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8年1月12日

Today's Editor: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27日正式揭晓

http://www.edu.cn 2007-12-27 科学网 

在12月27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宣布,
29名中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5名外国科学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院士出席了新闻
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委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沈保根宣布了新当选院士
和外籍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蒋协助主持了新闻发布会。

  李静海副院长介绍说,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每两年
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超过60名。经中国科协、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中国人民
解放军四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归口初选部门的推荐和院士推荐,2007年共产生有效
候选人287名。经过推荐、公示、通讯评审、会议评审、选举等环节,最终选举产生了29名新院
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6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7名,地学部4名,信息技术科学
部1名,技术科学部5名。经院士提名推荐、评审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了外籍院士
5名,国籍分布为美国3名,法国和俄罗斯各1名。

  这次新当选的29名院士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41岁,平均年龄53.7岁,其中60岁(含)
以下的20人,占69%。新当选院士的平均年龄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平均年龄最轻
的一次。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10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3名。

 

数学物理学部(6位)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王恩哥 50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2 龙以明 58 数学 南开大学
3 邢定钰 62 凝聚态物理 南京大学
4 吴岳良 45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5 张伟平 43 基础数学 南开大学
6 俞昌旋 65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中国工程院增选33名新院士 1名台湾科学家入选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工程院29日在北京宣布,该院2007年增选
产生33名新院士,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2位科学家、台湾省1位科学家当选。

  香港中文大学徐扬生、香港大学袁国勇分别当选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和医药卫生学
部院士,台湾高雄长庚纪念医院陈肇隆当选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同时还增选产生3位外籍院士。

 

 

===================================================================================
国家对“973计划”的经费投入增加逾80亿元

http://www.edu.cn 2007-12-17 新华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实施10年来,共立项486项,国家财政累计投入
超过80亿元。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16日在济南说,这486个项目涵盖农业、能源、信息、
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学科前沿等各个领域,其中已经完成110项。
“973计划”自成立起来成效显著,以矿产能源领域为例,微生物冶金技术、大幅度提高石油
采收率等一批基础研究项目在提高中国矿产能源利用效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10年来,国家对“973计划”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1998年为3亿元,2007年已增至18亿元。

  1997年,原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决定实施“973计划”,其主要任务是解决中
国经济建设、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安全和科技发展中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为国民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提升中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

===================================================================================
龙以明院士:数学高原牧马人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07-12-27 11:56

院士感言

  - 当选院士,是经过我国学术界的一次严格审视的结果,相信我们的科研工作今后会有
更多的发展。

  - 不能总是跟着别人做事,应该努力发现问题的核心所在,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建立新理论,
进而解决问题。

  - 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始终保持好奇心。

  - 数学强国至少应在数学的大多数分支上达到下述目标:一是有众多国际领先水平的工作,
二是有相当数目的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学家。

院士风采

  1968年龙以明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在内蒙呼伦贝尔草原当上了羊倌和马倌。每天与一千多
只羊或八百多匹马打交道。

  近四十年后,他作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的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当年在草原上放羊放马时,从未幻想过有机会继续读书。”龙以明回忆那时马背上的时光时
说。“但那些年代使我学会了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特别体会到在任何环境下,只要努力,
就总是有希望的。”

  他原本没有憧憬过做数学家。读中学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些成就影响了他的兴
趣。那时他是无线电课外小组的活跃分子,最拿手的是动手组装收音机。

  十年文化革命使龙以明和同龄人们失去了选择的机会、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1972年,他考
取天津师范学院培养中学教师的进修班,回到课堂学习。

  在南开学校读过书的龙以明,在“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风熏陶下,尤其感到要看得
长远一些、深入一些。在天津师院工作的日子里,他白天上班,晚上自学数学。“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等大学本科课程就是那时在地震棚里念完的。

  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龙以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南开大学数学系研究生。他在导师邓汉英、
黄玉民教授的指导下开始接受正规的数学训练、在偏微分方程领域开展研究。他从图书馆摘录文
献,就写满了十多本笔记。

  多年的蹉跎后又捧起书本,他“恨不得在三年的学习中,补回过去十年的损失”。

  1983年龙以明被公派赴美留学,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拉宾诺维奇教授。由于龙以明在
其1987年完成的博士论文中解决了非线性哈密尔顿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威斯康星大学西格
玛-柯塞研究会将1987年度优秀博士论文奖首次颁给了一个中国学生——39岁的龙以明。
他是当年毕业的上千名研究生中的三名获奖者之一。

  1988年底回到南开后,龙以明发现了哈密顿系统的指标迭代理论与几个重大课题的联系,
因而投入主要精力研究指标迭代理论。那时这个课题的研究是冷门,没有人认为它的研究会
对哈密顿系统的几个重大课题产生影响。但龙以明坚持完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他从最基本
的辛线性代数的研究开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前进,终于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建立了辛道
路的指标迭代理论,并成功地应用于非线性哈密顿系统周期解轨道的研究。

  就这些工作,美国《数学评论》指出,“龙与其合作者在1990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对
此指标的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2004年第三世界科学院将其数学奖颁给了龙以明,颁奖辞中特别提到“他的辛道路
指标迭代理论是一个极其有力和有用的工具,它已给出了许多有趣和基本的应用”,
“龙将此领域的工作推进到了令人震惊的新水平”。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所教授朱朝锋,读大学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大量数学
书籍的借书卡上,都留下了龙以明的借阅记录。

  这个年轻人随后决定投考龙以明的研究生。

  后来,这对师徒合作的一篇论文,在哈密顿系统理论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研究中获得重
要突破,发表在权威数学杂志美国的《数学年刊》上。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该刊第一次发
表完全由中国大陆数学家完成的成果。

  这篇论文被审稿人评价为:“过去二十年来已相当深入考虑过的这些有趣问题的研究中
向前的巨大一步”。它和龙以明的另一篇论文被美国《数学评论》选作重点评论,向国际数
学界深入介绍其新的学术思想。

  “陈先生始终高瞻远瞩,言传身教,鼓励我走自己的路,做好的数学。”龙以明说,
已故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是在学术上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四个人之一,虽然两人的研究方向不同。

  上世纪80年代,得知陈省身回南开创立数学所,龙以明决定学成后重返南开。回国前夕,
他在苏黎世遇见过陈省身,听了龙以明的打算,老人十分高兴。

  陈省身晚年极力推动芬斯勒几何的发展,他去世前不久,龙以明在该领域的闭测地
线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陈省身闻讯后,兴致勃勃地去听龙以明的学术报告,给予了
很高的评价。过了几天,二人再度就这一问题促膝长谈。

  十天后,陈省身走了,再也听不到弟子的汇报。一向沉稳的龙以明痛哭失声。

  三年后,陈省身数学所的两位数学家同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此时最高兴的人应该是陈先生。他一直希望看到南开数学所的中青年数学家能够成长起来,
对南开的发展、对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龙以明说。

  龙以明说,自己一直得益于对数学的喜爱。他还说,有一个和谐宽松的环境,让大家能够
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愿意去思考去钻研,才能有原始创新,才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保持平和心态的龙以明,也有激动的时候。他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情形,一觉睡醒发现昨晚的想法错了的情形,在数学研究中都是常常发生的。找到一个难题
的解答方法时,又常常兴奋得彻夜难眠。

  全国模范教师,龙以明当选过两次。草原上的牧马人成了省身楼里的伯乐。

  他说,培养青年人,一要严格要求打好基础,二要教他们识别哪些问题可以作为长期研
究的方向,需要重点研究。但无论如何都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他特别强调,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国与欧美数学强国相比还
有相当差距,只有几代青年数学家成长起来,中国才有可能成为数学强国。

院士档案

  龙以明 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线性分析与辛几何。生于1948年,1981年硕士毕业
于南开大学数学系,1987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88年在瑞士苏黎世
联邦高等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同年回南开大学任教。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被授予“全国
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称号,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特邀报告。
现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张伟平院士:随遇而安快乐几何

来源: 南开新闻网  发稿时间: 2007-12-27 12:00

院士感言

  - 下一步?随遇而安,继续做数学。学习陈先生,少讲点主义,多做点实事。

  - 我还年轻,要向老一辈数学家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中国数学付出努力。

  - 陈省身数学所还要继续促进学术界的交流,服务南开,服务全国,服务世界,
为数学的发展提供我们力所能及的支持。

  - “院士”来了就来了,不是一个转折点,心态要好一点。

  - 如何静下心来,把学术继续提高,是我的首要问题。

院士风采

  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张伟平生于1964年,在中国数学界和天津地区的院士中,
都是最年轻的一张面孔。

  但这并非张伟平首获院士头衔。早在6年前,他37岁便成为第三世界科学院最年轻的中
国籍院士。

  “风景的背后还有风景”,张伟平喜欢这样描述数学的美妙。

  但对前往祝贺新院士的朋友,他幽默地形容,“好像是捡了个皮夹子似的”。

  张伟平的研究领域,是整体微分几何中的阿蒂亚-辛格指标理论,这一理论是数学进入
20世纪后最重要、最活跃的领域之一。他在60余篇论文中取得了国际公认的多方面成果。
美国科学院院士杰夫·齐格,称其为“精细化指标理论和谱理论领域的一个领袖”。

  “治学严谨的学者,令人愉快的合作者,绝好的朋友,当然还是一个超级影迷”,
是数学家戴先哲深思熟虑后,对十多年的事业伙伴张伟平的评语。这位加州大学圣芭芭拉
分校数学系教授,受张伟平的影响,又到南开担任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他们提出的
“高维谱流”,成为国际上若干重要工作的出发点。

  “那是我在南开最快乐的一天。”毕业多年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生韩飞
仍对导师的一次表扬念念不忘。受教于张伟平,他找到治学做人的榜样。

  硕士期间,韩飞向张伟平报告一个想法,学生在黑板上演算,老师同时在草稿纸
上算,一丝不苟,互相验证。算到柳暗花明之处,师徒会心一笑,“那个表扬使我倍
受鼓舞”。

  韩飞自豪地说,这次当选院士是对老师“一流学术和高尚师德的肯定”,同
学们都喜上眉梢。

  适逢“微分几何之父”陈省身先生逝世三周年,院士增选传出一段佳话——
两位数学院士均出自他创立的研究所。

  对此,张伟平说:“感谢中国数学界对陈省身数学所的支持。在新的形势下,
我一定不辜负陈先生的期望,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喜欢的数学上来。同时
协助龙以明院士,搞好南开数学学科的建设。”

  陈省身之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认为,一个小小
的研究所里已有三位院士,很了不起。“我相信陈先生现在一定在微笑。”

  “张伟平”,是陈省身一提起就会面带微笑的一个名字。

  1988年,从中科院数学所毕业后,张伟平在硕士导师虞言林教授的推荐下,
考取南开数学所的博士生,成为陈省身最年轻的关门弟子。

  1990年,陈省身写了一封推荐信,通过公派留学,把显露数学才华的张伟平
送到法兰西学院院士比斯姆特的门下。美国《数学评论》评为“深刻”的“比斯
姆特-张定理”由此问世。

  1993年,张伟平在法取得博士学位,前景可期。陈省身却一度十分紧张。
“他是不需要找工作的”,受到两位数学大师赏识和栽培的年轻人,自然不乏
外国数学机构的邀请。

  但张伟平如期回到母校南开。在这里,他从月薪二百多元的助教做起。

  他记得留学时期收到陈先生的一封信,写着一句话:“让中国的数学站
起来,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值得短期的牺牲。”

  陈省身2004年初逼着张伟平“服兵役”,出任自己视若子女的南开数学
所的所长。生性自由的张伟平无奈受命。

  是年底,先生与世长辞。悲痛之余,关门弟子自勉“守孝三年”,即使
所长事务缠身。

  同事冯惠涛说,伟平曾将陈先生的话改为“让南开的数学站起来,值得
短期的牺牲”,事实上他“牺牲”的已不再是“短期”。

  大师走后,数学所搬入省身楼,更名“陈省身数学研究所”,蝉联国家
自然科学奖,拥有第一支“微分几何”国家级创新群体。面向全球的访问
学者计划,让省身楼的黑板上写下来自长江塞纳河的智慧。

  同这些一样有目共睹的是——年轻的所长,鬓角间白发骤生。

  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大师走后的空白和困难,已经过去。

  “数学是快事,数学是乐事”——晚年,陈省身为张伟平题了一幅字,
把“快乐数学”传给钟爱的学生,又传给学生的学生。

  韩飞是其中的一位。他和张伟平对一个困扰后者十几年的问题给出新
的解法,发表在著名的美国《微分几何杂志》上。

  在一个清早的睡梦中被电话喊醒,韩飞目睹过张伟平灵感迸发的时刻。
“我匆忙赶去,发现张老师在数学所的走廊上走来走去,若有所思。看见
我来了,急忙告诉我他的想法,我这才知道他已经思考了一夜。”

  接着,这对师徒用一上午的时间讨论那道灵光,午餐桌上仍在继续。
时而觉得进展不错,时而又“吊”住了,一会兴奋,一会沮丧。

  另一次,两人从下午两点开始计算和讨论,遭遇教学楼停电,
但谁也不愿离去,直到夜幕罩住视线。

  那一天,在大楼守夜人的吼声中结束。

  “惊心动魄”的智力生活和“对数学的热爱”,深深感染了韩飞,
他对数学的理解“上了一个台阶”。

  韩飞提前一年毕业,并以硕士的身份得到中国数学会“钟家庆奖”。
张伟平送他出国深造,就像陈先生当年帮助自己那样。

  43岁的张伟平,已培养了两位“钟家庆奖”获奖人。他在长期教学
中形成的一部英文专著《陈省身-魏伊理论和威腾形变》,得到陈先生
“当为一部名著”的评价。

  令韩飞印象深刻的是,张伟平的数学语言总是“精确、简洁而切中
要害”,真正文如其人。

  “眼高手低”,是张伟平对学生的基本要求。“眼高”是眼界瞄准
世界一流,“手低”是勤于基本功夫的训练,“数学总是一步一步算出来的”。

  在学生眼中,张伟平充满青春活力且“兴趣爱好与我们相同”。
他生性随和,谈吐风趣,对人爱护有加,让人如沐春风。出差带回各
色特产,他随手拿到数学所的下午茶与人分享。

  下午茶是张伟平等几位教授倡议下,每天的品茗聊天活动。
这壶茶欢迎任何人来喝,品的可以是数学,也可以不是。

  尽管良师益友,氛围宽松,硕士生徐光博说,同学们都很有压力,
“在他门下不能太差”。

  远别南开的韩飞,在伯克利的学术讨论会上,常听见有人引用张
伟平的工作,每次都使他不禁想起一句天津话——“倍儿有面子”。

  张伟平最喜欢的武侠小说是《笑傲江湖》,他对世外高人风清
扬传授剑术之道深有同感:“行云流水,任意所之”,数学是没有
计划的,也许这正是数学吸引人的地方。

  这位院士还有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数学家每天都是星期天。”

  这句话“误导”了很多人。正如在他的书桌上同时发现电影海报、
文学期刊和数学杂志,有人就感慨于数学家的轻松惬意。

  但与他共事多年的冯惠涛说,此语固然说明张伟平对生活充满
热情,也恰表示他的日历从来就没有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

  与天津繁忙的中环线仅有一水之隔,肃穆的南开大学省身楼是
一座能让人放慢脚步的建筑。这里有一扇窗,几乎每个深夜都透出灯光。

  这样的世界里,即使每天多出八个小时,他仍想按照原有的比
例去分配。

  伴随着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工作,荣誉时常敲门而来。第三世界
科学院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是给数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全国先进工作者”是给数学家的。

  “太阳照常升起”,数学家张伟平借用文学家海明威的名篇
题目,形容今后的生活。

院士档案

  张伟平 数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微分几何。他生于1964年,1985
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1988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同年考入南开数学研究所,1990年自南开公派赴法国留学,1993年博士
毕业于巴黎南大学,同年回南开大学任教。200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
院士。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长江学者成
就奖一等奖、中国数学会陈省身数学奖、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
者奖,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曾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特邀报告。现为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
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200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Call for Presentations: Croucher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2008 in Hong Kong

Date: Tue, 1 Jan 2008 09:58:31 +0800 (HKT)
From: Michael Ng <mng@math.hkbu.edu.hk>

Croucher Advanced Study Institute
Mathematical & Algorithmic Challenges for
Modeling & Analyzing Modern Data Sets
Hong Kong
21-25 April, 2008
http://www.math.hkbu.edu.hk/ASI08/

This ASI explores the new concepts and innovative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or modeling and analyzing modern data sets, a
promising and flourishing frontier in data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his field of study is multidisciplinary, drawing work from areas
including computer science, 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 machine learning,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visualization.

ASI participants are encouraged to give a presentation on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al and statistical research for modeling and analyzing modern data
sets. Free accommodation can be arranged for non-local participants with
presentations. If you are interested to give a presentation, please submit the
information to http://www.math.hkbu.edu.hk/ASI08/reg/index.php
The deadline of the submission is 29 February 2008.
The selected presentations will be notified on or before 15 March 2008.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refer to the web page:
http://www.math.hkbu.edu.hk/ASI08/
or contact Michael Ng (ASI Director)
at: mng@math.hkbu.edu.hk

 

====================================================================================
期刊信息: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Volume 34, Number 1, January 2008

日 期: 2007-12-28 14:31:23
发件人: "Chi-Wang Shu" <shu@cfm.brown.edu>
主 题: Contents,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for Chinese NAdigest)

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
http://www.springeronline.com/journal/10915

Volume 34, Number 1, January 2008

Mesh Redistribution Strategies and Finite Element Schemes
for Hyperbolic Conservation Laws
Christos Arvanitis, pp.1-25.

Dispersion Analysis of Discontinuous Galerkin Schemes
Applied to Poincare, Kelvin and Rossby Waves
P.-E. Bernard, E. Deleersnijder, V. Legat and J.-F. Remacle,
pp.26-47.

A Dual-Petrov-Galerkin Method for the Kawahara-Type
Equations
Juan-Ming Yuan, Jie Shen and Jiahong Wu, pp.48-63.

Second-Order Accurate Godunov Scheme for Multicomponent
Flows on Moving Triangular Meshes
Guoxian Chen, Huazhong Tang and Pingwen Zhang, pp.64-86.

Discrete Rotational Symmetry, Moment Isotropy, and Higher
Order Lattice Boltzmann Models
Hudong Chen, Isaac Goldhirsch and Steven A. Orszag,
pp.87-112.

====================================================================================
数学系介绍: 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学科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国防科技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始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时期,并由知名数学家卢庆骏教授与
孙本旺教授招收了首届研究生。该一级学科目前有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应用数学、计算数学)
和五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有系统分析与集成博士点以及两个系统科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数学学科紧密结合国防科技关键技术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先后完成
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高技术计划项目,九五国防预研重点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
三十多个与应用数学紧密相关的课题,科研经费达700多万元。取得了一批处于国内领先的科
研成果。1998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
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4项。在《中国科学》A辑与E辑、国内外著名数
学杂志及技术类期刊IEEE等上发表学术论文近620篇,其中有80多篇被SCI与EI收录,出版学术
专著13部。在研项目25项,科研总经费1600多万元。

1998年 以来,本一级学科共招收博士生19人,硕士生137人,授予硕士学位47人,获省部级优
秀教学成果奖4项。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全国挑战杯赛一等奖1项,省级
科技竞赛特等奖1项。

目前,学校有“并行处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数学技术实验室”,配备有银河巨型计
算机、SGI工作站在内的巨型、中型计算机以及100多台微型计算机。

 

经过长时期的建设,该数学学科在下列几个方面已形成特色鲜明而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武器系统试验设计、分析与评估的数学理论、模型与方法的研究

该方向主要针对战略武器的精度分析与鉴定,该方向九五以来,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
出版学术专著2部,其中一部获第三届解放军图书奖。在研项目6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

二、代数结构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环模结构、同调代数、K理论及编码密码理论,在同调代数的基础研究及密码
应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九五以来,获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研项
目2项。近5年来发表论文100多篇。学术带头人冯良贵博士受到Fields奖获得者、耶鲁大学
Efim Zelmanov教授作客座研究的邀请,并于2002年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
奖二等奖1项。学术带头人李超博士获2002年度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学三等奖。

三、图像数据处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该方向主要针对军用卫星遥感图像数据的压缩传输、清晰化处理和自动目标识别以及脑功能成像
机理而开展有关数学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近5年来,该方向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
奖2项,发表的论文被Sci检索和引用达30多篇,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2次。在研项目6项,科
研经费达300多万元,其中包括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基金两个项目。

四、并行计算理论及软件研究

该方向依托银河巨型系列计算机研制以及国家与军队重点科研项目“数值天气预报”的应用背景,
开展分布式并行算法、计算机可视化、大型数据处理智能化及其大型并行算法软件等的开发等方
面的研究。九五以来,该方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和二
等奖6项。在研项目7项,总经费500多万元。该方向培养的在读博士生,有1名获得2001年湖南保
利杯竞赛特等奖和2000年全国挑战杯赛一等奖。

五、随机分析及其应用的研究

该方向主要研究随机分析及其在数学金融学中的应用,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点的主要研究方
向。九五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

六、偏微分方程数值分析与流体力学数值方法的研究

该方向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以及计算机仿真技术需求的牵引下,在数值风洞模拟、有限差分
计算、稀薄气体流动的DSMC方法仿真、二维与三维不可压粘性流问题的涡度方程研究上形成了
自己的优势。学术带头人熊岳山博士与宋松和博士均被香港城市大学聘任为副研究员进行项目研
究。该方向获得部委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研究项目4项,科研经费60多万元。

七、数学建模活动

自94年以来,参加国际国内数学建模竞赛共有84个队252人次,获国际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
奖14项、二等奖7项;获国内竞赛一等奖17项、二等奖26项,参赛成绩在国内高校中名列前茅。
特别是2000年在第16届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了最高奖——特等奖。

经过多年的努力, 数学学科高层次学术研究骨干群体已经形成,其中有:
王正明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长期从事武器装备系统试验设计分析
与鉴定、多目标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数字图像超分辨等方面的研究,先后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
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吴翊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参加了多种型号的战略武器精度分析、弹道测量数据处
理等多项课题。先后获部委(军队)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
军队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目前承担国防预研、国家863等5项科研课题,开展图像处理,
高维数据融合方面的研究工作。
冯良贵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代数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应用。先后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

成礼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中的数值计算方法、小波与离散变换新型算法设计
与应用、数值代数与快速算法。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多项国防科研项目的研制,先后获得
部委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5部。

金治明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
有最优停止理论、非标准分析与数理金融学。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

罗建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最优停止理论、小波分析与数据压缩、分形理论及其应
用等。1996年以来,负责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防预研重点项目等6项。

熊岳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谱-差分方法、拟谱-差分方法、数字图像处理和
虚拟现实等的研究。主持研究了国防实验技术研究项目“科学与工程计算中的区域分裂谱方法研
究”课题。多次应邀到香港理工大学从事泥沙数据处理的访问研究;2002年获首届军队院校育才
奖银奖。

数学学科在每个研究方向都有年富力强的学术带头人和比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具有良好的整体
条件。数学学科正在发奋努力,大力推进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努力争取更大、更快的发展。

http://www.nudt.edu.cn/newweb/about/department2.htm

================================================================================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