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2月11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
2006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在京举行
摘自中国数学会网站

2006年数学界迎新年茶话会于元月7日在京举行。本次茶话会是第二次由中国数学会、
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项目领导小组共同举办。茶话
会由中国数学会秘书长巩馥州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秘书长简怀玉共同主持。

茶话会上首先由中国数学会理事长文兰致词。文兰院士首先代表中国数学会向全国
从事数学教育、研究和普及的同志致以新年的问候,随后他回顾了中国数学会在2005
年成功组织的三项重要活动:4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数学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扩大会议,
7月在威海举行的纪念中国数学会成立70周年的学术年会和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陈
省身奖设立20周年暨陈省身逝世一周年大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会副理事长袁亚湘
代表理事长李大潜也致了新年贺辞,其中他特别介绍了设立中国和国际苏步青奖的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元基金领导小组负责人马志明和基金委副主任王杰也先后
致了新年贺辞,他们分别介绍天元基金在推动数学研究教育与普及方面和基金项目管
理方面的情况。

在茶话会的自由发言时间里,首先吴文俊院士鼓励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为中华民族的
复兴和数学界的自主创新努力工作。随后王元院士和郭柏灵院士分别向大家介绍了
美国加州大学(洛山矶)数学系Terence Tao教授最近在数论和微分方程方面取得的
重大成果,强调了学科方向交叉的重要性;万哲先院士和王梓坤院士先后谈了团结
和谐的数学环境对中国数学发展的重要性。周毓麟院士和严加安院士分别谈了对数
学研究和科研项目管理的看法。丁伟岳院士在回顾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数学取得的
成绩的同时,谈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的看法。

在去年的茶话会上,热点话题之一就是中小学数学教材课程标准的改革。今年的茶话
会上,胡国定教授、严士健教授和王建磐教授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中国数学会
教育工作委员会张英伯主任特别向大家汇报了一年来这方面的进展状况和以后的发展
态势。

在茶话会上,张力群(国家自然基金委数理学部)、陈叔平(贵州大学)、王跃飞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白峰杉(清华大学),吴宗敏(复旦大学)、
李安民(四川大学)、王诗窚(北京大学)、张卫平(南开大学)、陈化(武汉大学)、
陈发来(中国科技大学)、王永祥(中国科学院基础局)、刘建亚(山东大学)、
修乃华(北京交通大学)和徐刚(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理科分社)等先后代表各自所
在的单位致了新年贺辞。另外茶话会上,任南衡同志还给大家简单介绍了数学界迎新
年茶话会的历史。

========================================================================
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05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简介
(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1、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
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我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
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
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
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这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我国
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2、青藏铁路全线铺通 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者按照建设世界一流高原
铁路的目标,在素有“生命禁区”之称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
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优质高效地完成了青藏
铁路全线铺通任务,这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壮举。装载着大批援藏物资的列
车10月15日陆续抵达拉萨。

3、我国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中科院计算所研制的龙芯2号,其单
精度峰值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20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速度为每秒10亿次,最高频
率为500MHz,功耗为3瓦至5瓦,远远低于国外同类芯片,其标准测试程序的实测性
能是1.3GHz的威盛处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产业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苏省合作,
建立“中科梦龙”龙芯产业化基地,一条以龙芯产业化为目标的高科技产业链已经
初步形成。

4、中国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 北京时间1月18日3时16分,在挺进南
极内陆冰盖1200多公里后,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登上了南极内陆冰盖的最
高点:南纬80度22分00秒,东经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计划,冰盖科考
队将在最高点建立科学观测站,开展气候环境监测,进行冰雷达测厚、高精度GPS
定位和综合气象观测。我国科考队成功登上冰盖最高点,是人类南极考察历史上的
一次壮举,表明我国南极事业发展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5、全球记载种类最多的《中国植物志》全部出版 与世界上同类著作相比,126
卷册的《中国植物志》收载植物种类和所含卷册最多,总体编研水平高,是我国近
百年来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统的全国植物志。《中国植物志》是关于中国维管束植
物(包括蕨类植物与种子植物)的全面、系统、科学的总结,它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
植物(301科3408属31142种),共5000多万字,9000多幅图版。

6、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人员利
用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巧妙地对吸附于金属表面的钴酞菁分子进行“单
分子手术”,成功实现了单分子自旋态的控制。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
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的化学反应来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
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
分子科学研究的广阔前景。《科学》杂志发表了这项研究的论文,并在同期的“透
视”栏目中对该成果进行了评价。

7、我国测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国家测绘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玛峰
高程测量获得的新数据:珠峰峰顶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测量精度
±0.21米,峰顶冰雪深度3.50米。这组数据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
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数据。与1975年所测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
珠峰高度降低了约3.7米。此次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活动,反映了我国测量珠峰高
程的技术水平和权威性,对于体现国家综合国力和测绘科技水平、促进地球科学研
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国大陆科学钻探深入地下5158米 经过近4年努力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工程“科钻一井”胜利竣工,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并在
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这标志着我国“入地”计划获得重大突破。这
也是当前正在实施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20多个项目中最深的科学钻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药物分子运输车”研制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
所研制的“纳米药物分子运输车”,直径只有200纳米,装载的药物在沿途不会
泄漏,直到引导到了某一个特定的疾病靶点、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才释放出来,对
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完成用“运输车”装载消炎、止痛、抗癌
药物的装载控制释放和定向传输的实验。这项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会志》
和德国《应用化学》上。

10、最高分辨率“中国数字人男1号”诞生 南方医科大学构建完成的“中国
数字人男1号”,高效数码相机像素达2200万,图像分辨率为4040×5880,是目
前世界上0.2毫米虚拟人切削中分辨率最高的数据集。此外,按60兆一帧释放,
该数据集的数据量超过540千兆,为世界之最。“数字人”在医学、航天、航空、
影视制作乃至军事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2005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1、“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 欧洲航天局地面控制中心1月15日
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
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惠更斯”号重319公斤,直径约27米,携带有6台测量仪器,对土卫六的压力、
温度、风速、大气成分等进行分析测量。据悉,土卫六的环境与40亿年前的地球
非常相似,具有很高的科学探索价值。

2、“深度撞击”计划获得成功 太平洋时间7月3日22时52分,在完成一系
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
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
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撞击的成功,表明项目中的无人控制航天器技术完全达
到了预想目标。这次撞击带来的信息,可能涉及太阳系的诞生、地球上水的来源,
以及地球生命的兴起。

3、美国研究人员发明取代晶体管的新元件 这种新元件名为“交换点阵式
插锁”,是惠普公司量子科研小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元件能够提供普通计算
机所需的信号恢复和转换,取代传统的晶体管,并能将计算机的功能提高数千倍。
“交换点阵式插锁”为建造应用纳米元件的计算机提供了一项关键元件。

4、天文学家首次拍到太阳系外行星照片 欧洲的天文学家宣称,该行星质量
约相当于木星质量的5倍。2005年3月份以来,多个研究小组竞相宣布,已成功地
对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直接观测。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红外太空望远镜首次捕
捉到了两颗太阳系外行星发出的红外光。德国科学家利用“斯皮策”红外太空望
远镜,第一次捕捉到太阳系外行星的图像。欧洲南方天文台称,他们的新观测结
果是迄今第一次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的照片。

5、科学家公布人类基因组“差异图” “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于
2002年开始启动,由美国、中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尼日利亚六国科学家共
同完成。科学家们搜集了269名志愿者的全基因组信息,发现了100多万个常见SNP
位点,标定了单体型“模块”在DNA链上的“边界”,并划分了基因组上包含最常
见DNA变异的10个区域。在糖尿病、早老性痴呆症、癌症等疾病的研究中,科学家
可以利用这份“差异图”,将患者与健康人全基因组的SNP进行比较,更高效地寻
找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6、澳大利亚科学家成功将光束“冻住”1秒钟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物理学家
杰文·朗戴尔及其同事利用新型光陷阱,首次成功地将一个光脉冲“冻住”了足足
1秒钟的时间,这是以前最好成绩的1000倍。将“冻住”光束的时间大大延长,意
味着可能据此找到实用方法,来制造光计算机或量子计算机用的存储设备。

7、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高效率燃料电池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
种新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用碳氢化合物——异辛烷作燃料时能源转换效率
有望达到50%。这种新型燃料电池在经过更多试验后,能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
甚至众多家庭。在研究人员开发的一个示范性小型燃料电池上,燃料反应所产生
的电能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厘米06瓦。

8、法国和瑞士科学家制造出超大容量纳米级信息存储材料 法国巴黎第七
大学以及瑞士综合理工大学的科学家,在零下143摄氏度的真空状态下,把钴原
子凝聚在金晶体材料上,在这种材料表面的钴原子根据事先安排好的一种结构
来排列组合,自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体系。研究人员由此得到的纳米级材料,
其结构可以突破信息存储的不少极限,使硬盘的信息存储密度进一步加大,
1平方厘米新材料的信息存储量达到了4万亿比特。

9、美国科学家制造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
科学家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制造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
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美国能源
部长塞缪尔·博德曼表示,这项成果是物理学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进展。

10、法国科学家首次找到控制单分子行动的方法 法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
次成功地利用特种显微镜仪器,让一个分子做出了各种动作。科学家使用一个
金属探针,刺激联苯分子的不同部位,还可以使其产生不同的电子反应。其
精度则达到了10皮米(一皮米相当于一万亿分之一米),也就是可以精确到大
小仅为单个联苯分子百分之一的范围。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使人们从此可以简
单控制单分子,并使它变成一个分子“机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组织
两院院士评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活动,至今
已是第12次。 每年的评选结果经新闻界的广泛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
使公众更加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动向,对宣传、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
的作用。(摘自中国科学院网站)

========================================================================
关于2005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公示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info18187.htm

关于2005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公示的通知 教技司[2006]19号
根据《“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
经评审确定的教育部2005年创新团队名单予以公布。自公布之日起至2006年2月
17日为异议期。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公布的创新团队持有异议,可具名提出。

联系地址: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 教育部科技司综合处
邮政编码:100816
联系电话:010-66096358 010-66097382

教育部科技司
2006年1月23日

 1 北京大学             尚永丰 肿瘤发生的遗传学和表观遗传学基础
 2 北京大学             果德安 基于中药资源的创新药物研究
 3 北京大学             佘振苏 湍流流动结构的动力学理论与应用
 4 北京大学             俞大鹏 新型低维功能结构与物理
 5 北京大学             张  兴 微电子科学与技术
 6 北京工业大学         张久兴 功能材料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张  涛 高性能非平衡材料科学与技术 
 8 北京科技大学         乔利杰 铁性功能材料的失效规律与机理
 9 北京师范大学         方维海 量子化学生物学
10 大连理工大学         李宏男 工程结构破坏机理及安全性评价
11 第二军医大学         何  成 神经发育与再生的分子生物学
12 第四军医大学         陈  军 脑稳态失调与病理性痛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策略
13 电子科技大学         刘濮鲲 毫米波、等离子体及太赫兹电子学
14 东北师范大学         刘  宝 表观遗传学机制与高等植物基因组进化和遗传学改良
15 东华大学             卿凤翎 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16 东南大学             王志功 射频与超高速集成电路
17 复旦大学             马  兰 精神药物成瘾及记忆过程的分子机理
18 国防科技大学         庄钊文 目标识别技术
19 哈尔滨工业大学       曹喜滨 微小型航天器系统技术
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段广仁 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在航天控制中的应用
21 华北电力大学         李成榕 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
22 华东师范大学         曾和平 光子操控与量子调控
23 华南理工大学         朱  敏 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多尺度结构及性能研究
24 华南理工大学         孙润仓 植物资源化学与化工
25 华中科技大学         金  海 中国教育科研网格及其典型应用示范
26 华中农业大学         邓秀新 柑橘种质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
27 江南大学             徐  岩 工业发酵及生物催化
28 南昌大学             阮榕生 食品质量与安全
29 南京大学             陈延峰 微结构光电
30 南京大学             吕  建 面向Internet的软件方法与技术研究
3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郭万林 纳尺度物理力学
32 南京师范大学         汪永进 东亚季风区重大环境事件、气候突变过程与现代环境生态效应
33 清华大学             南策文 低维铁性陶瓷材料制备及电/磁/光功能
34 清华大学             李  蓬 系统研究糖尿病和肥胖病症的分子机理
35 清华大学             雒建斌 微纳结构中的界面行为和测控技术
36 山东大学             陶绪堂 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功能晶体材料
37 山西大学             张天才 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研究
38 上海交通大学         沈文忠 半导体量子结构和量子过程调控
39 上海交通大学         廖世俊 新型深海平台水动力性能和实验方法研究
40 四川大学 石碧        制革清洁技术及皮胶原的高值转化
41 四川农业大学         陈代文 猪抗病营养的分子机制
42 太原理工大学         李文英 煤基醇醚燃料合成中的应用基础问题研究
43 同济大学             余卓平 节能环保汽车
44 武汉大学             庞代文 化学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45 武汉大学             赵兴中 低维功能材料与智能器件
46 武汉理工大学         赵修建 功能薄膜材料的结构调控与光电性能 
47 西安交通大学         王铁军 先进材料与结构的力学行为
48 西北大学             刘池阳 能源盆地油气地质
4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康振生 西北农作物重大疾病成灾机理与综合防治
50 浙江大学             冯明光 农业害虫生物防治
51 浙江大学             杨肖娥 污染环境修复与生态系统健康
5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童金南 重大地质突变期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
53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 可持续海水养殖中的重要生物学前沿问题研究
54 中国科技大学         刘世勇 大分子胶体与溶液
55 中国科技大学         陆夕云 大规模科学工程计算
56 中国科技大学         郑永飞 化学地球动力学
57 中国农业大学         张福锁 作物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根际调控机理 
58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王晓良 神经系统疾病创新药物研究
59 中南大学             段吉安 现代复杂装备与极端制造
60 重庆大学             廖瑞金 高压输变电安全运行科学与技术

========================================================================
Margulis 和Novikov 获2005年沃尔夫奖
http://www.wolffund.org.il/
http://www.wolffund.org.il/cat.asp?id=23&cat_title=MATHEMATICS

THE 2005 WOLF FOUNDATION PRIZE IN MATHEMATICS

The Prize Committee for Mathematics has unanimously decided that the 2005
Wolf Prize will be jointly awarded to:

Gregory A. Margulis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onnecticut, U.S.A.

for his monumental contributions to algebra, in particular to the theory
of lattices in semi-simple Lie groups, and striking applications of this
to ergodic theory, representation theory, number theory, combinatorics,
and measure theory, and

Sergei P. Novikov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Maryland, USA; and the
L.D. Landau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Moscow, Russia

for his fundamental and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algebraic and differential
topology, and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notably the introduction of algebraic-
geometric methods

At the center of Professor Gregory A. Margulis’s work lies his proof of the
Selberg-Piatetskii-Shapiro Conjecture, affirming that lattices in higher rank
Lie groups are arithmetic, a question whose origins date back to Poincaré.
This was achieved by a remarkable tour de force, in which probabilistic ideas
revolving around a non-commutative version of the ergodic theorem were combined
with p-adic analysis and with algebraic geometric ideas showing that “rigidity”
phenomena, earlier established by Margulis and others, could be formulated in
such a way (“super-rigidity”) as to imply arithmeticity. This work displays
stunning technical virtuosity and originality, with both algebraic and analytic
methods. The work has subsequently reshaped the ergodic theory of general group
actions on manifolds.

In a second tour de force, Margulis solved the 1929 Oppenheim Conjecture, stating
that the set of values at integer points of an indefinite irrational non-degenerate
quadratic form in ≥ 3 variables is dense in Rn. This had been reduced (by Rhagunathan)
to a conjecture about unipotent flows on homogeneous spaces, proved by Margulis.
This method transformed to this ergodic setting a family of questions till then
investigated only in analytic number theory.

A third dramatic breakthrough came when Margulis showed that Kazhdan’s “Property T”
(known to hold for rigid lattices) could be used in a single arithmetic lattice
construction to solve two apparently unrelated problems. One was the solution to
a problem posed by Rusiewicz, about finitely additive measures on spheres and
Euclidean spaces. The other was the first explicit construction of infinite
families of expander graphs of bounded degree, a problem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efficient communication networks.

Margulis’ work is characterized by extraordinary depth, technical power, creative
synthesis of ideas and methods from different areas of mathematics, and a grand
architectural unity of its final form. Though his work addresses deep unsolved
problems, his solutions are housed in new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s,
of broad and enduring application. He is one of the mathematical giants of the
last half a century.

Professor Sergei P. Novikov is awarded the Wolf Prize for his fundamental and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opology and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His early work
in algebraic and differential topology includes such milestones as the calculation
of cobordism rings and stable homotopy groups, proof of the topological invariance
of rational Pontrjagin Classes, formulation of the “Novikov Conjecture” on higher
signature invariants, and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closed leaves in two-dimensional
foliations of the 3-sphere.

In the early 1970s, Novikov turned his attention to mathematical physics, initially
contributing to general relativity and conductivity of metals. He constructed a
global version of Morse Theory on manifolds and loop spaces that had novel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field theory (multi-valued action functionals). His most
significant achievements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flow from his introduction of
algebraic-geometric methods to the study of completely integrable systems. These
include a systematic study of finite-gap solutions of two-dimensional integrable
systems, formulation of the equivalenc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algebraic-geometric
solutions of the KP equation with the conformal classification of Riemann surfaces,
and work (with Krichever) on “almost commuting” operators, that appear in string
theory and matrix models (“Krichever-Novikov algebras,” now widely used in physics).

Novikov made a fundamental and striking contribution to two separate fields in
mathematics, while he is one of those rare mathematicians who brings deep, key
mathematical ideas to bear on difficult pivotal problems of physics, in ways that
are stunning and compelling for both mathematicians and physicists.

========================================================================
Maxwell方程的数学和计算进展会议将在威海举行
http://lsec.cc.ac.cn/~weihai/index.html

Recent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Developments of Maxwell's Equations:
Challenges and Frontiers
July 24-28, 2006
Weihai, P.R. China
http://lsec.cc.ac.cn/~weihai/index.html

Theme of the Conference: The workshop seeks to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in various fields that involve Maxwell's equations and related topics.
The recent substantial growth of applications of optical science and
electromagnetics has driven the need for mathematical models, analytic
techniques, and numerical algorithms. A main focus of the workshop is to
offer a comfortable and spirited gathering to promote exchange of ideas,
to present significant findings, and to discuss future directions.

Conference Chair: Zhong-Ci Shi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Confirmed Plenary Speakers :
Habib Ammari 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Gary Cohen INRIA, France
Mathias Fink Universite Paris VII, France
Tom Hagstro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USA
Yayan Lu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China
Peter Monk University of Delaware, USA
Frank Natterer University of Muenster, Germany
Jean-Claude Nedelec Ecole Polytechnique, France
Gunther Uhlman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Michael Vogelius Rutgers University, USA
Hongkai Zha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USA

Organisers:
Gang Bao (Co-Chai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USA
Zhiming Chen (Co-Chai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Bo Zha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Jialin Zhu Cong Qing University, China

Location: The conference will be held at Shandong University Academic Center in Weihai.

Sponsors: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State Key Lab on Scientific and Engineering Computing, CAS
Institute of Applied Mathematics, CAS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High Performance Scientific Computation Research"

Contact Information : Please e-mail your enquiries to Ms. Wenqiong Zhang (zwq@lsec.cc.ac.cn).

========================================================================
微结构-纳米模型的数值方法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
http://lsec.cc.ac.cn/~adm973/ktxshdcw.htm

Workshop on Emerging Numerical Methods for Modeling of Micro-to-Nano Devices
Beijing
(2006.06.19-23)
http://lsec.cc.ac.cn/~adm973/ktxshdcw.htm

Theme: The focus of this workshop is to highlight some emerging numerical
methods in the sim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to-nano devices,
especially fast EM algorithms for parameter extractions,stochastic methods
for modeling rough surfaces in the fabrication of interconnects, quantum
modeling of nanodevices.

Invited speakers:
Prof.Qing H.Liu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Duke University
Prof.Dongbin Xiu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Purdue University
Prof. Hong Guo Department of Physics, McGill University
Prof.Jiangming Jin Department of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 Champaign)
Abstract Dr.Tiejun Yu Sigrity, Inc. USA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at the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tific/Engineering Comput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hich
is in Beijing. (Please visit http://icmsec.cc.ac.cn/ for more information.)

========================================================================
偏微分方程和数值分析国际会议2006年6月将在长沙举行
http://www.hunnu.edu.cn/hnsd/eng/info/math-con/index.ht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Numerical Analysis
Changsha, Hunan
22-26 June, 2006
http://www.hunnu.edu.cn/hnsd/eng/info/math-con/index.htm

Scientific Committee :
Daomin Cao(co-Chai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uanmiao Chen(Co-Chair)(Hunan Normal University)
Gui-Qiang Chen(Co-Chair)(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Qianshun Cha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onstantine Dafermos(Brown University, USA)
Xiaqi D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James Glimm(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 USA)
Yonggen Gu(Hunan Normal University)
Bailing Guo(Institute of Applied Physics 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Willi Jaeger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Germany)
Peter Lax(Courant Institute, USA)
Datisen Li(Fudan University)
Yi Li(University of Iowa, US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ina)
Qun Li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ai-Ping Liu(Stanford University, USA)
Zhongci Shi(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himin Zhang (Wayne State University, US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ina)

Organizing Committee:
Feimin Huang (Co-Chai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nhan Dong (Co-Chair)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 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Ziqing Xi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This Conference is fund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Natural Science
Funds of China 211 Special Project Fund of th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ontacts:
Prof. Ziqing Xie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Email: ziqingxie@hunnu.edu.cn
Phone: 13786146580

========================================================================
数学系介绍: 深圳大学应用数学学科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地处深圳这座国际花园城市的深圳大学经过20年的建设,目前拥有38个硕士点,迅
速发展成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

深圳大学数学学科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20年来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教学科研水平
不断提高。现有应用数学硕士点。应用数学、信息与科学计算、数学教育3个本科
专业。数学学科有教师4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23人。教师中具有博
士学位的16人。在国外有留学科研经历的7人。

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密切联系社会需求,数学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培养学生
综合素质,使本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第一志愿
本科生录取率也在70%以上。近年来,深圳大学大学生数学建模队参加全国大学生
数学建模竞赛,共获全国二等奖1个,广东赛区一等奖4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0
个。获奖率平均达76%。

近年来,数学学科的教师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
金2项,以及多项省、厅级科研项目和教改项目。数学系教师先后获2项教育部科技
进步奖,2项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以及数项厅、市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

数学系教师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近年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许多论文发表
于国际、国内著名的数学杂志上,如《Top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J.
Aust.Math.Soc.》、《J.Math.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J.Group Theory》、
《J. of Algebra and Comp.》、《Appl.Analysis》、《Commu.In Algebra》、
《Math.Meth.of oper Res.》、《Science in China》、《Acta Mathematics Scientia》、
《Mathematica Japonica》、《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刊》等杂志上。
应用数学学科目前有软件应用及科学计算实验室、网络实验室,全部配备了奔Ⅳ和奔Ⅲ
计算机,通过服务器和HUB使得整个机群既可以并网,进行一定规模的并行计算,又可
以开展局域网设计,还可以与外部网络连接,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进行科学计算的环境。

此外数学系老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设计和制作多项多媒体课件,获得了相关奖励。

网址: http://norc.szu.edu.cn/college/college-JiGou.htm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Vol.1, No.1, 2006)
Date: Tue, 24 Jan 2006 16:59:19 +0000
From: JIC editor <editor@jic.org.uk>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cience
Published by print and online quarterly ISSN: 1746-7659, England, UK

http://www.jic.org.uk/online.htm

CONTENTS
Vol.1 (2006) No.1 February

ARTICLE

New Lower Bound of Critical Function for (k, s)-SAT
Ping Gong, Daoyun Xu

A Global Property of Restarted FOM Algotrithm
Haiyan Gao, Hua Dai

Fairing of Parametric Quintic Splines
Yuanjun Wang

Predictor-Corrector Method for Total Variation Based Image Denoising
Weiguo Li, Lei Wang

Component-Level Reduction Rules for Time Petri Nets Based on DTPN
Jinlong Jiang,Xianzhong Zhou,Yongcheng Sun

Asymptotic Iterative Approximation of Intellectualized Periodic
Interpolating Spline and its Application
Yong Jiang, Xiaogang Chen

Image Inpainting Based on Smooth Level Lines
Yingzhong Shi

TECHNICAL BRIEF

A Hybrid Genetic Algorithm for Bin Packing Problem Based on Item
Sequencing
Xianghe Jing, Xianzhong Zhou,Yangyong Xu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