的以生物分子的连续模拟方法为专题的多学科交叉国际会议。

会议主题: 生物分子的连续和准连续模型是一种强有力模拟工具。这些模型是对原子水平
上的生物分子系统的一种粗粒化描述,已被广泛用于计算分子相互作用能、模拟生物大分子构象
变化、描述分子的结合与输运过程等。连续模型比原子模型在计算上更为高效,但面临着改善模
型准确度和发展可靠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的挑战。 会议将集聚国际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
数学、科学计算等多个交叉学科的专家, 报告和讨论生物分子的连续
模拟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进展包括连续模型中的理论分析 、模拟工具、数值方法及应用。
我们旨在讨论这一粗粒化描述的效能、局限和潜在的发展。特别地,我们将努力搭建连续模型与
离散化处理如分子动力学模拟间的桥梁。同时,促进当代数学和计算技术进入到这一新兴领域。
我们相信会议将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为青年科学家和学生在这一领域提供一个学习、训练、
和交流的平台。

会议议题: 会议涉及较广泛的议题,包括但不限于: 分子表面的产生 .
隐式水溶剂化模型,其它混合溶剂化模型
变分溶剂化模型和 levelset 方法
连续静电模型, Poisson-Boltzmann 理论与广义波恩模型,反应场模型,快速算法
自由能计算
生物分子的扩散、反应和输运
疏水相互作用
分子识别
生物分子力学性质
蛋白、膜、离子通道
多尺度模拟 、 连续模型、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力学描述之间的对应等

组织委员会:

Fumio Hirata ( 顾问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Natural Sciences, Japan)
J Andrew McCammon ( 顾问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USA)
Wei Cai (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 Charlotte , USA )
Eric Cances (Ecole des Ponts ParisTech, Paris , France )
戴彧虹(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国)
来鲁华 (北京大学 , 中国)
Bo Li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 USA )
刘海燕 (中国科技大学 , 合肥 , 中国)
卢本卓 (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国)
周爱辉 (中国科学院,北京,中国)
Huan-Xiang Zhou (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USA )

邀请报告(按英文姓氏排名):
Daniel Jean Borgis (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Paris, France)
Eric Cances (Ecole des Ponts ParisTech, Paris , France )
Xiaolin Cheng (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 USA )
T. Conlisk ( Ohio State University , USA )
Joachim Dzubiella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 Germany )
Fumio Hirata (National Institute of Natural Science , Japan )
Masayuki Irisa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Japan )
Bo Li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San Diego , USA )
Jichen Li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 UK )
刘海燕 ( 中国科技大学,中国 )
卢本卓 ( 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中国 )
Ray Luo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Irvine , USA )
Benedetta Mennucci ( University of Pisa , Italy )
Zhongcan Ouyang (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 )
John D. Weeks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USA )
Guowei Wei (Michigan State Univ. USA, math)
Jianzhong Wu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Riverside )
张平文 ( 北京大学,中国 )
资助单位: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中国数学会

注册信息:
注册:申请者须于 2009 年6月15 日--7月1日期间向会议秘书提交申请表,组织委员会
经过审核将于7月15日前向申请者返还申请意见及会议邀请信。
注册费:参会者需交纳600元注册费,学生凭学生证交纳300元注册费。会务组将为交纳注册
费者提供会议期间
食宿(本地参会者不提供住宿)。通过审核的报名者,请于8月1日前将注册费邮寄给吴继萍老师。
邮寄地址:
北京市中关村东路55号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邮编:100190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7, No. 2, June 2009

发件人: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jcms@math.wisc.edu>
主 题: Table of Contents,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 7-2 June 2009

Regular Articles

* On one version of a semidiscrete Galerkin method for PDE problems
involving a generalized 2D Hamiltonian operator
by Jean-Francois Berger, Bernard Ducomet, Heloise Goutte, and
Alexander Zlotnik

* A simple proof of the Cucker-Smale flocking dynamics and mean-field limit
by Seung-Yeal Ha and Jian-Guo Liu

* A fast directional algorithm for high frequency acoustic scattering
in two dimensions
by Bjorn Engquist and Lexing Ying

* Evaluation of scattering operators for semi-infinite periodic arrays
by Matthias Ehrhardt, Jiguang Sun, and Chunxiong Zheng

* Fast interface tracking via a multiresolution representation of curves
and surfaces
by Olof Runborg

* Global properties of the solutions to the Einstein-Boltzmann system
with cosmological constant in the Robertson-Walker space-time
by Etienne Takou

* Uniqueness of weak solutions to a model of electro-kinetic fluid
by Jishan Fan and Hongjun Gao

* Extrapolation of vector fields using the infinity Laplacian and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segmentation
by Carole Le Guyader and Laurence Guillot

* Emergence of time-asymptotic flocking in a stochastic Cucker-Smale system
by Seung-Yeal Ha, Kiseop Lee, and Doron Levy

* About the link between the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ransitions in an ion
and the average-ion models
by Guido Cavallaro, Laurent Desvillettes, and Valeria Ricci

* A non-standard evolution problem arising in population genetics
by Fabio A.C.C. Chalub and Max O. Souza

Fast Communications

* Exponential decay for the growth-fragmentation/cell-division equations
by Philippe Laurencot and Benoit Perthame

* A generaliz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MacPherson-Srolovitz formula
by Thinh Le and Qiang Du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40, Numbers 1-3, July 2009

发件人: "Chi-Wang Shu" <shu@dam.brown.edu>
主 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Foreword
Bernardo Cockburn and Chi-Wang Shu, pp.1-3.

Uniformly Convergent Iterative Methods for Discontinuous
Galerkin Discretizations
Blanca Ayuso de Dios and Ludmil Zikatanov, pp.4-36.

A Posteriori Error Control for a Weakly Over-Penalized
Symmetric Interior Penalty Method
Susanne C. Brenner, Thirupathi Gudi and Li-yeng Sung,
pp.37-50.

Nonconforming Maxwell Eigensolvers
Susanne C. Brenner, Fengyan Li and Li-yeng Sung,
pp.51-85.

The Mortar-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the 2D
Maxwell Eigenproblem
Annalisa Buffa, Ilaria Perugia and Tim Warburton,
pp.86-114.

Prim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Time-Dependent
Coupled Surface and Subsurface Flow
Aycil Cesmelioglu and Beatrice Riviere, pp.115-140.

A Hybridizable and Superconvergent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Biharmonic Problems
Bernardo Cockburn, Bo Dong and Johnny Guzman, pp.141-187.

An Equal-Order DG Method for the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Bernardo Cockburn, Guido Kanschat and Dominik Schotzau,
pp.188-210.

Fully Discrete Analysis of a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Keller-Segel Chemotaxis Model
Yekaterina Epshteyn and Ahmet Izmirlioglu, pp.211-256.

Optimal Error Estimates for the Fully Discrete Interior
Penalty DG Method for the Wave Equation
Marcus J. Grote and Dominik Schotzau, pp.257-272.

Sub-optimal Convergence of Non-symmetric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Odd Polynomial Approximations
Johnny Guzman and Beatrice Riviere, pp.273-280.

A Mixed DG Method for Linearized Incompressible
Magnetohydrodynamics
Paul Houston, Dominik Schotzau and Xiaoxi Wei, pp.281-314.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Continuous and Discontinuous
Finite Element Shallow Water Models
Ethan J. Kubatko, Shintaro Bunya, Clint Dawson, Joannes J.
Westerink and Chris Mirabito, pp.315-339.

A-Posteriori Error Estimates for Discontinuous Galerkin
Approximations of Second Order Elliptic Problems
Carlo Lovadina and L. Donatella Marini, pp.340-359.

The WKB 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the Simulation
of Schr??dinger Equation in a Resonant Tunneling Diode
Wei Wang and Chi-Wang Shu, pp.360-374.

Local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Surface Diffusion and
Willmore Flow of Graphs
Yan Xu and Chi-Wang Shu, pp.375-390.

Application of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s for
Reaction-Diffusion Systems in Developmental Biology
Jianfeng Zhu, Yong-Tao Zhang, Stuart A. Newman and Mark Alber,
pp.391-418.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