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M Digest, 星期六, 2005年9月24日

Today's Editor:

Ningning Yan (严宁宁)

Academy of Mathematics and System Scien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ynn@amss.ac.cn

========================================================================
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Date: Wed, 14 Sep 2005 10:09:35 +0800

关于公布200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通信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
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各学部院士对本学部中国科学
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投票,经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常委会审议,确认
初步候选人145人。现予公布。

中国科学院
2005年9月6日

200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共145人,分学部按姓名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共21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马中骐     65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 王诗诚(音) 52 数学 北京大学
 3 王恩哥     48 凝聚态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4 王鼎盛     64 物理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5 孙 鑫      66 凝聚态理论 复旦大学
 6 邢定钰     60 凝聚态理论 南京大学
 7 佘振苏     42 流体力学 北京大学
 8 张光寅     72 凝聚态物理与光学 南开大学
 9 张家铝     66 天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张裕恒     67 凝聚态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1 张肇西     64 理论物理 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12 陈和生     58 粒子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3 武向平     44 天体物理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14 郑泉水     44 力学 清华大学
15 侯振挺     69 概率论、运筹学 中南大学
16 俞昌旋     63 等离子体物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7 黄 涛      65 理论物理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18 龚昌德     72 物理 南京大学
19 彭实戈     57 数学 山东大学
20 程崇庆     48 数学 南京大学
21 詹文龙     49 核物理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Date: Sun, 11 Sep 2005 19:19:34 +0800
From: Wu Wei <wuweiw@dlut.edu.cn>

2005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暨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第三轮通知
会议网页:http://math.dlut.edu.cn/meeting/index.jsp

1. 中国计算学会决定,从2005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年会”将每
四年举行一次,于9-10月份召开。本届年会定于2005年10月17-20日在大连召开。
第八届全国青年计算数学研讨会将合并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计算数学学会高校工
作委员会主办,大连理工大学承办。将邀请石钟慈院士,林群院士以及各高校多位
著名学者做特邀报告。在开幕式上颁发冯康奖,获奖人员做学术报告。年会期间评
选“计算数学学会青年论文奖”,并在闭幕式上颁奖。
会议网站:http://math.dlut.edu.cn/meeting/index.jsp 有问题或建议请与大连
理工大学数学系李正学老师联系:
lizx@dlut.edu.cn ,0411-81700189.

2. 注册事宜: 欢迎全国计算数学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学者参加会议. 欲在会上宣
读论文者,请于9月30日前在会议网站注册. 请所有参会人员在10月14日前,将到达时
间以及希望预定的旅馆房间用Emai告诉李正学。旅馆信息请查阅会议网站食宿部分。

3. 会议日程: 10月16日全天报到. 17-19日正式会议. 20日参观.

4. 10月16日8:00-20:00在大连火车站和大连周水子飞机场接站. 11:30-13:30和1
8:00-20:00提供快餐. 有特殊需要者请与李正学联系.

5. 专刊论文: 经商定,排版事宜由高校计算数学编辑部负责. 请所有通过审查的
(包括需要修改的)论文作者,在修改定稿后,于9月20日-10月31日之间,将论文(包括
letex或word源文件,以及PDF文件)直接寄给luols@nju.edu.cn , 务必在邮件主题栏中
注明“高校计算会****”,其中****为稿件编号. 论文版面费商定为每页100元(原定
超过4页则加倍收取版面费的规定作废), 由高校计算数学编辑部收取.

========================================================================
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Date: Wed, 21 Sep 2005 09:18:55 +0800
From: "N.Yan" <ynn@amss.ac.cn>

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会议纪要
会议网页:http://www.math.hu-berlin.de/~cc/German-Chinese-Workshop-2005.html

第一届中德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由德国洪堡大学承办,中德科学中心提供资助, 于
2005年9月5日——10日在柏林洪堡大学举行。会议主席为德国的C. Carstensen教授
和中国的石钟慈教授,组织委员会成员为(按英文字母排序):C. Carstensen,
R. Hoppe, Q. Lin, R. Rannacher, Z. Shi, T. Tang。来自中国15位专家和来自德
国的21位专家参加了这次研讨会。

来自两个国家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了他们在
有限元方法、边界元方法、最优控制计算、多尺度计算、自适应计算及超收敛等方
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热烈讨论。研讨会安排的十分紧凑,与会代表们非常
珍视这次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不仅利用会议时间热烈讨论,还利用会议休息
时间充分讨论和交流。研讨会还专门安排时间就如何开展两国计算和应用数学方面
的合作和交流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此次研讨会为两国计算和应用数学
专家搭建了很好的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增进了友谊,为进一步合作建立了良好
的基础。与会专家们建议,将在无界域上的PDE问题数值解法、基于PDE的最优控制
问题、多尺度分析、自适应算法、复杂变分问题的计算和超收敛分析等热点研究领
域开展进一步的合作和交流。大家初步议定,将在2007年9月于杭州召开第二届中德
计算和应用数学研讨会,与会专家们纷纷相约两年后在第二届研讨会上再见。

会议和与会专家感谢德国洪堡大学C. Carstensen教授和S. Schmeisser女士为这次
会议的成功举办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感谢中德科学中心为会议提供了基金资助。

========================================================================
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会议纪要
Date: Sun, 4 Sep 2005 15:37:27 +0800 (HKT)
From: Michael Ng <mng@math.hkbu.edu.hk>

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会议纪要

为期一天的应用数值线性代数研讨会于2005年8月28日在香港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
香港大学程玮琪和吴国宝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学陈汉夫教授共同组织,香港地区和内
地的二十余位青年数值代数学者和研究生参加,其中有12位代表应邀报告了各自的
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期间,还就我国数值线性代数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座谈。陈汉夫教授和白
中治研究员分别扼要介绍了今年5月在杭州举行的“数值代数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
研讨会”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计算数学学会常务理事会议讨论通过
的定于2006年在广州和香港举办首次数值代数暑期学校,在北京举办首次全国数值
代数会议并设立青年应用数值代数奖项等有关事项。华南师范大学的黎稳教授向大
家介绍了暑期学校的筹办进展。这虽然是午饭后的一次非正式座谈,但大家都能够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对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的具体组办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
的意见和建议。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种小而精的会议形式很好,值得继续坚持下去。

程玮琪, 吴国宝, 香港大学数学系
2005年9月4日

========================================================================
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
2005年9月05日09:22:44 于 [教育与学术]

费马大定理终结者――数学大师安德鲁·怀尔斯北京纪行

29日,我和北大数学院的宗传明教授陪同怀尔斯走过了天坛、天安门、故宫和北海,
虽说已经入秋,这天的北京还是闷热异常,每到一块荫凉的地方,我就看到胳膊上
起了一层盐粒。怀尔斯一路上气定神闲,或温和地笑或专注地思考,

望着熙熙攘攘与他擦肩而过的人流,双眼在镜片后射出和善而腼腆的目光。人多的场合,
他多是安安静静地倾听,即使说话,声音也恒定在某个分贝数之下。一如所有接触过他
的人对他的评价:温文尔雅。

这一天,在浏览了北京的名胜,品尝了北京的烤鸭和清蒸桂鱼,乘坐过北京的出租车和
公共汽车后,我们坐在昔日的皇家公园北海的湖边。

安德鲁·怀尔斯1953年出生在英国,1974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之后在剑桥大学取得博士
学位,1980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任教。他金发稀疏,脸色略显苍白,身材单薄高大,
有一米八○左右。他那充满了智慧的脑袋,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甚至比例上
比常人还要稍小些。此前的热身采访中,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田刚院士描述这位同行:
低调,不常露面,只出现在全系大会上,说话很少,对工作认真负责,录取学生时,会
很仔细地看每一份学生的材料,受到同事们的尊敬。

是的,最像数学家的回答出现在这里。我问:“介意说说你和太太是如何相爱并结婚的吗?"

“我们在普林斯顿相识,我们在普林斯顿结婚。”

“您在费马大定理的研究过程中,靠的是纸、笔和头脑,没有用电脑,现在您开始用电脑
了吗?电脑今后在数学家的工作中是否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如今仅仅是用计算机去找一些例子,并予以验证,以及搜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信息,
我从来不用电脑做直接的证明。不同的数学家对电脑有不同的态度。我自己很少用计算机,
但我的一个学生却用计算机解决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他用计算机解决的这个问题的
特征与我的很不一样。数学领域中只有很少的问题是能够通过计算机来解决的。”他的回
答简直像在叙说一个定理。

“通过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全世界都在关注您。那么,公众的关注对您的生活有影响
和改变吗?”

“当然有所改变。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改变是我不用再做费马大定理这道题了。”

“美国电影《美丽心灵》中,主人公约翰·纳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一群数学家在会议
厅里纷纷向他献上钢笔,作为一种致敬的方式,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传统吗?您收到过
钢笔吗?”

“当然是虚构的。”他笑出声来,“不过这倒是个好主意,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这么做。”

一问一答中,怀尔斯的眼神常常越过对面的我,投向更远的去处,他的谈话,充满停顿、
沉吟,说出来的,就像数学公式一样简约而周密。

“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费马死后,他在一本数学书里留下的边注被人们发现,由此诞生
了一个让后人难以解答的问题:“不可能将一个立方数写成两个立方数之和;或者将
一个4次幂写成两个4次幂之和;或者,总的来说,不可能将一个高于2次的幂写成两
个同样次幂的和。”

这是一个用每个中学生都熟悉的话来表达的谜,却难住了世界上最聪明的头脑。更折
磨人的是,费马还留下一个注记,暗示他已经有了一个解答,不过他没有写出这个证明。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天才前赴后继,向这一猜想发起挑战。300多年过去了,这个
定理依然缺少一个完整严密的证明。还没有什么问题表达起来如此简单清晰,破解的
旅途却如此漫长和艰难。

安德鲁·怀尔斯10岁时,就被费马大定理吸引住了,并从此选择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
上大学之后,“我一直在想,历史上许多人把可想到的办法都想到了,最终也没有解
决费马大定理,所以,我必须要学习更高深的数学。从研究生阶段,我把更多的精力
放在了拓宽自己的视野方面。”采访中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认为,那段时间“看起
来我似乎暂时离开了大定理。”

1986年,安德鲁·怀尔斯决定向费马大定理发动冲击。他先用18个月的时间,

收集了这次战斗所必要的数学工具,而他全面的估计是:接下来要做的,是可能长达
10年的专心致志的努力。

我问:“当时有许多数学家觉得这个问题很难,或者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希望很渺茫,
放弃了,而你坚持了7年。当时着手研究的时候,你把握大吗?是否明知道把握不大
也要做?”

“从历史上来看,真正的严肃的数学家中,决定研究费马大定理的人并不是很多,
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数学的发展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工具,
足够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到 1986年我决定研究大定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
人认为手中的工具也不够,而我认为是有希望的。”他否认自己具有那种明知不可
为而为之的鲁莽,“所以我并不是浪漫,而是有很现实的把握。”

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怀尔斯在完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专心研究,不让任何人知道他
所做的事情,也不与任何人进行交流。在那7年时间里,只有他的妻子知道他在做什么。

采访中,怀尔斯澄清了这种说法:“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告诉了一些同事,但
他们知道后,一见到我就不断地问我进展情况,使我感到很大的压力和干扰。所以我
觉得还是不要讲出来更好一些。我意识到,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被人问及,要承受的压力是很大的。就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如果老是被人问多大了,几岁了,成长中有什么问题?那是很难堪的。”

就这样,他逐渐转入一种秘密状态下的战斗。终于有一天,他对妻子说:
“我已经解决了费马大定理。”

1993年6月,安德鲁·怀尔斯在英国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做了三次学术报告,在最后
一次演讲结束时,他完成了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这个消息迅速登上世界各大报纸
头版的位置,在数学界更是奔走相告。消息在第一时间传到巴黎,几位数学家举杯
相庆,其中有当年的沃尔夫奖得主蒂茨,法国数学家布鲁埃、普伊赫、

当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为他举杯庆祝时,安德鲁·怀尔斯向《数学发明》杂志递交的
论文正在进行严格的审稿。审查人在论文的第三章中碰到了一个问题,使得怀尔斯
无法像原来设想的那样保证某个方法行得通。他必须加强他的证明。

在距离生日还有两周的时候,安德鲁·怀尔斯的妻子对他说,她惟一想要的生日礼
物是一个正确的证明。

遗憾的是,两周后,安德鲁·怀尔斯没能献出这份生日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刚欢呼的人们又把心悬了起来。300多年来,在众多尝试过的对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中,还没有一个人能补救出现过的漏洞。时间最近的一次失败是
1988年3月8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宣称东京大学的宫冈洋一发现了费
马大定理的解法,一个月后又不得不宣布收回。难道怀尔斯也不能逃脱这种宿命?
BBC电视台的科学编辑约翰·林奇说:“我很难想像安德鲁不会是那片数学墓园中的
另一块墓碑。”

这次证明工作几乎是在全世界的关注下进行的,据说当时普林斯顿大学的同事们在
一起谈论的只有两件事:辛普森案件和怀尔斯的证明。

安德鲁·怀尔斯如今回忆起这段时光,仍然历历在目:“第一个阶段我非常幸福,
是在享受那个过程。第二个阶段,我就像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了,在数学界的会议
上,许多人不断地问我,我不喜欢这种状态。”

在最绝望的时候,他甚至已经准备好公开承认自己的证明有缺陷。他的同事田刚教
授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评价安德鲁·怀尔斯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那段时间他
承受的是超乎寻常的巨大压力。我问怀尔斯:“你认为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吗?”

他回答:“我只知道这个问题能够解决,并且也希望能够解决。即便我承认我的证
明有缺陷,也会有成百上千的人看到希望,看到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好的工具,他
们会进一步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也许他们会用一些时间,8年,10年,但工具已经有
了,方向已经有了。”

安德鲁·怀尔斯的判断没有错,14个月之后,他向《数学年刊》递交了第二份论文,
由《模椭圆曲线和费马大定理》和《某些赫克代数的环论性质》两篇组成,这一次
对证明不再有怀疑了。

怀尔斯夫人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生日礼物。“你妻子对这个迟到了一年的生日礼物
有什么反应?”我问。

他笑道:“她比一年前得到这个礼物还高兴。”

“不,费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中科院院士、北大数学院教授姜伯驹,评价安德鲁·怀尔斯对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是
“20世纪最辉煌的数学成就”。

荣誉接踵而至,1996年,怀尔斯和罗伯特·朗兰兹分享了10万美元的沃尔夫奖。

朗兰兹提出的朗兰兹纲领,是一个使数学各领域之间证明统一化的猜想,而怀尔斯
通过对谷山-志村猜想的证明,将椭圆曲线和模形式统一了起来,这个成功为朗兰
兹纲领注入了生命力———一个领域中的问题可以通过并行领域中的对应问题来解
决,这是一个可能使数学进入又一个解决难题的黄金时期的突破性工作。

199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柏林召开,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授予安德鲁·
怀尔斯特别奖。

菲尔兹奖以加拿大数学家约翰·菲尔兹的名字命名,用于奖励那些年龄在40岁以下
的青年才俊作出的杰出成就。安德鲁成功证明费马大定理时,刚刚过了40岁。

目睹怀尔斯获奖并当场听取了他报告的中科院院士张恭庆教授对此评价道:这个
300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在数学界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是菲尔兹奖历史上惟一
的一个特别奖。

环绕在普通公众心中的疑问是,提出这个问题的费马曾经写过“我有一个对这个
命题的十分美妙的证明,这里空白太小,写不下”,而在300多年前费马所处的时
代,他并没有安德鲁·怀尔斯所用的证明大定理的工具:椭圆曲线、模形式、谷
山-志村猜想、伽罗瓦群论、岩泽理论和科利瓦金-弗莱切方法。那么,费马本
人是用什么方法证明他所提出的猜想的呢?

安德鲁·怀尔斯第一次递交《数学发明》杂志的论文有200页,第二次递交《数学
年刊》的论文有130页。张继平院长说,这是对费马大定理惟一无懈可击的,最严
密也最经济的证明了。那么有没有更简单的证明呢?

北大数学院的老师们说,数学界关于费马大定理有种种传言,但是到目前为止,经
过严格审查的其他证明,都是错的。“你有没有想过费马的证明方法是什么?如果
他写论文的话,会有多少页?”我问安德鲁·怀尔斯。

“费马并没有写出过论文。”他简洁地答道。

“许多普通读者都会有这个疑问,费马本人真的能证明费马大定理吗?”我继续问道。

担任翻译的宗传明教授直接回答了我:数学界普遍认为,费马所说的他的解法是不会有的。

安德鲁·怀尔斯听完宗的翻译,肯定道:“不,费马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您认为会有别的解法吗?”

“尽管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但我还是认为不会有比我更简单的证明了。

也许我的证明还可能再简化一些,但关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的基本思想和复杂程度
是不会变的。”

费马大定理被证明后,又有10年过去了,作为一个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的生
活并没有改变。他还是像以前一样,早晨起来,去办公室,研究新的数学问题。
“您认为当今数学界最有趣的题目是什么?”我问。

“当然是黎曼假设。”

黎曼假设是数学界人士所共知的7个“世纪问题”之一,由19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
提出。我在网上查到的对该假设的简要叙述是:素数的分布频率紧密相关于一个
精心构造的所谓黎曼蔡塔函数z(s)的性态。著名的黎曼假设断言,方程z(s)=0
的所有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你是否现在在研究黎曼假设?”

“我有时候也考虑这个问题,但是用的时间很少。1986年我开始证明费马大定理
的时候,别人发现的方法正好是我擅长的领域,并且是我能够解决的。但迄今为
止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对黎曼假设可以提出什么方向,或属于什么领域,没有人知
道,黎曼假设是该由一个数论学家,还是函数论学家来证明。如果破解的工具在数
论领域,我当然会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

他描述自己闻名天下后的情形说:“费马大定理让我跟数学界之外的人有了很多
接触,体会到别人对数学的感受。我收到世界各地的邀请———包括这一次来北
京大学。其间遇到世界各地非常友好的人,我非常高兴,但这样的机会我用的不多。”

据说,普林斯顿大学的老师们之间流传一个笑话:建议安德鲁·怀尔斯去接拍广
告,包括男式内衣。于是我向他求证:“你真的接到过拍摄广告的邀请吗?”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确实有过,但那家服装公司的名字叫‘G.A.P’
(gap意即‘缺陷’),所以我拒绝了。”

今年7月1日,安德鲁·怀尔斯就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系主任。作为国际顶尖的
研究与教学机构,普林斯顿的数学系被称为“定义什么是好数学的地方”,

当我问他是否喜欢这个职务时,他用一种淡定的口吻答道:“只有到结束了这个
职务时,我才能断定自己喜不喜欢。”

“是这个问题选择了我”

北大数学院陈大岳教授早早就将安德鲁·怀尔斯即将访问北大的消息发布到校园
网上了。两天之内,5000多人次浏览了这条信息。

8月30日下午1时30分,北京理工大学数学系02级本科生秦晋赶到北京大学英杰
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占座,北京大学以及附近人大、理工大学的同学也陆续赶来,

下午3时30分,300余人的座位已经座无虚席。

下午4时整,安德鲁·怀尔斯在掌声中开始了他的公众演讲。在讲台上,他不再
像接受采访时那样时常沉吟,而是如同回到自己的王国一样从容自在,流利的英
语具有音乐的韵律。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他回顾了费马大定理的历史,和300
多年来数学界攻克费马大定理的灿烂历程。然后提出了一些数学领域有待解决的
问题,结束于abc猜想。幻灯最后定格在一组巨大的数字上,阳光大厅里发出一
阵会心的微笑。

在其后的交流中,北大数学院03级直博生刘琦问怀尔斯教授为什么要选择这个
耗时达七八年之久的研究课题?怀尔斯回答:“不是我选择了这个问题,是这
个问题选择了我。”前一天,他对北大数学院的同行简单谈起对北京的印象:
皇帝居住的故宫比他此前所想像的还要宏伟得多,不过,“我不愿意当皇帝,
我宁肯做个数学家”。

1995年毕业于北大数学系的袁喜利今天偶然来到母校,碰到了这次演讲。他
站在座位旁边听完安德鲁·怀尔斯的演讲,深有感触地说:“这种不求实用,
全身心投入理论研究的数学家,目前在我们国内太少了。”

安德鲁·怀尔斯的治学经历令北大的同行感叹不已。北京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
丁伟岳院士说:“怀尔斯教授用7年时间专门攻克一个世界难题,如今已很少
有人耐得住这种寂寞了。许多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大家应该向安德鲁·怀
尔斯学习。”北大数学院副院长刘化荣说得更直白:“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值
得我们学习。”

一些数学家则对我们的科研体制提出质疑。姜伯驹说:“在中国,即使有人
有破解费马大定理的智慧,恐怕也不一定能成功。如今大家都忙于应付评估,
必须出一些短平快的成果,许多精力、智慧都被浪费了。”

“300年的难题,7年的投入,对我们来说,光是评估就把时间占没了。”北
京大学数学院文兰院士说。

“像安德鲁·怀尔斯这样,7年潜心研究一个问题,不出成果,不发表论文,
要在中国,早就没津贴,没经费了。”张恭庆补充道。

“归根到底,还是科技体制需要改革的问题。”张继平一言以蔽之。

8月31日上午,安德鲁·怀尔斯将在北大数学院做一次专题学术报告,然后
将取道香港,领取2005年度的邵逸夫数学科学奖,以及100万美元奖金。

张继平评价安德鲁·怀尔斯的中国之行“是中国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当安德鲁·怀尔斯即将完成此次的北京之行时,他应邀为中国青年报的读者赠言:

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工作非常努力,
希望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所挚爱的东西,
因为对事业的投入和热爱将使他们在前进的途中所向披靡。

安德鲁·怀尔斯 2005年8月29日

========================================================================
学科介绍:中国运筹学会的简史和今日的发展
章祥荪 方伟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现代运筹学被引入中国是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国第一个运筹学小组在钱学森、许国志
先生的推动下在1956年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成立。可见,运筹学一开始就被理解
为同工程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钱学森先生在MIT取得硕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取得博士学位后成为该校的第一位Goddard讲座教授。许国志先生在堪
萨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在马里兰大学流体力学和应用数学研究所当研究员。他们
两人于1955年回到祖国致力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

1959年,第二个运筹学部门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立,这是大跃进中数学家们
投身于国家建设的一个产物。力学所小组与数学所的小组于1960年合并成为数学研
究所的一个研究室,当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排队论、非线性规划和图论,还有人专
门研究运输理论、动态规划和经济分析(例如投入产出方法)。在当时这些先遣者中,
目前还健在的有越民义先生、刘源张院士、朱永津教授、桂湘云教授、陈锡康教授、
徐光辉教授、韩继业教授、李秉全教授、郭绍僖教授等。

1963年是中国运筹学教育史上值得一提的一年,数学研究所的运筹学研究室为中国
科技大学应用数学系的第一届毕业生(58届)开设了较为系统的运筹学专业课,这
是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学里开设运筹学专业和授课。今天,运筹学的课程已变成所有
大学的商学院、工学院乃至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基本课程了。

五十年代后期,运筹学在中国的应用集中在运输问题上,其中一个广为流传容易明
白的例子就是“打麦场的选址问题”,目的在于解决当时手工收割为主的情况下如
何节省人力和实践。国际上大家都知道的“中国邮路问题”模型也是在那个时期由
管梅谷教授提出的。所以,现在非常热门的“物流学”,在当时就有一些雏形的研
究,但可惜中国的大工业落后,又不是市场环境,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中远离了
当代“物流学”的发展主流。

中国运筹学早期应用的亮点是由华罗庚教授点燃的。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身为中国
数学会理事长和中科院院士的他,亲自率领一个小组,大家称为“华罗庚小分队”,
到农村、工厂讲解基本的优化技术和统筹方法,使用于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自
1965年起的十年中,他到了约二十个省和无数个城市,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他的
工作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肯定和表扬。华罗庚先生这一时期的推广工作播下了运筹
学哲学思想的种子,大大推动了运筹学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直到今天,许多中国
公民还记得“优选法”这个词汇,但不一定知道“运筹学”。

中国运筹学会于文化大革命后的1980年成立,当时作为中国数学会的一个分会。第
一届全国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召开,华罗庚教授当然地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副理事
长有许国志先生、越民义先生。中国运筹学会在1982年成为国际运筹学联合会
(IFORS)的成员。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和学术会议于1984年在上海召开,越民义
先生被选为该届理事长,余潜修、刘源张、桂湘云为副理事长。第三次全国会议于
1988年在安徽省九华山召开,徐光辉先生任理事长,副理事长为管梅谷、常本英、
吴沧浦。1992年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中国运筹学会成为全国
一级学会,徐先生继任理事长。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分别于
1996年和2000年在西安市和湖南长沙举行,章祥荪教授出任理事长,副理事长分别
为吴仓浦、常本英、俞文茈、赵玮、程侃、袁亚湘、邓乃扬、刘光中、冯英俊等。

1992年中国运筹学会从中国数学会独立出来成为国家一级学会是学会发展史上的一
个重要事件。它的寓意是很深刻的,说明了运筹学以数学为基础,但同数学学科有
本质的不同。运筹学家除了推动运筹学基本理论的发展,还要对社会负起同数学家
不同的责任。事实上,国际上几十年来对运筹学发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中国
运筹学家亦一直关注着这一讨论,参考文献[1],[2]中可查到国际上关于这一讨论
的一些论文。1994年美国运筹学会和管理科学学会的合并是国际运筹学界的一件大
事,成立了INxxxxS。目前,运筹学和管理科学的结合也引起中国运筹学界的极大关注。

中国运筹学会十分注意同国际的交流,以促进学习发达国家运筹学的理论和方法。
中国运筹学会积极参与和发起成立了亚太地区运筹学会联合会(APORS),作为
APORS1991-1994年的主席,徐光辉先生组织了1991年与北京召开的APORS第二届学
术大会。作为APORS的代表,他于1992-1994年担任了国际运筹学联合会(IFORS)
的副主席,从1994年开始中国运筹学会就争取承办1999年的第十四届IFORS学术大会。
共有三个国家的三个城市争办,除了北京还有英国伦敦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第一
轮投票留下了北京和伦敦,再次投票决定了北京作为举办城市。中国运筹学工作者
骄傲的是:1999年的大会到会一千一百余人,成为IFORS历史上办得最成功的会议之一。

运筹学的理论固然重要,但应用是它的灵魂。运筹学在国际上除了设理论奖,还设有
应用奖。由INFOERMS所设,被称为运筹学奥林匹克的Franz Edelman奖就是最好的说明[3]。
而IFORS 则只设面向发展中国家的运筹学应用奖。中国的运筹学,在理论和应用上同国
际水平均有很大差距,在应用方面的差距则更大,这是由社会、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
原因。我们只可以说, 我们的运筹学工作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层面上还是先进的。作为
例证,我们在这里提一下IFORS为发展中国家设的运筹学奖:IFORS Prize for Operational
Research in Development (译为“运筹学进展奖”),该奖三年一次在
IFORS学术大会上颁发。

1996年,章祥荪、崔晋川研究员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第十四届IFORS学术大会上获
得该奖的一等奖[5]。1999年陈锡康研究员等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IFORS大会上获得
一等奖。另外还有中国运筹工作者获得二等奖,我们期盼着中国运筹学的发展能获得
Franz Edelman奖。

中国运筹学会现有注册会员1200多名, 遍布於全国各省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机
关企业。中国运筹学会下属有多个专业分会:如决策科学分会;数学规划分会;排序
分会;图论组合分会;排队论分会;青年分会;可靠性分会;金融工程及金融风险管
理分会;智能计算分会;企业管理运筹分会;经济数学分会等,各分会定期或不定期
进行学术交流。北京、陕西、山东、大庆等一些省市还有地区性运筹学会,部队系统
有军事运筹学学会, 仅大庆油田运筹学会就有会员二百多名,他们在许多领域应用运
筹学理论与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中国运筹学会还负责组织及管理亚太地区运筹学研究中心的日常学术活动,已组织
四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赞扬与支持。

近年来,中国运筹学工作者继续坚持运筹学研究与经济建设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
例如,山东省与大连市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 兰州铁路局铁路运输的优化安排,
中外合资经营项目经济评价, 若干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综合风险分析等方面, 我
国运筹学者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二十年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现代高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
运筹学工作者还关注到其中一些运筹学起作用的新的工作方向。 例如,我们的运筹
学工作者,将全局最优化、图论、神经网络等运筹学理论及方法应用于分子生物信息
学中的DNA与蛋白质序列比较、芯片测试、生物进化分析、蛋白质结构预测等问题
的研究;在金融管理方面,将优化及决策分析方法,应用于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资产评估与定价分析模型等;在网络管理上,利用随机过程方法,研究排队网络的
数量指标分析;在供应链管理问题中,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模型,研究多重决策最优
策略的计算方法。在这些重要的新方向上,我国运筹学工作者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及成绩,有一些已进入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被有关同行所认可。

总之,中国广大运筹学工作者相信, 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及严格的科学态度,通过
不懈的努力,运筹学一定会为国家、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1] 桂湘云、章祥荪,关于OR发展前途的讨论及其对OR应用工作的启示,《运筹学
杂志》,Vol.6, No.1, pp73-80, 1987

[2] 章祥荪、关亚骥,中国运筹学:生机勃勃四十年,《运筹学学报》,Vol.3 No.1
pp1-5, 1999

[3] Franz Edelman 奖http://www.inxxxxs.org/Prizes/EdelmanPrize.html

[4] Xiang-sun Zhang and Kan Cheng, China: Ancient country makes OR history,
OR/MS Today, October, pp32-35, 1998.

[5] Xiang-sun Zhang and Jin-chuan Cui, A Project xxxxuation system in the
state economic inxxxxation system in China, Inter. Trans on OR , Vol.6,
pp441-452, 1999.

========================================================================
数学系介绍: 华侨大学数学系
摘自中国数学与系统科学信息网
http://www.chinamath.cn/

华侨大学是中国政府为方便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港澳台青年和海外归侨回国接受
高等教育,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于1960年创办的综合性华侨高等学府。学
校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宗旨,坚持“为侨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
的办学原则。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办,是“国家重点扶植大学”。学校具有博士、硕
士、本科、预科等办学层次完备的培养体系。

华侨大学数学系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专业学生,师资多毕业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华侨大学数学系获
得“基础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数学系具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数学
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共有专职教师40多人,其中教
授5人、副教授6人。数学系设有:分析、方程、信息与计算科学三个教研室,资料
室拥有一批国内外优秀数学期刊与图书,配备有“数学建模”、“信息与计算科学”
两个实验室。

数学系承担了本系及全校各本科专业和博士点、硕士点的数学课程教学任务,为专
业教学打下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技能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促进了我校办学规模的蓬勃发展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40多年来,数学系
为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优秀人才。不少毕业生出
国留学,在许多数学学科研究方向独树一帜,取得重要成就。

近年来, 数学系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深化教育改革,尽力争取把“数学与应用
数学”与“信息与计算科学” 两个本科专业办成符合海内外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具有国内较先进水平的专业,以促进数学系高学位点建设有新的发展。在科研上,
华侨大学数学系长期开展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拓扑学、计算方法、
概率统计以及信息科学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科学”、“数学学报”、“数学年
刊”、“应用数学学报”、“数学物理学报”、“计算数学”、“非线性分析”、
“分析及其应用”、“日本学士院纪要”等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有意
义的文章,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不少国家与地区开展合作研究与交流。目
前,数学系有一支较为年轻的研究队伍,在经验丰富的教授带领下,承担了不少省
部级及校级科研课题项目,有些研究领域已步入最新研究前沿,可望取得有创意的
实质性成果。

华侨大学数学系
欢迎数学同行经常开展合作与交流!
欢迎有志青年报考华侨大学数学系!
联系电话:0595-2693504 0595-2693514
E-mail:math@hqu.edu.cn
mis@hqu.edu.cn

网址: http://info.hqu.edu.cn/maths/

========================================================================
期刊内容: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2005年第14卷第3期)
Date: Thu, 8 Sep 2005 09:47:09 +0800
From: luols <luols@nju.edu.cn>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英文版)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me 14 Number 3 2005)


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me 14 Number 3 2005

CONTENTS

Liu Jijun
Inverse Scattering Problems by Singular Source Methods 193

Fu Chuli Xiong Xiangtuan and Li Hongfang
Fourier Regularization for Determining Surface Heat Flux From Interior
Observa tion Based on a Sideways Parabolic Equation 208

Li Gongsheng and Tan Yongji
A Conditional Stability for an Inverse Problem Arising in Groundwater
Pollution 217

Chen Yong and Han Bo
A New Inversion Method of Time-lapse Seismic 226


Feng Guofeng and Han Bo
An Adaptive Multiscale Conjugate Gradient Method for Distributed
Parameter Est imation of 2-D Wave Equation 235

Luo Xingjun and Chen Zhongying Multilevel Iteration Methods for Solving
Linear Ill-posed Problems 244

Yang Xin Choulli Mourad and Cheng Jin: An Iterative BEM for the Inverse
Problem of Detecting Corrosion in a Pipe 252

Wang Zewen and Xu Dinghua
Numerical Inversion of Multidimensional Laplace Transforms Using Moment
Methods 267

Wei Yimin Xu Wei Qiao Sanzheng and Diao Huaian
Componentwise Condition Numbers for Generalized Matrix Inversion and
Linear Least Squares 277

========================================================================
期刊内容: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2005年第2卷第3-4期)
Date: Tue, 6 Sep 2005 23:27:28 -0600
From: yanping lin <yanlin@ualberta.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merical Analysis and Modeling
http://www.math.ualberta.ca/ijnam

Contents

Volume 2, Number 3 (2005)

Malgorzata Peszynska
Mortar adaptivity in mixed methods for flow in porous media 241

Dong Xue and Leszek Demkowicz
Control of geometry induced error in hp finite element (FE) simulations,
I Evaluation of FE error for curvilinear geometries 283

Richard E. Ewing, Yanping Lin, Junping Wang and Shuhua Zhang
$L^{\infity}$-error estimates and superconvergence in maximum norm of
mixed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NonFickian flows in porous media 301

Linda J. S. Allen and Nadarajah Kirupaharan
Asymptotic dynamics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epidemic models with
multiple pathogens 329

Jean Luc Guermond
Nonstandard nonconforming approximation of the Stokes problem, I: Periodic
boundary conditions 345

Alexandra Rodkina and Henri Schurz
On global asymptotic stability of solutions of some in-arithmetic-mean-sense
monotone stochastic difference equations in R 355

Volume 2, Number 4 (2005)

Chang-Yeol Jung and Roger Temam
Numerical approximation of two-dimensional convection-diffusion equations
with multiple boundary layers 367

Heejeong Lee and Dongwoo Sheen
Basis for the quadratic nonconforming triangular element of Fortin and
Soulie 409

Johan Lie, Marius Lysaker and Xue-Cheng Tai
A piecewise constant level set framework 422

Peter Knobloch and Lutz Tobiska
On Korn's first inequality for quadrilateral
nonconforming finite elements of first order approximation properties 439

Kaitai Li and Yinnian He
Taylor expansion algorithm for the branching solution of th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459

Wei Wei and Hong-Ming Yin
Numerical solutions to Bean's critical-state model for Type-I
superconductors 479

------------------------------
End of CAM Digest
本期到此结束