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imageimage
 

知識轉移是理大獨有的DNA,大學一直以來結合教學、研究,以及現實生活上的科研應用,致力肩負其核心使命。在2015/16學年,理大在知識轉移項目錄得收入共五億四千萬港元,高踞本地院校首位。今期excel@PolyU邀請到副校長(行政及營運)盧麗華博士分享理大在推動知識轉移和培育企業家方面的策略和配套設施。

為何知識轉移為大學使命中的重要一環?

我們藉著科研創造知識,透過教學傳授知識,並在應用層面推動知識轉移。我們深信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透過轉化科研成果,造福社會。這個以知識轉移為大眾福祉而創造價值的信念,在各院系中普及實踐,應用範疇廣泛,多為人知的例子包括:抗癌藥物、鐵路工程系統、智能織物、食物安全以至環保建築物料。

大學在推動知識轉移上的策略是甚麼?

理大採用三管齊下的策略推動知識轉移。首先,理大擁有獨特的應用科研文化,鼓勵教職員實踐知識轉移。在員工表現評核中,除了考核教員在教學和科研的主要表現之外,大學亦會表揚他們在知識轉移方面的努力。理大同時設有既定機制,與有關的教員分享知識轉移和商品化的收益。

第二,理大與工商界一直合作無間。我們與業界的緊密協作網絡有助教研人員在學術研究中從業界角度出發,將大學的創新發明和技術轉化為可增值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理大具備完善和負責任的知識轉移管理機制,設有由大學人員和獨立業界代表組成的知識轉移委員會和創業計劃管理委員會,確保大學的知識轉移工作具透明度和一致性,通過良好的管治架構向持分者和公眾盡責。

理大推動知識轉移背後的動力是甚麼?

我們最關注創新發明為社會帶來的影響。故此,知識轉移帶來的收入對我們推動相關工作只屬次要。我們的科研人員深知以科研創造價值,造福人類,回應社會所需的重要性。其中一個例子是理大將可抵禦高溫和高濕環境的工作服的設計,以港幣一元授權予建造業議會,期望減低建造業工人因高溫而導致的不適和中暑的機會。

理大如何建構創業文化?

理大致力在社群中建構創業文化,培育懷抱社會責任感和「創富創善」精神的年青企業家。因此,大學設立了不同的基金資助計劃,支援學生、畢業生和校友創業,為他們提供初創企業極需要的資源、網絡和指導。

各類基金資助計劃的合作夥伴包括: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香港科技園、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以及天使投資者。這些計劃每年合共提供近一千萬港元,資助近六十家初創企業和社會創新項目。今年,我們新設「學生創業概念驗證基金計劃」,為有意計劃將創新意念和科技商品化的學生提供訓練和原型製作的資源,使他們能結合課堂上的知識,學以致用。

大學有沒有支援初創企業的配套設施?

今年三月,我們成立了「理大 InnoHub」,旨在促進區域初創企業的合作,並加強創業社群的凝聚力。這個位於校園賽馬會創新樓的共創空間,已開放予理大支援的初創團隊、合作機構和天使投資者,為初創團隊提供所需的資源、指導支援和創業前期培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