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2年1月7日

Today's Editor:

袁光伟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yuan_guangwei@iapcm.ac.cn

乔中华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
zqiao@polyu.edu.hk
====================================================================================
数学界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

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近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举行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王元、杨乐、丁夏畦、林群、 陈翰馥、马志明、严加安等多位院士参加。

中科院院士、数学院院长郭雷全面回顾了钱学森先生与数学院的深厚渊源,讲述
了他对中国运筹学、中国控制理论特别是对系统科学的卓越贡献。参会代表则纷
纷表示:将学习钱学森思想,创造潜心研究氛围,为国家科学事业作出应有的贡
献。


====================================================================================
天津市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常务理事会议纪要

发件人: 赵志勇

2012年12月25日,天津市数学会计算数学分会常务理事会议在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召开。
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财经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
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和钻采工程研究院
等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韩桂军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历史、承担的任务、
计算数学(包括最优化、偏微分方程数值求解、统计计算等)在海洋信息中的作用,
并与其他参会代表讨论了合作研究的可能性。随后代表们参观了海洋信息中心的高
性能计算环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向参会代表演示了国家海洋所完成
的国家大型项目“数字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数字海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海域管理、海岛管理、环境保护、海洋经济、海洋执法、防灾减灾、海洋权益、
海洋科技等项目,能为国防安全、经济发展、管理决策、教育科学、社会公众提供
全面、高效、权威的信息服务。工作人员通过实例演示了海表温度、海底地形、海洋
经济等数据的获取方法。 参会代表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数字海洋”的动态演示,
并向工作人员询问了有关情况。

参观结束,代表们互相通报了本单位的学术研究活动、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等情况
及其他信息,并就学会今后活动的开展等事宜进行了讨论。


====================================================================================
湖北省暨武汉市计算数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召开

发件人: 李订芳

湖北省暨武汉市计算数学学会第八届理事会于2012年12月24日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
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武汉海军工程
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学院、三峡大学、长
江大学、江汉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襄樊学院、孝感学院、咸宁学院、
黄石理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单位的代表40余人参加了会议。
湖北省暨武汉市数学会理事长陈化教授出席并致词,湖北省暨武汉市计算数学学会第
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陆君安教授作了工作总结,充分肯定了第七届理事会在学术交流、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教材出版方面的成绩,并希望新一届理事会能在近
年来已经开展的工作的基础上,加强各理事单位在科研课题、学术报告等方面的信息
共享与合作。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冯慧教授(武汉大学)
担任理事长,黄乘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担任副理事长,李订芳教授(武汉大学)
担任秘书长。新一届理事会对下一阶段工作做了安排,确定2012年湖北省计算数学学
术研讨会将于4.14-4.15在黄石理工学院召开。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暨“2012高教社杯”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发件人: "Xie Jinxing"

2012年12月22日,由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办,北京市教委、全国大学
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组委会和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承办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
赛20周年庆典暨2012年“高教社杯”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
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王越,以及王元、姜伯驹、张
恭庆、郭柏林、林群、文兰、郭雷、袁亚湘等1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出席庆典暨颁
奖仪式。出席庆典暨颁奖仪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高等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杨祥,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
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萧树铁,首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顾问朱传礼,北
京市教委副主任付志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郑君礼,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
长陈力,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全国大学生数
学建模竞赛组委会的成员、特邀专家及领导,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教委)
主管竞赛工作的负责人、各赛区组委会主要负责人,全国部分高校获奖学生和教师
代表,一共600多人参加庆典暨颁奖仪式。

会议由全国组委会副主任陈叔平主持。本次会议承办方领导郑君礼、付志峰首先致
欢迎词。

随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主任李大潜院士讲话,回顾了全国大学生数学
建模竞赛20年来的发展历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于1992年创办,1994年开始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共同主办。
在教育部领导“扩大受益面,保证公正性,推动教育改革”的指示精神指导下,在各
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指导和参与下,20年来发展迅速,从当初只有74
所高校的314队参加,到今年有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以及新
加坡和美国的1251所参加,参赛队数达19490队(学生数58000多人),参赛学校数
和参赛队数每年平均分别以超过16%及24%的速度增长。该赛事不仅已成为我国高校
规模最大的学科性竞赛活动,而且推动了近年来规模最大也最成功的、以推进数学
建模为核心的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李大潜表示,组委会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积极
稳妥地推进改革,不断提高竞赛质量,尽快将该赛事推向更广的国际范围,努力使
该赛事促进更深层次的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该赛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颁奖仪式上,获奖师生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本项竞赛独家冠名
赞助单位,该社总编辑杨祥先生在会上的讲话中他表示,高等教育出版社会将一如
既往支持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和支持全国高校的课程建
设与改革。

张大良、王越、王志珍、路甬祥等领导相继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们对全国大学
生数学建模竞赛20年来取得的良好成绩、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表示充
分肯定与由衷敬佩,并对该赛事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

此外,截至2012年12月22日,给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周年庆典发来贺信贺
电的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学天元基金领导小组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
中国运筹学会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
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天津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
<工程数学学报>编辑部


====================================================================================
澳大办国际科学计算研讨会

来源:濠江日

   “国际科学计算学术研讨会”日前於澳门大学举行。研讨会会由澳大数学系承办,

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及地区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澳大希
望透过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数学系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提高该校在国际计
算数学领域的知名度。

   澳大校长赵伟教授致辞时介绍了澳大目前的情况,以及对大学未来发展的设想。
他欢迎各位专家在澳大新校区落成之后再次到访,并為该校的建设出谋划策。

   出席研讨会的学者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鐘慈教授,香港浸会大学副校长陆
大章教授,曾获冯康计算数学奖及晨兴数学银奖的香港中文大学陈汉夫教授,曾获得
冯康计算数学奖的香港浸会大学理学院院长汤涛教授,美国著名计算数学家、维克森
林大学Robert J. Plemmons教授,获选為南非科学院院士的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徐宏坤
教授等。此外,澳大的黄锡荣博士和李兆隆博士也在研讨会上发言,并获得与会专家
学者的讚赏。

   近年来,澳大数学系在金小庆教授的带领下,在科学计算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与会专家学者目睹近二十年来澳门计算数学从弱到强,并在国际计算数学界佔有
一席之地,称讚金小庆教授所作出的贡献。今年,由金小庆教授、孙海卫副教授和黄
锡荣博士主编的学术论文集《科学计算与矩阵分析的最新发展》获得International
Press出版发行。该论文集為澳大成立三十週年献礼。


====================================================================================
《中国科学报》复名仪式在京举行

作者:龙九尊
来源:科学时报

12月27日,《中国科学报》复名仪式在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谢克昌共同为中国科学报社揭牌。《中国科学报》无线终端手机版
当日正式上线。

中科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代表中科院党组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自1959年正式
出版以来,《科学时报》始终践行着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
神圣使命。此次复名为《中国科学报》,更能体现中国科学报社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

更好地履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国家队”职能,更好地完成“向世界说明中国科学与技术”
的光荣使命。

方新说,科学传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必要基础,中科院作为中国最高科技水平的
“国家队”,也应该是中国科学传播的“国家队”。《中国科学报》作为中国科学院
唯一的新闻媒体,应该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韦钰代表院士向《中国科学报》的复名表示祝贺。
作为《中国科学报》的一位老读者,她对报纸的选题、内容都表示赞赏。她希望复名后
的《中国科学报》继续保持特色,站在更高层次上,全面体现科学内涵,不仅报道科技成果,
还要更多地报道科研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关注科学与社会越来越紧密的关系,宣扬科学文化,
提倡科学精神。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代表媒体致辞。他说,《中国科学报》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的

纯科学类报纸,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学传播事业是知识
经济时代必须大力发展的基础性社会事业,直接影响到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技术的

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他希望中国科学报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的良好机遇,在新的征途上取得更大进步。

美国《科学》杂志亚洲新闻编辑石磊宣读了总编辑Bruce M.Alberts给《中国科学报》
陈鹏发来的贺信。Bruce M.Alberts希望《中国科学报》像中国科学正在经历的复兴一样

兴旺发展。《科学》杂志期待与《中国科学报》加强关系,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在中国
和更大范围促进科学传播。

安徽三联学院院长金会庆代表与中国科学报社有长期合作的企业发表致辞。他说,在过去

的接触中,中国科学报人勤勉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眼光看世界,
世界眼光看科学”的国际胸怀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徽三联集团将以此为契机,在科学

传播和科技产业服务领域与中国科学报社开展更深度的合作,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仪式上,中国科学报社分别与安徽三联集团、山东瀚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腾讯公司签署

战略合作协议。著名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闵恩泽院士亲手开通了《中国
科学报》无线终端手机版。

本报社长兼总编辑陈鹏主持复名仪式。他在讲话中表示,复名为《中国科学报》后,
中国科学报将顺应时代发展,直面困难和挑战,利用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坚定走全媒体
发展道路,打造报纸、杂志、网络、音视频的媒体传播链,打造中国第一科学传媒,
用实力来确定《中国科学报》在中国科学界、新闻界的地位。

复名仪式同时还举办了院士名家迎春书画展。本次书画展共收集了120余位院士及数十位

书画界大家的墨宝,展示了科学界的文艺风采,也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桑国卫,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诺贝尔奖获得者
李政道、杨振宁,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袁隆平、闵恩泽、李振声、王振义、叶笃正、

吴征镒等均有贺词展出。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元、陈可冀、欧阳自远、魏江春,中国工程院
院士叶铭汉、卢耀如、张钟华、张履谦、沈德忠、陈冀胜、徐銤、郭应禄,以及新闻出版

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等100余人出席复名仪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

科技日报等13家媒体出席仪式。


====================================================================================
科学家制造迄今最低温度新纪录

作者:Markus Greiner
来源:《自然》

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绝妙的方法,并由此成功地获得了地球上最低的温度记录。制备这种

极端低温环境是研究物质基本性质,以及量子力学原理下一些奇异特性的必备条件。

这种新方法需要用到原子构成的“光学晶格”,科学家们有选择性地将其中“最热”的
原子剔除。英国《自然》杂志刊载了这项研究的相关论文,这一研究或许将可以被用来
制造未来量子计算机的存储器。

近年来,科学界不断刷新低温新纪录,现在最低温的纪录竞争已经到了绝对零度以上
十亿分之一度的数量级,即所谓的“纳度”(nano Kelvin)级别。绝对零度是自然界
的最低温度极限,这一温度被认为不可超越,其数值为零下273.15摄氏度。

光学晶格是一种理想的系统,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逼近这一最低温度极限。其内部
交叉光线构成强度峰值区和凹槽区,有点像是蛋娄结构,而原子则会倾向于留在凹槽
区内,这里是能量最低的区域。当原子被加入到这些凹槽区中后,接下来再添加入其它
后续的原子将变得愈发困难,这就是所谓的“障碍”效应。

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明了针对这一效应的修正版本,称为“轨道交换障碍”
效应。这种方法可以让这些原子进一步冷却到“皮度”(pico Kelvin)级别,即绝对
温度以上一万亿分之一度的数量级。

科学家们小心翼翼地调节交叉光束的强度。这样做的技巧是:确保整个“蛋娄”格架中
的原子中间只有那些最活跃的原子接收到激光束能量并随之变得更加活跃并离开体系。
通过调节这些光束强度的变化频率,研究人员们成功地将光学晶格中那些最活跃,因而
也“最热”的原子清除出了系统,只留下那些“最冷”的原子。这种方法可以带走系统
中的熵,或者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可以帮助降低整个系统的整体温度。

在另一篇一并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论文描述,光学晶格专家,美国测量技术公司
Nist的格里琛-坎普贝尔(Gretchen Campbell)博士指出,这种对于光学晶格中单个
特定位置实现操作降温,甚至以此达到前所未有低温的技术,未来或将在制造量子
计算机时得到应用。

量子计算机是一种目前还处于初步设计中的未来计算设备,它将利用量子原理开展计算
过程,可以轻易达到在现有计算机看来几乎难以想象的高速运算。

但是和所有其他计算机一样,量子计算机也将需要存储设备,而光学晶格可以用保存
存储于超低温原子中脆弱的量子信息,这将是一个不错的选项。(来源:新浪科技 晨风)


====================================================================================
陈平原:中国大学对年轻学者要求太苛刻

作者:方琼玟
来源:中国新闻网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12月16日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术论坛上
指出,当下,中国许多大学对年轻教师学者的标准和要求“太苛刻”,使得他们全都
手忙脚乱,心气浮躁,根本没有时间想问题或从容读书。

“再好的苗子,也得用心栽培,休养生息,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若都急功近利,会出
大问题的。”陈平原说。

他指出,现在,有些学生报读大学或选择专业时,不是基于兴趣,而是排名;有些家长
为子女选校时,不是基于教育素质,而是排名;有些雇主招聘大学毕业生时,不是基于
他们的才干和品德,而是他们所念大学的排名。高等教育全球化和由此引发的激烈的教育

市场竞争,让部分学者和大学领导层纷纷参与到“排名”中。

陈平原表示,由于排名的刺激,中国各大学都在争抢“大师”或“明星学者”,而对于
刚出道的青年教师,则不甚关心,当廉价劳动力使用,且提出不近情理的考核标准。
如某名校历史系规定,博士生必须在《历史研究》上发表论文,才能给博士学位。
“照此要求,《历史研究》一年发表的文章全被该校包揽了。即便是训练有素、颇具
创见的教授,一年能写一两篇好论文也就不错了。”

陈平原指出,转型期的中国学界,以项目制为中心、以数量化为标志的评价体系,最受伤

的是“慢工出细活”的人文学。从长远看,受害最严重的是从事人文研究的年轻学人;
40岁以下的副教授或刚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一方面有朝气,还想往上走,不愿意就此
停下来,另一方面,学校压给他们的任务比较重,因而心力交瘁。“因此,我再三向
北大校方建议:善待四十岁以下的年轻学者。”

“眼下中国各大学明码标价、真金实银地奖励老师们在‘顶级学刊’发论文,其实是
不自信的表现,这明显扭曲了大学的职责和精神。”陈平原表示,中国的大学要了解
自身的整体实力,明白自己的真实位置,理解现有的教师队伍以及制度,设计合理的
工作目标,脚踏实地地去做,而不是拔苗助长,追求“大跃进”的效果。


====================================================================================
美国科学家为超级计算机研制新型光子设备

作者: 刘霞
来源:科技日报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新的光子设备,
其足够小,因此,几千万块这样的光子设备可以“堆积”在一块计算机芯片上,有望让运行
速度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的超级计算机成为可能。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普渡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的助理教授齐明豪(音译)和该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系教授安德鲁·韦勒领导的科研团队携手研制出这种新光子设备,是一种“无源光二极管”,
由两个直径仅为10微米的硅环组成,与其他光二极管不同的是,新光二极管并不需要外部
辅助就可传输信号,而且,也能很好地整合进计算机芯片中。

  齐明豪说,这种二极管能进行“非互易传输”,这意味着它仅仅在一个方向传输信号。
他解释道,激光器发出的红外线通过光纤并被名为波导的微结构所引导,随后,它会连接
通过这两个硅环,而且,当其在硅环内时,会经历“非线性的相互关联”。光进入其中的一
个微环后,要么继续前进,要么向后消散,这样就实现了单向传输。科学家们也能通过使
用微型加热器加热它们来改变其传输的波长,因此,使处理很宽频率范围的波成为可能。
齐明豪说:“单向传输是逻辑电路最基本的部分,因此,我们的二极管为光子信息处理打开
了大门。”

  尽管光纤光缆是实现跨海和跨洲传输海量数据的基本组件,但光信号必须被转变为计
算机内使用的电信号或者相反,而在进行这种转化时,信息处理会变得很慢且数据容易遭
遇网络攻击。

  研究人员王健(音译)表示:“光电信号之间的转化需要昂贵的装备。而新二极管通过
摒弃该转化过程,让芯片运行和处理信息的速度更快且更安全; 也能同制造计算机芯片的
工业制造过程兼容。”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 限制超级计算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运行速度和系统内单个超级
芯片传播信息的带宽,新二极管非常紧密,且还拥有其他属性, 可用于未来的光子信息处
理芯片中,有望导致运行速度更快、信息处理能力更强的超级计算机。 科学家们目前已准
备对其进行商业化生产。


====================================================================================
2012年中法“蔡元培”交流合作项目开始申报

来源: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法兰西共和国高教科研部关于开展科研合作与人员交流
的意向书》,中国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留学
基金委)与法国高教科研部欧洲及国际关系与合作司(DREIC)、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

全球化、发展与合作总司(DGMDP),以及法国国际交流人员接待管理中心(EGIDE)决定共同

实施“蔡元培”项目。该项目以中、法合作科研课题为基础,资助有合作基础的中、法
双方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到对方国家参与同一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每年双方最多可
资助20个科研合作项目,每个科研合作项目最多资助8人,其中中法双方至多各4人
(含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中法双方需各设一名课题负责人。

本项目2012年度继续执行,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均可申报。申请时间为2012年2月
10日-2012年3月20日,请申请人届时登陆网站信息平台(http://apply.csc.edu.cn/)
进行网上报名并按照要求向基金委提交纸质申请材料。


====================================================================================
期刊内容: Commun. Comput. Phys. Vol. 11 No. 4 (2012)

发件人: CiCP
主 题: Commun. Comput. Phys. Vol. 11 No. 4 (2012)

Articles in the Issue:

Review Articles:

Remi Abgrall
A review of residual distribution schemes for hyperbolic and parabolic
problems: the July 2010 state of the art.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043-1080.

Xiaogang Deng, Meiliang Mao, Guohua Tu, Hanxin Zhang and Yifeng Zhang
High-order and high accurate CFD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complex
grid problem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081-1102.


Regular Articles:

A. Anantharaman and C. Le Bris
Elements of mathematical foundations for numerical approaches for weakly
random homogenization problem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103-1143.

Juan Cheng and Chi-Wang Shu
Improvement on spherical symmetry in two-dimensional cylindrical coordinates
for a class of control volume Lagrangian scheme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144-1168.

Yun-Zhou Sun, Lin Yi and Jian-Sheng Wang
Effects of Dzyaloshinsky-Moriya interaction on planar rotator model on
triangular lattice.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169-1181.

Haiyang Hu, Peng Bai and Qiang Wang
High effici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infrared radiation from a hot exhaust
nozzle.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182-1204.

Bingyun Ao, Piheng Chen, Peng Shi, Xiaolin Wang, Wangyu Hu and Liang Wang
Computer simulation of helium effects in plutonium during the aging process
of self-radiation damage.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205-1225.

Jiao Zhang, Yanhui Wang and Dezhen Wang
Period multiplication in a continuous time series of radio-frequency DBD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226-1235.

Su-Ming Weng, Zheng-Ming Sheng, Hui Xu and Jie Zhang
Vlasov-Fokker-Planck simulations for high-power laser-plasma interaction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236-1260.

Zhengru Zhang and Zhonghua Qiao
An adaptive time-stepping strategy for the Cahn-Hilliard equ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261-1278.

Yuqi Wu and Xiao-Chuan Cai
A parallel domai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 for simulating blood flow with
in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with resistive boundary condi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279-1299.

Wei Kang, Jia-Zhong Zhang and Pei-Hua Feng
Aerodynamic analysis of a localized flexible airfoil at low Reynolds
number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00-1310.

Lihao Zhao and Helge I. Andersson
Statistics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in turbulent channel flow.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11-1322.

Shizhao Wang, Xing Zhang and Guowei 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fish-like body swimming with
finlet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23-1333.

V. V. Aristov, A. A. Frolova and S. A. Zabelok
Supersonic flows with nontraditional transport described by kinetic method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34-1346.

Tony W. H. Sheu and C. H. Yu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ree surface by an area-preserving level set method.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47-1371.

M. Somasekhar, S. Vivek, Keshav. S. Malagi, V. Ramesh and S. M. Deshpande
Adaptive Cloud Refinement (ACR) - adaptation in meshless framework.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72-1385.

B. Ray, G. Biswas and A. Sharma
Oblique drop impact on deep and shallow liquid.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86-1396.

C. T. Hsu, S. W. Chiang and K. F. Sin
A novel dynamic quadrature scheme for solving Boltzmann equation with
discrete ordinate and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s.
Commun. Comput. Phys., 11 (2012), pp. 1397-1414.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