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寄朋友 首頁 聯絡我們 前期通訊
iPolyU facebook YouTube 简体中文 English
 

研究證實「提示小便」行為治療有效改善長者失禁情況

研究證實「提示小便」行為治療有效改善長者失禁情況

 

 

理大護理學院耆年健康護理中心總監兼賽馬會流金頌學人賴錦玉教授,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流金頌:賽馬會長者計劃新里程」捐助一百二十六萬港元,進行一項名為「提示小便」的行為治療實驗性研究。研究結果顯示,「提示小便」能有效處理長者小便失禁問題。今期 Excel@PolyU邀請到賴錦玉教授詳述有關的研究及其意義。

什麼是「提示小便」

「提示小便」是一種非入侵性的行為治療,透過定時提示長者上廁所,減少長者小便失禁頻率,增加他們自發要上廁所的次數,增強長者對膀胱控制的意識。

今次是香港首個研究「提示小便」失禁治療效能的項目,為什麼要進行是項研究?

小便失禁是一個常見的長者健康問題,大大妨礙長者的日常生活,影響他們的身體及心理健康。根據本港一所大學於二零零三年的調查發現,全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中,約有一至一成半有小便失禁的問題。居住在安老院舍之長者的小便失禁發生率,亦於過去二十年持續上升。使用成人紙尿片是現時最常用的處理失禁方法,然而使用紙尿片會影響長者的心理質素,令他們失去自信心和尊嚴,生理方面亦會因刺激皮膚帶來不適,並增加出現尿道炎的機會。治療失禁的行為治療有多項,但根據外國研究顯示,「提示小便」最有效改善院舍長者小便失禁問題,避免長者過份倚賴紙尿片。由於本港並沒有相關的研究,所以我們開展這項研究。

這研究如何進行?研究結果為何?

我們於四百八十六位自願參與研究的院友中,篩選到五十二位符合條件的院友參與研究,院友被隨機分配到實驗組(接受「提示小便」治療),以及對照組(接受日常失禁護理)。研究結果顯示,於「提示小便」行為治療六個月後,實驗組的失禁率從72.6%下降至58.7%,對照組則從66%上升至77.6%,證實「提示小便」行為治療計劃效果良好,能有效改善長者失禁的情況,成效亦能在安老院舍維持。

研究證實了「提示小便」的有效性,但如何令計劃可以成功及持續下去?

院舍職員定時提醒長者上廁所,能成功協助他們管理尿失禁,享受一個更優質的生活。然而計劃能否成功及持續下去,員工培訓及質量保證至為關鍵。要成功推行「提示小便」行為治療,安老院舍應委派一位職員擔任計劃的主要負責人,緊密進行跟進、監察及檢討。是次研究得到的結果及數據,相信有助提高社會對長者小便失禁問題的關注。為進一步推廣「提示小便」行為治療的成果,我們已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下,將研究結果及執行要點結集成一本實務手冊,供有興趣的人士免費索取作為參考。

詳情>>

 

本通訊由理大傳訊及公共事務處出版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