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4年 11月22日

本期编辑:

    袁光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yuan_guangwei@iapcm.ac.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社会各界送别丁伟岳院士

来源: 北京大学官网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丁伟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1月11日在北京不幸逝
世,享年70岁。

    丁伟岳先生逝世后,习近平同志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李克强、
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刘延东、赵乐际、杨晶、温家宝、吴官正、王刚、
陈昌智、马培华、万国权、张榕明、成思危、袁贵仁、白春礼、林智敏、李静海、詹文龙、
苟仲文、朱善璐、王恩哥、张彦等领导同志对先生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家属表示诚挚
慰问并送花圈。胡锦涛同志也对丁伟岳先生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海内外数学界同仁,
丁伟岳先生的生前好友、同学和学生,民建会员等各界人士纷纷致电北京大学,表示沉痛
哀悼并送来花圈。学校党委书记朱善璐、常务副校长吴志攀等领导到蓝旗营登门慰问,亲
自过问丁伟岳院士的后事安排。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更改主页颜色表达对逝者的沉痛悼
念,广大师生通过BBS、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深切缅怀先生。

    11月17日上午,丁伟岳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民建中央副主席王永庆,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
党委副书记敖英芳等领导同志,在哀乐声中缓步来到丁伟岳先生遗体前肃立默哀,向丁伟岳
先生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数学界同仁,丁伟岳先生生前好友、同学
和学生,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及社会各界人士约300人参加告别仪式,许多人从上海、天津、
广州、成都、合肥、杭州、香港等全国各地及美国专程前来向丁先生作最后的告别。

    丁伟岳先生逝世后,送来花圈、花篮或发唁电、唁函悼念的还有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
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数学会、
北京市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大学及众多院系、全国各主要大学数学院系、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等。花圈、花篮摆满了告别大厅,上百条挽联寄托着学界同仁对这位刚正而谦和的
数学家的无限哀思。张恭庆先生与夫人撰写的挽联“品德学界楷模,文章世代流芳”,表达了

数学界对丁伟岳先生的崇高敬意和公正评价。

====================================================================================

丁伟岳先生生平

来源: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

来源: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网

丁伟岳院士祖籍浙江舟山。1945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市,1968年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毕业,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攻读常微分方程方向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在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1986年晋升为副研究员,1988年破格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数
学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家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
获得者”光荣称号。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至2014年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
学院教授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院研究员。1999年至2003年担任中国科学
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2000年至2010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2004年
至2010年担任北京大学“数学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丁伟岳院士研究领域包
括常微分方程,半线性椭圆形方程,调和映射和极小曲面,预定数量曲率问题,Schrodinger
流,复几何中的Kahler-Einstein度量存在性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1993年获国家
自然科学二等奖和陈省身数学奖,201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2年在世
界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丁伟岳院士生前曾担任过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在2002年
12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任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八届和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并曾任第
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一、学术生涯

丁伟岳1951年随其父母迁居北京。1962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在大学二年级时选择
了他本人感兴趣的数学专业。当时中国处于一个特别的政治时期,致使他们本该上满五年
的大学课程实际只上了三年,第四年就被政治运动所打断。他们这些本该在1967年就毕业
的学生,1968年才在“工宣队”的领导下进行毕业分配。丁伟岳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的光明
化工厂。但这时党中央又要求“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所以在去工厂之前,于1968年9月他
们被派遣到安徽霍邱县城的城西湖军垦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从1970年6月开始,丁伟岳作为
一名化工工人,先在西宁,后又于1971年初调到四川泸州火炬化工厂(现属于重庆市)工
作。在火炬化工厂他一直工作到1978年的秋天。1978年是丁伟岳人生发生重要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恢复招考研究生,他报考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历史上规模空前、有一千三
百多人应试的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科院数学所最后只录取了三十余人。丁伟岳被录取了。
据说常微分方程他考了第一,而偏微分方程他虽然只做了两道题却也排在第二。丁伟岳进
入中科院数学所后,师从王光寅研究员研习微分方程,1981年研究生毕业,留在该数学所
工作。

1986中国科学院试点给在职研究人员授予博士学位,丁伟岳因此获得博士学位。这一年中国
恢复职称评定,鉴于丁伟岳的研究工作,他也被提升为副研究员。1988年他被破格提升为研
究员。1998年年末,中国科学院将其下属的数学所、应用数学所、系统科学研究所以及计算
所联合组建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丁伟岳被任命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
员及数学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经丁伟岳本人申请,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同意其去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工
作。同时保留他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职务。同年5月北京大学任命他为北京
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二、学术成就

刚开始做研究时,丁伟岳对常微分方程的周期解的存在性感兴趣。1982年9月他第一次踏出国
门,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任访问讲师,并在那里结识了倪维明。虽然丁伟岳当时刚刚接触偏微
分方程,但是丁伟岳已看过不少用非线性泛函分析来研究常微分方程周期解存在性的文献,
他知道这些方式与技巧也适用于某些偏微分方程的研究。因为与倪维明比较投缘,并有相近的
研究兴趣,他们决定合作研究一些全空间上半线性椭圆方程。这样他的研究领域转向了偏微分
方程。

我们知道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微分几何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些重大的问题得到解决,
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诞生。1984年著名华人数学家丘成桐第一次来大陆讲学,他倡导中国数学
家与年轻学子学习和研究几何分析。受其影响,北大数学系和中国科学院数学所的非线性研究
群体逐步涉及微分几何中偏微分方程问题的研究。丁伟岳这个时候开始研究黎曼流形间的调和
映射以及共形几何中预定数量曲率的偏微分方程问题。他的研究领域从偏微分方程又转向了几
何分析。

1. Poincare-Birkhoff 不动点定理与半线性椭圆方程

做常微分方程研究的学者大多都知道所谓的Poincare最后几何定理,今天,人们常常称其为
Poincare-Birkhoff 不动点定理。在丁伟岳的数学处女作中,他推广了这个Poincare-Birkhoff
不动点定理。北京大学丁同仁教授深知此不动点定理的重要性,除对其处女作倍加赞赏外,并
建议他把Poincare-Birkhoff 不动点定理进一步推广和改进。这样他紧接着写了第二篇题为
“Generalization of the Poincare-Birkhoff Theorem ”的文章,于1983年发表在美国数学会
的会刊上。最近,两位外国数学家给出例子说明丁在文中所给定的条件不能有本质的改进,并
称丁伟岳所给出的定理为“Ding version of Poincare-Birkhoff Theorem ”。

丁伟岳所给出的定理便于应用,对研究常微分方程的周期解非常有效,具有基本的重要性。时
至今日,仍有学者不断引用这篇文章。

丁伟岳与华人数学家倪维明合作考虑了三维以上欧氏空间上半线性椭圆方程正解的存在性。他
们合作完成了两篇论文,分别发表于 Duke Math.J.(1985)和Arch. Rational Mech. Anal (1986)。
这两篇文章引用率很高,对于丁伟岳来说,这两篇文章标志着他的研究方向从常微分方程转向偏
微分方程。

丁伟岳于1985年利用对称变分原理证了三维以上欧氏空间上的Yamabe 方程具有无穷多个能量有
限的变号解。这个结果否定了当时一些人关于方程不存在变号解的猜测,论文发表于 Comm. Math.
Phys(1986)。另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是此方程在欧氏空间中的有界区域上的 Dirichlet 问题正解
的存在性。 Pohozaev 证明了在有界星形区域上此方程的零边值Dirichlet 问题没有正解。后来,
人们发现当光滑区域拓扑非平凡时,方程会有正解。一个自然的问题是:“区域的拓扑是否决定了
问题的可解性?”丁伟岳1988年给了一个可缩区域,证明在这种区域上上述问题存在正解。这篇文
章说明了区域的几何才是该问题是否可解的关键。此文刊于J.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1989), 一直为后继研究者所引用。

2.调和映射与极小曲面

1981年Sacks 与 Uhlenbeck 的关于2维调和映射和极小球面的著名论文发表以后,对几何分析发
展影响很大。这篇文章包含的思想启发了后来的许多几何偏微分方程(例如Yang-Mills 方程,伪
全纯曲线方程以及几何中各种典则度量方程等)的研究。调和映射及其热流作为一种最简单和典
型的几何偏微分方程,其在理论与方法上的重要性也逐步为人们所认识。丁伟岳在调和映射的研
究工作是杰出的。他就调和映射的一些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具有重
要学术价值的结果。特别,他(或与合作者)完美地解决了调和映射热流的爆破问题和球面间一
类对称调和映射的存在性问题。

1985年丁伟岳完成了关于调和映射的第一篇论文,即建立了关于二维调和映射的 Lusternik-
Shnirelman 理论。作为所建立的理论的一个应用,他拓广了Benci-Coron 所建立的关于调和映射
的一个多解结果。此文发表在 Acta Math.Sinica(1986).

Smith 于1975年开始研究球面间的一类对称调和映射的存在性问题。并得到了一些存在性结果。
丁伟岳用变分的方法解决了Smith 所研究的问题,并给出了该问题可解的充分必要条件。特别,
在证明必要性时,用了所谓的山路引理。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人们常常是用山路引理来
证明存在性。此文刊于Comm.Math.Phys.(1988)。后来,他(或他与合作者)又讨论了球面间调和
映射的Hopf 构造的存在性,得到了存在性的充要条件。

他和王友德研究了从非紧流形到非正曲率的调和映射的存在性。他们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几何中
产生的一些别的偏微分的存在性问题,如定义在某些完备凯勒流形上的全纯向量丛上的Hermitian-
Einstein 度量的存在性。

自从1964年Eells 与Sampson 证明了从一个紧流形到具有非正曲率流形的调和映射热流全局存在性
后,此热流一般情况下是否会产生有限时间爆破这一问题困扰了人们多年。1988年丁伟岳在一类相
当一般条件下证明了从三维紧流形出发的调和映射会产生有限时间爆破,此文发表在中国的《数学
进展》上。当年12月丁伟岳访问了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虽然丁伟岳对此中心的访问
只有一个月,却与在那里做博士后的陈韵梅合作完成了一篇重要文章,他们把丁伟岳在国内作的关
于调和映射热流在有限时间产生爆破的文章从底流形为3维推广到了任意维数的情形。Struwe 建立
的调和映射热流的解所满足的单调不等式是他们推广的关键。文章发表在期刊Invent.math.(1990)
上。这样,剩下的问题是“二维的调和映射热流会不会在有限时间产生奇点?” 很多的几何分析学家
对此问题非常关注,而且大家对此问题的猜测都不一样的。

1991年夏天,丁伟岳同张恭庆、叶如钢合作,终于举出了二维调和映射热流在有限时间产生爆破的
例子。其关键是精巧的下解构造。这样,关于调和映射热流会不会产生奇点问题尘埃落定。文章于
1992年在J.Diff.Geom.上发表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比较大的反响,常为人所称道。究其原因是许多
几何或物理的发展方程都有类似的问题,多数至今仍不能解决。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Navier-Stokes
方程,其解究竟是整体光滑还是有限时间产生奇点不得而知,被克雷数学研究所列为七个千年问题
之一。

Sacks和Uhlenbeck 在他们的著名文章中首次发现他们所定义的逼近调和映射序列在收敛过程中会
产生泡泡(blowing bubbles), 然而人们并不清楚吹泡泡过程是否有能量的损失。另一方面,人
们在考虑二维调和映射热流的爆破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1994年,丁伟岳和田刚合作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吹泡泡过程中“脖子”部分的收敛行为,从而证
明了当逼近调和映射序列的张力场L2有界时,“脖子”部分不会有能量损失,即能量恒等式成立。由
这一结果可以推出为调和映射的热流的爆破的能量等式,从而把早先庆杰的工作从目标流形为球面
的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形。此文刊于Comm.Anal.Geom(1995),引出了一系列后续研究。如他的学生
王友德与李宇翔发展了他们的方法和技巧,对Sacks-Uhlenbeck 逼近调和映射序列进行了研究。

丁伟岳倡导用新的几何流来研究极小曲面的存在性。他与李嘉禹,刘清越提出了一个从2维Riemann
流形到紧Riemann流形的几何流,同时对映射和2维流形上的Riemann 度量进行形变;在正常的收敛
情况,这个流的极限给出“弱共形的调和映射”,从而给出目标流形上的可能具有分支点的极小曲面。
在Riemann面亏格为1(即2维环面)的情形,他们仔细分析了这一流所有可能的奇异行为,特别指出
如果可以排除吹泡泡的奇异现象,它在一般情形就会收敛到分支极小曲面。该文2006年发表于著名
期刊Invent.Math。

3.Schrödinger 流

1989年丁伟岳去美国纽约访问。在柯朗研究所他遇到昔日的合作者陈韵梅,陈韵梅当时也在柯朗访
问。她告诉丁伟岳她正同Shatah在讨论铁磁链方程组,这是丁伟岳第一次知道这个方程,他感觉到
它像Hamilton系统。

1990年回国后,丁伟岳把铁磁链方程组告诉了王友德。1996年3月王友德从意大利ICTP回国,他报告
了关于铁磁链方程整体弱解存在性的结果。这使丁伟岳回忆起1990年对此问题的看法,即觉得这个
方程可能是Hamilton系统。经过思索丁伟岳验证了这个看法,同时发现可以把该方程推广到一类关
于从黎曼流形到辛流形的映射的几何偏微分方程,称之为“Schrödinger流”。丁伟岳和王友德讨论了
这类方程在一维情形的一些性质并得到了一些存在性结果。 当年12月丁伟岳在韩国汉城(首尔)报
告他们的结果后, R. Schoen告诉丁伟岳,Uhlenbeck在美国也提出了Schrödinger流的概念。1999年
6~12月,丁伟岳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任访问教授。在访问期间,他与王友德讨论了高维Schrodinger流
局部解的存在性问题,回国后完成证明并写成文章。他与王友德的关于Schrodinger流的研究结果分
别于1998年,2001年发表在《中国科学》A辑上。

他与王友德合作的关于Schrodinger流的两项工作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研究,得到一些著名数学家如
K.Uhlenbeck, C.Kenig, F. Merle等的关注和引用。 在T.Tao为首建立的关于偏微分方程的网站上有
一节就是Schrödinger流,收录并阐述了他们的结果。

4.预定数量曲率问题及Moser-Trudinger不等式

Blow-up分析是研究失去紧性的变分问题的有力工具。张圣蓉(Alice Chang)和Carelson曾用Blow-up
分析这种方法得到单位球上Moser-Trudinger不等式的极值函数的存在性。丁伟岳是最早接触和使用
Blow-up分析的我国数学家之一。

1985年,丁伟岳与陈文雄研究了二维球面上预定数量曲率问题,他们首次得到了在预定数量曲率没有对
称性的情况下此方程有解的一些充分条件。后来得知美籍华人数学家张圣蓉和杨建平几乎同时也作了相
近的工作,张圣蓉应邀在1986年伯克利的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报告了他们的工作。

后来,丁伟岳与J.Jost、李嘉禹、王国芳等人合作,用类似的方法研究了闭曲面上弱Moser-Trudinger
的极值函数的存在性。该变分方程与Gauss曲率方程和Chern-Simons-Higgs方程有关。丁与合作者给出
了临界情形该方程解存在的一个充分条件,该条件与曲面上的Green函数常数项的最大值点处的二阶微
分和曲面的Gauss曲率有关。 这是他们后来一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也是他们这些文章中最有意思的一篇。
之后,他们又对超临界情形作了一系列的工作,这些工作的许多结果被广泛应用。
5. Kahler-Einstein 度量

紧致Kahler流形上Kahler-Einstein 度量的存在性问题在复一维(实二维)的情形,是与二维流形上预
定数量曲率问题等价的。而在后者的分析中Morse-Trudinger不等式起着重要作用。丁伟岳受此启发,同
时也受Aubin一篇论文的启发,提出了在第一陈类为正的Kahler流形上的一个泛函,称为“F泛函”(现在
被称为Ding泛函),利用这一泛函得出了Kahler-Einstein 度量存在性的一种充分条件,讨论了这个条
件与田刚用他的阿尔法不变量给出的充分条件的关系。后来在丁伟岳和田刚的一篇文章中他们指出,
“Ding-泛函”可以在任何Kahler类中定义。90年代一篇Invent.Math论文中,丁伟岳和田刚提出了广义
Futaki不变量概念。这个新的不变量是后来田刚提出的重要的“K稳定性”的一个出发点。近年来,“Ding
-泛函”广为国际国内的复几何专家与多复变函数论专家所研究。

三、学术风范

丁伟岳的学习方法很特别。据其回忆,从研究生一年级开始他就很喜欢看数学研究的文献,经常从中国
科学院或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图书馆借几大本期刊查阅。刚开始,看得懂的很少,对那些不懂的知
识,他再从教科书上去学。日积月累慢慢地看得懂的文献就多起来了。既无特别的目的也不限制自己只
读哪一研究领域的文献,全凭兴趣所致。这是一种以问题为向导的学习方法,可以很快进入研究领域。
其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悟性,能够深入领悟前人研究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全貌。

丁伟岳对其所研究的领域有比较全面的宏观把握,对其所研究的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他在做研究工作时
往往从问题的反面着眼,特别注重实例的考察与分析以洞察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在研究调和映射热流
是否产生奇点的问题,欧氏空间上的共形纯量场方程在什么情况下可解等问题均是如此。他有时将一些
传统的方法反其道而用之。如别人常用山路定理来证明所设条件的充分性,而他却用其来证明所设条件
的必要性。

丁伟岳以纯正诚恳之心在数学领域发掘未知和追求真理,常常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正当他在数学王国
辛勤耕耘时,疾病已悄悄向他袭来。1988年丁伟岳发现自己有乙型肝炎,他的病绵延多年不能痊愈。
1990年从美国回来后,他的朋友和学生发现他的身体状况不好,有时喘气很粗。到1994年不得不取消到
德国访问Jost的计划, 1995年春丁伟岳开始尝试服用一种民间秘方。没想到此种药方对他的病很灵验,
此后他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完全恢复已是三年以后。然而,在他病重期间,他没有停止数学研究。如
1994年,他与田刚讨论了能量有界的一类逼近调和映射的收敛行为,证明了一个能量恒等式。当他的身
体稍有好转,他又忘我的投入到数学研究当中。1996年年末,正在莱比锡马普数学科学研究所做洪堡学
者的李嘉禹给丁伟岳来信说,时任马普所所长之一的Jost想邀请他去合作研究。他于1997年1月启程赴
莱比锡,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访问。但是,在莱比锡访问的这段时间正是他应该准备好申报院士材料的时
间,因为1996年的秋天数学所推荐丁伟岳为院士候选人,后经科学院遴选成为了科学院推荐的候选人。
在访问过程中丁伟岳收到他研究生时期的同学、数学所党委书记李福安的来信,说他正在帮丁伟岳准备
申报院士的材料。他本人却已把申报院士须准备材料这件事忘了。

孔子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九三爻·文言》)。
荀子说:“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荀子·正名》)。2001年,中国数学会的组织委员会向国
际数学联盟推荐田刚为1小时大会报告人,还推荐了若干45分钟分会报告的报告人。丁伟岳被推荐做45分
钟报告。后来他在大会上报告了他和王友德关于Schrodinger流的工作。他在为《中国现代数学家传记》
所写一文中谦虚地说关于高维Schrodinger流局部存在性这一工作的主要想法是王友德的,他只在技术和
文字上面做了加工。事实上,在丁伟岳与王友德的讨论过程中,丁伟岳说的一些他自己不经意的话对
王友德的构思具有启迪作用。

丁伟岳对我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1998年国际数学联盟委托中国数学会组织举办2002年国际数
学家大会。丁伟岳被任命为中国数学会成立的组委会下属的科学委员会主任。在2002年,丁伟岳领导的
科学委员会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他常常一天工作16小时以上。是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
取得空前成功。

四、春风化雨

丁伟岳教导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方法可以总结为:“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研究中学习。”他反对他的学生漫
无目的去读书,这样很容易成为一个虽饱读兵书而不知所云的人。他鼓励他的学生去发掘一些尚不为人
们所关注的、却又具有潜在研究价值和发展前景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倡导年轻人要有胆识去碰一
些名家做过或者名家关注的问题,并要学生向大师学习。

丁伟岳热心教育事业,授课或演讲总能得到听众的热烈响应和赞美。他准备讲稿一丝不苟,能抓住问题
之关键进行直截了当而又深入浅出的讲解。他的演讲常能激发听众对所讲问题的兴趣,甚或就此涉足此
问题的研究。他常教导他的学生或身边的后学在演讲或写文章之先要将所述问题想得非常清楚,这样可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术上,他对学生严格要求;在生活上,他对学生关怀备至;在做人上,他
能以身作则,淡泊名利。到目前为止,他已培养学生二十余人,有的已成为所在领域的知名专家,或中
国数学领域的科研骨干。

丁伟岳生性豪爽,助人为乐。他一直以发现和培养年轻的数学人才为乐事。不失时机地引导年轻学者去
研究一些有重要学术价值的问题,或推荐他们到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地方求学和研究。当他获知同行的学
者做出重要成果,他总是感到由衷的高兴。尤其是后学取得好的成果,他除了倍加赞赏外,还会尽其所

能的帮助和提携他们。他期盼的是在中国大地上能产生数学大师和奇才。

====================================================================================

2015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拔计划确定

来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10 月30 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公布了2015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选拔计划,将选拔
各类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25,000 人,比2014 年增加17%。选派类别主要为访问学者、博
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交流生等。

国家公派出国留学按照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留学工作方针,自1996 年以来共选拔16
余万人出国留学,按期回国率保持在98%以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
持,为推动中外教育科研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5 年选拔简章及各项目选派办法将于2014 年11 月上旬在国家留学网
http://www.csc.edu.cn)公布。符合条件的中国公民均可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申请。

====================================================================================

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博士后项目遴选工作启动

来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博士后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法中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共
同资助,选拔双方优秀博士后青年学者到对方的研究机构或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推动中法
两国相关实验室之间的合作,促进中法科技合作与交流。

2015年该项目的选拔工作即将启动,留学期限为18或24个月。请于2014年12月19日前
按照要求同时将申请材料向法国科学及应用基金会和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交。具体操作要求、
时间安排请参见项目介绍。网址如下
http://www.csc.edu.cn/chuguo/70526e06fb0849869404c5edbe4c411e.shtml

====================================================================================


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2015年优秀青年人才招聘启示

来源: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网

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简称中心)于2010 年11 月24 日成立。中心以中国科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面向国际科学前 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旨在搭
建国家层面的数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合作的高水平研究平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有效组织
中国科学院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力量,联合 国内外有关单位,协同攻关;促进数学及交叉应
用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科学研究基地。

中心下设六个交叉研究部,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从事数学与相关领域交叉研究的优秀科研
人才。

一、招聘岗位

1. 助理研究员:具有博士学位和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或具有博士后经历,具有交叉学科的
研究背景,符合中心招聘研究方向,并已经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其中,符合“优秀海外人才计划”申请条件的,可申请“优秀海外人才计划”:具有高水平
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博士学位和学历,原则上35 周岁以下。具有2 年以上海外知名高校、科
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的科研工作经历;对海外知名高校博士在读期间已取得突出研究
成果的应届毕业生,或其他有突出成绩的,可以 破格引进。为所从事领域国际上同龄人中
的最优秀人才,具有突出的学术潜力、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具有同行
公认的重要学术成果,或具有成 为本学科国际学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入选者须全职到位工
作。

2. 中心项目研究员:入职前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交叉学科的研究背景,在科学研究方面
取得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成果。

所聘人员均享受特殊年薪及相应待遇,具体面议。

二、招聘研究方向

数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研究部
航空航天系统与控制;编码、密码与信息安全;量子信息与调控;复杂网络及应用;
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数学与经济金融交叉研究部
经济分析与预测;金融风险管理;计量经济学;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数学与先进制造交叉研究部
数字化设计制造与数控系统的数学方法;新技术新材料设计与制造中的统计方法;
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数学与材料环境交叉研究部
材料计算;能源计算;流体计算;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数学与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部
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医学统计学;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数学与物理\工程交叉研究部
量子物理中的李理论与几何方法;数学物理;动力系统与遍历论;Navier-Stokes 方程;
不可压缩流体力学方程组;其它相关研究方向

三、应聘材料
1. 《研究人员应聘申请表》(点击下载);
2. 本人简历;
3. 三位本领域教授级同行专家推荐函;
4. 应聘后的工作设想(明确指出申请哪个研究部,以及拟参加哪个研究方向);
5. 博士学位证书复印件。
材料提交截止时间为2015 年1 月10 日

四、简历投递
申请者可直接将完整的申请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jiaocha@amss.ac.cn
联系人:王老师、王老师、蔡老师
联系电话:010-62613242、010-82541787(王老师、蔡老师);010-82541775(王老师)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 号国家数学交叉中心办公室,邮编:100190
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http://www.ncmis.cas.cn/

====================================================================================

输运方程数学与计算方法研讨会成功召开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网

  11月8日至9日,输运方程数学与计算方法研讨会(Workshop on Mathema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Transport Equations)在上海交通大学数学楼大会议室召开,
旨在汇聚研究输运方程计算及分析方法的专家,共同探讨在此领域的最新进展,发展切实可
行的合作项目。交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亚光教授代表交大数学系,江松教授代表北京
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分别致辞,对双方在计算数学领域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等高校和研究
机构的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作为主讲人发表了学术报告,就输运方程的数学与计算方法展示
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研讨会由交大数学系与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主要组织者有
王亚光教授、江松教授,以及交大数学系和自然科学研究院的特别研究员唐敏、应文俊、
张镭。

====================================================================================

张恭庆院士:数学是一种精神追求

作者:郝俊
来源:中国科学报

沉醉其间半世纪,数学已经不再单纯是张恭庆为之奋斗、求索的事业选择,更是他为人、为
师、为友的一种精神追求。

10 月30 日晚,北京大学一间可容纳300 余人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就连过道和台阶也被
挤得水泄不通,除了学子们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人群中几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显得格外醒目。

他们的到来,或许是为时常萦绕心头的这样一个问题寻求答案——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年近
八旬的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恭庆在众人的期待中走上讲台,没有多余的寒暄和客套,他直
奔主题向台下听众娓娓道来“数学的价值”。

两个小时的时间,张恭庆贯通中外、纵论古今,从数学的起源和本质讲到数学在现代科技中
的应用,从数学的文化价值延伸至精神价值,试图清晰勾勒出他所钟情一生的数学世界有着
怎样令人着迷的图景。

来自书香门第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学科。然而,数学并不局限于‘数’与‘形’。”张恭
庆对数学有着独到的理解,将其视为“悟性的创造物”。这种创造无疑来源于自由的探索,
亦如张恭庆最初与数学结缘之时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1936 年,张恭庆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是晚清主张爱国抗战、改革弊政的“清
流党”主将张珮纶,父亲张子美精通中英文学、历史和经济,曾用乐府诗体翻译英文古体诗,
而其堂姑则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才女作家张爱玲。

成长于这样的家庭,张恭庆自幼便在骨子里透着祖辈的学养、气节和天资。初中时,父亲引
导张恭庆读古典文学,但他对此并未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学校里的每一门课他都非常喜欢,
逛书店则成了他课余时间最大的乐趣。

高中二年级时,他在书店看到了一期面向中学数学教师发行的数学刊物《数学通报》,这份
刊物每期设有“问题解答栏”,给出五道数学难题向读者征集答案,过段时间会把做对题目
的人名刊登出来。

张恭庆迷上了这项颇具挑战性的解难题活动,在《数学通报》公布的名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
时,心中充满成就感。他的中学数学老师赵宪初发现了张恭庆的数学才能,积极鼓励他报考
数学系。

1954 年,张恭庆考入大师云集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从此畅游在数学海洋。入学不久,
学校提出要“因材施教”并组织起不同方向的科学小组,他被安排到程 民德先生门下,专
攻“数学分析”。凭借勤奋和天资,张恭庆很快显露锋芒,第一学期,他就写出了用双边有
理数序列建立实数概念的读书报告,第二学期又给出了 不用测度理论的黎曼可积性充要条
件的初等证明。

然而,一连串突如其来的政治运动中断了张恭庆的数学求索路。他成了“白专典型”,而他
所从事的纯粹数学被认为是脱离实际、无用的“伪科学”。

他很想为国家做点事情,跑去工厂询问有没有可能用到数学的地方,然而得到的答案都是否
定的。“这么多年来,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也许正因如此,张恭庆此后对数学的
应用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

对信念的坚持
1959 年从北大毕业时,“白专典型”张恭庆本已做作好了去艰苦地方工作的思想准备,没
想到,他的名字竟然出现在留校名单上,学校明确告诉他:“你的任务就是搞教学。”在超
常的教学负担和政治高压下,他很难有时间去系统地读书、作研究。

张恭庆并没有因此磨灭对数学的信念。他坚信“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研究的成果
对人类是有贡献的。不仅如此,他还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数学有用”。

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数学的悟性,张恭庆抓住一切机会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1975 年,
他协助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解决受控热核装置中磁面平衡的计算问题;1976 年,他到华北油
田了解到石油勘探中有底水淹没油井出现的“水锥问题”。

他发现这两个问题与一大类自由边界问题都可以抽象为“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分方程”,
为了解决其中的理论和计算问题,他将其化归为寻求一类集值映射的不动 点问题,与人合
作发展了集值映射的拓扑度理论。此后,他又从变分学的角度出发,针对这类问题发展了“不
可微泛函的临界点理论”。

这两个理论成为“带间断非线性项的偏微方程理论”的泛函分析支柱,因其理论和方法上的
创新获得了1982 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至今还为各国数学家广泛引用。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张恭庆抽象出更高层次的数学理论,迈出了他在数学道路上的关
键一步。

当中国数学界从十年浩劫的噩梦中醒来时,世界数学研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为了
填补学术真空,1978 年,张恭庆作为我国“文革”后第一批访问学者前往美国,经著名数
学家陈省身介绍到纽约柯朗数学研究所进修。

在美国的一次学术报告中,张恭庆介绍了出国前为解决几个实际问题而发展出来的数学理论,
因为问题既有应用背景又有独特的处理方法,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受 邀到美国、加拿大
的10 余所大学作报告。但张恭庆并不满足于此,他决心充分利用柯朗研究中心的优越条件
向数学研究的主流方向迈进。

张恭庆抓住了非线性分析中的临界点理论正在兴起的时机,成功将莫尔斯(Morse)理论应
用到了渐近线性方程的多重解问题。他的论文被推荐到极具影响力的《纯粹与应用数学通讯》
发表,这是莫尔斯理论在非线性微分方程中崭新应用的第一篇论文,也是张恭庆的成名之作。
探求数学的价值

1981 年,张恭庆结束在国外的访问研究回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此后致力于在国内创建“非
线性分析”的研究队伍,他的不少学生和同事现已成为出色的数学家。

“数学到了空前未有的辉煌发展时期。”回国后,张恭庆为我国的数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服
务、指导和引领作用。过去,在我国工业、农业、金融、管理和国防等领 域,数学的应用
并不广泛,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数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成为张恭庆最为关心的问
题,他说:“看到数学有各种应用,我也感到很受鼓 舞。”

而对于数学的价值所在,张恭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数学成为高新技术的内核、探求
新知识的先导、人类理性文化的核心、人类智慧的宝藏和创新的源泉……”

沉醉其间半世纪,数学已经不再单纯是张恭庆为之奋斗、求索的事业选择,更是他为人、为
师、为友的一种精神追求。

上世纪80 年代末,张恭庆的一位学生在其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仅写下了短短的这样一句话:
“感谢我的导师张恭庆教授对我的研究选题感兴趣并给予支持。”在很 多同学看来,这样
的致谢有点不可思议,似有对导师的不敬之意。但张恭庆说,这位学生的致谢“非常确切”,
在数学这个行当中,讲究的就是精确和直觉。

在北大的讲座结束前,一位同学站起来向张恭庆提问:“我不是学数学的,但有一个很简单
的问题,在您看来,一加一等于几?”这个问题引得会场一片笑声。

“在数学的角度上讲,一加一就是二,没有别的。当然,你要从别的角度来说,那我真的不
知道。”张恭庆如此应答。

====================================================================================

会议信息: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May 25-29, 2015,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

发件人:段火元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May 25-29, 2015,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

http://npdea.whu.edu.cn/
May 25-29, 2015,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

There are recently many new developments in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ncluding some novel discretization methods, solution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organize a meeting and review these developments.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ims to provide a forum for researchers in China and overseas
to exchange ideas on numerical aspects and applications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It also aims to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on numerical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mong Chinese scholars and international experts. We plan to review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explore exciting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s, through invited lectures by top experts
from China and overseas. We will also give opportunity to young researchers to present
their latest findings. The topics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 Applied PDEs i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Novel discret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FEM, FD, FV, DG, etc
? Stability and convergence theories
? Preconditioning techniques
? Multiscale approaches
? Fast solvers
?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 Optimization for solving PDE
? Disciplinary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methods to practical problems of PDE

More information can be found at the conference website http://npdea.whu.edu.cn/

====================================================================================

International Winter School on Soft Matter, Shanghai, China (Updated)

发件人: xuzl@sjtu.edu.cn

I am pleased to announce that we will add a short course: Hyper Elastic
Soft Matter, to the winter school. The lecturer of this short course is
Professor Masao Doi from Beihang University. The other three short courses
are energetic variational theory by Professor Chun Liu, computational
modeling by Professor Erik Luijten, and scaled particle theory by Professor
Dong Wei. I would say, it i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graduate students and
junior researchers, in particular those in math community, to go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soft matter. For the
schedule of these courses, see the website: 

http://ins.sjtu.edu.cn/schools/522/international-winter-school-on-soft-matter

====================================================================================

期刊内容: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Volume 30, Issue 12, December 2014

发件人: "LONG Jing <jlong@amss.ac.cn>"

http://www.springer.com/10114

In this issue (13 articles)

Regularity of the inverse of a homeomorphism with finite inner distortion
Chang Yu Guo  30(12), Pages 1999-2013 (2014)

A concentration behavior for semilinear elliptic systems with indefinite weight
Xue Xiu Zhong, Wen Ming Zou  30(12), Pages 2014-2026 (2014)

BLUP estimation of linear mixed-effects models with measurement errors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the estimation of small areas
Rong Zhu, Guo Hua Zou  30(12), Pages 2027-2044 (2014)

Drawing complete multipartite graphs on the plane with restrictions on crossings
Xin Zhang  30(12), Pages 2045-2053 (2014)

Cohomology of the Schrödinger algebra S(1)
Yue Zhu Wu, Xiao Qing Yue, Lin Sheng Zhu  30(12), Pages 2054-2062 (2014)

Some remarks on projective generators and injective cogenerators
Li Liang, Nan Qing Ding, Gang Yang  30(12), Pages 2063-2078 (2014)

A vanishing result for Donaldson Thomas invariants of ?1 scroll
Huai Liang Chang  30(12), Pages 2079-2084 (2014)

Quasi-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i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 with
autoregressive processes
Hong Chang Hu, Lei Song  30(12), Pages 2085-2102 (2014)

Surface pencil with a common line of curvature in Minkowski 3-space
Evren Ergün, Ergin Bayram, Emin Kasap  30(12), Pages 2103-2118 (2014)

Some properties of abnormal extremals on Lie groups
Ti Ren Huang, Xiao Ping Yang  30(12), Pages 2119-2136 (2014)

The α-geometric structures on manifold of positive definite Hermite matrices
Xiao Min Duan, Hua Fei Sun, Lin Yu Peng  30(12), Pages 2137-2145 (2014)

Isometric immersions of higher codimension into the product Sk × Hn+p−k
Xing Xiao Li, Tian Qun Zhang  30(12), Pages 2146-2160 (2014)

On total progeny of multitype Galton-Watson process and the first passage time
of random walk on lattice
Hua Ming Wang  30(12), Pages 2161-2172 (2014)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