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5年 11月07日

本期编辑:

    许跃生
    中山大学应用计算科学研究院
    compsci@mail.sysu.edu.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吕金虎研究员获2015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来源: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网站
 
  11月4日,何梁何利基金2015年度颁奖大会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中科院数学
与系统研究院吕金虎研究员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成为今年最年轻的科学
与技术进步奖获奖者。
 
  吕金虎的主要学术贡献:突破传统模拟电路的瓶颈,解决了近三十年来长期悬而
未决的多方向、大数量多卷波的存在性与模拟电路实现的理论和技术难题,被J. Vandewalle
院士称为“多卷波的里程碑”,获201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现了经典Lorenz系统与
它的对偶Chen系统之间的临界混沌系统,被上千篇SCI论文称为“吕系统”,获2008年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揭示了一类典型复杂网络同步的普适性规律,解决了复杂网络牵制控
制的两个困难的基本科学问题,被称为“里程碑”。理论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于北斗位置服务网。
 
  吕金虎主要从事系统理论、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等领域的研究。曾获IEEE Fellow、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世界工程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等奖励与荣誉。

====================================================================================

2015年度数理科学部重大项目评审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10月22日,2015年度数理科学部重大项目评审会在北京举行。数理科学部孟庆国
常务副主任、重大项目专家评审组成员、数理科学部和财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共计
近40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孟庆国副主任向与会专家解读了新的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介绍了数理
科学部重大项目的立项过程,提出了本次会议评审的内容和具体要求。他指出,
今年是对重大项目直接经费进行财务评审的第一年,根据重大项目管理办法,今
年的重大项目评审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科学评审,通过后还将对项目的直接经
费进行评审。因此,数理科学部针对这两个阶段分别成立了科学评审专家组和财
务评审专家组。
 
在科学评审阶段,项目和课题负责人分别对项目和课题的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
内容和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和拟采取的研
究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基础与条件,以及项目经费预算情况进行了汇报。专家组
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和课题负责人的汇报后,经过讨论和记名投票,遴选出建议
资助的项目。
 
在直接经费评审阶段,财务评审专家组对项目和课题的直接经费进行了逐条审核,
经交流、质询和讨论后,形成了财务评审意见。

====================================================================================

数学天元基金第六届学术领导小组2015年度第二次会议在京召开

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
 
2015年10月20-22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第六届学术领导小组2015
年度第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学术领导小组成员、特邀专家、基金委数理学部领
导及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会议对2015年度数学天元基金第二批申请项目进行了
评审,充分总结了本届学术领导小组近3年的工作,并对今后的数学天元基金工
作特别是资助格局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数学天元基金于2014年设立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建设项目”。该类项目以构
建交流平台、合作平台与研究平台为主旨,针对若干数学交叉领域或专题,通过
学术活动凝聚国内相关研究队伍,加强国内外多领域科学家之间的紧密合作,促
进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各分支间的交叉融合,从而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学科
方向。数学天元青年基金项目旨在鼓励年轻人从事数学及其应用研究,培养更多
的数学后备人才。
 
本次会议还对数学高级研讨班、专题讲习班、问题驱动的应用数学研讨项目等进
行了评审。

====================================================================================

“互联网+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坛纪要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院
 
“互联网+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论坛于2015年10月25日-27日在北京师范
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是由数学与复杂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全国互联网+自
适应数学学习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大学、中学、出版社、互联
网公司的150多位从事数学与数学教育、教学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
本次论坛得到了陈木法院士的大力支持。组织工作细致周到,井然有序,取得
了圆满成功。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曹一鸣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周作宇副校长对本次论
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增沪院长代表承办单位
致辞。
 
本次论坛安排了13个专家报告或交流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数
学科学学院陈木法教授作了题为“网络引领的教育新变革”的主题报告。陈院士
研究了自从网络的兴起,对教育产生的一系列变革,总结出教育的两大要素:
课程和教材,都注入了网络的基因,产生变异。未来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用什么教材,如何教,如何学,以至于如何办学等等都是新的重要研究课题,
都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西南大学宋乃庆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背景下数学教
育的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宋教授在概述“互联网+”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它对教育的影响,尤其是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总之有必要准确
把握数学教育中的“互联网+”需求;在数学教育中做好迎接“互联网+”的准备;
并且始终牢记教学质量是数学教育“互联网+”的核心。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陈明璋
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数学教育+认知面临的机遇——由教材教法与认知历程切入”
的学术报告,以认知负荷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为支撑,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
具体教材教法为案例展示如何由认知历程切入,使得必要的讯息适时而完整的
进入工作记忆,激发长期记忆中的基模而改善学生数学学习,提高教师教学,
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效组合提供重要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涂荣豹教授作为题为“关于‘互联网+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的学术报告,从互
联网+数学教育的现有进展,当前互联网+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互联网+数学
教育的展望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呼吁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
数学教育保持一份冷静。天津师范大学王光明教授作了题为“数学教师培训视
域下的教育软件培训内容研究”的学术报告,指出数学教师对基本信息技术的
使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师培训视域下的
教育软件包括数学学科软件、数学教学通用软件、数学教育研究软件三类,
数学教师培训中,应帮助教师掌握这些软件的功能,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和
教科研手段的更新。华东师范大学吴颖康副教授对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学评价
进行了介绍,指出了其中的优势、问题和如何发展。陕西师范大学尚晓青副
教授对碎片化学习的意义及实践路径进行了介绍。齐鲁师范学院的郑庆全副
教授作了题为“‘互联网+数学教育’对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挑战的应对实践及其
思考”的报告,分析了目前信息技术改变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几种水平,并提
出了具体案例。
 
本次论坛还特别邀请了在“互联网+”实践领域的公司和中学代表进行了专题
报告与成果分享。创数教育公司刘帅辉总经理作了题为“县域中学在‘互联网+’
时代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报告,介绍了“互联网+”时代县域中学教育教学的痛
点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县域中学与城市中学学生在享受互联网福利的差异,县
域中学教育的“互联网+”策略。河南省温县第一高级中学杨同强副校长和大家
分享了学校引进互联网后的变化和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ATA测评研究
院院长刘颖博士对互联网+下的数学自适应学习进行了介绍,重点阐述了自适
应学习在国内外的现状和趋势,自适应学习的基本模式并以数学为例介绍自适
应学习的开发思路。北京教育学院的伍春兰副教授从两所学校两位老师将微课
融入课堂的观察分析入手,对微课与翻转课堂问题进行了探讨。人民教育出版
社王嵘副编审对数字教科书进行了介绍,提出利用数字教科书的特点,可以使
看、读、听、思、做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搭载从直观到数学抽象的桥梁,
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基本规律,认识数学的本质。
 
北京教育学院王长沛教授主持了自由讨论,广大与会者积极发言。大家针对国
家深入推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数学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背
景下,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最后曹一鸣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发言。通过本次论坛的成功举行,将成
为互联网与数学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让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
开阔了眼界,对互联网+数学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
进一步提出,面对新时代的特征,数学教育研究需要进一步开展与互联网企业
合作,不能纸上谈兵,需要走进实践教学、走进企业,共同研究、探讨、应对
互联网对数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数学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

山东大学举行华罗庚奖学金颁奖仪式

来源:山东大学数学学院
 
10月28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山东大学“华罗庚奖学金”颁奖
仪式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佳林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理事长、华罗庚先生之子华光教授,山东大学
副校长胡金焱教授,本科生院院长赵炳新教授出席会议并颁奖,中科院数学与
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部邵欣主任、刘霞副主任、山大数学学院副院长黄华林
教授及华罗庚班全体同学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数学学院党委书记吴臻教授主持。
 
胡金焱在致辞中说,今年是华罗庚先生诞辰105周年,设立“华罗庚奖学金”,
不仅是对同学们的激励,也是对华罗庚先生的纪念、缅怀和追思。他表示,双
方的合作交流源远流长,自中科院陈景润院士、王元院士和山大老校长潘承洞
院士合作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以来,双方再次携手合作共建致力于数学精英学生
培养的“华罗庚班”,进一步深入推进双方专家教授的学术合作和优秀学生的访
学交流。胡金焱还对华光教授对山大数学学院华罗庚班和华罗庚先生学习研究
会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同时,他勉励获奖同学学习华罗庚先生追求真理
的精神和高尚品格,把握现在良好的学习条件,再创佳绩。
 
洪佳林代表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向山东大学华罗庚班全体同学致以亲切
的问候,并宣读了20名获奖同学名单。他简要介绍了华罗庚班的建立背景、运
行模式和培养目标,并对山东大学为华罗庚班的人才培养所做的精心工作表示
感谢。洪佳林对同学们提出三点期望:希望同学们树立适合自己发展的理想和
目标,结合实际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鼓励同学们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既
要注重学术水平,又要培养道德素质;叮嘱同学们学习数学要刻苦努力,“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在颁奖环节,洪佳林、华光、胡金焱、赵炳新为获奖同学颁奖,同时,华光向
山东大学华罗庚班赠送华罗庚先生所著书籍——《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他把“做人要正,待人要诚,学习要勤,做事要实,生活要简”这二十个字送给
华罗庚班全体同学,希望同学们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2013级
华罗庚班学生于淼代表全体同学发言,表示时刻以华罗庚精神激励自己刻苦学
习,努力拼搏。在之后进行的华罗庚班座谈会上,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的专家教授针对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科研中的思考与困惑进行了深入沟通和
悉心指导。
 
此次颁奖仪式,不仅向山东大学华罗庚班全体同学传播华罗庚先生刻苦拼搏、
献身学术的精神,进一步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追求卓越,更进一步推动了中
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协同育人体系的建设,深
化了双方的交流合作。本次获奖的学生有:徐昊天、李亦凡、纪璇、张继、
王硕杨、李昂、韩孟德、于淼、刘弘之、朱英伦、颜廷进、甘叠、王楚韵、
闫冠傲、李宇晗、陈辉、张逸飞、孙雨田、王玲、高原。

====================================================================================

“千人计划”专家鄂维南谈北大应用数学

来源: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
 
    北大应用数学历史悠久,从1952年院系调整时期设立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开始,
到1955年成立计算数学教研室、1956年成立概率统计教研室,再到1997年成立的金
融数学系,都开国内之先河,是我国应用数学发展的一面旗帜。目前,北大从事应
用数学教学研究的主要机构有数学科学学院,统计科学中心和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
心等。这些机构在应用数学的各个方向互相促进,使得北大在应用数学领域不断攀
登高峰、创造辉煌。
 
  今年恰逢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这十年间,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
心在人才引进、教学科研、体制创新、与旧有体制的融合和发展、国内外交流合作
等方面取得杰出成绩,在基础数学领域和应用数学领域都取得丰硕成果。在数学中
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有幸采访了鄂维南院士,听他讲述北大应用数学的现状和
发展。
 
  鄂维南院士于2005年加盟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作为国际著名的应用数学家,
鄂维南院士一直非常关心北大应用数学学科建设,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采访中,
鄂维南院士精力充沛、侃侃而谈,详细地回答了我们从学科现状、到人才培养再到
学科发展等多方面的问题,既讲理论又谈应用,既讲现实又谈未来,既讲国内又谈
国际,字字句句都折射出一个国际著名应用数学家对北大应用数学发展现状的清晰
认知,对北大应用数学发展未来的殷切期盼和对推动北大应用数学发展方面做出的
努力贡献。
 
 
人才强校
 
 
  北大的应用数学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上个世纪七
八十年代在石油勘探、汉字激光照排、指纹识别、正交试验设计等领域的研究,为
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新世纪,北大的应用数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
面都有了大幅提升,在服务国防建设、服务社会方面,获得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
果,赢得同行的广泛赞誉。北大应用数学取得的成绩离不开老一辈数学家的忘我奉
献,当然也需要新的人才进行巩固与发扬。鄂维南院士指出,拥有一批在国际上非
常活跃的青年教师是北大应用数学的一大优势。这些青年教师的研究领域覆盖了计
算数学、图像处理、生物数学、统计、机器学习、算法等诸多领域,并且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优秀的青年教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培养,李若教授、李铁军教
授等就是北大自己培养出的应用数学人才中的杰出代表,另一方面,人才引进也是
补充青年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引进了文再文副教
授、葛颢副教授、张磊副教授、董彬副教授等在本专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教师。
在提及青年教师的引进问题时,鄂维南院士专门提到了董彬副教授。董彬副教授作
为国际上图像处理领域青年学者中的佼佼者,在当初引进时,只对北大感兴趣,这
充分说明了北大对于青年人才还是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鄂维南院士认为,以前中国的应用数学界存在理论和应用分化的情况,北大亦
不例外。一部分数学家专事应用,但缺乏理论深入,而大部分数学家,尤其是具有
一定成绩的数学家,主要从事比较理论的研究工作,和应用联系不紧。在中青年学
者的带动下,最近十几年来,理论与应用分化的局面在北大已经大大改善,北大的
应用数学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北大有了一批具备理论功底,了解应用背景
并且在应用领域具有积极影响的中青年应用数学家。从事液晶和复杂流体研究的
张平文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化工、高分子等领域都有很大影响;从事生物数学研究的
葛颢副教授,其与生物动态成像中心谢晓亮教授合作的一系列工作不仅在数学上有
所建树,而且解决了一些生物中的理论问题;还有不少中青年学者,他们在生物数
学、图像处理、算法和计算物理等领域都做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工作。除了在应用
上取得不俗成绩,鄂维南院士同时表示北大应用数学近年在基础性的研究上也取得
突破,比如胡俊教授提出了一个理论上最直接、内蕴的设计弹性力学问题混合有限
元方法的全新框架,是有限元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大进展。可以说,北大应用数学已
经基本做到了实际应用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平衡发展,并且二者都取得了不俗的影响
力。
 
 
教学改革
 
 
  对于应用数学的学科建设而言,除了科研队伍的充实,科研人才的培养也是相
当重要的一环。没有了科研人才的持续培养,学科发展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
木。北大一直注意应用数学人才的培养,除了不定期举办各类讨论班、研讨会、学
术报告,北大还于2002年开始举办应用数学暑期学校,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4届,
在社会上取得了广泛的影响力。鄂维南院士任职北大后,更是在数学科学学院推行
了“应用数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拔尖计划”是一套应用
数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该计划为同学们设置一系列应用数学前沿课程、暑期学校、
学术报告和讨论班等,帮助同学们开拓自己的眼界,充分汲取应用数学各个方面的
知识。当被问及设立“拔尖计划”的初衷时,鄂维南院士表示,一直以来,北大发展
应用数学一个很大的障碍就是应用数学专业分为了四个系,科学与工程计算系、概
率统计系、信息科学系和金融数学系,各系的培养相对封闭,对应用数学人才培养
产生了限制,而“拔尖计划”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障碍,培养具有开阔视
野的应用数学人才。“拔尖计划”为同学设立了四门课程,即应用偏微分方程、随机
模拟方法、数据科学的数学基础和数据中的算法,鄂维南院士认为这四门课程从应
用数学课程体系建设而言十分重要,它们帮助同学树立了一个重要理念,即应用数
学也是一个整体,就像纯数学不能分成代数、几何、分析等不同的系一样。鄂维南
院士认为,这样的理念在应用数学的学习和研究中是十分重要的,如同基础数学的
研究者不可能只学习代数或几何,应用数学的学生也应该广泛涉猎,这是未来应用
数学研究的一个必然趋势。为了进一步的阐明该理念的重要性,鄂维南院士列举了
大数据的例子。数据科学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应用数学研究领域,也是鄂维南
院士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鄂维南院士表示,数据科学的研究既需要算法上的
知识,同时也需要对统计的理解,有时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单一方向的人才
已经很难满足数据科学的发展要求。
 
  春去秋来,如今已经有两届“拔尖计划”的同学毕业,毕业生中有不少同学去了
斯坦福,库朗研究所等顶级大学和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也有一些同学继续在北
大深造。对于“拔尖计划”的实施效果,鄂维南院士非常满意。他表示,不同于纯数
学,当今国际上并没有一个应用数学的培养方案,即使是库朗研究所和普林斯顿大
学,其学术研究和研究生培养都成绩斐然,但是对于应用数学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也
没有形成体系与模式。北大的“拔尖计划”摸着石头过河,仅仅经过两年就取得不俗
成绩,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应用数学毕业生,着实不易。
 
 
展望未来
 
 
  可以说,在这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下,现在北大的应用数学学科不仅有了一批以
中青年教师为代表的在国际上较为活跃的科研队伍,而且正逐渐通过教学改革,培
养出一批面向未来的应用数学人才。然而一个学科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的,北大应用数学学科现阶段仍然有发展的空间。鄂维南院士提出了北大应用数学
学科目前的三点不足之处:首先在金融数学等领域,人才较为缺乏,与学生人数并
不匹配;其次,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培养水平还需要提高;最后,对青年教师的
培养和关怀还需要加强,这三个方面在今后将是北大应用数学学科改进和提高的重
点。
 
  采访的最后,鄂维南院士说出了对北大应用数学发展的期望,他希望北大应用
数学有宽松、包容的环境,希望给予每一位老师、同学最好的发展空间,同时表示
这也是北大应用数学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我们也祝愿北大应用数学可以发展得更
好,祝愿鄂维南院士的研究更上一层楼。

====================================================================================

大道虽险远,必赴求真知——专访“千人计划”专家、北京国际数学中心副主任刘小博教授

来源: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站
 
    初夏的午后,未名湖北,镜春园的院落在雨水涤荡后又被阳光镀上了一层金
色。在刘小博教授的办公室,温和儒雅的教授言谈间流露出青年数学家的自信与
锐气,丝毫没有被岁月改变。赴美留学,留美任教,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受邀做
报告,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全职回国出任数学中心副主任……颇为传奇的人生经
历就在刘小博教授的缓缓讲述中,在这个金色的初夏午后,如同镜春园外的小河
静静流淌。
 
  心许数与形,负笈美利坚
 
几乎每位热爱数学的人,都有一个对数学建立热情与执念的起点。刘小博教授对
数学的兴趣,是从小学就开始萌芽的。后来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数学的明确性
以及容易分辨对错的特点使得追求精确的刘小博教授深深地被打动了。他就是在
那时选择了继续追求数学的道路,并考入了当时的清华大学应用数学系。
 
在被问及“在清华学习有哪些难忘的经历”时,刘小博教授不无幽默地表示自己“上
大学本身就是非常难忘的,因为当时上清华还是不容易的”,言谈间颇有对当年优
秀成绩的自豪。诚然,获取真知的道路总是充满了种种不为人知的辛苦。刘小博
教授是应用数学专业,但后来对基础数学产生了兴趣。而当时清华没有基础数学
方向,这方面的课也比较少,那时候有的课会请中科院和北大的老师来讲授。为
了对基础数学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刘小博教授还经常去北大选修基础数学课程。
 
后来,刘小博教授因为优秀的成绩和综合能力,被清华大学推荐参加陈省身项目。
该项目是陈省身先生发起,由美国数学协会和中国教育部资助的国家公派留学项
目,由美国数学协会派人到中国来面试学生。中国的顶尖大学每个学校推荐一两
个人参加这个面试。其实当时刘小博教授并没有刻意想出国留学。当时他已经决
定要留在清华做研究生。清华也请了中科院钟家庆教授做他的导师。但是很不幸,
钟家庆老师在美国突然去世,因此清华就推荐刘小博教授参加了陈省身项目。就
这样,出于种种机缘巧合,刘小博教授最终飞赴美利坚,接受更进一步的数学训
练。
 
  异乡科研路,险远终立言
 
初到美国,当地老师的“随便”着实使刘小博教授吃了一惊。美国的老师对学生比
较放任自由,总是带着“随你自由发展”的感觉,不会要求必须干什么。“当然这种
比较是美国的研究生阶段跟中国的本科生阶段的比较,可能并不十分公平——研究
生也许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追求严谨的刘小博教授还特意作了补充。
 
刘小博教授最开始去美国的时候读的是黎曼几何,他的博士论文做的是紧李群中
的整体极小子流形。博士毕业后,他去德国做了两年研究。在那期间他主要的工
作是无穷维等参子流形,也属于无穷维黎曼几何的范畴。之后刘小博教授又回到
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量子上同调和Gromov-Witten不变量理论。刘小博
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此确定下来。
 
Gromov-Witten不变量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它大概是90年代才慢慢开始建立起来的,
刘小博教授是1988年到美国读研究生的,因此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他都没有听说过
这个领域。他第一次接触这个理论是在波恩的MaxPlanck研究所。有一些访问学者
在那里开了一个关于Gromov-Witten不变量的讨论班。刘小博教授当时的研究兴趣
还在等参子流形上,因此在这个讨论班上听了几次报告后就放弃了。而他真正从事
这个领域研究,是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期间开始的。在田刚教授的建议下,
他开始研究由三个物理学家Eguchi,Hori,还有Xiong提出的“Virasoro猜想”。这
个猜想的一个特例是Witten的一个非常有名的猜想,当时已经被Kontsevich证明了。
Witten的这个猜想还有很多别的证明,其中一个证明是在前几年由Mirzakhani
(2014年菲尔兹奖获得者)给出的。她在毕业论文里用双曲几何给出Witten猜想的
一个证明。Virasoro猜想是Witten猜想的一个推广,可以说Witten猜想相当于
Virasoro猜想在辛流形是一个点的情况。当时田刚老师跟刘小博提到这个题目的时
候,这个猜想刚提出来不久,能够找到的文献还非常少。刘小博教授当时能找到的
文献只有那三个物理学家的文章。他当时还很少接触物理文章,这对他早期的研究
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其实当时这个领域对刘小博教授来说也是从未接触过的全新领
域。面对种种困难和障碍的时候,他也曾动摇过,也怀疑过是否能继续做下去。但
是比较幸运的是,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
口,与田刚教授合作解决了零亏格的Virasoro猜想。
 
刘小博教授在2002年受邀在美国数学协会大会上做主题报告。报告内容是有关亏格
为2的Gromov-Witten不变量的一些性质,主要的结果是证明了由Mumford等几位代
数几何学家发现的曲线模空间上的两个关系可以决定所有的具有半单上同调的辛流
形上的亏格为2的Gromov-Witten不变量。当时这个成果可以说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背后还有一段轶事。在那之前,刘小博教授在2001年底去Princeton高等研究院参
加会议。会议开始阶段他做了一个报告,正是关于这项工作的。当时会上有一位
知名教授质疑刘小博教授的结果。会后他来找刘小博教授,说他和别人已发表的
文章里的一个例子是刘小博教授那个结果的反例。他说那个例子是他们三个人一块
儿算的,算了好几个月,肯定不会错。当时会上聚集了这个领域很多重要的人物,
比如说Witten。在此之前刘小博教授不知道这个反例的存在,因此非常紧张,担心
万一这个结果有错,可能会对以后的学术生涯带来很不好的影响,以致会议后面的
报告他都没有心思去听,整天都在研究那个例子。到大会结束的时候,他已基本确
定这个例子的错误所在。会议结束以后他又做了更仔细的验算,更加确认他们那个
例子确实有错误。刘小博教授就把验算结果寄给那位教授,并很快得到了回复。那
位教授承认了自己的例子确实有错。由于最初的证明比较复杂,别人难以理解,后
来刘小博教授又花了很长的时间,得到了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化的证明,并进一步证
明了亏格为2的半单条件下的Virasoro猜想。关于Virasoro猜想的工作是刘小博教授
在2006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所作报告的主要内容。
 
  故乡繁花现,浅吟游子归
 
近年来,国内的科研环境和和学术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很多方面并不比国外的
条件差。国家对数学学科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的建立
就是一个例子。这种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吸引着刘小博教授。虽然在国外取得了许
多重大的学术成就,但祖国的召唤却是那样真切。感受到在国内工作,学术上也可
以进一步发展,在人才培养上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刘小博教授决定全心回到祖
国,投身于祖国的数学事业中去。于是他毅然放弃在著名的美国圣母大学的教职,
全职在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工作。
 
对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刘小博教授充满了热情与信心。数学中心在对外交流和
举办学术活动方面非常活跃,每年都有大量学者来访,其中包括很多世界顶尖数学
家。这样的环境对科研来说是非常好的。另外,数学中心的老师还有很多机会带研
究生和博士后,也可以开设自己的课程,教学和科研都能兼顾。这是一个非常出色
的机制。
 
刘小博教授回国后全心投入科研工作,在Gromov-Witten不变量普适方程和Virasoro
猜想的研究上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刘小博教授还和他在北大的研究生王新合作解
决了Dubrovin-刘思齐-张友金关于亏格为2的G-函数的猜想。G-函数是半单上同调场
论中亏格为2的生成函数最复杂的构成部分。这个猜想预测ADE型奇点理论和ADE型球
面轨形的G-函数应该为0。刘小博教授和王新的工作给出了G-函数为0的一个几何条
件,从而得到了这个猜想所有情形的一个统一证明。最近刘小博教授和北京国际数学
研究中心的博士后王戈浩合作证明了Kontsevich-Wittentau-函数和Hodgetau-函数可
以用Virasoro算子连接起来,从而解决了Alexandrov的一个猜想。
 
除了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在教学方面,刘小博教授在北大讲授了本研合上的《辛几
何》课、《黎曼几何》课、特别数学讲座“可积系统和Gromov-Witten不变量”,组织
了研究生“辛几何”讨论班和本科生“微分几何”讨论班,指导了6位研究生和3位博士后。
另外他还在数学中心组织了每星期的“辛几何与数学物理”讨论班、每年的“辛几何与
拓扑场论高级研讨班”,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这些活动为青年学生和研究人员切
磋和交流前沿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除此之外,他还担
任了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主持了数学学院和数学研究所每周的综合学术报告,
积极参与了数学学院学位委员会的工作。
 
在担任北京国际数学中心副主任一职后,刘小博教授承担了包括科研管理、对外交流、
人才招聘、研究生工作等在内的多种事务性工作。而在他肩负的种种工作中,学术活
动对刘小博教授来说始终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些学术活动可以增强与外界交流,了解
最新的科研成果——“请文章作者来讲最新成果比自己读文章速度快很多,也能了解一些
没有写在文章上的东西,能够得到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从培养学生方面来说,学
术活动能够使学生很快地接触到这个领域的各个方面。每个人所擅长的只是一个领域
中非常小的一部分。一个学生不光要跟一位老师学,他应该博采众家之长。只有这样
才能拓广自己的知识范围,才能有创新和突破。数学中心提供平台把国内外的优秀数
学家请来,很大程度上是让学生对这个领域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
领域的活跃度。这对吸引学生从事该领域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受采访时,刘小博教授也提到了随着专业选择的变宽,基础数学对本科生的吸引
力发生了变化。刘小博教授相信数学本身是充满乐趣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
体会到所学习的课程乐趣和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刘小博教授觉得数学专业的学生选
择多是一件好事情,应用数学和基础数学应当享有同样的地位。
 
当然,每个人的成才之路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从刘小博教授的科研经历中所体现的种
种精神特质,确实会给青年学生很大的启发和帮助。首先,学生在青年阶段要有些冒
险精神。“敢于做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青年时期没有这个胆量,以后
的胆量会越来越小。”其次是要有勇气去学新东西,不要墨守成规。以刘小博教授的
例子来看,他从研究生至今多次改变过科研方向。他每次换方向不是为了赶潮流,而
是因为这些方向有一些很有意思的问题。是这些问题本身吸引了他,而不是因为这是
热门方向。尤其像刘小博教授现在研究的领域,他进入到这个领域,在很大程度上是
因为当年田刚老师把Virasoro猜想这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介绍给他,然后他才切入到
这个领域来。“对学生来说,做博士论文时可能并不知道你的兴趣在哪儿,因为那时
你的知识范围可能还比较窄,听说过某个东西就跳进来了。但是好多东西是你真正做
研究的时候才能体会出来的。因此毕业以后应该多接触跟毕业论文不一样的东西,尽
量拓宽知识面。这对以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经常跟人交流也很重要。”
 
在傍晚的镜春园,未名湖上的风吹散了游人的喧嚣。窗外纯净的天空为园中增添了几
分静谧。刘小博教授在缓缓讲述中流露着对数学的执著和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我
们祝愿他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同时更加期盼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从事数学研究,
敢于挑战大问题,为数学事业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

重访百年智慧,构画数据蓝图——记范剑青教授“Big Data Big Thinking”讲座报告会

来源: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10月16日下午4点,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幸邀请到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运筹学
与金融工程学教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院长、国际顶尖统计学家范剑青教授,
带来一场题为“Big Data Big Thinking —— 大数据大思想”的讲座报告会。报告会
由数学与统计学院常务副院长赵会江教授主持。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兄
弟院系的师生济济一堂,一同聆听了范教授关于大数据大思想的报告。
 
报告会开始前,学院常务副院长赵会江教授首先致词,他介绍了范教授在非参数
建模、生物统计、计量金融与生物信息等方面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代表学院师
生热烈欢迎范剑青教授应邀来到武汉大学带来这场关于大数据的精彩报告。
 
随后,范剑青教授报告会正式开始。“今天的思想都来自于昨天。”范教授从近百
年前普林斯顿大学的统计学家John Tukey和现代计算机之父Alen Turing引发的
大数据的出现与研讨说起,以自己的研究经历为例概括近几十年统计方法的发展,
从早期将多元统计方法应用到服装设计中,到80年代CD的出现使人们开始对信号
进行处理,尝试非参数建模;90年代初随着生物信息学迅速发展,产生的高维基
因数据给传统统计方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作为统计学家,范教授用自己的科研
经历来说,统计研究者应该跟随时代的步伐,顺应实际问题的需求,才能最大程
度的回报社会。他表明,尽管过去两个世纪统计学家响应社会需要也发明了许多
办法来分析大数据,而研究的延续与突破、在时间的约束下怎么做数据分析和统
计预测,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例如研究哪些基因变化导致疾病时,要从
几万个基因表达里进行变量选择,需要大规模的统计计算和发展高效的统计检验
方法。范教授感叹道,当今社会大数据无处不在,因特网数据、工程数据、商务
数据、科学数据等,数据大了,也就出现了异质性测量误差等,从而对统计方法
和计算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还这样鼓励同学们:“时至今日,在大数据这条
路上,我们只走了一半的路程,还有下一半蓝图需要你们去画。美国人有美国梦,
中国人也有中国梦。作为数学家,心中更要有梦、有目标、有前进的方向,要与
相邻的学科研究高度交叉,从而产生新产品,服务社会。你们还年轻,未来应该
是你们定义的!”
 
范剑青教授的报告完毕后,赵会江教授也感慨万千,他回顾大数据时代一路磕磕
绊绊向我们走来的历程,鼓励同学们要在这个大数据的世界、在这个最好的时代
不尽钻研求索,绽放青春年华。随后,报告会进入互动提问环节,同学们积极踊
跃,就金融模型、统计套利、大数据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向范教授请教,范教授
都一一进行了耐心仔细的解答,并且对同学们寄予厚望,希望大家能够在将来学
以致用,真正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
 
整场报告会在大家雷动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它让我们每一个与会人员都对“大数
据”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大家人生的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经历了这场别开生
面的报告会,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今后的数学之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深
入的思考。

====================================================================================

第二届血流与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2015年11月27-28日,深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发件人:  陈荣亮
 
会议介绍:“第二届血流与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将于2015年11月27—11月28日在深圳举行。
会议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 院主办,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国卒中学会脑血流与代谢
分会协办。本次研讨会立足并围绕临床实际需求,搭建脑血流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平台,研讨
血流 动力学与数值计算、医学成像、医学影像处理、医学信号处理等方向最新进展,促进思
想碰撞,开阔研究视野。我们诚挚邀请您的参会,期待与您相约中科 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组委会:
 
      名誉主席:
            樊建平 研究员,院长,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王拥军 教   授,副院长,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 
            汪   昕 教   授,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
      大会主席:
            蔡小川 研究员,主任,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李维平 教   授,副院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执行主席:
            刘   嘉 副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任力杰 教      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陈荣亮 副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特邀报告人(按姓名英文字母排序):
 
陈向燕,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医学院
报告题目:颅内大动脉的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
 
陈武凡,教授,院长,南方医科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报告题目:基于稀疏表达的医学成像与图像分析方法研究
 
郭珍妮,副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脑血流自动调节在脑血管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胡 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自然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Formation Mechanism of Blood Pulse Profiles
 
黄枫南,副教授,台湾国立中央大学 数学系
报告题目:A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 based data-driven computational
                    technique for early detection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s
 
雷乐铭(Lok Ming Lui),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理学院
报告题目:Medical Morphometry using Quasiconformal Teichmuller Theory
 
冷昕祎,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 医学院
报告题目:颅内大动脉狭窄的计算机流体动力学分析
 
冷 伟,助理研究员,中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报告题目:人工心脏泵的流固耦合模拟
 
缪中荣,教授,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待定
 
梁浩文,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医学院
报告题目:The stroke mechanism and morphologic evolution of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刘丽萍,教授,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颅内血管狭窄的血流动力学评估
 
刘 新,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劳特伯医学影像中心
报告题目:三维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脑血管病变的形态特征研究
 
李 烨,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报告题目:面向载人深潜应用的穿戴式生命信息智能获取与解析研究
 
任力杰,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基于精准影像医学的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
 
伍健明,教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报告题目:颈动脉斑块MR信号值及血清磷脂酶与CEA患者术后再狭窄相关性
 
王 岚,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环绕智能研究室
报告题目:基于语音信息处理的言语康复训练方法
 
王拥军,教授,副院长,北京天坛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中国脑血病概况及面临特殊问题与特色
 
徐安定,教授,副院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再通流程再造
 
熊 丽,博士后,香港中文大学 医学院
报告题目:缺血性脑卒中后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研究
 
许文馨,研究助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报告题目:Parallel Domai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s for Blood Flows in Patient-specific Cerebral Arteries
 
杨 弋,教授,副院长,吉林大学白求恩医院 神经内科
报告题目:多学科合作对临床医学的推动
 
闫争争,助理研究员,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工程与科学计算研究室
报告题目:A 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erebral stenosis using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techniques: A pilot study
 
 
报名方式:
 
由于参加“第二届血流与生物医学工程研讨会”名额有限,为了完善的组织好本次会议,
请于11月15日之前,将姓名+单位+职务+电话+邮箱,选择 以下方式之一进行报名(免费):
 
1)以电子邮件形式发送到 lan.li@siat.ac.cn
2)以短信形式发送到 15013768385
3)微信号形式进行报名:搜索微信公众号“工程与科学计算”进行报名
 
会议网站:http://web.siat.ac.cn/meeting/RCSEC/BloodWorkshop2015.html
 
参会时将根据报名信息发放“参会代表证”方可入场。
了解更多详情欢迎与会务组沟通:
电话:0755-86392312
秘书:李老师 15013768385;
        于老师 13808831014
邮箱:lan.li@siat.ac.cn

====================================================================================

期刊内容: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Volume 31, Issue 11, November 2015

发件人:"LONG Jing <jlong@amss.ac.cn>"
 
http://www.springer.com/10114
 
The classification of 2 and 3 torsion free polyhedra
Jian Zhong Pan, Zhong Jian Zhu  31(11), Pages 1659-1682 (2015)
 
Nonsolvable D_2-groups
Yang Liu, Zi Qun Lu  31(11), Pages 1683-1702 (2015)
 
Hausdorff operators on the Heisenberg group
Jiu Hua Guo, Li Jing Sun, Fa You Zhao  31(11), Pages 1703-1714 (2015)
 
Common properties of the operator products in local spectral theory
Kai Yan, Xiao Chun Fang  31(11), Pages 1715-1724 (2015)
 
Homoclinic orbits for first orde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some twist conditions
Yuan Shan  31(11), Pages 1725-1738 (2015)
 
A characterization of almost simple K_3-groups
Yan Xiong Yan, Hai Jing Xu, Gui Yun Chen  31(11), Pages 1739-1750 (2015)
 
Blaschke isoparametric hypersurfaces in the conformal space Q_1^{n+1}, I
Chang Xiong Nie  31(11), Pages 1751-1758 (2015)
 
Fractional square functions and potential spaces, II
Jorge J. Betancor, Juan C. Farina, Lourdes Rodríguez-Mesa, Ricardo Testoni,
José L. Torrea  31(11), Pages 1759-1774 (2015)
 
The generalized L_p-mixed affine surface area
Tong Yi Ma  31(11), Pages 1775-1788 (2015)
 
A class of normal weighted composition operators on the Fock space of C^n  
Lian Kuo Zhao  31(11), Pages 1789-1797 (2015)
 
On gradient solitons of the Ricci–Harmonic flow
Hong Xin Guo, Robert Philipowski, Anton Thalmaier  31(11), Pages 1798-1804 (2015)
 
On the number of limit cycles of a Z_4-equivariant quintic near-Hamiltonian system
Xian Bo Sun, Mao An Han  31(11), Pages 1805-1824 (2015)

===================================================================================

期刊内容: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No. 5, vol. 33, 2015

来源: http://www.global-sci.org/jcm/
 
           
Regular Articles:
             
           
K.C. Chang, Sihong Shao and Dong Zhang
The 1-Laplacian Cheeger Cut: Theory and Algorithms
J. Comp. Math., 33 (2015), pp. 443-467.            
              
Yang He, Yajuan Sun and Zaijiu Shang
Integrable Discretisation of the Lotka-Volterra System
J. Comp. Math., 33 (2015), pp. 468-494.
             
Zhiqiang Xu
The Performance of Orthogonal Multi-Matching Pursuit under the Restricted Isometry Property
J. Comp. Math., 33 (2015), pp. 495-516.
             
Qinghua Wu and Guozheng Yan
The Factorization Method for an Open Arc
J. Comp. Math., 33 (2015), pp. 517-532.
             
Xiaoyuan Yang, Xiaocui Li, Ruisheng Qi and Yinghan Zhang
Full-Discret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Stochastic Hyperbolic Equation
J. Comp. Math., 33 (2015), pp. 533-556.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