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召車手機應用程式熱潮席捲香港,並衝擊著本地傳統的士行業。今期 excel@PolyU邀請到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熊永達博士闡述其最新研究結果,剖析香港的士業所面對的挑戰及建議解決方案。

請簡述這項研究的背境及內容。

近年,召車手機應用程式在香港大受歡迎,引起大眾及業界的激烈回響。這同時帶出傳統的士行業存在的問題,包括服務水平欠佳(如司機選客或拒載、態度惡劣等)及行業人手老化。

受的士車行委託,我們在去年7月至8月期間訪問了近六百名乘客及七百名從業員,從兩個角度了解行業的服務情況。受訪乘客對十二個有關的士服務重要性和滿意度的問題進行評分。我們亦對比紐約、倫敦、東京、首爾、新加坡及台北等世界主要城市之的士服務。研究團隊更拜訪首爾及東京的政府官員、的士公司及學者,討論有關議題。

這項研究有甚麼發現?

研究結果顯示,乘客對的士服務的投訴有增加趨勢,當中最多是拒載和兜路的投訴。調查更發現,只有司機的儀容整潔能符合乘客期望,而乘客最重視的安全、行車時間和司機的道路知識等期望的落差就很大。

研究發現的士司機平均年齡為51至60歲,對比2011年人口普查中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業工作人口的平均年齡35至44歲高出很多。此外,的士司機和車主的月入介乎一萬一千至二萬四千元不等。扣除通脹後,他們在2007至2013年期間的月入基本上沒有增加。

這些發現反映出的士行業正面對服務水平下降及欠缺年青人入行的問題。這勞動力問題最為嚴峻,很多的士因欠缺司機而閑置。

甚麼導致行業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

本地司機大多年介五、六十歲,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行內收入偏低,職業前景暗淡,難以吸引年青人入行。傳統的士司機一般由於收入不穩、培訓不專業,導致服務質素良莠不齊,給公眾的形象亦較負面。

在解決勞動力老化問題上,你有甚麼建議?

我建議為中學畢業生開辦兩年制個人運輸服務文憑課程,讓年青人加入行業前得到正規培訓。課程可有系統地教授管理知識、服務態度及駕駛技巧,讓他們看到行業的前景及晉升階梯,培育他們逐步從自僱司機,發展成車隊管理人,甚至晉升為車主、的士公司運營商或企業家。課程應廣泛涵蓋觀光、自然生態、歷史古蹟、營運車隊技巧等範疇,這些知識有助年青人開創新穎的服務,以增加其收入。

此外,政府亦可考慮放寬現時具備三年駕駛經驗才能考取的士駕駛執照的要求,讓修畢該課程的學員獲得豁免。假若年青人及的士從業員有更可觀的收入、更好的前景,以及更專業的培訓,他們的服務質素亦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