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10年3月20日

Today's Editor: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Tao Tang (汤涛)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tang@hkbu.edu.hk

====================================================================================
诚信的危机--学术出版的现状(Part 2)
Douglas N. Arnold
President, SIAM

接上期:

《非线性》杂志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影响因子,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比如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JPCS) 是由物理学学会(IOP)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会议主办方需要向出版社支付出版费才可以出
版其论文集,而出版社宣称他们要求会议主办方在JPCS这本期刊上刊登的所有论文都要通过专家评审程序。
然而,不论是JPCS这本期刊上最后的会议论文集,还是其互联网主页,都没有列出编委会名单,甚至没有列
出如何判断一个学术会议质量的基本标准。尽管如此,Thomson Reuters在计算影响因子的时候,仍然会将
JPCS的引用计入有效次数。2008年,JPCS一共出版了49卷,其中有一卷是收录由《非线性》杂志的主编
J.-H. He在他所工作的上海东华大学举办的一个学术会议的会议论文集。这一期会议论文集收录的221篇
论文里,有366篇参考文献是在《非线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并且有353篇参考文献是J. -H. He本人的论
文。这么做的结果是,即使刊登在《非线性》杂志上的论文在2008年一次都没有被其它任何论文引用过,
“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旗下的15本杂志,也只有SIAM Review的影响因子会比它高。

另一个有关杂志不当行为的例子就让人啼笑皆非了。《科学》杂志的“科技新闻”六月份在线出版的一
篇题为“垃圾文章也能发表”的文章里,资深编委Janet Raloff(【见3】)描述了这样一个试验:康奈尔大
学的研究生Philip Davis和其一个朋友用一个叫“SCIgen”的计算机程序随机产生了一个文档。这个文件的
语法和词汇是从一篇计算器学科的学术论文中摘取的,但这些词汇却是胡乱堆砌在一起的,文档本身没有任
何具体的意义。(这个文档的开头是“压缩对称性和编译器在过去的几年里吸引了大量未来主义者和生物学
家的注意。然而,这一类解决方案的缺陷是DHT是富有感情的,大规模的,并且可扩展的”。四页之后,该
文档以这样的语句结尾:“我们预期大量的未来主义者很快将会转而研究’Trifling Thamyn’”。全是莫
名其妙的话!)这个文档投给了由Bentham Science 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科学公开杂志》(《The Open
Information Science Journal》)。该出版社总共出版200多种可以无权限阅读的科技杂志,而根据该出版
社的主页显示,其中大部份的杂志都有很高的影响因子。上述这个文档的作者投稿时并没有署名,并且他们
留下的工作单位是应用骨像学研究中心。注意作者用这样一个工作单位是另有含意的,因为这个工作单位的
英文是为Center for Research in Applied Phrenology,其缩写即CRAP,也就是“垃圾”的意思。即便如
此,作者四个月之后还是收到“投稿经过专家审稿程序,已经被该杂志接受发表”这样的通知。按照没有设
访问权限的公开杂志的管理模式,出版社随即通知作者,只要他们寄给出版社一张800美金的支票,他们这
个文章就可以很快正式发表。 (很当然地,作者们拒绝了这个要求。)

上述这个例子真是令人十分震惊,但却是确凿无疑。然而,更具危害性的可能是一些很隐蔽的不当行为。
例如,一些出版商虽然没有明确废除专家审稿程序,但却掺加了很多与学术无关的因素于其中。再如,一些
杂志虽然没有大规模地明确要求所有作者一定引用自己刊登的论文,但却暗中给作者和编委施加了压力,希
望他们调整参考文献来帮助提高自己杂志的影响,尽管这样的调整可能毫无科学根据。再比如,有些作者或
许不是逐字逐句抄袭,但他们盗用他人的思想而故意忽略出处。对于这样的不当学术行为,如何识别和判断
都无疑困难得多。对此你有何看法?这样的行为是否会严重地危害我们的科学文献及研究机构?你是否也碰
到类似的事情?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用类似影响因子这样的文献计量学上的指标来判断一个学术成果的质量。
人们很早就知道了其实影响因子与一个杂志的质量根本没什么相关性,更别说通过影响因子来衡量其中刊登
的学术论文的质量,或是这些论文的作者的学术水平了。对数学这个领域来说,由国际数学家联盟,国际工
业与应用数学协会,和国际数学统计协会共同调查发表的2008年的引用数据报告(【见4】)就很好地说明了
这一点。我们发现这些衡量指标很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滥用,事实上很多人已经在滥用这些指标为自己获得
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指标衡量的不是作者、编委或者出版社发表的科研成果的质量,而是他们肆
无忌惮滥用这些指标的胆量。我经常能听到有人提出一些技术上的建议,希望能对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进行
改进,从而能解决上述危机。比如,将公式中的时间跨度由2年提高到5年,或者计算被引用次数的时候不能
算自引次数(也就是说作者自己引自己的论文不会计算在前面所说的分子C上)。在我看来,这样的补救措施
,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数学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通常都不太高,即使是非常好的数学论文可能总共都只有
几十或者几百次的被引用次数。这样的被引用次数,很多人轻而易举就可以通过造假达到。正如一个杂志的
编委可以在自己的杂志上引用自己的文章来提高自己的被引用次数。同样的,两个不同杂志的编委可以在各
自的杂志上互相引用对方的文章。这样,即便没有自引,他们一样各自都会有很高的被引用次数。简单地计
算被引用次数永远无法代替同行专家的评价。

这些事情都是与我们科学工作者息息相关的。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显然应该从自己做起。比如无论
是我们自己撰写论文,还是审阅别人的论文,我们都应将科学诚信放在首位。我们在答应做一个杂志的编委
时,先问问自己以下问题:这个杂志是否坚持严格的专家评审程序?他们是否有清晰的宗旨和制度来保证专
家评审程序能顺利执行?目前科技文献泛滥成灾,他们出版的文献是否真的有意义?上述的种种学术不当行
为的事实和问题,我们不但要告诉我们的学生,也要告诉我们的同事、行政人员和上级。下次再有人把论文
数量、被引用次数、或者影响因子作为衡量科研工作质量的指标时,我们都应该明确反对。我们要让大家知
道真要想提高这些指标,是多么容易的一件事。而且现在很多人对这些不规范的学术行为正乐此不疲。我们
需要关心的不是这些指标,而是论文本身的质量、引用情况的本质是什么、以及杂志本身的质量。欢迎“工
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的同行们与我们分享你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想法。我的电子邮箱是 president@siam.org.

注:本文翻译自发表于《SIAM News, vol. 42, no. 10, December 2009》的文章“Integrity Under
Attack: The State of Scholarly Publishing”。原文可在以下链接找到
http://umn.edu/~arnold/siam-columns/integrity-under-attack.pdf 。
原文作者Douglas N. Arnold 是SIAM的主席,也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McKnight Presidential ”数学
教授。

 

参考文献:
【1】 http://www.siam.org/journals/plagiary/
【2】 Nature, vol. 456, 27 November 2008, page 432.
【3】 http://www.sciencenews.org/view/generic/id/44706/title/Science_+_the_Public__‘CRAP’_paper_accepted_for_publication
【4】http://www.iciam.org/QAR/CitationStatistics-FINAL.PDF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

来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精彩话语点击

  ——过去传统的基础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先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才
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科学工作者通过实践看到某种规律,再通
过实验得出理论的这种路径也日益成为基础研究的必需。

  ——“大家都在往前跑,我们就回来拣拣,看看这个地方缺些什么,那个地方缺些什么。
关注基础学科、关注学科基础、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以及冷门学科的建设,都是我们的工作。”

  ——从前我国实行“走出去”战略,派出一系列人员去国外留学,这些人对自己求学的
国家或多或少都积淀起许多感情,与所在国家建立了一种联系。目前我国有能力并且也应该
开始“引进来”这项工作,这会对将来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2009年11月3日,温家宝总理在向科技界发表的《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重要讲话中
强调,“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原始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源泉。中国要
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不能总跟踪模仿别人,也不能坐等技术转让,必须依靠自己
的力量拿出原创成果”。作为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主要资助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多年
的优越管理体制和成功运作全面推进了我国基础科学的演进与发展。据了解,2010年,我国政府
支持基础研究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家财政预算将达83亿元。如何管理好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充分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繁荣基础研究、推动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
的突出作用?今年两会前夕,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陈宜瑜院士。

  申请量猛增各项基金资助稳步推进

  记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每年两会期间,很多全国人大代表
以及科技界、教育界全国政协委员都非常关注自然科学基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请您首先谈一
下过去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总体资助情况。

  陈宜瑜:2009年是我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年,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
夺取经济社会发展新胜利的一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巩固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
统筹实施资助计划,深入开展“十二五”战略研究,积极稳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促进了基础研究健康发展。

  去年我国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央把加强科技支撑作为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2009年基金委接受财政拨款量
增长了约20%,达到64亿元。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重视,也是对基金委工作的充分
肯定。

  2009年,基金委共受理全国1674个依托单位提出的各类申请10.2万余项,比上年增加1.8万
余项,增长21.6%,是历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申请量超过了财政拨款增长量,表明社会需求
旺盛。严格遵循科学基金项目评审原则和程序,2009年,基金委择优资助了全国1056个依托单位
的各类项目20343项,资助金额达70.54亿元。

  由于申请量大幅增加,我们本着适度控制规模、逐步提高强度、稳定支持科学家自由探索
与自主创新的原则,资助面上项目10061项,资助率为17.49%,金额约33.05亿元,平均资助
强度达到32.85万元/项。但由于申请量增长极快,我们所资助的面上项目平均资助强度的增长
不是非常明显。我们今后的努力目标是,平均资助强度达到50~60万元/项,这样可以使科学家
更加集中精力进行科学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方面,我们希望从青年抓起,给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从事基础研究
的机会,2009年科学基金加大了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力度,按照稳定资助强度、扩大资助规模
的思路,资助青年科学基金6079项,比上年增长27.8%,资助率为21.31%,资助金额12.03亿
元;同时,为了稳步推进地区人才资助工作,地区科学基金资助922项,比上年增长36.8%,
资助率为19.12%,资助金额为2.2亿元。

  除此之外,我们着眼学科整体布局,突出科学前沿战略引导,资助重点项目391项,金额
约7.24亿元。目前,对于重点项目我们控制在400项左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项目平
均可获得150~200万元的资助,使科学家可以潜心研究,积极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在重
大项目上,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重要科学前沿,基金委组织不同学科研究力量开展研究,批准
资助“新型人工电磁媒质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等重大项目11项,金额1.1亿元;同时在已
启动24个重大研究计划的基础上,新批准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集成研究”计划,
着力为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环境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两大新举措成果值得长期期待

  记者:在基金委最近一年的变化中,有2个新工作引人关注,一是设立了外国青年学者研
究基金,二是新成立了医学部,这出于什么考虑?

  陈宜瑜:2009年基金委工作一个新的特点是设立了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与之前的一系
列基金不同,这个基金资助对象是外国本土青年学者,他们在国外读完博士之后,愿意到中国
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工作。2009年,我们在中科院和教育部所属单位进行了试点,延揽了一批
外国优秀青年学者到我国内地开展基础研究,首批资助40项,金额740万元。

  开展这项基金的意义并不是希望在短期拿出多少成果,而是寄希望于10年20年之后,培养
一批未来合作的伙伴。从前中国实行“走出去”战略,派出一系列人员去国外留学,这些人对
自己求学的国家或多或少都积淀起许多感情,与所在国家建立了一种联系。目前我国有能力
并且也应该开始“引进来”这项工作,这会对将来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会加
强推进此项工作,并逐步扩大支持范围与支持力度。

  成立医学科学部,这是适应新时期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积极探索有效应
对机制的需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中编办批准我会增设医学科学部。2009年,
基金委适时组建医学科学部、调整工作人员,遵循医学规律,建立了与医学基础研究需求相
适应的资助管理体系,组建了医学专家评审和咨询系统。

  医学科学部与生命科学部分离为的是更好的支持临床基础科学的发展。临床基础科学与
生命科学的评价体系有较大区别,过去传统的基础研究认为,只有通过先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再通过实验证明假设才是基础科学的研究路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科学工作者通过
实践看到某种规律,再通过实验得出理论的这种路径也日益成为基础研究的必需。但是,评
审专家对于这两种路径有不同观点,如果将项目放在一起评审,难免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希
望通过这种改变,探索更好的方法,使评审工作更加细化、专业化和公正。

  队伍建设建立科学基金共同体

  记者:我注意到基金委去年出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作人员职业道德与行为规
范》,在科学基金队伍建设与管理方面,基金委都有哪些举措?仅仅依靠制度建设是否能化解
随着基金资助强度的增加而带来的职业道德风险呢?

  陈宜瑜:我们始终重视队伍建设与管理。2009年,我们修订颁布了6部部门规章及2部内部
规章,对来自1200多个依托单位的1800余位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促进了对《条例》及管理办法内
涵和要求的正确理解;加大监督力度,继续实行派驻监督组制度,全面推行评审会专家会前承
诺制,初步建立了专家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对上海地区22个依托单位的205个科学基金项目进行
了抽查审计,促进了资助经费规范管理;受理112件投诉举报函,依照程序对18例科研不端行为
进行了严肃处理。通过内部制度建设,可以有效防范违规行为。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道德风险问题,仅仅依靠制度很难完全解决,必须通过教育来
提高我们的自我防范能力。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学习,使委内每位同志在思想意识里
都建立一条不可触及的红线,提高我们自身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

  除了加强内部工作人员的教育,我们认为还要加大专家评审制度建设。围绕建设最具公信
力的制度平台,进一步完善评审系统的监测、管理机制,抓紧制定《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
等规章,提高专家库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启动复审办法、评审回避与保密管理等有关规章的调研
起草工作。我们专门成立调研组,研究科学基金队伍建设与管理,通过建立两大系统(专家系统、
管理系统)、三类机构(基金委、依托单位及其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资助机构)、四
支队伍(研究专家,评审专家,基金委工作人员,依托单位、联络网、地方科技主管部门和联合
资助机构中的有关管理人员)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科学基金共同体”。

  值得重视的是,目前在评审中发生的很多违规行为是由于对学术基础道德教育不够造成的。
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数据曲线画的更为好看,任意乱改实验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严格的
大学教育,很多问题可以避免。

  用好经费: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

  记者:我了解到,2010年,国家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拨款幅度继续大幅度增加,同比将增长
30%,那么面对经费快速增长,科学基金工作应该如何应对?是否意味着资助率和资助强度也
会成线性增加?怎样理解科学研究资助的多元化和同质化问题?

  陈宜瑜:2010年国家预计拨款83亿资金,基金委拟安排年度资助计划95亿。伴随着拨款幅
度的增加,我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把经费用的更好成为我们时刻萦绕于心的问题。

  现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面临很好的机遇,科学基金也同样面临重要发展机遇,但对科学基
金面临的形势,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科学基金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一方面国
家可能给科学基金更多投入,另一方面在投入增加后,科学基金必须满足国家发展提出的更高
要求。

  我们经过认真讨论,提出未来资助工作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
这将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来保证“三
个更加侧重”真正得到落实。

  更加侧重基础,就是要重视夯实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的基础。“支持基础研究”的战略定位对基础研究作了一个广义的概念界定,“更加侧重基础”
是要更加侧重广义基础研究概念里面的学科基础,这是基础的基础,要给予更加重视。在推动
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要更加关注传统的基础学科、经典学科,以及濒危学科、
薄弱学科等,扎扎实实地夯实学科基础。

  比如物理学、力学中,有些学科很热,有些很冷,要关注冷的部分,包括基础力学、工程
力学等。比如生命科学中的分类学,作为一个濒危学科,其根本核心问题是缺少分类学家。振
兴学科必须与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一个学科必须保持一支队伍,要按照学科发展的规律加以
政策扶持。因此我们在关注热点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些被忽视的或者被丢失的领域、门类,通
过提供一些支持来改变这个状况。因此我们必须更加侧重学科基础,更加关注短板。大家都在
往前跑,我们就回来拣拣,看看这个地方缺些什么,那个地方缺些什么。关注基础学科、关注
学科基础、关注基本数据的积累以及冷门学科的建设,都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从源头做起,
促进学科均衡整体发展。

  更加侧重前沿,既包括学科融合形成的新的学科生长点,也包括可能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
一些科学技术制高点,还要关注一些新思想和新概念。前沿很容易成为热点,但热点不等于前
沿。要关注热点,但必须在热点中寻找前沿,更加超前地支持一些对社会发展能够起到推动作
用的学科前沿。这几年我们一直努力在热点中寻找前沿,其中重大研究计划是我们在热点中寻
找前沿、盯住前沿开展工作的主要资助方式。比如,化学科学部的“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
号转导过程研究”、地球科学部的“华北克拉通破坏”等,都在学科前沿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别人追逐热点的时候,我们要更加关注将来可能形成产业技术制
高点的科学前沿问题,比如纳米制造技术等。不论别人怎么炒作热点,我们必须要在热点里面
寻找到关键的科学前沿问题,并通过关键科学前沿问题的突破来带动中国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

  更加侧重人才,就是要认真研究人才成长规律,更加侧重打造一个相互衔接的科学基金人
才资助和培养链。人才成长遵循客观规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层次人才的结构呈现金字
塔形状,没有塔基就没有塔尖,没有很好的基础就不可能产生领军人才。科学基金始终高度关
注人才培养,去年的战略调研对此也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对其中的规律性问题还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可以考虑通过加大对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力度,来加大对本科生、
研究生的资助;通过青年基金项目来带动刚刚迈入科研大门的青年人才的成长;在青年基金之后
,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进一步的资助;杰青之后还可以争取创新研究群体继续资助。
我们还要考虑创新研究群体之后的人才资助方式,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养链。

  总之,“三个更加侧重”是互相联系、内在统一的,不能孤立理解。侧重前沿对侧重基础
是有要求的。落实“三个更加侧重”一方面要在政策上相互协调支持,另一方面要做好机制研究,
建立有效机制保证“三个更加侧重”的贯彻落实。要通过坚持“三个更加侧重”的战略导向,
来更好地管好用好增量预算,更好地统筹部署各项发展战略,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基金绩效评估即将启动

  记者:对于科学基金的管理工作应该说是有口皆碑,声誉日隆,对于能否永葆科学基金制的
青春与活力,您有什么考虑?

  陈宜瑜:刘延东同志在视察我委工作时曾经强调,“一项制度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
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我们要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基金制,就必须用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头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认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克
服一切可能影响科学基金事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认识障碍,永葆科学基金制的青
春与活力。

  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在2010年启动科学基金的绩效评估工作。我们将在前期调研国外绩效
评估相关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共识,研究制定科学基金整体绩效国际评估的重点
内容与实施方案。通过国内外权威机构评估自然科学基金运行24年来取得的结果以及引进竞争性
项目评审制度的效果。

  基础研究是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源,是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动力之源。
繁荣基础研究,推进自主创新,是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职责和光荣使命。基金委将紧密团结在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
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切实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为科技引领
国家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李邦河院士:“研而优则仕”难出杰出人才

来源:科技日报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先生生前的这一问曾引起广泛讨论。而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邦河委员看来,教育的确需要大力改革,已成为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但走
出摇篮后,要最终成为钱学森式的杰出人才还必须‘过五关,斩六将’。”

很多人才难过“研而优则仕”这一关。他举钱学森本人的成长经历说:“钱老的成长分两步:一、
打基础;二、在创新的环境中长期努力。改革开放后,我国也出现了不少显示出卓越创新才能的
年轻人,他们已经走到了钱老的第二步。可惜的是,有太多年轻人科研很出色,不久就听说当上
官了,而从此也就听不到他在科研方面的新突破了。”

 

“这种‘研而优则仕’的现象,近10年来,愈演愈烈,似已成风。”李邦河说,较之优秀的科研
人员曾被作为“白专典型”受到歧视,“研而优则仕”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但这种风气对造就
大师级人物的危害,已日渐显现。如果说教育不当会防碍创新幼苗的出土,“研而优则仕”则使
已长成中等大小的创新之树,不能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有人会说,这些人当官后还在搞科研。不错!但成为大师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李邦河说,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对科学家来说,无疑,时间就是成果。没
有长时间全力以赴的努力,不可能成为大师。

李邦河做过统计,在数学界有两个历时最久的大奖——菲尔兹奖和沃尔夫奖中,48位菲尔兹奖得
主中,担任过所长、系主任、科研主管、院长、校长的13人,其中9人在得奖至少9年后任职,且
任职大多仅三年。在48位沃尔夫奖得主中,担任过类似职务的17人,其中至少有12人任职时已经
超过50岁,甚至有的已70岁。有一位获此二奖的,只在53至55岁当过所长,还说他不适合这个位置。

“由此可见,大数学家是几乎不在创新高峰期当领导的。”李邦河说,科学家的当官与政治家的
当官不同。对政治家,当官有助于专业才干的增长;而对科学家,则有碍。古人立志,就有“不
为良相,即为名医”的选择。从政和从医,历来就是不同的路。“我们当然需要一批兼具管理才
能的优秀科学家去当官,但应是在他们过了创新的高峰期后。”

李邦河认为,出现一冒尖就当官的现象,与对“领军人物”一词的模糊认识密切相关。“什么是
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正确的理解只能有一个:是以他们的学术思想和成就引领科学潮流的人
物,而不是官。20世纪最大的领军人物,无疑是爱因斯坦,但他却不是官。”

在现实中,“领军人物”混同于官的现象屡见不鲜。李邦河就曾发现某单位在报道百人计划的
成就时,第二项就是:培养了93名所局级以上的干部。在李邦河看来:“如果不刹住‘研而优则
仕’之风,造就能与强盛的国力相配的大师队伍将永无可能。”

=======================================================================================
陈木法院士:迈好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来源:中国数学会

说明: 本文源于1997年我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她当时刚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准备做博士论文。我
谈了一些科研工作的个人体会。同年在我校研究生入学教育时曾就这一题目作过介绍,并形成现在
的版本。随后几年,拙文一直作为我校研究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2002年应邀在
《数学通报》第12期上正式发表。这些年来,此文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现承蒙《中国数学会通讯》
约稿,转发此文供数学界同仁的弟子们参考。

1.方向与选题

这当然是每一个研究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许多人因为选错了门而白白辛苦了一生,我在这方面
花费的精力差不多是整个研究工作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好方向的基本要求是根子要正,即背景清楚,有生命力。需具备三要素之一:或在本学科中有重要
地位,或与其它学科有重要联系,或有很多应用。并非热闹的方向都重要。有不少学科,其热门方向
的寿命很短,三年前的热门课题,现在再做可能连发表的地方都没有。1980年代,在我所从事的数学
研究领域,在概率论方面,曾有几个很热门的方向。我曾投入几年精力,幸运的是我并未完全投入,
因为现在已渐渐冷下来了。回想这段历程,感受和教益极深。

选方向的方法之一是向大师学习,学习他们的著作,并力争加以改进。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
能力和才干,也能了解他们的选题手法,有诸多益处。能在大师身边学习,更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许许多多的东西,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这些人极少写如何想问题、如何做数学的文章。能多听听
他们的课就更好了,言传身教可获真传。绝大多数人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走上研究道路的,完全
的无师自通者极为稀少。、

多年来,我逐渐形成了选题三原则:一是要别人听了觉得此题重要,值得做。二是适合学生的特点
和擅长:有人善于联想,有人善于攻坚。须知给学生的选题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而我总是慎之
又慎。三是有利于我们的集体,为一个学生的选题,我常需要三个月的时间,可见多么艰难。由老师
选题,开始时学生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做这种题,缺乏非做出来不可的积极性,常需较长时间之后
才能真正喜欢上老师所提供的方向。偶尔由学生自己找一些题目,然后我告诉他们哪个可做,因为
开始时他们往往不知其价值和深浅。

2.胆识与信心

“识”是指选题的判断力,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和训练,需要一种数学感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一方面是说熟能生巧,此乃基本功(后面再细说)。另一方面,是指见多识广,
经验多了,辨别能力会逐步提高,既要识别好课题,又要能看出是否有条件解决。

“胆”是指胆量和勇气,我常感到自己在这方面严重不足。表现是从未向世界级难题发动攻击。大约
1977年,侯老师曾跟我说过,要成“大家”需作大范围分析(即整体微分几何)。当年自己觉得是高
不可攀,想不到最近还是在这方面做出成果,从这里,我们看出科学研究中成功的偶然性,并不是事
先可全看清楚的,我们的成功使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美”,我体会胆量可以再大一些。这主要来自
经验,差不多所有做出来的东西都简单,这说明“简单”乃是本来的属性,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误
认为太复杂了。

谚语“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已表达了胆量与功夫之间的辩证关系,我觉得十分贴切,只是
想表达一句:即使是艺不高者,也无妨把胆量放大一些,益处甚多。我们有一位硕士生来自很小的
学校,基础不算好,当初我曾为他能否完成学业捏一把汗,但到目前为止,他们班30名学生中,数
他的研究成果最出色,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肯钻研,坚持不懈。讲到我个人与数学结下的不解之缘,
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开始时是为补救算术之差,接着是学好为报答父母、兄弟、姐妹的培养之恩,
到后来懂得了为国家为民族的责任,逐步坚定信念。经历了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多少明白一点
人生的价值和拼搏的意义。什么荣誉、地位,曾经有所激动,也渐渐失色和淡漠,直到完成最近的
这批工作,才多少有些解脱之感。觉得毕生的奋斗没有徒劳,真是苍天有眼,予以美好的回报,
“努力在我,评价在人”。自己尽了心力,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随人家便了。

人们常说现代生活的艰难(当学生时对此不会有多少体会,因为学生的生活极为单纯)。在激烈的
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第一靠实力,而实力需要逐日逐日的拼搏,如同运动员的训练。其次靠效率,
大家拥有的时间一样多,只有高效率才可能超过别人。所有一切都来自心中的理想,心中有颗红太
阳,必然活得有朝气。有了远大抱负,自可有超常毅力,自可超脱诸多世俗。实现理想的主要措施
之一应当是周密的计划,它既设计未来,又鞭策我们每天的进取,实在是必不可缺。

3.基础与训练

作为初起步者,无论做什么题目,都会觉得难,觉得无从着手,因为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积累。分析
我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无非是这两个原因:一是基础不够,二是你不熟悉它、因而怕它。对于前
者,老老实实去补基础就是了。关于后者,人们经常不能自觉地认识和处理。在老师身边做,因为
总有后台和退路,顾虑少一些,也没有多少别的选择,自然也就熬过来了。对于缺少老师和好环境
的人,要做到不畏艰难就非常不容易了。

所说基础,分为专业基础和课题基础两部分。我们常遇到这一问题,因为每开一个新题目,就得
阅读一批文献,只不过越走越快一些,并不是一辈子只打基础。在基础问题上,常有专与博之争
论,究竟专一些好还是博一些好,我的看法是以专为主,能博则博之,量力而为。还是要在一个
专业、一个课题上搞深、搞透,再转到别的地方。有了点上成功的经验再向面上推广,叫做由点
到面,从点开始。点即是根据地,总要有自己的根据地。

社会需要的首先是各种行家而不是杂家,人们的认识只能从个别到一般,这些说明要以专为主的道
理。然而真正的专离不开博,而以一定的博为基础。正如人们所说:“功夫全在功夫之外”。例
如一个人的品德,对于做学问有极大的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品德低劣的人可以做好学问。专与博
是一对孪生姐妹,能两者兼备,便是博大精深之境界。

每一行当都有自己的真功夫,如何练功

那就要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乃研究者之美德,不可轻视点滴的
积累。在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往往就在于小问题之中。所谓眼高手低者正是在这种地方摔跤。
平时遇到什么问题,听了什么演讲,都要花点时间反复想想,做些解剖工作。许多演讲都是好的,
常是研究者多年的心得,要能够抓住精华,为我所用,实在是一本万利的事。如果听完就完了,
就变成浪费时间了。在我们的知识结构中,从演讲中学到的占相当比例。当然,年轻同志听演讲
不易跟上,但还是要尽力去听,尽力去搞懂、消化。日积月累,常会有恍然大悟之感。另外,
与同行的讨论也是一种学习的极好方式,许多东西经内行人一点,一通百通,自己看,看半死也
不得要领,这就是从师的好处。学什么课程的好办法之一是教一次这门课,可惜并不总有这种机
会,但从这个意义上讲,教书是件好事。我常说要站着读,而不是趴着读,即是以研究者的角度
看数学而不单是以学生的角度学数学。如同是演员们共同探讨如何演好戏,而不是观众在评戏,
不难理解两者之间有诸多重大差别。

每当开始一个新课题的时候,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依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从简单入手,从近
乎平凡的具体例子开始,掌握尽可能多的例子,才能有可靠的背景,不至于空洞地泛泛而谈,
免于走入胡思乱想的歧途。在简单情形多下些功夫,表面上慢了,太特殊了,但实际上常可产
生出(或归纳出)好的、正确的思路,因而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前几天,我还遇到有位同行所做
的一个“漂亮定理”,先前曾给我讲过,但我总觉得不对并且也举出了一些反例,见到文稿后,
经一两个小时核查证明,发现完全错掉,可惜他已花费一年多的时间。当然,每一位同志都有
做错的时候,人们也可从失败中学到许多东西。问题在于若无可靠背景(例子),便会走太多的
弯路。我从各种具体的例子中所获得的教益实在太多太多而一言难尽。

有时候实在走投无路了,到其它领域里去走马观花,也可能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还是毫无办法,
只好放一放,将来有思想闪光的时候再回来。另一做法是:正面攻不行走侧面,扫扫外围。至于
更多的方法,还得靠你自己去学习和摸索。

 

4.写作与演讲

两者都充满艺术,宗旨是要对读者和听众负责。现在,出版业发达(加之有电子通讯的革命性变
化),好文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演讲是宣传自己研究成果的主要渠道,对自己的发展有极长远
的影响,是每一个人都要认真对待的。

想想看我们是怎么读文章的,先看标题是否与自己的兴趣有关,如是,则看看摘要有何新结果。如
对新结果有兴趣,再看看引言或找出有关的新结果,多数人也就到此为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再
去看看或认真研讨新结果的证明。由此看出,我们所面对的对象的多少是以标题、摘要、引言、
证明为序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把主要结果尽可能写在前面的道理,也说明哪些部分需多加推
敲,这样做,可节省读者大量的精力。

写好文章,对个人的事业极为重要。如果一位读者读了你的一篇好文章,下回再见到你的文章
也会想再看看,如果人家读了你的一两篇文章均留下不好的印象,怎么可能再去读你的新作呢?
假如你的作品没人看,那么未来如何发展?因此,我对待自己的作品,没有一篇文章的修改少
于3遍,总是慎之又慎。记得有位伟人曾说过:“一个人交给社会的作品,如果不是最好的,便
是一种犯罪行为。”我虽然没能达到这一高度,但从未忘却这一警句。作品反映人格。从作品
中可看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功底的深浅以至于性格特征。平时毛躁的人,文章中常有小错。
一个思维广阔的人,他的作品常有较大的跨度。一个功底深厚的人,作品中常有深厚的技巧。
有思想深度的人,往往三两句话击中要害,阅读优秀的作品,是一种享受,每一个诚实的人,
都会充分肯定前人或别人的成绩和贡献。可惜,弄虚作假、盗用别人成果的事比比皆是。我曾
经遇到过4—5次这种情况,搞得我非常恼火。自然,我不便于写下这些具体的细节。但无论如何,
我们必须尽力避免这种错误,更不能盗用别人的成果,不能做这种人!另一方面,也要学会保护
自己。通常的作法是:论文被杂志接受之后,再作交流,或者在本行业中,一次发出几十份,
让大家都知道这是你完成的。

讲课要看对象,要留心积累经验,逐步掌握讲课的艺术;演讲是类似的,只是更加浓缩。对象
可分为20%一般性的,60%中等的,20%专门一些的。倘若如此,演讲内容也要适合不同层次
的听众的需要,这是指大报告,讨论班专家的比重大得多。论文报告与上述相似,只是侧重于
少数结果的介绍。总之,需要严密的组织和精心的安排。

我还是第一次写下这样稍许系统的材料,希望你能够用心去体会并切实加以实践,只有通过
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多少领悟到做学问的真谛。

======================================================================================
三原因致我国科技成果缺乏国际竞争力

来源:科学时报

科技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徐冠华院士的。我们都知道,近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
了很大的进展,据统计2008年我国SCI论文数量超过10万篇,我国的全球专利超过了六千件,与此
同时,大家也感觉到,我国的原始创新包括核心技术方面还很缺乏,科技竞争力和发达国家比起来
还是差距很大,请问徐委员,您是怎样看待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徐冠华:正像你所讲的,在过去这些年,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像你说的,国际
入选的科学技术论文总数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全球专利的国际申请量已经超过了六千件,
也是居世界第六位。而且还有其他一些数据,比如研究经费占GDP的比例,像科技人员的从业数,
科技论文的引用数,还有世界顶尖的刊物刊登的中国科学家论文的数目等等都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确实也像你说的,我们现在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并没有像论文数这些标志的
那样居于世界前列。我想,要对我们国家的研究成果做一下分析,我的感觉,还有几个方面有待
于我们改进,有待于提高。

第一方面的问题,我们技术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多,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比较少。我们研发的一些
技术,虽然可能技术指标很先进,但是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并不强,比如它的成本很高,卖不出
去,再比如,可能做出来了样机,但是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方面的问题,我们模仿、跟踪的成果比较多,原始性创新的成果比较少。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我们专利数目不少,增加得很快,但是核心专利比较少。如果我们没有核心专利,我们就很难越
过大公司,在一些重要产品上所设置的专利壁垒,成果虽然有了,但是进入不了市场。

第三方面的问题,我感觉,我们“短、平、快”的成果比较多,但是反映长期科学积累的成果比较
少。我们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西方比,我们的时间还短,科学还要在于积累,但是现在我感觉我们
有的同志还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比较过分地注意论文的数量,注意专利的数量。

当然,我觉得我们的科学家是很好的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做了长期的努
力,所以我们今天应该说我们的科学技术成果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做了
越来越大的贡献。为什么我们还存在着这些问题?核心是我们政府政策怎么样更好地引导。党中央、
国务院对于发挥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非常重视,引导制定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现在
又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我想有些问题是非常明确了。

 

========================================================================================
澳门大学举行“科学计算与矩阵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

来源:澳门大学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澳门大学日前举行“科学计算与矩阵分析国际学术研讨会”。

澳大校长赵伟教授致词时,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澳大目前的情况,以及对未来横琴校区的展望。
他承诺一定会按照胡锦涛主席的指示,把澳大建成达到“五个一流”标准的综合性大学。

参加研讨会的16位专家分别来自中国内地、香港、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当中
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石钟慈教授,以及曾获冯康奖和晨兴数学银奖的香港中文大学陈汉夫教授。
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澳大数学系在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也提高了澳大在国际计算数学领域的
知名度。澳大研究生庞宏奎、冯健韶、李子豪等在研讨会上发言,获得与会专家赞赏。

是次会议由澳大数学系计算数学研究小组承办。近年来,该小组在金小庆教授的带领下,在科学
计算领域取得丰硕成果。2007年的第四届国际华人数学家大会,特别邀请了金小庆教授出席并作
四十五分钟发言。同年,国际着名的SIMA出版社发行了金教授与陈汉夫合作的学术专着,这是两岸
四地学者在SIMA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专着。2008年,金教授与黄锡荣博士证明了着名的
Bottcher——Wenzel猜想。数学系的博士生张应应亦获得第四届EASIAM年会优秀学生论文奖;最近,
孙海卫博士及其研究生李子豪和庞宏奎撰写的论文被国际科学计算的顶级刋物SIAM Journal on S
cientific Computing刋登。

=======================================================================================
反问题及其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成功举办

来源: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2009年12月18日至20日,“反问题及其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成功
举办。共有来自美国、德国、印度、爱沙尼亚、挪威、奥地利、中国(包括大陆、香港)等8个国家
和地区的4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共有包括我院国家“千人计划”讲座教授
许跃生等22人作了大会邀请报告,分别就反问题与不适定问题的理论、计算及其应用的最新进展进行
了广泛的探讨与交流。

本次会议在学术层面和组织层面都获得代表们一致好评,获得圆满成功。会议提升了中山大学在这
一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增进了合作与交流。

=========================================================================================
第七届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研讨会和第四届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年会

发件人: myjaw@lzu.edu.cn
主 题: an announcement

为了活跃西部地区计算数学学术研究气氛,加强西部地区从事计算数学研究人员与全国现代科学计算的
专家学者乃至海外华人从事计算数学的青年学者的联系和交流,提高和发展西部地区计算数学的整体学
术研究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和兰州大学将于2010年7月18日-21日在兰州、敦煌共同主办上述会议,现将
有关会议事宜通知如下:

1.征文范围:计算数学理论,数值模拟以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
2、征文要求:提交1页(至多2页)A4版面的论文摘要(包括标题、作者、作者单位地址和EMAIL地址),
并以PDF电子文件格式发送给会议联系人
3.重要日期:提交论文摘要截止日期为2010年5月15日,会议回执截止日期为2010年6月15日
4. 会务费:参加会议的每位专家和教师代表交纳会务费800元/人, 研究生交纳会务费500元/人,海外
专家交纳会务费150美元/人
5.会议承办单位:兰州大学
6.会议地点: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7. 参加会议的每位代表(包括海外)请将会议回执统一发送给会议联系人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邮编:730000 张国凤教授: E-Mail:gf_zhang@lzu.edu.cn

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邮编:730000 伍渝江教授: E-Mail: myjaw@lzu.edu.cn

回 执
姓 名: 性别 职务或职称 联系电话 (请务必填写) 传真 单位名称
E-mail 回 程 预订票 火 车 起迄地点 日 期
飞 机 起迄地点 日 期

========================================================================================
期刊内容: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No. 1, 28 (2010)

Volume 28, Number 1

Articles in the Issue:

Antti Hannukainen, Sergey Korotov and Michal Krizek
Nodal O(h4)-Superconvergence in 3D by Averaging Piecewise Linear, Bilinear, and Trilinear FE Approximation
J. Comp. Math., 28 (2010), pp. 1-10.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1.pdf

Long Chen and Hengguang Li
Superconvergence of Gradient Recovery Schemes on Graded Meshes for Corner Singularities
J. Comp. Math., 28 (2010), pp. 11-31.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11.pdf

Sebastian Franz, Torsten Linss, Hans-Gorg Roos and Sebastain Schiller
Uniform Superconvergence of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with Edge Stabilization for Convection-Diffusion Problems
J. Comp. Math., 28 (2010), pp. 32-44.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32.pdf

Aihui Zhou
Multi-Level Adaptive Corrections in Finite Dimensional Approximations
J. Comp. Math., 28 (2010), pp. 45-54.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45.pdf

Tang Liu, Ningning Yan and Shuhua Zhang
Richardson Extrapolation and Defect Correc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Optimal Control Problem
J. Comp. Math., 28 (2010), pp. 55-71.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55.pdf

Lingfeng Niu and Yaxiang Yuan
A New Trust-Region Algorithm for Nonlinear Constrained Optimization
J. Comp. Math., 28 (2010), pp. 72-86.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72.pdf

Lei Yi, Kyoungsun Kim and Gen Nakamura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for a 2-D Thermal Inhomogeneity Through the Dynamical Probe Method
J. Comp. Math., 28 (2010), pp. 87-104.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87.pdf

Chong Chen and Guoliang Xu
Construction of Geometric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Level Sets
J. Comp. Math., 28 (2010), pp. 105-121.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105.pdf

Luca Dede
Reduced Basis Method for Parametrized Elliptic Advection-Reaction Problems
J. Comp. Math., 28 (2010), pp. 122-148. Abstract
http://www.global-sci.org/jcm/volumes/v28n1/pdf/281-122.pdf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No. 3, 7 (2010)

Volume 7, Number 3
Regular Articles:

Congmin Wu, Siulong Lei, Tiezheng Qian and Xiaoping Wang
Stick-slip motion of moving contact line on chemically patterned surface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403-422.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403.pdf

D. Chiappini, G. Bella, S. Succi, Federico Toschi and Stefano Ubertini
Improved lattice Boltzmann without parasitic currents for Rayleigh-Taylor instability.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423-444.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423.pdf

Julien Diaz and Abdelaaziz Ezziani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waves propagation in heterogeneous acoustic/porous media. Part II: the 3D Case.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445-472.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445.pdf

Franz Georg Fuchs, Andrew D. McMurry, Siddhartha Mishra, Nils Henrik Risebro and Knut Waagan
Finite volume methods for wave propagation in stratified magneto-atmosphere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473-509.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473.pdf

Kanako Yasue, Michiko Furudate, Naofumi Ohnishi and Keisuke Sawada
Implicit discontinuous Galerkin method for RANS simulation utilizing pointwise relaxation algorithm.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10-533.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10.pdf

L. Guo and X. Cai
Effects of complex system topology on the Bak-Sneppen evolution model.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34-543.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34.pdf

Deming Nie and Jianzhong Lin
A LB-DF/FD method for particle suspension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44-563.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44.pdf

David Stowell and Johannes Tausch
Variational formulation for guided and leaky modes in multilayer dielectric waveguide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64-579.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64.pdf

Ce Wang, Xiaobo Chen, Gregory J. Salamo, Naruhito Sawanobori,
Chenjuan He, Hongyu Zhou, Hongmei Jing, Yongzhi Zeng, Song Li and Xiaoling Xu
Theoretical simulation on a nonlinear photonics process of Er(1%)Yb(8%):FOV oxyfluoride nanophase vitroceramic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80-596.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80.pdf

Yun Bai, Xingye Yue and Qingfeng Zeng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CVI process.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597-612.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597.pdf

Jialin Hong and Linghua Kong
Novel multi-symplectic integrators for nonlinear fourth-order Schrodinger equation with trapped term.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613-630.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613.pdf

Short Note:
Joseph D. Frazier, Peter K. Jimack and Robert M. Kirby
On the use of adjoint-based sensitivity estimates to control local mesh refinement.
Commun. Comput. Phys., 7 (2010), pp. 631-638.
http://www.global-sci.com/freedownload/v7_631.pdf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