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8月12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即将发布
Date: Thu, 10 Aug 2006 17:55:50 +0800
From: Jian Huaiyu <hjian@math.tsinghua.edu.cn>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即将在2006年8月14-18日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的“第九届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年会暨第一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颁奖大会”上颁布。

获奖者为: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周毓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彭实戈,石钟慈 。

-----------------------------------------
有关详细资料如下:
-----------------------------------------

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过程

2003年7月1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ICIAM,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理事会年会上,通过了中国工业与应用
数学学会(CSIAM)设立ICIAM苏步青奖(ICIAM Su Buchin Prize)的建议。CSIAM苏步青奖旨在
奖励在数学对经济腾飞和人类发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为了推动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的发展,同时给ICIAM苏步青奖的申报在国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和奠定基础,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CSIAM)于2003年11月决定设立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旨在奖励在数学对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的应用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工业与应用数学工作者。

作为我国工业与应用数学的长期支持者,高等教育出版社将对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及ICIAM
苏步青奖进行独家赞助,以鼓励和支持广大应用数学工作者为经济、科技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提升我国在工业与应用数学界的国际地位。

2004年10月28日,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苏步青奖”(ICIAM Su Buchin Prize)与中国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苏步青应用数学奖”新闻发布会在教育部举行。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作
了重要讲话,其他与会的嘉宾有: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清华大学副校长康克军、高等教育出
版社总编辑张增顺、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前任主席Olavi Nevanlinna、国际工业与应用
数学联合会秘书长Alain Damlamian、国际工业与应用数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理事长李大潜以及谷超豪、王元等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6月15日,首届“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发布通告,宣布首届“CSIAM苏
步青应用数学奖”推荐提名工作正式启动。通告、章程(草案)及推荐表在中国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及高等教育出版社网站上发布。同时向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或外籍院士,中国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数学会、中国运筹学会常务理事,各省、市、自治区工业与应用数
学学会理事长发送电子邮件,邀请他们担任推荐人。

首届评奖委员会由陈叔平(主席)、史宁中、徐宗本、叶其孝、谭永基、沈隆钧、陈志明组成,
办公室设在高等教育出版社。截止到2005年9月30日,共收到5份完整的申报材料及一份不够完
整的材料。

评奖委员会感到因评奖采用提名方式而非自由申报,加之宣传力度不足,第一次提名范围不够
广泛。为认真慎重作好首届“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工作,评选出真正代表国家水平、能得
到国际认可的“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人,建立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的声誉,推动其健康
发展,征得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李大潜院士的同意,决定延长奖项的推荐期。在2006
年初中国数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联合举办的春节联欢会上,陈叔平副理事长又做了广
泛宣传,希望大家补充推荐。此后,“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又收到两份完整的
推荐材料。评奖委员会采取通讯评审的方式,对所有被推荐人进行投票。经通讯评审,产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获奖人:彭实戈,石钟慈,并一致同意增设并授予周毓麟CSIAM苏步青
应用数学奖(特别奖)。

2006年8月2日,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秘书长会议经过讨论,一致通过授予周毓麟
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授予彭实戈、石钟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获奖人介绍:
----------------------------------------
周毓麟 1923年生。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毓麟院士是中国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的著名专家和先驱者之一。
他的理论研究成果系统而深刻,他提供的方法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包括核工程在内的许多实
际问题的计算。他培养的学生有许多成为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及工业应用中的学术带头人。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周毓麟针对出现在工业和科技领域的流体力学、辐射流体力学和输运
问题,特别对应用中提出的一些特定问题,构造了多类计算方法,简化了计算,提高了效率。
在此基础上,周毓麟创建了离散泛函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研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有限
差分方法的理论框架,并用于解释和论证计算实践中出现的许多非线性问题的算法(这些算
法往往未得到理论支持但行之有效)。同时他还构造了多类具有并行本性的差分格式,为大
规模科学与工程问题的并行计算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周毓麟的这些奠基性工作引发了大
量后续研究。

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究方面,周毓麟和前苏联数学家O.A.Oleinik、A.S.Kalasinkov 1958
年合作的关于渗流方程的论文是非线性退化抛物型方程的奠基性工作,有极高的引用率。周
毓麟和他的学生对大量有实际背景的强非线性、强耦合性、强奇异性或强退化性偏微分方程,
如Sine-Gorden 型非线性双曲方程组、高阶KdV方程、铁磁链方程组和带奇异积分算子的深水
型非线性方程等有一系列深刻的研究结果,包括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并揭示了许多有趣的
性质。

周毓麟对科学计算的重要贡献还可列举以下一些。他通过建立计算机舍入误差积累的概率模
型,提出了计算机字长与速度、内存匹配关系的计算公式。十多年来,中国不少计算机用户
以及主要的计算机制造部门都把周的这一公式作为计算机字长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周毓麟
对计算机设计中网络的拓扑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关于网络和乘积网络平均短程的计
算公式,有关方面的专家正将它应用于设计。周毓麟培养的学生在石油开采、激光的工业应
用及相关大规模并行计算、葛洲坝二江船闸设计、地震预报等方面都做出了出色的工作。

在半个世纪的研究工作中,周毓麟发表论文160余篇,获得多项奖励,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
学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
等奖2项以及第三届华罗庚数学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基于周毓麟院士在核科学中的数学以及偏微分方程、计算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多个领域取得
的杰出成就和做出的重大贡献,决定授予周毓麟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特别奖)。

-----------------------------------------
彭实戈 1947年生。法国普鲁旺斯大学应用数学博士,山东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彭实戈在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最大值原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和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的
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引用,对控制理论、
随机分析,特别是数学金融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1987—1988年,彭实戈通过引进“二阶对偶”方法,解决了随机系统最优控制的最大值原理,
结果表明随机最大值原理的形式与人们长期以来所预期的不同,比确定性情形多一个“二阶
项”,由此显示了随机性与确定性的本质差别。这一突破性贡献被国际上称为Peng’s
Principle。在研究随机最大值原理的过程中,彭实戈引进了一种新的方程——倒向随机微
分方程。与经典的随机微分方程相比,对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认识、理解和研究方法都有本
质不同。彭实戈与E.Pardoux 1990年合作发表的论文证明了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适应解的存在
唯一性,Pardoux 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郑重声明“他(彭实戈)在这个随机分析的新篇章中
起了关键作用”。此后,彭实戈通过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出人意料地发现和证明了一大类二阶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解可以通过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解来表示,其线性情形就是著名的
Feynman_Kac公式。

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彭实戈与其合作者首先发现有关期权和衍生证券
定价问题的数学模型正好是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求解问题,而著名的Black_Scholes公式恰好
是线性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解。以Black_Scholes公式为起点的衍生证券定价的Black_Scholes
原理,经Merton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后被称为“华尔街的第二次革命”。这一理论已成为数学
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和金融工程的理论基础,并在投资决策、保险合同估价、企业管理方面找到
广泛的应用。Merton和Scholes为此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彭实戈为主的研究成果
“Backwark Stochastic Differential Equation in Finance”于1997年发表于金融数学领域
最著名的期刊《Mathematical Finance》,在金融数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倒向随机微分
方程在衍生证券定价理论中的成功应用,使得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成为研究金融学的重要工具。

1997年彭实戈引入了g_期望以及条件g_期望的概念,从而建立了动态非线性数学期望理论基础,
进一步,彭实戈引进g_鞅等重要概念并用独创的方法获得了g_上鞅分解定理,将作为现代随机
分析的基石的Doob_Meyer分解定理推广到了非线性。2002年,基于该定理,彭实戈与几个法国
学者一起证明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一个动态相容的非线性数学期望,只要满足一定的光滑
条件,就一定是g_期望,这表明g_期望是一个基础性的重要概念。最近国外学者发现,g_期望
是计算“风险测度”和进行非线性统计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彭实戈的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概率
论、统计学、风险分析、随机分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彭实戈杰出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现代金融、经济等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应用背景,决定授予彭
实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石钟慈 1933年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特别是对有限元方法的两大主要
类型:协调元与非协调元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既有深刻理论意义、难度很大,又紧密
结合实际、对工程计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创性研究成果,促进了有限元法的重大发展。

上世纪70年代末,石钟慈创立“样条有限元”,将样条逼近和有限元结合,具有精度高、计算量
少等显著优点,适合我国的中小型机器。此法曾在许多工业部门应用,并引发出大批后继研究,
获1980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1980年以来,石钟慈系统研究“非协调元”。这种有限元创自工程界,构造简便,功效高,但由
于光滑型差,理论上难度大,收敛性往往得不到保证。石钟慈关于非协调有限元方法的研究取得
了独创性前沿成果,构成了有限元法的重大进展。有关的11篇论文被收录于二位法国科学院院士
J.-L.Lions和Ph.G..Ciarlet主编的“Handbook of Numerical Analysis”Vol.2,1992。

1990年代以来,石钟慈从事多重网格和区域分解方法以及Reissner-Mindlin 板的非自锁有限元
方法研究,得到了许多重要成果,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石钟慈发表了九十余篇论文,一本专著,十五本国际会议论文集。他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
(1980,1986),国家自然科学奖 (1987),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0) 及华罗庚数学奖
(2003),并于1986年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石钟慈院士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及计算中心主任,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大规模科学与工程计算的方法与理论”首席科学家,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数学学科评审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专家组
成员。现任中国计算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上
海交通大学理学院院长等职。他是我国计算数学领域“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计算数学》、《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三刊主编,德国“Numerishe Mathematik”、《中国科
学》等国际、国内十余个学术刊物编委。

石钟慈院士长期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许多学生已成为国内外计算数学的
学科带头人。他曾于1981--1983,1985,1994三次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多次访问德、法、美、
俄、日等二十余个国家及地区,主持或参与组织数十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应邀作大会报告,在国内
外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基于石钟慈在计算数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中取得的创造性成果,特别在有限元理论与应用中的
突出成就,决定授予石钟慈CSIAM苏步青应用数学奖。

========================================================================
吴文俊:基础科学是创新的希望
http://info.amss.ac.cn/cn/news2006/0718.htm
2006-07-18  

吴文俊,1919年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
誉所长,200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我既申请过基金,得到过科学基金的很多资助,也做过基金评审专家。”吴文俊院士说。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挂靠在中国科学院时,吴文俊就得到过基金资助,他说:“除了承担过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金委甚至还资助过我一台先进的电脑。”

吴文俊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多是在“八五”、“九五”期间,后来由于他主要参
与到“973”计划等重大项目中,就没有再申请过基金了。然而回忆起自然科学基金对当时中国
数学研究的帮助,吴文俊对其给予高度评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不可少的,早
些年如果没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他们很多工作就做不下去了。”

1988年,吴文俊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数学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他从
拓扑学研究转向机器证明和自动推理的研究,把中国传统数学思想总结概括为机械化思想,提出
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方法,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方法”。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
动证明,被认为是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他建立的“吴消元法”,成为求解代数方程组最
完整的方法之一。此后他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控制论、曲面并接问题、机构设计、化学平
衡、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形等方面都有建树,他的开拓性研究引导了大量后续工作的突破。他
开展的数学机械化研究成为由中国数学家开创的研究领域,引起国际数学界的高度重视。

吴文俊认为,现在数学研究的环境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数学研究和产业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
切,在软件工程、自动控制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多,这都得益于前些年基础科学的研究。长期以来,
数学领域的研究不容易获得经费支持。基金委成立后,数学领域的基础研究从此有了一个长期稳
定的支持渠道。可以说,当时科学基金对数学界来说是“救命的基金”。

实现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是希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特别是
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吴文俊说:“我就通过科学基金的资助,培养了很多博士生和硕士生。”

吴文俊认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学术界联系密切,对科学发展的需求比较敏感,能够与
时俱进地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这是很难得的。基金委先后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大
研究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等资助模式,这些资助形式都非常及时。说明基金委在不断地探索和改
进资助模式,并且颇有成效。

基金委设立的多种人才类项目,实际上就是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了不同的资助和管理方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越来越注重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潜心研究,“这一点很受科技界好评”。

2001年,吴文俊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得到奖金500万元,其中50万是奖励个人,另外450
万可以由他支配,用于资助他认为必要的研究。他很快拿出100万元,建立“数学与天文丝路基
金”,资助年轻的学者研究古代中国与世界数学交流的历史,揭示部分东方数学成果如何通过
中国“丝绸之路”传往欧洲的。

在“数学与天文丝路基金”的管理上,吴文俊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方式,邀请几
位在数学史方面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讨论谁应该得到资助,基金怎么分配等问
题,包括我们给申请人提供相对宽松的研究环境,鼓励自由探索等。这项基金由一位他非常信
任的学者进行管理,并规定这些经费必须用于科研,但不具体限制他们怎么做。“这和基金委
的创新研究群体的管理理念很相似。”

我们既要重视学科自身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科学问题,也要支持社会需求提出的问题。研究
新的问题,适应新的学科发展环境,探索新的资助模式和管理方法,也是科学基金工作面临的
问题。

“我觉得基金委搞的联合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资助模式,应该坚持和完善。同时我觉得,
基金委应不断探索和加强对交叉学科和交叉领域研究的支持,”吴文俊说,“基础研究要允
许自由探索,宽容失败,这一点科学基金近年来已有很大改进。”

========================================================================
李大潜: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
Date: Tue, 25 Jul 2006 09:19:44 +0800
From: dqli <dqli@fudan.edu.cn>

关于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建议
——在数理科学部第三次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报告会上的发言
李大潜

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应该从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全局着眼,大力提倡和推动
以问题(而不是以文献)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在新颖而丰富多彩的客观需求的推动
下,迎接我国应用数学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现代应用数学,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

能应邀参加这次数理科学部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报告会,和大家一起,根据提高自
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奋斗目标,根据最近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
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总结数理科学资助工作的经验和体
会,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科学基金在促进数理科学发展方面的作用,感到
非常高兴。

为了推动我国数理科学的发展,为了培养优秀的数理科学研究人才,这些年来,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锐意进取,不断开拓,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基金的资助,
在研究课题方面包括了面上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等各个层次;
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包括了杰出青年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外籍杰出青年基金及
创新团队建设等多种形式。不仅品种不断增加,而且管理认真到位,取得了突出的成
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很多科学工作者都认为,我们国家在对基础科学的资助
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是管理最规范,最能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成效也
是最显著的。

就数学学科来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研究工作的水平
和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和飞跃,优秀的年轻数学家迅速成长,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在
国际数学界的地位和影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并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2002年国际数学
家大会,成绩是很喜人的。在取得了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基础上,根据科学发展观
的要求,中国数学的发展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数学如何才能持
续、健康地向前发展,并迅速跃居世界的前列?相应地,在数学学科方面如何更有效
地开展科学基金的资助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数学学科发展
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是我们一大批数学家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已有过不少正式或非正
式的议论或讨论,在前不久(2月下旬)召开的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为题的
双清论坛上更是集中讨论了这一个问题。

我们比较一致的共识,一是数学学科应该从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全局着眼,在基金的
资助方面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及明确的导向,除了继续有力支持由数学家探索数学奥秘
的好奇心驱动的数学研究之外,还要大力提倡和推动以问题(而不是以文献)驱动的
应用数学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更大地调动广大数学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数
学学科的快速、健康与协调的发展;二是建议今后基金资助应更有效地面向国家的需
求,将一个着重点放在对我国数学发展十分重要且迫切需要,但在目前相对薄弱、亟
需大力扶持与促进的工业应用数学领域。当然,这儿所指的工业,并不仅仅包含、甚
至主要不是指传统意义下的工业,而是泛指一切先进的现代产业,包括第一、第二及
第三产业,包括高新科技、金融、保险等等方面,也包括其他一些科技领域如环境、
能源、信息、生命、材料、管理等等。

今天,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汇报一下有关的情况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更希望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当机立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在关键的时刻、在关键的方
向上为推动数学科学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发挥重要的作用。

数学的发展应该由什么来驱动呢?要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认识数学这门科学的
特点。数学是在相当广泛的意义下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通
观整个数学史,数学这门学科的发展有这样两个明显且互相依存与促进的规律及特点。
首先,正如恩格斯所说:“和其他所有科学一样,数学是从人们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纯数学是以现实世界的空间的形式和数量的关系为对象的。这些资料表现于非常抽
象的形式之中,这一事实只能表面地掩盖它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根源”。这就是说,数
学发展的根本原动力,它的最初的根源,不是来自它的内部,而是来自它的外部,来
自客观实际的需要。但事物还有另外一面,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就是一旦形成了基本的概念和方法,不再需要实际需求的刺激,单凭解决数学内部矛
盾这一需求的推动,单凭抽象的数学思维,数学也可以大踏步地向前推进,而且所得
到的结论还可以成功地接受后来实践的检验,充分显示出数学的威力。正如恩格斯所
说:“和所有其他的思维领域一样, 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
就和现实世界相脱离,并且作为某种好似独立的东西,好似从外面来的规律而与之相
对立……。仅仅因为如此,数学才能被一般地应用”。因此,外部需要的驱动和内部
矛盾的驱动对数学的发展来说是比翼齐飞的双翼,是相互联系和促进的,都是必不可
少的。究竟主要采用哪一种驱动的方式来推进研究工作,对一个个人来说,完全可以
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有自由选择的余地,这是不应该加以干涉的。但对一个国家
来说,对整个数学学科来说,就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就应有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求全
面、协调和健康的发展,就应该有一个通盘的战略的考虑。

整个数学学科的分布,通俗地说,应该像两个同心圆。纯粹数学作为整个数学的核心
和基础,占据着小圆的内部。大圆的外面则是数学外部的广大世界,包括各种其他学
科及各种应用领域和高新技术。而在大、小圆之间则是应用数学活动的广大地盘,其
中有些靠近小圆,属于应用数学基础研究的部分,靠近大圆的部分则是数学与其他学
科的交叉领域或者与应用部门密切协作、面向实际任务的广大应用数学工作,而在这
二者之间的同心圆环上则分布着各种层次、各种风格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

自17世纪微积分发明之后,在很长的时间中,很多数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天文学
家……,对他们来说,理论和应用是密不可分的。后来随着数学研究愈来愈深入,分
科愈来愈细,理论与应用之间才出现了分离,并最终导致了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分
野。我国的现代数学研究,来自西方及日本,是上世纪初才开始的。在很长的一段时
期中,差不多一直集中在纯粹数学的若干领域上。直到1956年国家制定科学发展规划,
强调了要加强微分方程、计算数学及概率统计等偏于应用的学科,应用数学在全国范
围内才慢慢有了一个开始。后来就有了1958年的教育革命以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中关于理论联系实际的大辩论,特别是关于“任务带学科”还是“学科带任务”的争
论或辩论。因为当时这涉及到“理论联系实际”方针的贯彻,是不折不扣的“路线之
争”,争论是很激烈的,甚至是你死我活的。主张“任务带学科”的同志们断言,任
务或实际需要中提出的大量问题,为数学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通过解决这些问
题,可以大踏步地推进学科的发展,甚至促成别开生面的成就。因此,数学工作者要
深入实际,和实际工作者打成一片,并努力共同解决其中的问题,坚决走理论联系实
际的道路。而主张“学科带任务”或本质上主张“学科带任务”的同志们则强调学科
本身的作用,强调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强调只有充分发展了学科,才能使实际
问题迎刃而解,才能完美地、高水平地解决实际部门提出的种种任务。现在看来,当
时辩论的双方应该说各自手中都有一份真理,但由于要驳倒对方,甚至要将对方的论
点置于死地,不免将自己的论点推向极致,这就陷入了片面性和形而上学,而且随着
辩论的升级,更是愈陷愈深,而手中的真理反而愈来愈少了。

其实,在当年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大辩论的时候,由于政治上的因素,辩论的双方虽然
各执一词,但表面上都还打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旗号,至少并不公开反对数学为生产实
际服务,因此,“任务带学科”派实际上是占了上风的,辩论的结果是大家都自觉不
自觉地向实际方面靠拢。到了文革,一切都要以“典型产品”带动,搞基础理论研究
不仅被视为白专,而且基本上就属于反动的范畴。在这样的政治形势的驱动下,一大
批优秀的数学家,包括华罗庚、苏步青这些当时数学界的泰斗以及吴文俊先生等,都
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生产实际的第一线,也成功地解决了一批重要的生产实际问题。
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船体数学放样对造船工业带来的革命,石油勘探与开发能力的
显著提高等等,都包含了我国数学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卓越贡献。客观上说,这对过
去主要只有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的状况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对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在
队伍、课题及经验积累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推动,也为后来我国应用数学的发展打下了
一个基础。但把整个数学队伍都向外圆周的方向驱赶,固然改变了以往纯粹数学一支
独秀的不合理分布状况,但却是以严重挫伤、停顿甚至抽空了基础研究为代价的,同
样破坏了学科的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新的不合理的分布。其结果,
数学失去了后劲,冲到外圆周附近的队伍也不可能持久地坚持下来,又一次显示了形
而上学的危害。

现在强调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又在某种意义上强调“任务带学科”,决
不是简单地恢复到过去,更不是粗暴地重搞形而上学,而是有着充分的理由和根据的。

首先,应用数学学科的状况已经远远今非昔比。

当年显得迫切的实际需求不少现在已经得到完满的解决,有了相当成熟的方法和理论,
甚至有了成熟的商业软件或硬件。传统工业和经典应用数学的内容,虽然还剩下一些
硬骨头,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但从应用的角度看不少基本上可说是大局已定。我们
中的一些人过去曾“下过海”,面向过实际,也有一些老本钱、老经验,但这些都已
经过去,成为历史了。

但是,应用数学的发展正方兴未艾,显出勃勃的生机。随着现代应用数学的飞速发展,
其范围已大大扩大,从以往传统的、数学处理方法相对成熟的领域(如力学、物理、
天文以及传统工业领域)扩展到原先非传统的、数学处理相对说来不算成熟的化学、
生物、其他各门自然科学及高新技术领域,甚至进入到经济、金融、保险及很多社会
学领域,深入到各行各业,可以说无所不在,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
用,多门科学的数学化趋势已初见端倪或呼之欲出。数学方法与计算技术的结合已经
形成了一种关键性的、可实现的技术,称为“数学技术”。所有这些,在我们面前展
开了一个缤采纷呈的广大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
浪潮,新兴的科学领域、高新技术及新的应用领域,包括生命、信息、环境、材料、
能源、经济、金融等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课题,远远超出了传统应用数学的范
围,大都是我们不够熟悉或是很不熟悉的,也不是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加以处理、甚
至还摸不到门道的。但这是现代应用数学向我们提出的迫切需求,推动我们面向这些
不熟悉且非传统的实际需求,从数学建模开始,到相应的分析与计算,到有关的计算
机软、硬件实现,到相关的数学技术的形成和发展,都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
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回顾一下二战期间,由于高速飞行、核弹设计、火炮控制、
物资调运、密码破译及军事运筹等方面迫切需要的有力推动,数学不仅在其中发挥了
重大的作用,而且带动了一批新的应用数学学科(控制论、运筹学、对策论、密码学、
计算流体力学等)的迅速兴起。现在,我们面临的是综合国力竞争这一场新的“战争”,
其对科技发展的需要实际上更为深入和迫切,在这新一轮的问题驱动面前,我们有理由
相信,新的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甚至新的应用数学分支将可能应运而生,富有活力
的原始创新也将由此发源。只有抓住这样的挑战和机遇,我们才能抓住现代应用数学发
展的主流和脉搏,才能在这些新颖而丰富多彩的客观需要的推动下,迎来我国应用数学
的一次跨越式的重大发展。

其次,从我国应用数学及其队伍的实际状况来看,强调“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也
应该是迫在眉睫。

改革开发以来,强调了要加强基础研究,这是完全正确的,但由于在评估体系中不恰当
地强调了论文发表的量化指标等种种主客观的因素,情况和过去相比又发生了重要的逆
转。就应用数学的队伍来说,绝大多数或相当大多数的人向小圆方向靠拢,他们打的是
应用数学的旗号,但不少人和应用基本不搭界,对问题的模型及来龙去脉也不甚了解,
对新兴而丰富多彩的应用需求视而无睹,主要还是靠文献驱动来从事一些第二手的研究,
做的大多只能是二流、三流甚至不入流的工作;一些原来活跃在外圆附近应用第一线的
同志也难以继续在这个方向上坚持工作,慢慢退缩回来。整个应用数学的阵地明显向内
收缩,整个数学的布局实际上已经在另一个方向上严重失衡。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而且
很令人尴尬的现象:一方面我们大力鼓吹数学很有用,而另一方面领导与公众包括我们
自己又很少看到在各行各业中通过我们的工作使数学发挥突出作用的事例;一方面我们
说在各个领域中数学发挥了重要或关键的作用,已经或正在从后台走向前台,而另一方
面我们相当多的应用数学工作者却从面向应用的前台缩到了后台,甚至隐身不出;一方
面说要鼓励原始创新,而另一方面应用数学的研究却恰恰远离了最根本也是最丰富的源
泉。这个倾向将使我们难以面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坐失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
好机遇,不能不引起我们、特别是科技领导和管理部门的严重注意。

其实,以偏向应用、面向实际为主旨的应用数学,应该理所当然地关注外部世界(包括
其他科学、实际应用)对数学的需求,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充分显示自己的
价值。而恰恰在这一方面,我国的应用数学有其根本的弱点,不少的应用数学研究工作
仍停留在文献驱动的状况,不关注、不了解实际应用,不关注、不了解数学模型,也不
关注、不了解其他科学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对数学的迫切需求,仍习惯并满足于
从文献到文献的研究模式。其结果必然会割断数学与实际生活、与外部世界的生动活泼
的血肉联系,大大限制了数学对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所能发挥的作用,大大
抑制了原创性数学概念、方法和理论产生的源头,也造成了我国的应用数学与发达国家
的应用数学之间的明显差距,这已成为目前我国应用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

还应该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应用数学的实际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应用数学的发展需要,
我们在新一轮的应用需求面前还处于准备不足的被动状态,但从全球的角度看,总的说
来还处于起步阶段,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也很不平衡,我们目前和国际上其他国家还大
体上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现在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而且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期。我们一
定要抓紧时间,切实努力,抓住这一跻身国际应用数学最前沿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使
我国的应用数学真正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大发展,并为以后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从全局的角度看,为了振兴我国的应用数学,为了使数学科学对科技的发展、国
家的兴旺和人类的进步真正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必须鼓励、支持一大批优秀的应用数
学工作者,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转移或逐步转移到数学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第一
线上,转向或逐步转向以问题驱动的现代应用数学研究的轨道上来,直面国家建设中的
重大实际需求,直面高新科技发展的迫切需要,直面新兴科技领域的迅猛发展,在其中
找到自己的岗位,找到更好发挥自己特长的突破口,找到可以贡献自己聪明才智并大有
发展前途、甚至可以名垂青史的研究领域。这样,我们国家的应用数学才有希望,才能
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我们的数学才能真正为人类作出重大的贡献,对整个数学学科的
发展也将起到极大的推动、鼓舞和促进作用。但是,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需要有相应的环境和氛围,也需要体制和机制的保证。

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大力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的重要性。我们不
仅要看到,对国家来说,大力促进及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对调整与改善我国数
学学科的布局,对我国应用数学的战略发展的重要作用。而且要看到,对应用数学工作
者本身来说,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是一个值得全身心投入的、学术前途十分
看好的事业,是一个优秀的应用数学家义不容辞且可以大显身手的事业。为此,广大应
用数学工作者首先要转变观念,振作精神,奋力开拓,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关注现实世界
的迫切需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力争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出色贡献。
同时,应该对那些立志面向应用、全身心投入数学应用的同志给以重视、支持和关心、
鼓励,并根据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特别要看到他们一开始走进陌生领域通常起步艰
难、课题见效的周期往往偏长、成果也不一定能以论文的篇数或杂志的档次来表达等等
特点,在考核及评估等方面恰如其分地提出相应的指标,使他们有一个宽松但又积极进
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要为开展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构建一些很好的平台,并逐步建立完善
的管理规范。否则,口头上再重视,没有落到实处,还是空的。从发达国家来说,申请
问题驱动应用数学研究方面的课题很容易立项,而且有多种渠道。有了项目,有了经费,
就有了实际上的承认,进展就比较容易顺利。而在我们国家,这一类研究却似乎成了三
不管的对象,973、863都覆盖不了它,以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或面上项目的
立项仍主要以基础研究为主。以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既不是纯基础,也不是纯应
用,但却是沟通基础与应用的重要的关键环节。对这类探索性更强、交叉性明显、可能
带来的创新性更大但风险性也较大的项目,如果只是口头上说重要,但没有一批项目能
坚定、有效、持续、稳定地支持这一类研究,并蔚为风气,是不可能有什么作用的。我
们郑重的建议并强烈的期望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采取有力的措施和给以切实的支持,
给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究提供一个广阔而且坚实的平台。这样做,将是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的一个实际而有力的行动,对于整个数学的合理布局及应用数学的战略发展,将
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相信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将在厦门举行
http://algebra.xmu.edu.cn/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
福建 厦门, 厦门大学,2006.10.22-25
http://algebra.xmu.edu.cn/

第十届全国代数学术会议将于2006年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由厦门大学承办。

会议程序委员会:

主席:席南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委员:代数几何(含交换代数):孙笑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代数表示理论:章璞(上海交通大学)

代数数论:秦厚荣(南京大学)

代数群(含量子群):胡峻(北京理工大学)

半群理论:刘仲奎(西北师范大学)

有限群及其表示理论: 方新贵(北京大学)

同调代数: 陈建龙(东南大学)

李代数(含李群): 胡乃红(华东师范大学)

环论:朱胜林(复旦大学)

编码理论(含代数组合):陆佩忠(复旦大学)

矩阵论:胡永建(北京师范大学)

其它方向:席南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会议组织委员会:

主席:谭绍滨(厦门大学)

委员:丁南庆(南京大学)

方源(台湾成功大学)

王建磐(华东师范大学)

扶磊(南开大学)

李尚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福安(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岑嘉评(香港中文大学)

苏育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肖杰(清华大学)

张继平(北京大学)

林亚南(厦门大学)

郭聿琦(西南大学)

游 宏(哈尔滨工业大学)

惠昌常(北京师范大学)

雷天刚(国家基金委)

曾吉文(厦门大学)

樊 恽(华中师范大学)

薛卫民(福建省教育厅、福建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
联系人 席南华
E-mail nanhua@math.ac.cn
通讯地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邮政编码 100080

会务组
联系人 谭绍滨 林亚南 曾吉文
联系电话 0592-2580606 0592-2580636 0592-2580630
传真 0592-2580608
E-mail tans@xmu.edu.cn;ynlin@xmu.edu.cn;jwzeng@xmu.edu.cn
会议E-mail algebra@xmu.edu.cn
通信地址 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邮政编码 361005

========================================================================
代数几何暑期学校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http://www.math.ecnu.edu.cn/agss/

代数几何暑期学校
2006 年 8 月 15 - 30日
http://www.math.ecnu.edu.cn/agss/
(由于报名人数过多,现已提前截至)

目 的: 讲授代数几何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以及代数几何与复几何及 数论的关系。
第一周以讲授基本理论为主,第二周以介绍代数几何与周边学科分支的交叉渗透及最
新发展为主。
   
授课对象: 对代数几何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如能有 抽象代数、
微分流形、拓扑的基础知识更好。(招收正式学员50人)
   
课程安排: (以讲授先后次序排序)
   
1: 复几何与代数几何
  肖荫堂教授(哈佛大学,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
 
2: 代数几何基础
陈志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3: 代数曲线
蔡金星教授(北京大学)

4: 代数曲面
谈胜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5: Hodge 理论及其应用
左康教授(德国Mainz大学)

6: 模空间理论
李骏教授(美国Stanford大学,复旦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7: 高维代数簇
陈猛教授(复旦大学)

8: 复几何中的次椭圆分析
黄孝军教授(美国Rutgers大学,武汉大学长江讲座教授)

9: 局部类域论和算术代数几何
扶磊教授(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

报名事宜: 请下载表格http://www.math.ecnu.edu.cn/agss/hz.doc,将申请表填
妥后Email发回,地址为:ag@math.ecnu.edu.cn 。2006年7月15日报名截止。

学员待遇: 免费提供课程资料及上机环境,正式学员不收取任何费用,并可享受免
费住宿(研究生公寓,校园内),学习期间伙食费需自理。经济确有困难者,可经
导师推荐(发送电子邮件至组委会),申请旅费补贴。

授课地点: 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老校区)

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红艳 卢家宝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 200062)
电 话:021-62233120 传真:021-62238105
Email: ag@math.ecnu.edu.cn

主办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资助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组 织 者: 陈志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zjchen@math.ecnu.edu.cn)
谈胜利教授(华东师范大学,sltan@math.ecnu.edu.cn)
陈 猛 教授(复旦大学)
杨劲根 教授(复旦大学)

附 注: 2006年9月4日到8日,将在复旦大学继续举办一周的“中德复几何暑期
学校”http://homepage.fudan.edu.cn/~mchen/CGsummerschool.htm
9月11日到16日,将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第二届中德复几何国际会议”
http://wims.math.ecnu.edu.cn/compgeom2


========================================================================
第一届计算系统生物学国际会议将在上海举行
http://life.fudan.edu.cn/ICCSB/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Shanghai, China, July 20-23, 2006
http://life.fudan.edu.cn/ICCSB/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will
be held in Shanghai, China, July 20-23, 2006

Leading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around the world, will gather at ICCSB '06 for four days of presentations,
poster sessions, workshops, software demonstrations, and professional
discussions.

The purpose of the conference is to address the emerging challenges in
computational biology, to provide a general forum for discussing the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and to promote its applications to complex diseases
and drug development.

Typical but not exclusive topics of interest include

Model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systems
Dynamics of complex biological systems
Optimization and control of biological processes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biological systems
Computational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Systems biology and drug development
Inference of gene regulatory and protein signaling networks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
Proteomics for systems biology
Inference of gene interaction networks
Metabolomics in Health and Disease
Evolution of biological networks
Systems bi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Systems biology and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Papers reporting on original researching i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are sought. Papers submitted for review should represent original, previously
unpublished work. A selection of the accepted paper after peer review will be
invited to appear in a special issue of the IEE Proceedings Systems Biology
devoted to ICCSB 2006.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ystems biology is
sponsored by Fudan University, CAS-MPG Partner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SIBS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co-sponsor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Computational Biology.

========================================================================
数学系介绍: 郑州大学数学系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郑州大学数学系创建于1956年,是郑州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创建之初,师资力
量由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调入的教师组成,经过40多年的建设,
现在成为河南省培养数学理论人才和理科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

郑州大学数学系基础数学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硕士授予权,199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
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分别于1995年、1998年、2003年获得硕士授予
权,1999年经人事部批准设立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基础数学和计算数学是河南省的重
点学科。

郑州大学数学系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2人,
在读的5人,博士生导师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河南省优秀专家7人,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人,河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
11人次在全国和省一些重要学会兼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已先后承担国
家攀登计划子项目,“973”项目“非线性科学”的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项;人事部回国留学基金、霍英东科研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河南省创新人
才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0多项,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河南省
自然科学论文奖等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0多项。在孤立子与可积系统、组合数学与最优
化、有限元、偏微分方程、控制论、代数与几何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学术梯队,取得
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英文期刊“J. Part. Diff. Equa. (偏微分方程)”编辑部设在郑州大学数学系,该期
刊已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

郑州大学数学系一贯重视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培养工作,1997年获国家第一届教
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高等数学、数学分析
是省级优秀课程。李梦如教授2003年获得国家名师称号,他也为教育部数学教学指导
委员会的成员。近年来本科生的考研率超过30%,硕士生的考博率超过60%,本科生毕
业就业的签约率接近100%。

在教育部行动计划基金、河南省重点学科基金、郑州大学投入基金及自筹基金的支持
下郑州大学数学系的教学、科研、办公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建设了多媒体教室两个
(现有160个座位),微机室5个(拥有微机260台),博士生学习室3个,每人一台电脑,
并可上网,硕士生学习室和微机室3个,系资料室拥有中外文藏书2.87万册,外文期刊
累计536种,共4.8万册,中文期刊累计242种,共2万册。

郑州大学数学系虚心向兄弟院系学习,决心创造更大的辉煌。欢迎博士、硕士来郑州
大学数学系工作。

网址: http://www2.zzu.edu.cn/math/

========================================================================
期刊介绍: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From: "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amss.ac.cn>
Date: Fri, 14 Jul 2006 10:21:29 +0800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Description:
Sponsor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AMS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A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is a quarterly journal to publish high-quality original and innovative
papers on theories, method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science, as well as insightful survey papers.

It aims to encourage fundamental research of complex systems and complexity,
and cultivate cross-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common themes that arise in natural, artificial, and social systems. It
covers related complexity issues that have been placed at the forefront of
many different research fields i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humanities, such
as operational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intelligent and control systems,
statistical modeling and bioinformatics,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s,
etc. Complex systems are especially emphasized.

All related original contributions with rigorous justifications and timely
expository papers are welcome.

Editorial Board:
Editor-in Chief: Lei Guo,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China
Managing Editors:
Xiao-Shan Gao(China)
Shouyang Wang(China)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Han-Fu Chen (China); Siwei Cheng (China); Ru-Wei Dai (China); Yu-Chi Ho
(USA); John H. Holland (USA); Hidenori Kimura (Japan); Jinghai Li (China);
Jian Song (China); Tzyh-Jong Tarn (USA)

Editorial Board:
Xiuli Chao (USA); Guanrong Chen (HK, China); Yu Chen (China); Daizhan Cheng
(China); Jianqing Fan (USA); Shu-Cherng Fang (USA); Xiao-Shan Gao (China);
Lei Guo (China); Jing Han (China); Deepak Kapur (USA); Thomas B. Kepler
(USA); Kyoichi Kijima (Japan); Jinhu Lü (China); Y. Nakamori (Japan); D.
Eric Smith (USA); Mark W. Spong (USA); Le Yi Wang (USA); Shouyang Wang
(China); Jyrki Wallenius (Finland); Huimin Xie (China); Chaoping Xing
(Singapore); Ningning Yan (China); Xin Yao (UK); Gang George Yin (USA);
Jingyuan Yu (China); Jian Zhang (UK); Kemin Zhou (USA); Guo-Hua Zou (China)

Manuscript Submission:
Authors are encouraged to submit their manuscripts in PDF or Postscript
formats by electronic mail to the editorial office of jssc@amss.ac.cn.

For further information:
http://www.springer.com/sgw/cda/frontpage/0,11855,4-40521-70-50718126-
0,00.html?changeHeader=true

Contact:
The Editorial Office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5 Zhongguancundonglu, Beijing 100080
P. R. China
www.sysmath.com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1 and 2(2006)
From: "J.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amss.ac.cn>
Date: Fri, 14 Jul 2006 10:21:29 +0800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1(2006)

Content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ume 19, Issue 1, March 2006

Edit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by: Springer Boston
ISSN: 1009-6124 (Paper) 1559-7067 (Online)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Studying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p. 1 - 8)
John H. Holland

Optimal Starting Price for Ebay-Like Online Auctions (pp. 9 - 21)
Hai Yu, Shouyang Wang, Chuangyin Dang

Identification Error Bounds and Asymptotic Distributions for Systems with
Structural Uncertainties (pp. 22 - 35)
Gang George Yin, Shaobai Kan, Le Yi Wang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Queues with State-Dependent
Vacations I: G/M(n)/1/K (36 - 53)
Xiuli Chao and Ayyar Rahman

Soft Control on Collective Behavior of a Group of Autonomous
Agents By a Shill Agent (54 - 62)
Jing Han, Ming Li, Lei Guo

Aggregation of Fuzzy Opinions Under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Similarity and Distance (63 - 71)
Chengguo Lu, Jibin Lan, Zhongxing Wang

The Existence of Orbits Connecting Critical Points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Depending on a Parameter (72 - 75)
Shuxiang Yu

A Dynamic Approach to Calculate Shadow Prices of Water Resources
for Nine Major Rivers in China (76 - 87)
Jing He, Xikang Chen, Yong Shi

The Rank and Coexponent of a Finite P-Group (88 - 92)
Yujie Ma

D-B-Preinvex Type Mappings (93 - 100)
Jianwen Peng, Xinmin Yang, Weidong Rong

Semi On-Line Scheduling Problem for Maximizing the Minimum
Machine Completion Time on Two Uniform Machines (101 - 107)
Runzi Luo, Shijie Sun, Wenping Huang

A Note on the Right Spread Order Associated with Exponential
Distributions (108 - 113)
Xiaohu LI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Endemic States for the Age-Structured Seir
Epidemic Model (114 - 127)
Xuezhi LI and Jing CHEN

The Relationships of Three Elementary Cellular Automata (128 - 136)
Zhisong Jiang

Ultimate Stability of a Type of Characteristic Equation with
Delay Dependent Parameters (137 - 144)
Jianquan Li and Zhien Ma

Content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Vol.19, Issue 2(2006)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JSSC)
Volume 19, Issue 2, June 2006

Edited by: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Published by: Springer Boston
ISSN: 1009-6124 (Paper) 1559-7067 (Online)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Stability of N-Dimensional Linear Systems with Multiple Delays and
Application to Synchronization (pp. 149 - 156)
Weihua Deng, Jinhu Lü, Changpin Li

Design Methodology of Networked Software Evolution Growth Based on
Software Patterns (pp. 157 - 181)
Keqing He, Rong Peng, Jing Liu, Fei He, Peng Liang, Bing Li

Testing for Long Memory in the Asian Foreign Exchange Rates (pp. 182 - 190)
Abdol S. Soofi, Shouyang Wang, Yuqin Zhang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al Algorithm for Queues with State-Dependent
Vacations II: M(n)/G/1/K (pp. 191 - 210)
Xiuli Chao and Ayyar Rahman

Extended Casimir Approach to Controlled Hamiltonian Systems (pp. 211 - 218)
Yuqian Guo and Daizhan Cheng

Solution Classification for the Nonperspective-Three-Point Problem (pp. 219 - 226)
Jianliang Tang and Wensheng Chen

Matter-Element Modeling of Parallel Structure and Application about Extension
PID Control System (pp. 227 - 235)
Rongde Lu and Zonghai Chen

Quadratic Admissible Estimate of Covariance in Pseudo-Elliptical Contoured
Distribution (pp. 236 - 255)
Hengjian Cui and Xiuhong Gao

Implicitiza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Rational Parametric Equations (pp. 256 - 265)
Guangwei Li

A Simple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Orthogonal Arrays By the Kronecker Sum (pp. 266 - 273)
Yingshan Zhang, Weiguo Li, Shisong Mao, Zhongguo Zheng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for Mimo Nonlinear Systems with Exogenous Signals (pp. 274 - 287)
Ying Zhou and Yuqiang Wu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Dependent PRP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s (pp. 288 - 296)
Shujun Lian, Changyu Wang, Lixia Cao

For submission and subscription information please visit the Journal
website at
http://www.springer.com/west/home/business/operations+research?
SGWID=4-40521-70-50718126-0&changeHeader=true
or email to jssc@amss.ac.cn

Editor-in-Chief
Professor Lei Guo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80, China
lguo@amss.ac.cn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Date: Mon, 31 Jul 2006 01:08:22 -0500
From: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jcms@math.wisc.edu>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4, No.3, 2006

Table of Contents

abstracts can be found in www.math.wisc.edu/~jcms
full articles will be available at www.intlpress.com/CMS

Giuseppe Toscani
Kinetic models of opinion formation

Dann Crommelin and Eric Vanden-Eijnden
Reconstruction of diffusions using spectral data from timeseries

Christophe Berthon and Frederic Coquel
Multiple solutions for compressible turbulent flow models

Anders Szepessy and Markos Katsoulakis
Stochastic hydrodynamical limits of particle systems

Tamara Grava and Feiran Tian
Large parameter behavior of equilibrium measures

Andreas Ratz and Axel Voigt
PDEs on surfaces - a diffuse interface approach

M. Herty, C. Kirchner and S. Moutari
Multi-class traffic models on road networks

Daniel Hodyss and Terrence R. Nathan
Instability of variable media to long waves with odd dispersion relations

Ingenuin Gasser and Herbert Steinruck
On the existence of transient solutions of a tunnel fire model

N. Ben Abdallah, F. Mehats and C. Negulescu
Adiabatic quantum-fluid transport models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