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9年12月12日

Today's Editor:
 
Tao Tang (汤涛)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ttang@hkbu.edu.hk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中国科学院增选35位新院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科学院12月4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经过推荐、公示、
通信评审、会议评审等环节,从296名有效候选人中最终选举产生35名新院士。经院士推荐、
通信预选和全体院士无记名投票,中科院今年同步选举产生6名外籍院士。至此,中科院院士
总人数为714名,外籍院士总人数为56名。

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分属中科院各个学部,其中,数学物理学部6名,化学部8名,生命
科学和医学学部5名,地学部5名,信息技术科学部4名,技术科学部7名。香港科技大学
唐本忠当选化学部院士,成为中科院今年增选产生的唯一一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科学家。

据介绍,中科院这次新当选的35名院士中,年龄最大的73岁,最小的42岁,平均年龄为54.1岁,
其中60岁以下的27名,占77%。35名新当选的院士中有5名女科学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总名额不
超过60名。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 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女) 57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
中国工程院增选48位新院士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工程院12月2日下午在北京对外宣布,该院2009年院士增选工作已经结束,共产生48名新
院士。通过这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已达756人。

这48名“新科”院士包括一位台湾科学家,他是来自云林科技大学的杨永斌教授,今年新当选
成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至此,中国工程院已有台湾省籍院士3人,
另两位分别是医学专家张心湜和陈肇隆教授,他们均为该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今年同步增选产生6名新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5名,英国籍1名。此次增选后,中国
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达到36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其院士增选工作
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

 

=====================================================================================
席南华: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学家

来源:科学时报

一张堆满资料的书桌,一张电脑桌,一排书柜,几把椅子,这就是席南华的办公室,简单至极。
朝南房间的冬日阳光带来温暖。席南华瘦削而高挑,些许白发,简洁的毛衣和休闲裤,一副典型的
知识分子形象。

  异乡难得“家园感”

  席南华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从小就对数学情有独钟,继承了父亲
有毅力、能吃苦和执著的品性,内敛的性格也是他从事研究不可多得的优势。高一提前参加高考
只让他考上一个师范专科学校,而不是父亲意想中的中科大少年班。在一个乡村中学教了一年书
后,席南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师从著名代数学家曹锡华。

  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席南华到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
留所继续工作。这里有着优良传统的学术环境,他如鱼得水。

  因为出色的工作,席南华应邀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波恩马普数学所和法国高等科学研究
院等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作研究。“在国外一流的学术机构作研究,对提高自己的水平和开阔眼
界很重要。作为一种经历,会有益于认识不同的文化和思考方式。”但他从未想过要留在国外长期
工作。

  “在国外生活,异乡很难提供‘家园感’,社会地位和当地人也有差别,对其主流文化的理解
也不会很透彻。在我的故乡,人们都在为更好的生活和人的尊严而辛勤工作,我想我的命运是和
他们联系在一起的。”

  经费够用就行

  他认为科研经费够用就行了。从1994年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他只申请了一笔科研经费,
即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其间没再写过其他基金申请书。他说:“写经费申请书,及随后的年度
和结题报告太花时间了。为不是必需的经费花时间与精力,还会影响我的心境,进而给研究工作带
来无形的干扰,最后得不偿失。”他也多次拒绝记者的采访,因为“没弄明白采访的意义是什么,
且只会浪费时间”。数学对于他是“乐趣和爱好,很高兴还可以成为谋生的手段”。

  席南华为人低调、朴实,对物质上的要求不多。在数学所工作21年,他很少向单位提个人要求,
从不为个人利益给单位添麻烦。

  2005年,席南华因肺部严重感染和肺积水入院治疗,检查发现他有严重的肝硬化和早期肝癌。
经过紧张救治和肝移植手术,席南华的健康状况渐渐恢复。与病魔的斗争和生死的考验并没有让他
停止做数学的脚步。2007年他的一项重要工作被美国数学会最好的杂志Jour. Amer. Math. Soc.发表。
这是大陆学者首次独立在这个顶尖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目前大陆学者仅独立在其上发表两篇论文。
2008年他的另一项工作被欧洲数学会杂志Jour. European Math. Soc.接受发表。

  但手术对健康还是很有影响,他感到易疲劳、需要多休息,服用抗排异药使他的免疫力较常人
低。他现在常游泳和冥想,希望身体更健康。

  席南华说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非常满意”,“能自由自在地作研究。从来不担心什么,
有问题就去解决它,不能解决的,担心也没有用。当上了院士对我的工作和生活应该不会有大的
影响,我愿意当作什么都没有发生!科研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学问和带学生,和这项荣誉之间没
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Highly nontrivial

  席南华的研究领域为代数群与量子群,是主流数学,竞争激烈。其工作跨学科、交叉性强、难
度大,需要艰深的代数和几何知识。他对基本和重要的困难问题锲而不舍,与世界一流数学家竞争,
成果突出。

  他最为人称道的工作是对仿射A型外尔群证明了Lusztig关于基环的猜想,这项长达95页的工作
被美国数学会以单行本形式发表。Lusztig是代数群与量子群的领军人物, 他的猜想揭示了若干不同
对象之间的深刻联系。席南华的这项工作被称为“highly nontrivial”(高度非凡的),一流数学
家R.Bezrukavnikov和H. Nakajima后来分别用几何和量子群的方法重新证明了他的结果,Lusztig在其
个人网页中,提到席南华的上述工作。这项工作在量子群、代数表示论、p进群的表示等方向均有深入
应用。在著名几何学家Baum等人的一项非交换几何的工作中起关键作用。

  席南华另一项有影响的工作是确定了Deligne-Langlands关于仿射赫克代数的猜想成立的充要
条件。两位美国科学院院士Kazhdan和Lusztig解决了部分问题。Ginzburg,现芝加哥大学教授,
做错了;Grojnowski,现剑桥大学教授,宣布解决了问题,但至今未见证明。这两位教授都作过国际
数学家大会邀请报告。席南华的工作说明了什么时候猜想成立,什么时候不成立,从而圆满解决了
这个问题。这项工作的一部分被德国Springer-Verlag以专著形式发表(137页),另一部分发表于
Jour. Amer. Math. Soc.。

  他的专著和论文引起同行的很大兴趣,不仅代数学家Lusztig、Ariki、Lehrer、Parshall、Scott
等引用,还有几何学家如Baum等引用。国际上多人如Bremke、Guilhot、陈宇等研究了专著提出的问题。
专著中的一个原始想法被Miemietz等人利用。Aubert等人最近的论文把专著中的一些结果用于研究一些
几何结构。这些事实可以反映席南华此项工作的高水平和影响之广泛。

  此外,他与Lusztig合作发现了仿射外尔群的每个双边胞腔含有唯一的典范左胞腔。这项工作在
代数群、李代数、量子群、李群等不同的方向均有深刻的应用。如Lusztig关于其基环的猜想和
Bezrukavnikov对此猜想的证明,Humphreys把它与李代数的表示联系起来,Ostrik等人把它用于研究
量子群的倾斜模范畴等等。文中一个结果被Matsumoto称为“深刻”并用于其研究李群的论文中。

  席南华还对量子群的基和表示有深入、系统的研究。量子群是重要的研究对象,Drinfeld主要
因为引进量子群获Fields奖。席南华在量子群上的工作为他人的一些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启示和
技术上的帮助, 一些想法被他人跟随。其工作被著名数学家H. Nakajima、R. Carter、V. Chari等
引用。Andersen、Jantzen、Soergel等人一项著名的工作用到席南华的结果。引用者Nakajima在国际
数学家大会上作过全会报告,获美国数学会代数Cole奖,Andersen、Jantzen、Soergel等3人均在
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过邀请报告。

  与他合作过的数学家均是著名数学家,有G. Lusztig(一流数学家)、G. Lehrer(澳大利亚科学
院院士)、V. Chari(美国著名数学家)和T. Tanisaki(日本著名数学家)等。

  力量仍在积蓄

  痴迷数学,对数学问题有自己的品味,从不在乎外部环境影响的席南华被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院长郭雷称为“新时代陈景润式的数学家”。席南华认为这个评价不一定十分恰当:“共同点是
都热爱数学。两人的时代不一样,其他方面可能难比较。陈景润是一个光辉的数学家,我应该还只
是一个普通的数学家。”

  对未来,席南华充满期待:“自己感到力量仍在积蓄,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

  在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席南华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感谢:“她就像一位天仙来到人间,成
就了我这个凡人的幸福!”

 

=======================================================================================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确定

来源:教育部

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等
98篇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被害人同意研究》等363篇学位论文为全国优秀博士
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与数学相关的有:

作 者 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

王 嵬 龙以明 南开大学

刘淑君 张纪峰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启动

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11月25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推荐工作的通知》。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推荐工作仍采取推荐单位推荐和专家推荐两种方式。各推荐单位于
2010年1月1日起使用推荐单位号和登录口令进入网络推荐系统,按要求组织推荐。

2009年度经评定未授奖(通过形审进入评审程序)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
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候选单位,2010年度不能以相关项目技术内容再次被推荐为国家自然
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单位推荐指标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推荐指标

指标不限,请注重推荐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鼓励部门和地方联合推荐。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推荐指标

指标不限,请优先推荐回国服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3、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指标

各单位推荐指标数及系统登录信息表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放。请严格按照下达你
单位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个奖种的指标数进行推荐,
超指标推荐的,一律不予受理。

(二)专家推荐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每人每年可推荐1项(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选)。

2、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以上可共同推荐1项(名)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人
选),奖种限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独立完成科学研究项目的人选)和国家技术发明奖(独立完成技术发明项目的人选),不能
推荐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

3、专家应推荐本人所熟悉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项目(人选),且每人每年只能推荐1次。当推
荐项目(人选)出现异议时,有责任协助处理异议。

 

======================================================================================
基金委通告2010年度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相关事项

来源:科学时报

为做好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简称基金项目)的申请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员会(简称基金委)目前发布2010年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相关事项通告。

1. 依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规定,基金委将在2009年12月向社会公布《2010年度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简称《2010年度项目指南》)引导申请。

2. 经有关部门批准,基金委于2009年9月增设医学科学部。2010年生命科学部与医学科学部使
用新的申请代码,申请人须查阅《2010年度项目指南》。

3. 2010年度基金项目申请的集中接收工作,自2010年3月1日开始,3月19日16时截止(法定
节假日不办公)。3月16日至19日在基金委组织现场集中接收申请。

4.本次集中接收申请的项目类型有: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
作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联合
资助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项目、数学天元青年
基金项目等。

基金委在集中接收期间设立“集中接收工作组”,负责接收申报材料。

5. 非集中接收申请期受理的其他类型项目,将在相关项目受理申请前另行公布指南。对
国际合作与交流等随时受理的项目类型,请避开集中接收申请期提交申请。

6.申请人应认真阅读并遵照《条例》、《2010年度项目指南》和相应类型项目的有关管
理办法,按撰写提纲要求填报申请书,并按依托单位要求提交审核。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须使用2010年新版本(以前版本均不接收),申请
者于2010年1月1日后登录基金项目管理ISIS网络信息系统下载。申请时须同时提交电子
申请书和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一份(有特殊说明的项目类型除外),并保证纸质
申请书和电子申请书的内容一致。难以电子化的附件材料随纸质申请书一并报送。

部分项目类型有如下的特殊要求: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须提交电子申请书和一式二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书原件。
原则上电子申请书要控制在100M之内。

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采取网上在线填写申请书方式,登录基金项目管理ISIS网络
信息系统,使用专用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申请书》。

3) 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采取网上在线填写中文申请书方式,申请人登录基金项目
管理ISIS网络信息系统,在国际合作项目申请中选择资助类别为“合作研究项目”下的“重
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非组织间协议项目使用)”在线填写,同时下载《重大国际(地区)
合作研究项目英文申请书》离线填写。英文申请书及合作双方的协议书作为中文申请书的
附件提交。

8.各项目依托单位应按照《条例》及相关要求严格审核,认真遴选创新性强的优秀项目,
在规定时间内将电子和纸质的申请材料统一报送基金委。具体事项要求如下:

1)申请材料应当由依托单位统一报送,申请人须在依托单位确定的截止日期前提交。基金
委不接收个人直接报送和非依托单位报送的申请材料。

2) 各依托单位在报送申请材料时,须出具单位公函和本单位申请项目清单。

3. 纸质申请材料可直接送至基金委。若是邮寄报送的申请材料,请提前以速递方式直接寄
基金委集中接收工作组(以发信邮戳日期为准),并在信封左下角标注“基金申请材料”。
请勿使用包裹,以免延误申请。

4. 依托单位须在截止时间(2010年3月19日16时)之前通过互联网报送电子申请书,报送
方式可选择:

1) 通过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系统(MiniIRIS系统)打包上传;

2)通过基金项目管理ISIS网络信息系统逐项提交。

对于互联网不畅通的地区,请提前与集中接收工作组联系,商定报送方式。

详情请见:关于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结题申报等有关事项的通告

《科学时报》 (2009-12-7 A4 科学基金)

========================================================================================
五四时期的数理学会和数理杂志
张友余(陕西师范大学)
赵爽英(西北大学)
摘自中国数学会通讯

西方数学传入中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的长期过程。鸦片战争后速度加快,“来自
西方的数学方法在19 世纪末已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中国传统数学方法和思维模式在当
时已经基本被取代,并正在淡出历史舞台。”(田淼《中国数学的西化历程》,第1 页)。
全面取代似应在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是由几位早期归国留学生完成的。

本文通过民国初年,在新创办的4 所国立高等学校成立的4 个数理学会及其各自创
办的数理杂志这个截面,来发掘这几位归国学者如何建立学术团体,兴办专业杂志,传
播现代数学,培养学生成才的一些故事。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中华民国建立后,
蔡元培出任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他首先否定了“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制度,禁用前
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以及各种有碍民国体制和共和精神的书籍;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
增加自然科学、实业、实用方面的课程。在新建立的几所新型国立高等学校内,聘用了
一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学贯中西文化的学者掌管学校和任教。

最早在日本、美国、法国学习现代数学的留学生冯祖荀(1880—1940)、秦汾(1883
—1971)、王仁辅(1886—1959)、黄际遇(1885—1945)、何鲁(1894—1973)、
熊庆来(1893—1969)等学成归国,在这几所高等学校主讲数学。他们借鉴西方的教育
及学术研究理念,在教育思想、课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取代了中国的传统数学。

与此同时,几所高校的校长倡导和支持学生组织学术社团,以此活跃学生的学术思
想,培养研究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意识,4 个数理学会(或数理化研究会)正是在这种良
好的氛围中应运而生的。各学会成立之后,又纷纷创办自己的杂志,以上几位刚归国的
学者参与了这几个学会和杂志的指导工作。这4 个数理学会存在的整个阶段正值我
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也是现代数学在我国全面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数学活动为以
后中国数学会的成立,做了许多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

四个数理学会及其杂志

1.北京大学数理学会和《北京大学数理杂志》

1912 年5 月1 日,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下令,改京师大学堂为北京大学,设校长主
管全校工作。改制后的北京大学分文、理、法、工4 科,原格致科改称理科。当年10 月,
教育部正式公布“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需要为
宗旨。”(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第44页)。

1913 年暑假后,北大分科招生,理科招收数学、物理、化学各1 班。这些专业班当
时称为“门”(1919 年才改“门”为“系”),我国最早的数学系可以追朔到北大的数学
门。最早的数学教授是冯祖荀和胡浚济,冯祖荀是首任系主任;1915 年增聘秦汾和王仁
辅,前两位是留日学者,后两位是美国哈佛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1916 年底,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他到校后,首先针对原京师大学堂残存下来的“老
爷式学生”旧习进行改革。蔡元培在北大的第一次演讲中就说明:“大学学生,当以研究
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杨扬《蔡元培》,第35 页)。他指出大
学生应当有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主张发扬学生自动自主精神,培养服务社会之习惯。
为达此目的,他一方面聘请大批著名学者任教,充实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提倡学生组织
各种学会,举办讲演会,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创造浓厚的学术气氛。

在蔡元培的倡导和支持下,各种专业学会应运而生。北京大学数理学会于1918 年
10 月27 日召开成立会,到会会员18 人,校长蔡元培和数学门、物理门的主要教授冯祖
荀、秦汾、王仁辅、何吟莒、张菊人、纽伦等均到会指导。蔡元培说:“数理之学,发达
最早,应用亦最宏,有以数学讲音乐者,有以物理讲社会学者,故谓数学物理为诸科学
之基本,诚非讆言,现在集会研究实为必要之举,将来联合他校,以及敦请名人演讲等
事,校中必竭力协助。”(《北京大学数理杂志》,1919,1(1):82—83)。张菊人、纽伦
教授相继说明数学与物理之关系。最后,王仁辅教授介绍了美国哈佛大学数理学会的情
况,以资借镜。

成立会上通过了《北京大学数理学会简章》,选举在校学生吴家象为主任干事,
除干事之外,第一批会员还有张崧年、张国焘、杨钟健等40 余人。
北京大学数理学会主办的杂志为《北京大学数理杂志》,于1919 年1 月创刊。秦汾
教授在创刊号的“序”中指出:“吾校数学物理门诸君,既设数理学会,以为讨论切磋之
所,复发行数理杂志,冀以研究之所得,及近日之学理,介绍于社会,意至善也。”该杂
志两期为1 卷,1921 年3 月出至第3 卷第1期后停刊。3 年内共出刊3 卷5 期,发表文
章41 篇,其中有数学内容的有19 篇,占总数的46.3%。

2.三所高等师范学校的数理学会和创办的杂志

民国初年,全国仅有北京大学一所国立大学。为解决新型中等教育师资缺乏之急需,
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南京、武昌、广州、成都、沈阳6 个学区,各设一所国立高等师范
学校,其目的在于培养中等学校师资。高师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还由学校提供食宿,并
酌量补贴必要的费用;同时规定高师公费生毕业后有服务教育界年限的义务;还规定高
师学生因学习成绩过差或品行不良等而退学者,应令其偿还公费费用(刘问岫《中国师
范教育简史》,第40 页)。

高师学生中学习数理专业的,也由过去一个班的几名学生增到几十名。他们中的相
当一部分人来自农村比较贫寒的家庭,学习自觉刻苦。高师的课程整齐严谨,本科各部
都有基础学科,对于这些学科,除了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外,还要求阅读一定量的参考书。
几所高师校长都是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理科教授多是接受过西方
教育的归国学者,他们不只教书,还注重培养人才,对学生强调自主、自动,养成自觉
钻研的习惯。高师的数理学会及杂志便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北京高师数理学会和《数理杂志》1912 年5 月15 日,民国教育部明令改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1915 年设
立数理部,1916 年由数理部主任刘资厚发起组织课外研究机构,命名为“北京高等师范
学校数理学会”。1916 年10 月27 日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学
会简章》,学会干事全部由学生担任。北京高师数理学会创办的《数理杂志》,
于1918 年4 月27 日出版创刊号。校长兼名誉会长陈宝泉(1874—1937)在“弁言”中
说:“今数理学会诸君杂志之作,其斯为自由研究之先导乎,诸君日劳劳于闻铃上课之余,
然不以谙一先生之言为己足,博稽详考各出其所心得者,以促社会数学之进步,虽未敢
遽云创造,然其志向之广远,固有以开风气之先矣,予嘉其用意之善故推论之以辨志学
之门径,学会诸君苟能扩而充之或有达创造目的之一日也夫。”

该杂志4 期为1 卷,1923 年7 月出至第4 卷第2 期后,因经费困难无法出刊。但订
购者仍络绎不绝,学会的师生们商议决定:“无论经费如何困难,在本届任期内,决出
杂志一册,以应社会之需。”(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25,4(3):113)。时隔两年半
之久,于1925 年12 月出版了第4 卷第3 期,之后停刊。该杂志延续8 年,共出版4 卷15
期,发表文章198 篇,其中有关数学内容的有161 篇,占总篇数的81.3%。北京高师数
理学会的这份《数理杂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出刊最早、停刊最晚、期数最多、内
容最丰富的一份数学杂志。

武昌高师数理学会和《数理学会杂志》1913 年7 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成
立,1914 年设立数理部。数理部第一届学员由曾瑊益、陈庆兆、刘勋、王义国等发起,
于1914 年4 月8 日成立“数学研究会”。初以研究数学演题为主,随后会员觉得该会偏
重数学,忽视理化,又于同年9 月24 日更名为“理学会”。1915 年9 月,留日学者黄际
遇教授到武昌高师任数理部主任。“逮黄际遇先生主讲本部。会务益加扩充,凡先生毅力
所能及者,无不筹备周至。又以理学名义,范围未免太广,集会公议,遂更名数理学会。”
(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1918,(1):92)。

1916 年9 月26 日,数理学会召开成立会,通过《武昌高师数理学会简章》。1918
年2 月22 日,召开武昌高师数理学会主办的《数理学会杂志》成立会,通过杂志简章。
《数理学会杂志》于1918 年5 月出版创刊号。1922 年3 月27 日,职员会议决定,
数理学会扩大为数理化学会,增加了化学专业。杂志随之从第9 期起改名为《数理化杂
志》,改名后又出版了3 期,之后停刊。该杂志从1918 年5 月至1923 年5 月,总共出版
了11 期(未分卷),总载文93 篇,其中属数学内容的文章有53 篇,占总篇数的57%。
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和《数理化杂志》1914 年8 月,在原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的
基础上,成立了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9 月正式开学,初设国文、理化两部,1919
年理化部改为数理化部。该部学生组织有理化研究会和数学研究会,数学研究会的总干
事是孙鎕。

1919 年2 月21 日,数学研究会召开职员会,讨论的议题之一是与理化研究会合印
杂志。3 月21 日,理化、数学两研究会职员联合会专门讨论合印杂志事宜,杂志定名为
《数理化杂志》。此后两会合并,称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该研究会主办的《数理化杂
志》,于1919 年9 月出版创刊号。数理化部主任张准(1886—1976)在发刊辞中说:“数
理化杂志,吾校数理化部诸生之所作也,揆其用意,约有三端:一曰广学;二曰善教;
三曰通俗,……诸生既有志于数理化之学,则文字之业之外,更当探幽索隐,推理之精,
发物象之秘,勿封于故步。吾知海内之士,观感之间,欣然起者必众矣。”

该杂志两期为1 卷,至1924 年6 月出版了第3 卷第1 期后停刊。总共出刊3 卷5 期,
发表文章82 篇,其中数学内容的28 篇,占总数的34.1%。

以上4 个数理学会(或数理化研究会)及其主办的杂志的共同特点有:

1)它们都成立于民国刚建立之后,现代高等教育实施之初,设在新型的4 所国立高
等学校之内,共存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横跨10 年(1916—1925),并存3 年(1919
—1921)。

2)都是在现代高等学校校长的倡导与支持下,以专业教授为指导,以我国第一代现
代大学生为主体而创办的数理化学术团体和专业杂志。

3)这些杂志一律用16 开本、横排,全部使用西方科学使用的数字、符号、公式、
图形等,这在我国当时是革新,叙述文字由文言文逐渐向白话文转变。

4)内容从习作研究、翻译,进而到有创见性的研究,均属于现代科学各分支,有一
定的研究价值。

活动内容及人才成长

1.五四运动前

召开数理学会联合会议,交流经验北京大学数理学会成立后不久,北京高
师数理学会倡议召开三个数理学会联合会议。1918 年12 月31 日,会议在北京高师礼
堂举行。到会的有武昌高师数理学会代表夏隆基,北京大学数理学会代表张燊云、吴维
清,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数理部主任张少涵,数学教授冯祖荀,以及北京高师数理学
会的全体干事。

首先,由北京高师数理学会会长傅种孙报告这次会议的主旨,接着夏隆基、张燊云、
刘承祖报告各自学会的组织与沿革,然后提出各项议题。经过大家讨论,达成了互赠杂
志、会员相互投稿和统一数学与物理名词等共识。

陈宝泉校长在会上表示,对于这种集会非常满意,并鼓励:“应用研究科学的精神,
乃有最大的价值。”冯祖荀教授则极赞成统一名词的议案,又说“我们的杂志,在灌输关
于数理的新知识,翻译越多越好,不必拘泥于创造发明。”(北京高师《数理杂志》,
1920,1(4):117—118)。

这次会议是我国数学与物理学界最早的一次联合会议,它促进了各学会之间的信息
交流和相互支援。北京高师数理学会将这次会议的情况通知了南京高师数理化部的有关
人士,促成了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杂志的创办。联合会议后不久,冯祖荀
便在北京大学召开了数学名词讨论会。这个时期的数理杂志除相互交换外,还
与其它学科的杂志交流。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曾专文介绍了《科学》前6 卷刊登的
全部数学、物理内容的文章目录。杂志还传到了日本。1922 年,黄际遇在美国进修归国
途经日本时,几位日本教授对他说:“中国学校,我们虽然没有亲自看过,若以数理出版
物而论,要以北师大《数理杂志》为第一。”(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25,4(3):109
-110)。

介绍外国的数学学术团体、奖励、课程等《北京大学数理杂志》第1 卷第1、2 期
用了大量篇幅介绍世界上重要的数学会,计有:英国伦敦数学会、法兰西数学会、意大
利数学会、爱丁堡数学会、美国数学会、德意志数学会、印度数学会、西班牙数学会等,
还介绍了国际数学家大会(当时称“万国数学会议”),在我国是最早比较完整地向公众
介绍这些外国数学学术团体的。此外,还介绍了诺贝尔奖,以及1901-1918 年间获得诺
贝尔物理学奖的物理学家名单。

武昌高师的《数理学会杂志》介绍了日本数学教员协议会,日本中等学校学生物理
化学实验要目,日本东北大学数学部之课程,美国中等学校物理化学实验要目,美国芝加
哥大学数学部之课程等。

北京高师数理学会请留法刚归国的汪奠基教授,向会员详述法国与本会类似的学会
组织及法国近年数学活动之趋势等。

从一些专题入手,了解现代数学的发展,并用现代数学的观点研究我国的传统数学
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杨荃骏的“π之略史”,还有《北京大学数
理杂志》的创刊号上齐汝璜的“圆周率考”,这两篇文章都是研究圆周率π的历史。前者
比较了西方研究π与中国研究圆周率在所用方法上的区别,并阐述了作者对两种方法的
看法。后者着重考证了各种算法的沿革,论述了算法的进步。从这个专题出发,作者们
很自然地将中国数学的发展与西方数学的发展结合起来,提起了大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现
代数学的兴趣。

傅种孙当时是北京高师二年级的学生,他运用新学到的现代数学的观点、符号、公
式来研究中国古算,写了一篇“大衍(求一术)”(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18,1(1):
70-77),成为我国学者用现代数学观点研究传统数学的首例,影响很大。中算史专家李
俨(1892-1963)曾经对人说:“由于这篇文章的启发,自已才对于中国古算的研究发生
兴趣,于是决心把中国数学史整理出来。”(《赵慈庚数学教育文集》,第375 页)。第二
年(1919 年),李俨写出了“中国数学源流考略”,投给《北京大学数理杂志》。该刊编
辑张崧年非常赞赏这篇论文,为了扩大影响,张崧年将该文推荐给《北京大学月刊》,连载
3 期。

积极进行教育方面的探讨

针对民国政府新颁布的现代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为了加深加宽对其教材内容的理解,
各杂志翻译了一些外国的有关专题和名题,大学生们也发表了不少自己的研究成果。
随着现代数学进入中学,关于新的课程教材、教法的研究也提到了议事日程。1923
年1 月,何鲁教授发表了一篇“算学教学法”(南京高师《数理化杂志》,1923,2(1):
10-16)。文中说:“中国算学教育之坏,原因有二,其一师资不足,其二书籍太少。改
良之法,当从造就师资及编纂书籍入手,乃得根本上解决,断非一二篇教学法空文所能
生效,盖教师资格不足,虽与以良好之教法,彼亦无力实施,书籍缺乏,则无从参考故也。”

冯祖荀教授也是在这一个月,在北京高师给学生们讲了“数学教授法”中的有关问
题。武昌高师的黄际遇教授,早在1919 年就总结发表了“武昌高师数理部进行实况及成
绩说明书”(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1919,(3):77-82)。这几所高师的教授们都在煞
费苦心地努力培养能适应现代中学数学教育的高质量中学教师。

2.五四运动中

1919 年4 月30 日,巴黎和会通过凡尔赛和约,无理拒绝了中国代表提出的收回山
东主权和取消21 条不平等条约的正当要求,并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移交给日
本。5 月1 日、2 日,上海、北京的报纸先后披露了这一消息,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愤
慨,首先行动起来反抗的是学生。

5 月4 日下午,北京大学、北京高师等13 所大专院校的3 千多名学生集聚天安门,
高呼“还我青岛”,“取消21 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口号,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
陆宗舆、章宗祥。学生们直冲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了章宗祥。北京高师数理学会
会员匡互生还点火烧了曹宅。当晚有32 人被捕,被捕学生中有数理学会会员陈宏勋、杨
荃骏等多人。

5 月5 日,北京学生罢课,并通电全国.全国各地的学生、工人都纷纷响应,相继罢
课、罢工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北京政府在全国人民巨大的压力下,释放了被捕学
生。6 月10 日,解除了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并宣布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爱国运动基本获得胜利。

在运动中,各地数理学会会员和全国学生一道,停下学业积极投入运动,他们的思
想更加觉醒。然而,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对此蔡元培作了及时的正面引导,他写了“告
北京大学学生暨全国学生联合会书”。首先,蔡元培肯定了广大学生在五四运动中的爱国
行动,随后他语重心长地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
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其言教育也,始而专门技术,继而普通学校,最后乃始知纯粹
科学之必要。吾国人口号四万万,当此教育万能、科学万能时代,得受普通教育者百分
之几,得受纯粹科学教育者万分之几。诸君以环境之适宜,而有受教育之机会,所以对
吾国新文化之基础,而参加于世界学术之林者,皆将有赖于诸君。诸君之责任,何等重
大!”(《蔡子民先生言行录》,第190 页),把学生们引导到持久的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
轨道上来。

对于数学,蔡元培有一段专门的论述。1920 年8 月31 日,北京大学第一次授名誉
学位,被授予者是时任法国总理、著名数学家潘勒韦(P. Painlevé)。蔡元培在授予仪式
致词中说:“大学宗旨,凡治哲学、文学及应用科学者,都要从纯粹科学入手。治纯粹科
学者,都要从数学入手。所以各系次序,列数学为第一系。”(《蔡子民先生言行录》,第
160 页)。

3.五四运动后

五四时期的青年思想非常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敢于创新。学生们遵循蔡元培的教
导,在各校校长、教授们的引导关心下,学习更加自觉刻苦。各数理学会恢复了专业活
动,南京高师的《数理化杂志》很快出版了创刊号。此后3 年(1919-1921),我国南北
的4 个数理学会创办的4 种数理杂志同时共存,互相交流,互相促进,欣欣向荣。

教授们讲演或发文,引导学生向数理研究的纵深发展.冯祖荀教授写了长篇著作“微分方程
式”,他在“弁言”中说:“顾微分方程之理精深宏大,非熟于函数论群论者,不能探其
微妙,而学者急于待用又非速习不可。故寻常英美人所著教科书,多仅述解法而不言其
理,令稍知微积分者即可学,其病常流于粗疏。而德法人所著高等解析又苦于艰深难读。
余今折衷二者之间,凡理论中有可为初学道者,莫不以浅显出之,以为学者日后研究微
积分方程论之基础,乃余之厚望也。”(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20,2(1):71)。该文
在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上从第2 卷第1期起,连载8 期,是我国学者最早编写的一
部微分方程讲义。

王仁辅教授作了题为“近世几何学之基础及其主要原素”的讲演(北京高师《数理
杂志》,1922,3(2):1),何鲁教授写了“数学家二性略论”、“几何读法”(南京高师《数
理化杂志》,1920,1(2)),熊庆来教授写了“数学理论之精确”(南京高师《数理化杂
志》,1923,2(1)),黄际遇教授写有“解分数方程式之二、三注意”(武昌高师《数理学
会杂志》,1919,(4))、“用微系数以求方程式共同根之法”(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
1921,(6))等。

从习作研究到创造性研究

汤璪真(1898-1951)在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上发表文章,从创刊第一期到停刊
前最后一期,持续8 年。这期间,他从一名在校大学生成长为一名留德归国的数学教
授,《数理杂志》是他锻炼成长的园地。汤璪真在该刊发表6 篇文章,其中最后
一篇“自然几何”是他在德国柏林大学和哥廷根大学做研究工作时所写论文的一部分。
在该文中,他“把研究数学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展旧路,另一种是开辟新路。‘自然
几何’就是他在几何学研究中‘开辟新路’所得的一种几何学。”(李仲来主编《几何与
数理逻辑:汤璪真文集》,第2 页)。

靳荣禄从1918 到1922 年在这个时期的北京高师、北京大学、武昌高师的3 种数理
杂志上都发表过文章,共有10 篇,其中3 篇是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
靳荣禄和汤璪真都是北京高师数理部第一届优秀学生,他俩同时连任两期北京高师
《数理杂志》的编辑,在北京高师数理学会作过多次讲演。大学学生时期他俩合作的著
作《级积论》,受到过学校的赞扬,1919 年由北京高师出版。后来,他们都留学到海外。
靳荣禄回国后,曾先后在东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过
教授。汤璪真回国后,在武汉大学任教18 年,以后相继到中山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
安徽大学任教授,1948 年应聘回北京师大任教务长,继而代理校长。1951 年10 月逝世,
终年54 岁。

傅种孙

傅种孙(1898-1962)是这个时期的数理学会会员中最活跃且最有成效者。他于
1916 年考入北京高师数理部,正赶上成立数理学会。刚上二年级,他就当选为北京高师
数理学会第二任副会长,是第三、四任唯一的连任会长。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三所高校的
三个数理学会联合会议,并通知了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把大家联合起来共创辉煌。
傅种孙热心于学会公益事业,并且持续了一生。大学期间,傅种孙就表现出非凡的数学
才能。这个时期最早出版的北京高师《数理杂志》,其中就有傅种孙用现代数学观点研究
我国古算的创新性文章“大衍(求一术)”。之后,傅种孙潜心于几何基础的研究。他首
先翻译了F. S. Woods 著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21,2(3、4):
21-40;1922,3(2):9-42),然后翻译了O. Veblen 著的《几何学之基础》(北京高师《数
理杂志》,1922,3(4):1-22;4(1):1-23),后来又翻译了D. Hilbert 的名著《几
何原理》,1924 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傅种孙在翻译的同时,还写了“几何学之近世观”
(北京高师《数理杂志》,1925,4(3):10-18),介绍当时国外的几何基础学说。
1926 年,傅种孙在北京师大开始讲授几何基础。通过教学实践和深入而系统的独立
研究,整理出自己的观点,写出专著《几何基础研究》。该专著的重要特点是结合运用了
数理逻辑观点,并且对Veblen 等人的工作做了不少改进和对比。(《傅种孙数学教育文
选》,第4-5 页)。傅种孙还是最早将罗素的数理逻辑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

北京高师的《数理杂志》共出版4 卷15期,傅种孙在其上发表文章共18 篇,占总篇
数的9%,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质量高、涉及内容广。冯祖荀教授非常器重这位其貌不
扬的小个子学生,1920 年傅种孙毕业后留在北京师大附中任教,第二年便被提任北京高
师数理部的讲师。数理部改为数学系后,冯祖荀任系主任,系内许多工作他都放手交傅
种孙办理。

1928 年,傅种孙被聘为北京师大数学系教授,成为我国数学学科未出国留学而直接
提升为教授的第一人。更难能可贵的是,傅种孙一生坚守在师范教育的岗位上,以改革
中等数学教育为己任,坚持用高等数学观点指导研究初等数学,经常利用假期为中学数
学教师办培训班,亲自讲授多门课程,是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开创人。

关于数理逻辑

1920 年10 月至1921 年7 月,20 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英国著名数理逻辑学
家罗素(1872-1970)应邀来华讲学。数理逻辑是当时刚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罗素本
不认为当时中国人有能力领会数理逻辑。”(冯崇义《罗素与中国——西方思想在中国
的一次经历》,第132 页)。但事实并非如此。北大数理学会会员张崧年,在北大数学系学
习时就认真阅读过罗素的著作。1917 年毕业留校教逻辑和数学,1919 年张崧年写了3 份
很有份量的罗素传略,介绍罗素为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奋斗的业绩,以及罗素的《论几何
学的基础》、《数学原理》、《数学哲学导论》等10 余部著作的梗概(冯崇义《罗素与中
国》,第94 页)。不过罗素来华一个月,张崧年便应聘到法国巴黎的中法大学教逻辑学去
了。所幸他与罗素见了面,并得到罗素的赏识。

1921 年3 月,北大数理学会,联合北京高师数理学会和理化学会,公请罗素演讲。
罗素应允,讲题为“Mathematical Logic”。原定讲4 次,前两次在北大,后两次在北京高
师。不幸的是,只讲了前两次,后两次因病未讲。

《北京大学数理杂志》立即在1921 年3月出版的第3 卷第1 期上,刊登了罗素讲的
“物之分析”,同时刊登王世毅写的罗素的数理哲学导论”。北京高师1921 年4
月出版的《数理杂志》第2卷第3、4 合期刊登了傅种孙写的“罗素算理
哲学入门书提要”。随后,以傅种孙为主又翻译了《罗素算理哲学》,1922 年由商务印书
馆出版,1931 年共学社再版。1921 至1922年,武昌高师数理学会还在它主办的杂志上,
刊登了周武勋翻译的“数学之基础”,第8、9 期连载。汤璪真以后对数理逻辑也有研究。
张崧年(1893-1986)从欧洲回国后,继续研究和介绍罗素的哲学和数理逻辑。罗
素向他的法国朋友介绍张崧年时写道:“他对我的所有著作知道得比我还清楚得多。”(冯
崇义《罗素与中国》,第205 页)。张崧年对罗素的崇拜持续了一生,写有《罗素哲学译
述集》等多部著作,他是中国数理逻辑派早期与金岳霖齐名的代表人物之一。

成长的大学生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通过数理学会和数理杂志锻炼成才的大学生还有很多。下
面再举数例:

(1)曾昭安(原名瑊益,1892-1978),是武昌高师数理学会的发起人之一。1917 年
他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此时正值国内军阀政府同日本密定卖国条约之际,许多留日学
生极为愤慨,相继罢课回国,参加了五四运动。经黄际遇教授的引导、建议,曾昭安稍
后再度出国,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1920年底黄际遇到美国进修,将曾昭安的研究论
文“Singular Solution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of the first order”及时发回在武昌高师的《数
理学会杂志》第7、8、9 三期连载。1925 年曾昭安学成归国,任武汉大学数学系主任20
余年,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还热心于中国数学会的工作,成为该会在武汉地区的代表人
物,为学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孙光远(原名孙鎕,1900-1979),是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1920 年毕业后,他留校任数学系助教,从事微分几何的研究。1925 年留美,1928 年获芝加
哥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在清华数学研究所,孙光远指导培养了
我国第一位数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省身。1933 年,孙光远回到已改名为中央大学的母
校,任理学院院长14 年,经历了抗日烽火,在学校西迁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始终致力于
院系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保证了教学质量,在中央大学培养了众多人才。

(3)严济慈(1901-1996),曾任南京高师数理化研究会编辑主任。他在该会主办
的《数理化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有关数学研究的,在校期间写成的《初中算术》
和《几何证题法》,由何鲁教授推荐到商务印书馆,于1923 年出版。严济慈说:“对我影
响最大的、堪称恩师的是何鲁先生,还有一位是熊庆来先生。”(《世纪老人的话:严济慈
卷》,第62 页)。何鲁和熊庆来两位教授,不仅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还在他毕业
后资助他自费到法国巴黎大学学习物理。1927 年严济慈获得博士学位,1928 年再
次赴法从事研究工作,1930 年底学成归国,任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和
所长,第二年又兼任镭学研究所主任。1932年,他和叶企孙、吴有训等一起创建中国物
理学会,为我国物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早年的数学著作一版再版,久用
不衰,在数学界严济慈也是一位有影响的专家。

(4)杨武之(原名克纯,1896-1973),是北京高师数理学会最早的编辑之一,参与
创办了《数理杂志》。他于1923 年考取安徽省公费留学赴美,1928 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博
士学位,成为我国代数、数论方向的第一位博士学位获得者. ?9 年杨武之到清华大学
任数学教授,以后长期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及西南联大数学系主任。
杨武之善于团结同事,关心学生成长,是一位极富成就的数学教育家。仅在30 年
代,直接受过他教育或帮助的学生就有:华罗庚、陈省身、柯召、吴大任、许宝騄、段
学复、闵嗣鹤等,他们日后都成为我国著名数学家。1934 年,杨武之帮助陈省身顺利获
得硕士学位,并实现了赴德留学的愿望。随后,杨武之利用清华休假到德国柏林大学进
修,经过三年师生交往的华罗庚,给杨武之写信说:“古人云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我之鲍叔乃杨师也。”(王元《华罗庚》,第51 页)。

(5)陈荩民(原名宏勋,1895-1981),曾任北京高师数理学会副会长。五四运动中
陈荩民被捕,北京高师校长陈宝泉出面作保释放。为避免将来到社会遇风险,陈校长亲
自为他改名,由宏勋改称荩民(《北京师范大学校史》,第47 页)。
1920 年,陈荩民毕业后留北京高师附中任教,1921 年考取公费赴法留学。1925 年获
得硕士学位后回国,首先回北京师大任教授兼北京大学教授,随后赴上海,先后任暨南
大学、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数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他返回故乡浙江天台县,拿
出自家积蓄,在各界人士的帮助下,将沦陷区上海的育青中学迁至天台县复校自办。
1942 年,北洋大学的工学院在浙江复校,称北洋工学院,陈荩民任院长。1946 年,陈荩
民任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兼北平部主任等职。1950 年暑假后,他到北京工业学院任数
学教授至终。陈荩民一生潜心于数学教学与研究,著有多部著作,特别对工科院校的数
学教材编写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编的《高等数学教程》共3 卷4 册,流传甚广。

(6)匡互生(原名日休,1891-1933)的好友巴金说:“我最初只知道他是五四运动
中‘火烧赵家楼’的英雄,后来才了解他是一位把毕生精力贡献给青年的好教师,一位
有理想、有干劲为国为民的教育家。”(《百科知识》,1989,(5):24)。匡互生1919 年从
北京高师数理部毕业后,相继到湖南第一师范、上海中国公学、浙江春晖中学执教,力
图试行教育改革,都因难以如愿而辞职。20 年代初,匡互生在上海联络一批致力
于新文化运动的人士:胡愈之、沈雁冰、朱自清、郑振铎等50 余人,组织立达学会。1925
年由学会自建立达学园,其精神重在自由讨论,身教力行。匡互生认为称“学园”最能
符合教育的真义,学园内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好教师,多是立达学会成员。
匡互生的大学同班好友、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刘熏宇(原名家镕)、周为群(原名馨)
仍然和匡互生一道奋战,他俩主要致力于数学教材教法的改革,编了一套最新课程标准
适用的初中算学教本:《算术》、《代数》、《三角》。这套书1929 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31
年再版,1939 年、1942 年又出修正本,在中学使用经久不衰,1949 年还被解放区列为中
学数学选用教材(魏庚人主编《中国中学数学教育史》,第255、256、260、343、421 页)。
匡互生竭尽全力、历尽艰辛办立达学园,坚持了8 年之久,培养了许多优秀青年。他
本人终因劳累过度,于1933 年4 月22 日英年早逝,终年42 岁。1993 年,北京师大出
版社出版了《匡互生与立达学园》一书,以纪念这位五四英雄、教改先驱逝世60 周年。

========================================================================================
中科院数学院计算数学所招聘启示

发件人: "zmchen" <zmchen@lsec.cc.ac.cn>
主 题: advertisement

 

The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t the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vit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llowing
positions in scientific computing. The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fields ar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ompressible fluids), computational biology,
computational geophysics, medical imaging, stochastic computa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The information of the institute can be found at
http://icmsec.cc.ac.cn.

1. LSEC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This is a three-year non-tenured position for
candidates having a PhD with excellent potential in research. It is expected the
successful LSEC assistant professor will be offered the tenured faculty position
in the institut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three-year position. The annual salary
is 150,000 RMB plus attractive research funds and housing benefits. There is one
position available in 2010. The deadline for the candidates who can take the position
in 2010 is February 28, 2010.

2. Hundred Talent Project. This is a tenured associate or full professor position
for candidates with excellent record and promising potential in research. The
candidate should have at least four years academic experience beyond PhD outside
mainland China.
A research grant of 2 million RMB will be granted from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salary and housing benefits are competitive. Applications will be considered
on a continuing basis until the position is filled. There is one position available
in 2010.

Interested candidates should submit their application materials (CV, research statement
and three 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 to dingrj@lsec.cc.ac.cn, or write to: Ms. Rujuan
Ding,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s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

========================================================================================
会议信息: PGworkshop in HKUST: East Asian Postgraduate Workshop on Soft Matte

发件人: East Asian Pg Workshop <pgworkshop@ust.hk>
主 题: PGworkshop in HKUST: East Asian Postgraduate Workshop on Soft Matte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will hold a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workshop
titled "East Asian Postgraduate Workshop on Soft Matter" during the period
of April 28-30, 2010. The website is http://pgworkshop.ust.hk/

The objective of the workshop is to setup a platform unique for
postgraduates or postdocs involving in soft matter research, particularly
in East Asian region including Hong Kong, Mainland, Japan, Korea, Taiwan,
Singapore, to share their most recent work and research experience, and
most importantly to seize the rare chance of establishing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ve projects initiating at a postgraduate level. Since the aim
of the workshop is to explore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soft matter
research, the topics to be presented will cover aspects which span over
the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nd application. The topics will include
but not limited to: (1) Complex fluids; (2) colloids and interface; (3)
polymers, gels and granular materials; (4) biological materials; (5) soft
matter device and applications (e.g. MEMS or microfluidics).

We believe that, this is the first try to hold such kind of workshop
around the world, which puts focus upon postgraduate students. Such
pioneering workshop will bring not only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East Asian region, but most importantly, it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postgraduates to take the podium themselves in a research
conference.

Dr. Sihong Shao
On behalf of HKUST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East Asian Postgraduate Workshop on Soft Matter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ear Water Bay, Kowloon, Hong Kong.
Tel: +852-2358-7461

========================================================================================
期刊内容: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A: Mathematics, Volume 52, Number 11/ 2009.11

发件人: "Chai Zhao" <chaizhao@scichina.org>
主 题: Table of Contents of Science in China Ser A: Mathematics 2009 No.11

Universal optimality of digital nets and lattice designs
Author(s) MingYao Ai & Fred J Hickernell
DOI 10.1007/s11425-009-0171-y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309 - 2320

B-spline estimation for varying coefficient regression with spatial data
Author(s) QingGuo Tang & LongSheng Cheng
DOI 10.1007/s11425-009-0111-x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321 - 2340

On filter-successive linearization methods for nonlinear 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Author(s) ChengJin Li & WenYu Sun
DOI 10.1007/s11425-009-0168-6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341 - 2361

Corrected explicit-implicit domain decomposition algorithms for two-dimensional
semilinear parabolic equations
Author(s) HongLin Liao, HanSheng Shi & ZhiZhong Sun
DOI 10.1007/s11425-009-0040-8
Online since September 02, 2009 Page 2362 - 2388

On c-equivalence
Author(s) Xia Li
DOI 10.1007/s11425-009-0193-5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389 - 2396

The C-topology on lattice-ordered groups
Author(s) YiChuan Yang
DOI 10.1007/s11425-009-0098-3
Online since September 05, 2009 Page 2397 - 2403

Geometry of 2 × 2 Hermitian matrices over any division ring
Author(s) LiPing Huang
DOI 10.1007/s11425-009-0070-2
Online since July 31, 2009 Page 2404 - 2418

(s, t, d)-bi-Koszul algebras
Author(s) JunRu Si
DOI 10.1007/s11425-009-0194-4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419 - 2431

The generalized Roper-Suffridge extension operator in Banach spaces (III)
Author(s) YuCan Zhu & MingSheng Liu
DOI 10.1007/s11425-009-0191-7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432 - 2446

Estimates for the zeros of differences of meromorphic functions
Author(s) ZongXuan Chen & Kwang Ho Shon
DOI 10.1007/s11425-009-0159-7
Online since August 08, 2009 Page 2447 - 2458

Lower bounds for eigenvalues of the Dirac-Witten operator
Author(s) YongFa Chen
DOI 10.1007/s11425-009-0180-x
Online since August 28, 2009 Page 2459 - 2468

Multivariate irregular sampling theorem
Author(s) GuangGui Chen & GenSun Fang
DOI 10.1007/s11425-009-0139-y
Online since September 05, 2009 Page 2469 - 2478

The smooth Banach submanifold B*(E, F) in B(E, F)
Author(s) ZhaoFeng Ma & JiPu Ma
DOI 10.1007/s11425-009-0166-8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479 - 2492

Commutators of Littlewood-Paley operators
Author(s) YanPing Chen & Yong Ding
DOI 10.1007/s11425-009-0178-4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493 - 2505

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 of graph-based semi-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uthor(s) Hong Chen & LuoQing Li
DOI 10.1007/s11425-009-0190-8
Online since December 04, 2009 Page 2506 - 2516

Beurling type theorem on the Bergman space via the Hardy space of the bidisk
Author(s) ShunHua Sun & DeChao Zheng
DOI 10.1007/s11425-009-0172-x
Online since August 08, 2009 Page 2517 - 2529

A cross-monotonic cost sharing method for the facility location game with service installation costs
Author(s) DaChuan Xu
DOI 10.1007/s11425-009-0173-9
Online since August 08, 2009 Page 2530 - 2536

Determination of the packing number D ?(3,W 4(3),?)
Author(s) Yan Wu & YanXun Chang
DOI 10.1007/s11425-009-0176-6
Online since September 05, 2009 Page 2537 - 2548

===================================================================================
Subject: J. Partial Diff. Eqn. Vol 22, No. 1 (2009)
From: Global Science Press <info@global-sci.org>

Journal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JPDE)
Volume 22, Number 1, (2009)
http://www.global-sci.org/jpde

Articles in the Issue:

R. K. Gupta and K. Singh
Modified Boussinesq system with variable coefficients: classical lie approach
and exact solutions.
J. Part. Diff. Eq., 22 (2009), pp. 97-110.

Abdelkrim Moussaoui and Brahim Khodja
Existence results for a class of semilinear elliptic systems.
J. Part. Diff. Eq., 22 (2009), pp. 111-126.

Hongjun Yuan and Han Yan
Existence and uniqueness of BV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degenerate Boltzmann equations
with measures as initial conditions.
J. Part. Diff. Eq., 22 (2009), pp. 127-152.

Yuming Qin, Shuxian Deng and Bert Wolfgang Schulze
Uniform compact attractors for a nonlinear non-autonomous equation of viscoelasticity.
J. Part. Diff. Eq., 22 (2009), pp. 153-198.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