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7年6月16日

Today's Editor:
 
Xuejun Xu (许学军)
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xxj@lsec.cc.ac.cn

====================================================================================
华罗庚数学奖报奖通告

http://www.cms.org.cn/

华罗庚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向全国数学界通告,第八届华罗庚数学奖自即日起开始申报,
至2007年8月31日截止。欢迎全国广大数学工作者踊跃报奖。

遵照华罗庚数学奖奖励条例,该奖主要奖励长期以来在数学研究以及培养人才等方面有卓越成就,
对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我国数学家。报奖人年龄原则上不低于50岁,以示与陈省身
数学奖有所分工与配合。

华罗庚数学奖由提名或推荐的方式产生。院士或两名评奖委员会成员可提名候选人。各研究机构、
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或由五名教授联名均可推荐获奖候选人。推荐时须报送候选人的主要
学术论著以及候选人的简历,并对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及其对数学事业的贡献提出书面意见,同时
报送国内外学者对其工作的引用与评价的主要材料。

报奖材料请寄送至: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思源楼
214室 中国数学会办公室 (邮编 100080)。

陈省身数学奖报奖通告

陈省身数学奖评奖委员会向全国数学界通告,第十一届陈省身数学奖自即日起开始申报,至2007
年8月31日截止。欢迎全国广大中青年数学工作者踊跃报奖。

根据陈省身数学奖奖励条例,得奖人限于在国内从事数学研究或教学工作,对数学的基础理论或
应用研究做出了重要的创造性贡献的数学工作者。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全国性学术团体或由
五名教授联名,均可推荐报奖人。报奖人的工作须经推荐单位或报奖人所在单位进行初审,并对
其学术水平提出书面评审意见。报奖人年龄原则上不超过50岁。报奖时应有对报奖人的研究成果
的评审意见,以及已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并附报奖人简历,同时报送国内外学者对其工作
的引用与评价的主要材料。

报奖材料请寄送至: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思源楼214室
中国数学会办公室 (邮编 100080)

钟家庆数学奖报奖通告

钟家庆数学奖执委会决定今年进行第八届钟家庆数学奖评选活动,希望有关单位积极支持符
合条件的青年数学工作者参加申报和评选活动。提交申报材料的截止日期为2007年8月31日。

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立志于数学事业,执委会决定,凡获得过钟家庆数学奖或全国优
秀博士论文奖的青年数学家不再参加本届评选活动。今年评选的范围是2005年和2006年的博士和硕
士毕业生以及在学研究生(2007年的毕业生视为在学研究生)。申请材料请寄送至:北京海淀区中
关村东路55号,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思源楼214室 中国数学会办公室 (邮编 100080) 。

====================================================================================
报奖通知:计算数学学会第三届优秀青年论文奖


计算数学学会第三届优秀青年论文奖

主办单位:中国计算数学学会

科学计算的兴起是20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进步之一。科学计算已和理论、实验并列为三大科学
方法,它突破了实验和理论科学方法的局限,并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洞察力。没
有很好的模型就不可能有好的算法,一个模型可以对应多个算法,而算法的改进对计算性能的
贡献,往往超过计算机速度的提高。在当今计算机时代,我国计算数学青年工作者取得了很多
优秀的科研成果,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科学计算软件作品。为促进中国计算数学研究的发展,
鼓励和表彰在计算数学这一领域做出创造性工作的青年学者和研究生,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特设
优秀青年论文奖。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先后分别于2003年的全国计算数学年会(南京)和2005年
的全国高校计算数学研讨会(大连)上举行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优秀青年论文竞赛,并评出了青
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若干名)。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将于本年度的计算数学年会
(2007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大学召开)期间举办第三届计算数学优秀青年论文竞赛,
具体参赛事项如下:

报名要求:

1.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在站博士后以及其他博士毕业两年以内的研究人员均可参加比赛;

2.参赛作品建议使用PowerPoint、PDF、HTML文件格式,一般要求在5个页面以内,请注明作
者联系方式和作品预期的展示方式;

3.参赛作品请于8月15日之前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hztang@pku.edu.cn 或hzttang_pku@yahoo.com.cn,
或以软盘的方式邮寄至:
邮寄地址: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汤华中收,100871
联系方式:汤华中,010-62757018

4.作品提交后若有重大修改,请在9月15日之前与汤华中联系相应事宜;

5.所提交作品将不予退还,请自行保留副本;

评选标准及奖励形式

1.评选主要考察作品的科学涵义,侧重于算法和软件的原创新;
2.作品将在中国计算数学年会(2007年10月25日至29日在四川大学召开)上进行展示(时长10分钟的讲演)
或者展览(在展览板或屏幕上演示),请事先做好准备;
3.评委将现场评选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将评出一等奖和二等奖各若干名;

评委由学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和青年委员会成员组成,即(无排名顺序)
石钟慈、陈志明、黄云清、袁光伟、祝家麟、许学军、
王筱平、石东洋、许传炬、汤华中、黄廷祝


欢迎广大青年研究工作者踊跃参加本次竞赛。


====================================================================================
中国计算数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发展西部计算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主办、贵州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会暨发展西部
计算数学研讨会于2007年5月26日至28日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得到了贵州师范大学各
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常务理事会由学会秘书长许学军研究员主持,中国计算数学学会理事长石钟慈院士首先
发表了讲话并对理事会的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来自全国各地的23位常务理事出席了
这次会议。到会的常务理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术工作委员会,咨询普及工作委员,教
学研究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分别对计算数学学会的工作和我国计算数学事业的现状
及前景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回顾了计算数学学会以前的工作,规划了学会以后要做的事。
就如何发展计算数学学科以及如何培养计算数学人才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并筹划写一些有关计算数学的科普文章和丛书。代表们一致认为要加强学术交流, 尤其是青
年计算数学学者之间的交流。


“发展西部计算数学研讨会”由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卢琳璋教授主持。
贵州师大校长伍鹏程教授首先致词,欢迎与会的常务理事和几位特邀代表,并向与会的各位
专家介绍了贵师大的发展历史,现状及贵州省的一些基本情况。接着,副校长谢晓尧教授作
了“贵州师大计算数学学科发展情况”的报告,对贵州师大计算数学学科的发展状况、科研
队伍、科研方向、研究成果和以后的规划一一作了介绍。然后,石钟慈院士作了发言,他
谈到他三次到贵州的经历,见证了贵州的快速发展,肯定了贵州师大的几位教授对计算数
学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赞扬贵师大对这个学科发展的重视和所取得的成绩。他建议贵师
大抓住“发展西部”的机遇,整合内部资源,利用厦门大学对口支援的外部条件使该学科
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会上,各位专家纷纷为发展西部计算数学学科献言献策,在轻
松愉快的气氛中踊跃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特别为贵州师大计算数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
了许多宝贵的、中肯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会后,与会代表在谢副校长和卢院长
的陪同下参观了“信息与计算科学”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图书馆。

                          中国计算数学学会     
  贵州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2007年6月1日


====================================================================================
资格考试:美国确保博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

科学时报 2007-5-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为美国的
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已
经日趋成熟,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确保质量:资格考试应运而生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是对19世纪德国博士生教育制度的继承和
改进。19世纪期间,美国许多名校的校长都曾留学德国,学成归来后,他们相继把德国的大学
模式在美国大力推广。他们摈弃了德国大学纯理念主义的探索,转而重点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
究的高层次人才。

在20世纪早期,美国主要通过大学协会制定的准入制度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这是一种大学
外部的保障措施。1900年,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哈佛、哥伦比亚等5所大学校长的倡
议下,由14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联合会宣告成立,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博士生教育质量,
建立博士生培养高校的准入制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能够颁发博士学位的大学数目的增多,博士生数量也不断增加,
这引起了相对的质量下降,社会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必然要求对博士生教育实行严格的质量
控制,原来单一的大学协会制定准入制度而确保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方式,显得力不从心,这
就需要加强大学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美国高校在持续改进招考方式、师资结构等环节的研
究生培养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建立考核与淘汰机制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博士生资格考
试便应运而生。相对于大学协会的外部措施,考试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内部措施。

考试作用:严把出口关

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两个主要阶段,科研水平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
标尺,高水平的课程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博士研究
生的培养,必须将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宽阔的课程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把研究生作为“干弯腰
活的劳动力”,而美国大学的博士生资格考试,反映了全体教授多方面的实质性的兴趣,测验
学生对课程所包含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对主要分支领域的了解情况。
这有助于督促博士生学习“宽阔的课程”,进而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这是美国推行
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基础。

美国博士生入学之后用两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并随时进行课程学习中的测验和考核,以保证
课程学习质量;随后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对其前两年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试,
成为博士候选人,开始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其课程进度提出申请,
经导师同意后,组织3~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考试包括笔试、口试、文献分析、课题申请报告
或研究计划、论文等不同方式,其淘汰率一般为5%~20%。

各个学校的资格考试内容不相同,但考试的构成大致相同,一般包括2门基础理论综合性考试和
1门专业基础与应用综合性考试。一般在入学1年后就进行,一般不超过两年。

笔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4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是不是有足够的实力理解
专业论文和理论在实践上的深层含义;二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能不能运用理论去解决一
些实际的问题;三是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能不能用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法来
拟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去分析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四是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能不能判断
不同理论和方法论的价值。内容上不只是以硕士生课程为基础,涵盖面比较广泛、深入,有
时甚至比论文答辩的范围还要广泛。博士生资格考试承担了检验学生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
框架作用,它不仅包含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博士生阶段所学习的
课程内容,以及在此内容之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充分显示了其合理性与重要性。

给未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者提供再次考试的机会,也是制度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麻
省理工学院航天航空系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第一次不通过者一年后还有一次机会。


借鉴:突破“学术民工”困境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德国古典大学的一条核心原则,
“通过科研进行培养”是德国博士生培养的基本模式。通过科研培养研究生,是当今世界研究生
教育的传统,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努力,在于使研究生教育回归这一传统,而
科研机构的做法,在于使这一传统变得更为纯粹——让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事业,
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长远来看,上述改革必然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然而,“通过
科研进行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我国实践中的另一个极端,便是不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自
由选择,而单纯让研究生成为分担、完成导师课题的“学术民工”。在短期内,这有助于知识创
新和成果产出,但长期内,并不利于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避免上述困境的出路在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革。博士生培养的共识是:博士生教育是拔尖创新
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继承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在“致知”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知识
创新,博士生专业知识的精深程度,及由相关知识支撑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决定其后期的发展
潜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的全面了解,创新便无从谈起。
各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也证明,必须对博士生进行广泛的训练,以扩大其知识面,使其成为具有多
学科背景的科学家,而不是专业狭隘的科研工作者。


因此,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必须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3个方面构建前沿性、特色化、高
质量的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来授课,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个性
化的选课。在此基础上,并引入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按照适当比例严格淘汰不合格者,从而有效
地保障博士生培养的总体质量。


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另一现实原因在于,最近几年,基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容量的有限性和
研究生大量发表论文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将研究生发表论文和申请学位脱钩。
脱钩之后研究生可不发表论文而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这缓解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然而,这与提升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趋势并不相符。发表论文和申请学位脱钩之后,作为一种补缺性的制度措施,
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有助于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
何毓琦: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科学网 2007-5-11


一流大学研究晋级两大黄金法则:成名要趁早 报告要做好

作者:何毓琦

编者按: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何毓琦博士
长期从事系统控制科学及工程应用研究,在最优控制、微分对策、团队论、离散事件动态系统
和智能系统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动态系统现代控制理论的创导者之一。何毓琦博士长期
致力于祖国大陆的科研发展,不但培养了多名中国学生,更在2001年受聘清华讲座教授。何毓
琦博士以敢于针砭时弊闻名科学界,2007年4月25日入驻科学网博客以来,受到网民的热烈欢
迎。现根据部分网民的要求,全文翻译《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的生活》
(Life of an Academic in the US)一文,希望对中国读者有所帮助。


除了在工业界全职工作了三年,我的整个学术生涯都是在美国渡过的。尽管我一直只供职于一
所大学,我在伯克利、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伦敦帝国学院做过整学期的访问学者,而且
还对全世界无数学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过短期访问。因此,将我40余年的经历与科学网的中国读
者分享大概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此外,在适当的时候,我愿意将这些在美国的经历与中国的
情况相对照。当然了,美国大学的种类很多,我将主要讨论研究型大学。一些非常优秀的纯教
学院校则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如马萨诸塞州威廉姆镇的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斯沃特穆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最后,下面写的都是我的个
人经历,请不要当作典型或者真理。


在一流大学晋升主要通过两种途径。第一,成为一名伟大的教师(仅仅优秀是不够的)。也就
是说,你能够在教授常见本科课程,比如基础经济学、基础物理、计算机入门等课程的时候发
挥创造性和组织能力。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从学术水平上讲,一个系里能够教这种
课的老师很多,你必须表现出超常的教学和创造力。另外,学校里选课人数众多的本科课程其
实很少。我在哈佛待了40多年,经常看到非常优秀甚至近乎伟大的老师没有拿到终身职位,不
得不离开哈佛。(注:美国大学盛行一种制度,即所谓的“七年试用期”,在这七年里,你要
么拿到终身职位,要么走人。不遵守这“七年试用期”的学校会被列入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
的黑名单。)


另外一个晋级的途径当然就是搞研究了。教学基本上只是一个本地行为,而研究则是世界性的。
对学校来说,一流的研究工作的性能价格比比教学要高的多,因此学校更看重研究。然而在一
流大学里,你的竞争对手是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比如在哈佛,在决定你是否能够拿到终身教职
的时候,学校会特意把你与世界上同领域的权威放在一起比较。


我是在1965年拿到哈佛的终身教授职位的,那之后的30年里,我们系没有授予任何一位系统
科学领域的年轻教授终身职位。尽管哈佛校长和各系主任绝对不敢承认,我早早就意识到而
且不断地教导年轻同事们:“哈佛付你钱是为了让你维护并不断提高它的世界声誉的,别的
都是次要的。” 因此黄金法则一:尽早建立你的国际学术声誉。


为了搞研究,你必须有经费、有学生。实际上,如果没有经费,你根本不可能供得起学生。在
美国,尽管有各类奖学金,大多数研究生还都依靠导师的科研经费支持着。一般一个研究生一
年要花掉导师五万美元。如果你的组里一直保持五到六个研究生的话,你每年最低必须保证25
万美元左右的预算,而你必须和全美国的同领域科学家们竞争来争取这些经费。你不用指望研
究生的头两年能有什么回报,博士生只有到了第三年第四年才开始出成绩,所以导师在录取研
究生的时候是做出了很大投资的。我认识不少同事,跟我发誓赌咒再也不招中国学生了,因为
他们来一两年就跑掉了,要么转去一个更好的学校,要么有了别的什么机会。不错,美国是一
个自由的国家,从法律角度看,学生没有义务必须读完博士,但是从道德角度讲,导师在你身
上花了那么多钱,你应该肩负起你的责任。然而,并不是所有中国学生都意识到这一点,这种
行为对于后来想来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来说等于是过河拆桥。


还有,一个一线大学教授至少要花25%的工作时间在编写基金申请书、准备研究报告和撰写论文
上。因此黄金法则二:擅长写作和演讲,了解什么是最前沿的课题,也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
雄”。(当然了,如果你能开创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而且能够说服全世界这就是最前沿的,
那就更棒了,所谓“英雄造时事”。)


黄金法则一和黄金法则二意味着你必须让全世界知道你是谁。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在优秀的
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在学术会议上好好介绍你的研究。很多科学家以为搞科研是最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写论文和做报告不那么重要。但是实际上,除非你提出了相对论或者搞定了人类基因
图谱,你的研究要跟成千上万和你一样聪明的人竞争。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有个好想法,写篇
好文章和给个好报告是三项独立的而且同等重要的工作。每一项工作要付出的艰苦努力都是完全
不同的。要想做个好报告,仅仅从论文里复制拷贝制作一套PPT是远远不够的,对着论文照本宣科
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本来才华横溢的科学家做的报告惨不忍睹,令人不忍卒听。
实际上,一个好的报告应该能够让一般听众听懂,同时又给专家同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统
计数据表明,一篇普通的发表了的科技论文的读者只有5位,其中还包括了论文的编辑和审稿人。
但是,一次优秀的讲座的听众可能多达数十人、数百人甚至数千人。大多数听众一个月后大概都
不记得你讲座的具体内容了,但是多年以后他们可能还会记得,你的那次讲座非常成功。这种针
对听众的讲座能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目前,各种政府基金管理机构的官员参加大大小
小的会议,主要就是为了了解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发现那些值得资助的人。你给报告的时候他
们很可能就坐在听众中间。那么,让你的报告清晰易懂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了。然而,我还是
不断地碰到很多研究出色的科学家在做报告的时候完全无视听众的存在,报告晦涩难懂,让人
觉得他非常傲慢无礼。我年轻的时候,如果听不懂别人的报告,就怪自己无知;现在,如果我
听不懂一个人在说些什么,我就怪那个作报告的人。让报告清楚明白、不浪费我的时间是他的
责任。我的座右铭是“完全可以让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间内适当地明白任何事情。”

多年以来,投身学术研究意味着接受一种较为贫穷的生活方式,因为学校的工资低于工商业界,
但是至少在科学技术领域,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为工业界做咨询可以大大增加你的收入,但是
做咨询的真正好处在于你处理的是一些实际问题,你经常会受到这些实际问题的启发,转向
新的研究方向。而且你取得任何一点成绩都会有一支“拉拉队”自动为你欢呼加油。你根本
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说服别人你的工作很重要。你也不会钻牛角尖,在一些没人感兴趣的
问题上浪费时间。几乎所有的美国大学都意识到咨询的这一好处,允许教授每周一天时间用
于咨询工作。就我而言,我在整个学术生涯中都不断地从事咨询工作,而且我敢说我所有绝
妙的研究想法都来源于某项咨询工作,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我对这项咨询项目所知甚少。
合适的咨询工作会创造“三赢”的局面:客户赢、学校赢、你也赢。


投身科研的另外一个次要好处是你可以借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周游五湖四海。商业界的人
出差,时间都很紧,基本上来去匆匆,没什么休闲的机会。但是研究人员出差,会前会后
都能找出观光的时间来(比方说王鸿飞博士的博客里写到的)。比起旅行的全部费用,你
自费的部分是很少的。有本旅游手册叫做《有生之年必去的1000个地方》,我在40余年的
学术生涯里,已经和我太太去了这1000个地方中的230个,还不算很多这本书没有列出来
的地方。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走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旅行能够让你增长见识,而且在学
术界你会和很多第一次见面的国际同行交上朋友,因为你们的研究兴趣相投,所以能够
一见如故。他们是你最好的导游。(注:有一次,我让我的一个中国研究生招待一位南美
同行,她回来以后非常兴奋,告诉我说这个陌生人竟然能够理解她的博士论文研究中的种
种精妙之处,尽管他们来自两个隔着千山万水的不同国家,年龄相差很多而且以前从未谋面。)


至于研究的乐趣嘛,当你在数个月的艰苦工作后第一次有了不错的发现,你会陷入几秒
钟的狂喜——全世界你是唯一一个认识这个真理的人。这样的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你坐立不安,来回踱步,彻夜难眠,有时候甚至会高兴到胃疼的地步。我没有在商业界
待过,不能百分之百肯定,但是我想这种发现的喜悦大概不亚于赢得一个大订单或者在
股市大有斩获。要是我一年能享受一次这样的喜悦,我就很满足了。一个人回顾他的学
术生涯,审查他一生撰写发表的所有文章,也许只有10%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这和旅
行很相似。你很高兴去过很多地方,但是只有几个地方让你终身难忘。


最好的一点是,搞研究的人时间比较自由,基本上你可以自行安排。你是你自己的老板。
和普通商业界人士比起来,除了申请经费,你不得不做的无聊重复的工作要少很多。你
可以在你真心喜欢的工作上投入差不多50%的时间和精力。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如果
你50%的时间喜欢你正在做的工作,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棒的工作!因为你喜欢你的工作,
所以你会格外刻苦。节假日和平时没有区别。一天工作20个小时、一周工作100个小时更
是家常便饭。我已经这把年纪了,而且正式退休了,每天醒着的一半以上的时间还花
在学术上。

通过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还有我在科学网博客上读到的,我发现中国的学术生活正
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和世界其它地方越来越像了。我期待着将来与科学网和其它
地方的同行们更多地交换意见。

(科学网 何姣译)

=========================================================================================
2007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From:"HPCChina2007" <dj.zhu@siat.ac.cn>
Date:2007-06-07 20:31:59
Subject:HPCChina2007征文通知

(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HPC China 2007)
2007年10月26-28日深圳?明华国际会议中心
http://www.siat.ac.cn/hpcchina2007
由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的
“2007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将于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在深圳召开。全国高性能
计算学术年会是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一年一度的盛会,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交流合作、
发布最前沿科研成果的平台,并将有力促进中国高性能计算的发展。会议的学术内容及展览
涵盖高性能计算应用特征分析、数据模拟与仿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网格应用、并行算法
等多个领域。本届会议的主题是展示和推广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各学科和领域的应用。欢迎
从事高性能计算及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会议内容:
1、大会特邀报告(Keynote)
2、学术报告(Paper Session)
3、圆桌会议(Round-table)
4、高性能计算应用相关的培训(Tutorial)
5、企业和科研院所最新技术的介绍、展览会议

论文涉及的主要领域:
1、高性能计算应用特征分析
2、数据模拟与仿真(数字城市、水利工程、CAE、航空航天、气候、地球物理、生物化学等)
3、高性能计算软件及算法
4、网格技术及其应用
5、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
6、其他高性能计算相关领域

投稿须知:
1、论文应是未发表的研究成果,语言要求中文,格式请参照《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http://crad.ict.ac.cn/fkzgya.htm)。
2、务必附上第一作者简历(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出生地、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等)、
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并注明论文所属领域。
3、会议录用论文将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正刊/增刊)或会议论文集上发表。
被《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录用的文章投稿声明(http://crad.ict.ac.cn/xzx/htm)
需在录用后传真到会务组,版面费自理。
4、论文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至:hpcchina2007@siat.ac.cn

重要日期:
1、论文提交截止时间:2007年08月26日
2、论文录用通知时间:2007年09月26日
3、排版稿件截止时间:2007年10月16日

联系方式: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朱定局
电话:0755-26803533 13266867589
传真:0755-26803589
E-mail: dj.zhu@siat.ac.cn;zhudingju@ncic.ac.cn

会议主席:樊建平(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
程序委员会主席:陈国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
期刊内容

From: Communications in Math Sciences <jcms@math.wisc.edu>
Date: Tue, 05 Jun 2007 15:30:43 -0500
Subject: Contents, Comm. Math. Sci. Vol 5, No. 2, June 2007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CMS)
Vol 5, No. 2, June 2007
Table of Contents
full articles are online at www.intlpress.com/CMS

Regular Articles

* Yan-ze Peng and E.V. Krishnan
New exact solutions for the cubic-quintic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

* Kenneth H. Karlsen, Michel Rascle and Eitan Tadmor
On the existence and compactness of a two-dimensional resonant system of
conservation laws

* B. Ducomet and A. Zlotnik
On stability of the Crank-Nicolson scheme with approximate transparent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Schrodinger equation, Part II

* Rada Maria Weishaeup, Christian Schmeiser, Peter A. Markowich and Juan
Pablo Borgna
A Hermite pseudo-spectral method for solving systems of Gross-Pitaevskii
equations

* Chi-Kwong Li, Ren-Cang Li and Qiang Ye
Eigenvalues of an alignment matrix in nonlinear manifold learning

* Komla Domelevo and Philippe Villedieu
A hierarchy of models for turbulent dispersed two-phase flows derived
from a kinetic equation for the joint particle-gas pdf

* Pierre Degond and Bernt Wennberg
Mass and energy balance laws derived from high-field limits of
thermostatted Boltzmann equations

* Ren-Junn Hwang and Feng-Fu Su
An efficient modulo p multiplication algorithm with moderate factors of
p+1 and p-1

* R.E. Lee Deville and Eric vanden-Eijnden
Self-induced stochastic resonance for Brownian ratchets under load

* David M. Ambrose and Nader Masmoudi
Well-posedness of 3D vortex sheets with surface tension

* Ansgar Jungel and Josipa Pina Milisic
Physical and numerical viscosity for quantum hydrodynamics

Fast Communications

* Laurent Gosse
The numerical spectrum of a one-dimensional Schrodinger operator with
two competing periodic potentials

* Beniot Perthame and Lenya Ryzhik
Moderate dispersion in scalar conservation laws

* Eric vanden-Eijnden
On projective integration methods and HMM-like integrators for systems
with multiple time scales

====================================================================================
数学系介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唯一建在民族自治区的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它坐落在具有“塞上江南”的银川市。校园占地约10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目前学院
设有13个系,33个本科专业和一个民族预科部,它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在在
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780余人。它成立于1984年,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1997年以来,学院
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校舍建设、图书资料和实验室的建设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2002年学院
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的合格评估,同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学位”的荣誉称号;
200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授予单位。和谐的人际关系,宽敞的校宿,丰富的图书
资料,先进的实验仪器以及优美的校园是理想的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是1999年从原计算机应用专业重新整合而成立的理科系。目前我系设有
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统计学三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生440余人。从2000年起,
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我系引进了许多学术造诣高,治学严谨,教学经验
丰富的资深教授,也引进了许多年富力强科研成果斐然的高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大大加强
了我系的师资队伍。现我系共有教职工40人(专职教师36人),其中教授9人(有5人是享
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5人,初步形成一个结构
合理的师资队伍。现在我系设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数学,高等数学教研室及“应用数学”
硕士点。信息与计算科学是国家民委的重点学科。

由于学院加大教学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公、教学和科研的软件投入,我系的资料室目前
订有中外文数学期刊140余种(其中包括40余种著名学术期刊),专业图书5千余册(包括
有国外著名研究生教材和专著),现有的“数学建模实验室”拥有微机120余台,一个拥有
100余台微机的“统计与仿真实验室”正在积极筹建中。这一切无疑为提高我系的教学科研
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

由于学院的良好的激励机制,已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措施,
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调动了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近年来,论文发表的数目直线上升,
现我系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已达200余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50余篇(包括国内外的著名
期刊如“Proc.Amer.Math.Soc.”,“Appl.Nume.Math.”,“SIAM.J.Scientific computing
” ,“Ann.Operation.Reserch” ,“数学学报” ,“数学年刊”,“计算数学” 和 “自然科
学进展” 等)上,有20余篇被SCI,EI,“Math . Review.”等国际性权威检索期刊摘录。
我系每学期还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院交流,同时还与美国、荷兰等国的有关院校保持着密
切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现我系教师独立承担了9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在数值代数、
常微分方程数值解、最优化方法、算子论等方向已形成研究群体,并有自己的研究特色。

在本科生培养方面,针对我系特点,我们把培养应用型、实施型人才作为出发点,重基础,
宽口径,不断规范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又根据我系的生源水平参差不起的现状,
对一部分优秀学生采取特殊的培养方式,使他们能尽快的脱颖而出。

我们热忱欢迎海内外有识之士来参与西部大开发,到我系来一展才华;我们热烈欢迎有
志青年报考我系的本科各专业及“应用数学”硕士生。

主页:http:// www.nwsni.edu.cn

================================================================================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