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6年10月7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
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隆重举行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庆祝会” 于2006年9月25日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
举行。会议由中国数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协办。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先生,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部门的有关领导,来自全国各地
的数学界代表近2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举行这次会议的目的是庆贺吴文俊先生荣获邵逸夫数学科学奖,宣传吴文俊先生对科
学的执着追求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推动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

杨振宁先生首先讲话。他对吴文俊先生获奖表示祝贺,并指出邵逸夫奖在数学方面已
经有两位中国人获奖,即陈省身先生与吴文俊先生,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也有两位华人
获奖。参与评奖的人,绝大多数都不是华裔科学家。例如这一届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评
奖委员会由五位杰出数学家组成,其中三位曾获菲尔兹奖。这表示华人在国际科学界
的贡献已经达到顶端的人数是相当多的。杨振宁先生相信,以后10年、20年得到国际
大奖的华裔科学家会越来越多。

中国数学会会长文兰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院士、全国人
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先生、中国科技部副秘书长王志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副秘书
长郭华东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教授、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部长沈
爱民先生先后讲话。会上还宣读了全国人大常委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
士的贺信。他们对吴文俊先生获得邵逸夫数学科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表示吴文俊获
得这一国际大奖是吴文俊先生的光荣,也是我国数学界的光荣,是我国数学界的一件
盛事。吴文俊先生几十年来在拓扑学、数学机械化、数学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国数学界的一面旗帜。

文兰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应该像吴文俊先生那样,志在高远,脚踏实地,埋
头苦干,坚持不懈,早日实现陈省身先生念念不忘的、也是全国数学界念念不忘的
数学强国之梦。郭雷院长在讲话中指出,吴文俊先生在做学问中体现出了宏大气魄、
开创精神和勇气,在做人方面体现出了淡泊名利、平易近人、朴实无华、处事公正
豁达,待人始终充满善意的品质,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张恭庆院士、马志明院士、胡国定先生、周毓麟院士、王梓坤院士、林群院士、李
邦河院士、张继平教授、文志英教授、陈永川教授、范更华教授等二十余位数学界
代表先后发言。张恭庆院士告诉大家,国际上认为几何机器证明的研究可以截然的
按照吴先生来划分,也就是前吴时期和后吴时期,这说明吴先生的工作是划时代的。
张恭庆院士指出,吴文俊先生建立的“吴方法”是中国自主创新的成果,他的成就
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吴文俊先生是中国数学家的骄傲。新当选的国际数学联盟副主
席马志明也深深地体会到,中国数学家已经在世界数学界显示出自己的力量。大家
在讲话中纷纷表示,吴文俊先生此次获奖极大振奋了我国数学界的士气,全国数学
界应该以吴文俊先生为榜样,为中国数学的复兴努力奋斗。

吴文俊先生做了答谢,并做了精彩的公众讲演。吴文俊首先对各方面的领导以及合
作者对他本人的长期支持以及对各位嘉宾的祝贺表示感谢。他提到,本次获奖使他
本人最为高兴的是:数学机械化研究在得到了国际自动推理界认可之后,又得到了
国际数学界的认可。他在公众讲演中回顾了数学机械化的发展历史以及他本人从事
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缘由及历程,并鼓励青年数学家为我国数学事业而努力工作。

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米南阳先生题写了“博通雅集”四个大字,专程到
会赠送给吴文俊先生,以示对吴先生的景仰。

========================================================================
2006年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成功召开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第25届中国控制会议于2006年8月7日到11日在哈尔滨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中国
控制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主办,本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
控制理论和制导技术中心承办,并得到IEEE控制系统协会(IEEE/CSS)、日本仪器与
控制工程师协会(SICE, Japan)、韩国控制自动化与系统工程学会(ICASE, Korea)、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系统科学研究所、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协办。会议总主席为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陈翰馥院士,会议程序委员
会主席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代展研究员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
教授,会议组织委员会主席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郁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
学研究院张纪峰研究员。

参加本次会议的注册代表321人,其中来自海外的代表,包括美国、日本、新加坡、
澳大利亚、瑞典、英国、韩国、罗马利亚、伊拉克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代
表三十多人。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郭雷、陈翰馥、吴宏鑫参加了会议。哈尔滨工业大
学景瑞副校长出席了开幕式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蔡鹤皋、
王子才出席了开幕式。

邀请国内外系统与控制界的一流学者到中国控制会议做大会报告一直是控制理论专
业委员会每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此次大会特别邀请了6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了精彩
的大会报告,他们分别是:
IEEE Fellow、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的谈自忠教授所做的“Feedback Control
of Decoherence: Systems Theoretical Approach”;
IEEE Fellow、美国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Miroslov Krstic教授所做的
“Boundary Control of PDEs and Applications to Turbulent Flows and Flexible
Structures”;
IEEE Fellow、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
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的Graham C. Goodwin教授所
做的“Efficient Data Representations for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Making Most of a Little’”;
IEEE Fellow、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俄国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Anders Lindquist教授所做的“A Global-Analysis
Approach to Robust Control”;
IEEE Fellow、美国Stanford University的Stephen Boyd教授所做的“Advances
in Convex Optimization”;
IEEE Fellow、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
究院郭雷研究员所做的“Multi-Agent Systems with Local Rules: Towards a Theory
of Analysis and Control.”

这些报告内容涉及控制理论及其在信号处理、复杂系统行为等领域的应用,反映了这
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成果。

作为中国控制会议重要组成部分的“关肇直奖”今年已是第十二届,十一年来“关肇直
奖”以其严格的评审、高水平的获奖论文及获奖者出色的后续工作而在控制界享有很高
的声誉。本届“关肇直奖”的申请得到海内外青年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有57篇论文申请
《关肇直奖》。经过预审和严格的通讯评审,6篇论文入围。会议期间,《关肇直奖》
评委认真听取了入围论文的报告,经过严格的评议并无记名投票,四川大学付晓玉博士
的论文“二阶偏微分方程能控能观性问题的统一处理” 和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Newcastle的Milan Derpich, Daniel E. Quevedo and Graham Goodwin的论文“Optimal
AD-Conversion via Sampled-Data Processing Horizon Control Theory”获得第十二
届《关肇直奖》,这是“关肇直奖”设立12年来首次有外籍会议代表获奖。

为了使张贴论文更加活跃和丰富,本次会议特设立“中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张贴
论文奖评奖委员会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聘请国内外专家组成,根据论
文的水平和版面表述形式等综合因素进行评奖。经过严格评议并无记名投票,第一届中
国控制会议张贴论文奖获得者为大连大学的丁元明及其合作者日本Keio University
的Akira Sano的论文“Adaptive Nonlinearity Compensation for Power Amplifiers
Based on Model-Matching Approach”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谈树萍的论文“Optimal
Adaptive Sampled-Data Based Control of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Compact
Parameter Set”。

本次会议面向青年学生和青年学者安排了4个会前专题讲座,报告内容分别为:
“Fundamental Performance Limitation in Feedback Control”(报告人:美国加
州大学Jie Chen教授;香港科技大学Li Qiu教授,华南理工大学Weizhou Su教授);
“Networked Embedded Control Systems”(报告人:瑞典皇家学院Xiaoming Hu教授、
Ulf Jonsson教授);“Pliable, Feedback and Cooperative Controls of Constrained
Systems”(组织人:美国Central Florida大学Zhihua Qu教授);“Time-delayed
Feedback Control: Methodology, Stability and Application”(报告人:东南大学
Yuping Tian教授)。

8月7日晚举行了第八届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全体委员工作会议,参加中国控制会
议的31位委员出席了会议。会上,程代展主任向大家汇报了专业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情
况,本届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哈尔滨工业大学段广仁教授介绍了2006年会议准备情况,
中南大学桂卫华、吴敏教授介绍2007年会议筹备情况。会议讨论并决定由昆明理工大学
承办2008年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

本届会议的承办方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会议的顺利召开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为
会议提供了一流的环境与硬件条件,为代表提供了周到、系统的服务,为今后会议的组
织提供了良好的模式和经验。由衷地感谢他们为第二十五届中国控制会议所做的一切。

愿有志于推动与发展中国系统控制研究的同仁们共同努力,携手将中国控制会议办成具
有国际水平的学术会议。

========================================================================
积分几何、几何不等式、Finsler几何及凸性相关领域学术会议将在南开大学召开
http://www.nim.nankai.edu.cn/activites/conferences/hy061226/UntitledFrameset-27.htm

Conference on Integral Geometry, Geometric Inequalities,
Finsler Geometry and Convexity Related Topics
December 26 – 28 , 2006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Tianjin, China
On the occasion of 90 th birthday of Professor C. C. Hsiung,
the founder of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Geometry
http://www.nim.nankai.edu.cn/activites/conferences/hy061226/UntitledFrameset-27.htm

Integral geometry, known as geometric probability in the past, originated from
Buffon's needle experiment. Crofton, Poincare, Blashke, Chern, Santalo and other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in the past centuries. Its applications have added to
Medical Science, Economy, Industrial, and Algebra, Geometric Inequalities,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opology, Geometric Convexity, and other mathematical
branches. Remarkable advances have been made in several areas that involve
theory of convex bodies. Recent development of Finsler geometry and geometric
inequalit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information sciences are encouraging.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gral Geometry and Convexity Related
Topics was held at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October 18-22,
2004. Th is conference will bring together researchers in integral geometry,
convex geometry, complex geometry, probability, statistics, and other convexity
related branches to discuss recent result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It is anticipated that this unusual mix of specialties will lead to a useful
exchange of ideas. We also invite several international well-known mathematicians
to address their latest achievement on those areas.

Major themes will be probabilistic and analytic methods in the study of convex
bodies, especially in high dimensions, applications of integral geometry and
convex-geometric methods to other branches of Mathematics, isoperimetric-type
inequalities, Radon transforms, Finsler geometry and applications to medical,
economic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Students working on those related areas are strongly encouraged to attend.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will provide accommodations for all invited
participants

Organized by: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Southwest University
Sponsored by: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Organizing Committee:

Chair: Weiping Zhang, Chern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Honorable Chair: Delin Re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uanming Zong, Peking University
Xinyue Cheng ,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ngsong Len, Shanghai University
Peng Xi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ougui Li,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yi Li,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zu Zhou, Southwest Universit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Gang He, Zunyi Normal College

Contact:
Jiazu Zhou, Southwest University,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New York
Email: zhoujz@swu.edu.cn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21世纪数学发展方向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在15世纪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门科学它没有被注入数学的理论,那么它就不能
被认为是一门科学。”

2006年5月3-4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了题为21世纪的数学专题会议。该专题会议是
由国际数学家大会与西班牙皇家科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教授,
和两位菲尔兹奖得主,Alain Connes教授(1982年获奖) 和 Efim Zelmanov教授
(1994年获奖), 将参加会议。

尽管两位菲尔兹讲得主的工作属于基础数学范畴,但是Alain Connes教授的工作在
理论物理中有很大的用处,而Efim Zelmanov教授与西班牙同行合作的工作再一次表
明一些现代数学的美之间源于包括密码学在内的应用领域。

Avner Friedman教授的工作属于应用数学。他将讲述生物和医学给数学带来的新的
挑战,其中包括破解基因密码,理解蛋白质折叠机制,预测传染病甚至肿瘤形成发
展方式。数学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工智能带给数学的挑战同样引人瞩目。西班牙数学家Luis Ma. Laita de la Rica
教授将介绍机器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奥地利数学家Walter Schachermayer
教授将介绍金融数学。会议上还安排了非数学家的报告。来自西班牙的科学家Jordi
Bascompte教授将讲解数学如何可以帮助人们研究生物的多样性,而他的同胞 Amable
Li?án教授将介绍如何设计能更有效地燃烧的发动机。

来自法国著名CNRS高等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数学家Jean Pierre Bourguignon将最后一个做报告。

========================================================================
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关注纯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关系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转自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官方网站)

2006年阿贝尔奖得主78岁的瑞典数学家 Lennart Carleson教授将参加2006年国际数
学家大会,并出席8月29日晚18:00举行的一个以“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是否正在分
道扬镳?”为题的圆桌会议。这个会议有国际数学联盟主席John Ball主持,除了
Lennart Carleson教授还有其他四位知名的数学家参加。这尽管是个老题目,但
是它至今仍然如以往一样重要。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Manuel
de León教授解释道,长久以来数学一直有所谓的“纯粹”与“应用”之分。这
种区分常常带来偏见,比如,“纯粹”数学家们总是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思想空
间里,他们研究的数学没有一点儿用处;或者“应用”数学家们算不上是真正的
数学家。

Lennart Carleson教授应该是一个“纯粹”数学家。他是因为 “他在平稳动力系统
的调和分析和理论方面意义深远的贡献”而荣获2006年度阿贝尔奖。阿贝尔奖委员会
认为“Carleson教授的工作永远改变了我们对分析的理解。他不仅证明了一些极其困
难的定理,他证明这些定理时所引入的工具被认为和定理本身一样重要”。他的研究
成果没有一项直接带来了实际的应用;然而,他的工作为一些应用领域的发展打开了
一扇门,它们在这些领域起到的潜在推动作用,就如同以jpg格式存储的一幅相片一
样实实在在。

那么,Lennart Carleson教授将在圆桌会议上表述什么样的观点呢?Fernando Soria
教授认为,他可能会借傅立叶猜想为例。这个猜想本身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他本人
在研究这个猜想所采用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无疑构成了应用调和分析的一部分,而这
对信号的数字化处理是非常有用的,类似的工作还用在数字图像的压缩中。


========================================================================
追忆我的老师华罗庚—为人民服务的数学泰斗
摘自《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网站》
王 元
2006-07-21

回忆起我的老师华罗庚教授,至今仍对华老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与影响十分景仰,华
老的治学经验与他的爱国主义崇高品德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楷模。华罗庚是我国现代史
上杰出的数学家,他的名字已载入国际著名科学家的史册。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华罗庚的科研工作,常常是发展自己的原始思想,有自己的方法,这一点对于生
长并长期工作在发展中国家的数学家来说,尤为难得。华罗庚的数学著作,无论是解
决经典问题,还是建立一个系统的数学理论,都贯穿着一种独特的风格,这就是使用
直接方法。从他的写作特点上亦有这样的风格,从不玩弄名词,故弄玄虚,而是深入
实质、语言朴素。

像华老这样数学研究领域广阔的数学家在世界上也很少。在硬分析即精密分析方
面,他的成就受到哈代与维诺格拉朵夫的高度评价。在另一个绝然不同风格的数学领
域——抽象代数方面,他的成就又得到阿丁的高度评价。国外报刊上高度赞扬华老成
就的评价很多,其中征引了不少第一流数学家的话。

早在30多年前,华老就说过:“历史将严格地考验着每个科学家和每项科学工作。
大量工作经过淘汰只剩下一点点,有时整个数学分支被淘汰了。”1978年后,他公开
提出:“早发表,晚评价”,“努力在我,评价在人”等观点。华老的工作有的经历
了30年,有的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考验。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华老是可
以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数学家。

华老的治学经验贯穿着一个总的精神,即不断进取的精神。他19岁发表第一篇
文章。20岁发表的关于五次方程的第二篇文章,受到熊庆来先生的赏识,从而于上
世纪30年代初来到清华大学。当时的研究工作很活跃,但科研方向不集中。从1935年
开始,致力于哈代-李特伍德-维诺格拉朵夫方法,即堆垒数论的研究,取得了系统深
入的结果,写成专著《堆垒素数论》。这时候,这个方向已经成熟,华老说过:“我
如果继续搞三角和,大概顶多再写几篇好文章,也就结束了。”他不顾已经成为著名
数论学家的荣誉,毅然放弃了数论研究,宁肯另起炉灶。从40年代开始,他进入代数
领域工作,段学复是他当时的合作者,数论的合作者是闵嗣鹤。解析数论与代数是两
个不同风格的数学领域,一个是精密分析,一个则要求漂亮简洁。他在体论、典型群、
矩阵几何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又开辟了自守函数与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把分析
与代数的技巧高度结合起来。可以说从30年代到50年代是他在理论数学研究上大力进
行开拓工作的20年。

新中国刚成立,他就回国了。除继续过去的研究工作外,他的工作重点转到了培
养年轻数学家,致力于发展中国的数学事业。实际上,他把自己的研究工作愈来愈放
到第二位来考虑。于1953年正式成立了数论组,他撰写了《数论导引》。后来又成立
代数研究组,他与万哲先合写了《典型群》,后来又写了《多复变函数论的典型域的
调和分析》。他让学生们听讲,协助他修改讲义,使学生们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这
时期的学生有越民义、万哲先、陆启铿、龚升、王元、许孔时、陈景润、吴方、魏道
政、严士健与潘承洞等。除他直接领导的三个组外,他还热情支持成立拓扑学、微分
方程、概率统计、泛函分析与数理逻辑等研究室。特别在建立研究所初期,他就很重
视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工作,数学所设有力学组与计算机研制组,他对各方面都给
予尽可能的关怀。他支持了他的老师熊庆来先生回国工作,使熊老晚年还能为中国数
学作贡献,培养了杨乐、张广厚等学生;吴文俊是华老邀请来数学所主持几何学、拓
扑学研究的;华老关心过冯康研究广义函数论;关心过关肇直、田方增研究赋范环论;
也支持了张宗燧、胡世华、吴新谋、张素诚、秦元勋、王寿仁等的工作。听过华老讲
课而受益者有王光寅、丁夏畦、张里千、丁石孙、曾肯成等。陈景润则是华老出面调
来数学所工作的。从1958年开始,华老的工作进一步转向以培养为中心。他为科技大
学学生撰写了《高等数学引论》数卷,为研究生撰写了《从单位圆谈起》。当年的一
些研究生已成为我国数学界的中坚力量,如钟家庆、孙继广、冯克勤、陆洪文、裴定
一、那吉生、徐伟宣等人。在这期间,华老又在对他来说并不熟悉的应用数学上作多
方面的探索,包括理论研究与到现场去普及线性规划。

从1965年开始,华老的工作又有了重大转折,决心将工作重点放到普及应用于工
农业生产的数学方法上。他选择了以改进工艺为主的“优选法”与改善组织管理的“统
筹法”来普及,为了让普通工人能明白,他对这两个方法作了简化,以最易懂的语言
进行讲解。他写的两本小册子中几乎避免了数学语言。特别是他身体力行,不顾劳累
和年老多病的身体,在近20年的时间里,几乎跑遍了中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
到过无数的工厂,为群众教授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没有动摇
过他为国民经济建设从事数学普及工作的决心。陈德泉、计雷、李志杰、徐新红等是
华老在这方面工作的助手。

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不断进取的。当他看准了,就毫无顾虑地、毅然地、忘我地去
干。干一件完全不熟悉的工作有可能将一无所成,还会遇到朋友的不理解,但是,各
种困难都不能阻挠他向既定的目标前进。

华老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不少优秀工作,如“华氏不等式”、“体的
半自构定理”等,都是在国外某个特定环境中受到启发而做出来的。1950年回国时华
老才40岁,当时他已经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了,至少还有15年到20年时间可
以做数学的开拓工作,成为更伟大的数学家。尽管回国后也可以研究数学,但吸收外
来营养的机会就很少了。处于这种情况,对一个像他这样有成就的数学家来说,需要
怎样的决心与毅力才能决定回国啊!1979年以后,他重访了欧洲与美国,不少人问过他
这样的问题:“你回国了,不后悔吗?”在英国,华老与我、潘承洞一道,就碰到过
有人这样问他,华老只回以淡然一笑。1981年,费弗曼在《旧金山周报》上发表的《华
罗庚教授在旅行》一文中,写有华老谈他当初决定回国时的想法:“我留下是容易的,
在美国对我的妻子、儿女及我的工作都是重要的,我回去与否呢?最后我决定了,中国
是我的祖国、我的家乡。我是穷人出身,革命有利于穷人。而且,我想我可以做一些对
于中国数学来说是重要的事情。”1977年沙拉夫写的《华罗庚传》上引用了华老归国
前对莱沫的谈话:“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伟大的国家,为什么要让数学这样落后呢?
我们应该赶上去,我想我们是能够赶上去的。”他回国后的言行,证明这些话是真实的,
他回国是为了把中国数学搞上去而贡献一切。尽管由于左的干扰,特别是“文革”的干
扰,华老的才华未得到更大的发挥,但华老对中国数学发展所作的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1980年,科拉达在美国《科学》上发表了《华罗庚形成中国的数学》的文章,文中列举
了他所访问过的科学家是怎样高度赞扬华老成就的话,其中有数学家赛尔贝格经过深思
熟虑之后说出的一段话:“要是华罗庚像他的许多同胞那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仍然留在美国的话,毫无疑问,他本来会对数学作出更多的贡献。另一方面,我认为
他回国对中国数学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像,如果他不曾回国,中国的数学会怎么样。”
科拉达文章的题目和结尾都用的是赛尔贝格的话。当然,形成中国的数学还有其他重要
人物与因素,然而,华罗庚培养、影响与教育了中国的好几代数学家,毕竟是事实。
我相信这些人对中国数学的发展是会长久起作用的。

华老在1984年8月25日写的“述怀”中有这样的话:“学术权威似浮云,百万富翁
若敝履,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而已。”华老已经离开我们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
富是丰富的,我们要把他的学问、品德与情操告诉后人,使后人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启发
与教益.

========================================================================
第二届欧洲航空航天科学会议将在比利时召开
Date: Tue, 26 Sep 2006 09:05:37 +0800 (CST)
From: "=?gb2312?B?c2hpIHpob25nLWNp?=" <shi@lsec.cc.ac.cn>

2nd European Conferences for Aerospace Sciences
1-6, July, 2007
Brussels, Belglum
http://www.vki.ac.be/eucass2007/

EUCASS is managed by a group of European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for the
benefit of the aerospace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community. After the highly
successful first conference in Moscow in July 2005, this second gathering
continues and amplifies the action in the same spirit. Its ambition is again
to provide a stimulating forum where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can exchange
information and experience. It is an ideal venue for decision makers among
public authorities, Industry and Agencies as well as an opportunity for
young scientists to meet their senior peers and the Industry leaders of Europe.

OBJECTIVES:
Review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Sciences;
Present innovative solutions to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Aero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mote industr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state of the art and
promote a synergy between Aeronautics and Space;
Inform Agencies and decision makers about novel perspectiv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in Aerospace Sciences, and give them the opportunity to present
their future programmes.

The conference will highlight advances in key aerospace sciences in
5 parallel symposia under a European co-organisation. Papers are solicited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lling, simulation and test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http://www.vki.ac.be/eucass2007/

========================================================================
新书介绍: 《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和《渗流力学的计算方法》
摘自《计算数学通讯》

Finite Element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
(有限元方法及它们的应用)
著名出版社Spring-Verlag在2005年6月出版了陈掌星教授的新书《Finite Element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本书包括十二章,主要介绍了初等有限元方法,
非协调有限元方法,混合有限元方法,简断有限方法,特征有限元方法,自适应有
限方法,及它们在固体力学、流体力学、渗流力学和半导体数值模拟上的应用。本
书自发表以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在美国已被十几所大学选为研究生的有限元课
本。同时也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专业书。在我国也有不少读者,喜获好评。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in Porous Media
(渗流力学的计算方法)
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协会》(SIAM)在2006年4月出版了陈掌星教授另一本专著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Multiphase Flows in Porous Media》(渗流力学的
计算方法)。本书介绍了渗流力学中的各种流动和运输方程。包括单项流、多项流、
黑油、组份、热采、化学驱及多孔介质方程。同时也介绍了这些方程的求解方法
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本书把过去几十年来石油公司所采用的石油开发模型作了系
统总结,包括九个工业考题以及许多油田实际应用的例子。本书即可作为研究生的
课本,又可作为专业参考书,包括许多有价值的习题。

作者简介:
陈掌星教授现为美国南美以美大学(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Gerald
J.Ford讲席教授和《科学计算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和
《高等油藏模拟中心》主任。他近几年在国际数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50篇,出版著作
七本。现从事计算数学和能源方面的研究。

========================================================================
数学系介绍: 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广西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座落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是广西师范大学专
门从事数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管理等专业的师范教育和非师范教育的二级学院,有
70多年的办学历史,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专门人才万余人。
学院设有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信息与管理科学系,教学、科研、实验机构齐全,
设施完善,已实现了网络化。

学院现有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软件
与理论、计算机应用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基础数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个
学科为广西重点建设学科),有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
息系统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网络与信息管理2个全日制专科专业,还
开办有相应的成人教育专业。目前有研究生、全日制本专科生等各类在校学生2500人。
 
学院拥有面积为13000平方米的集教学、科研、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大楼,拥有广西重
点建设实验室“信息智能和数据处理实验室”,建有基础数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图
形图象处理等3个研究型实验室,建有程序设计、数据库、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
多媒体、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7个面向本科教学的实验室。学院
为每位教师配置有专用计算机、办公桌椅,还特别为教授、博士和硕士生导师配置
独立的工作室。

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105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副研究馆员等)
27人,讲师(含工程师、馆员等)33人。专任教师中,已获得博士学位的17人,正在
攻读博士学位的6人。教师中,有20多人次曾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
本、新加坡等国攻读学位、访学、进行合作研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广西优秀专家1人,广西优秀共产党员1人,"广西十百千人
才"3人和"广西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对象"2人。

教师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努力进行科学研究。1992年以来,共发表科研论文635篇
(其中国内一级期刊57篇,国际重要刊物39篇,国际会议论文43篇),被国际权威刊
物检索130余次,出版专著9部(其中,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2部),教材15部;
科研立项7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863计划项目4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10
项);获科研奖38项(其中省部级奖6项,地厅级奖7项)。

数学学科是学校建校时最早设立的学科之一,该学科在代数、微分方程、图论、概率
与数理统计等方向有较好的学术队伍,研究能力较强,研究成果有特色。计算机学科
在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数据库、图形图像处理和CAD等方向有较好的研究,尤其是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都有重要的影响。

网址: http://www.cs.gxnu.edu.cn/

========================================================================
期刊内容: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Vol.1, No.5, 2006)
Date: Fri, 15 Sep 2006 17:12:29 +0800
From: CiCP <cicp-owner@global-sci.com>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ational Physics
http://www.global-sci.com

Volume 1, Number 5, October 2006

Review Article:
H. Liu, S. Osher and R. Tsai
Multi-valued solution and level set methods in computational high
frequency wave propag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765-804.

Regular Articles:
G. Beckett, J. A. Mackenzie and M. L. Robertson
An r-adaptive finite element method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two-dimensional phase-field equation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05-826.

Z. Chen, G. Zhou and D. Carruthers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mpositional flow in porous media under gravity.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27-846.

D. Krishnan, P. Lin and X.-C. Tai
An efficient operator-splitting method for noise removal in image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47-858.

Y. Di and P. Zhang
Moving mesh kinetic simulation for sheared rodlike polymers with high
potential intensitie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59-873.

Z. Li, X. Wan, K. Ito and S. R. Lubkin
An augmented approach for the pressure boundary condition in a Stokes
flow.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74-885.

B. He, J. G. Wang, C. L. Liu, Y. Ning, Y. B. Qiu, J. Yan and P. C. Stancil
Investigation on collision of Si2+ with H from intermediate to high
projectile energies.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86-897.

T. G. Liu, B. C. Khoo and W. F. Xie
The modified ghost fluid method as applied to extrem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cavita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898-919.

Y. Dou, X. Shu and Y. Wang
3D-simulations of transverse optical modes of the free electron laser
resonator with hole output coupling.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920-929.

Z. Zhang
Moving mesh method with conservative interpolation based on L2-projection.
Commun. Comput. Phys., 1 (2006), pp. 930-944.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